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回“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答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Ⅱ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大致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2、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3、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4、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5、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6、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扩展阅读:
我国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一、从市场化程度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得到发育的,表现为计划调节作用的减弱和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渐加强,它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
1、所谓市场化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织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持续增长,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市场体制逐步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
2、市场化的表现及标准:
(1)微观经济行为的主体的独立性增强。
(2)经济决策分散化。
(3)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4)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市场化。
(5)经济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秩序化。
二、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对策(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市场化是持续提高的,但目前的体制状况,距离改革的目标模式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1、总体市场化而言,加速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是制度的改革,首先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所有制结构改革;二是提高公有经济的质量。
2、把生产要素市场(即劳动力、资金、土地)的发育作为加快市场化进程的重点内容。
3、继续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对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将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减少政府对企业的不适当干预。
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优势和特点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形成,是以邓、江志为核心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经济缺乏活力,我国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严峻局面,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条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标,等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经济体制方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注入强大活力
Ⅵ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
第一,突破了过去专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属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Ⅶ 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个阶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内段就是从1984年到1988年,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第三个阶段大致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Ⅷ 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阶段,1979年,邓小平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二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规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
阶段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阶段四,1985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阶段五,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将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阶段六,党的十四大明确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阶段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阶段八,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时间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阶段九,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中国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东欧,决心仿照其市场化改革。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人们十分谨慎地对待市场问题。1979年3月,陈云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被引入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文献。但两者的结合被解释为板块状的。(2)“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