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货币市场对经济中期的影响

货币市场对经济中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3 11:32:57

1. 宏观经济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形势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政府在宏观调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财政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由于美国的次级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恐慌及衰退的风险旋涡里。由此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扩,加上美元贬值加剧,外国势力迫使人民币升值加速、国内企业纷纷濒临破产。
我国目前仍处于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的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产生负面影响,促使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必须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基础作用的结合,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对财政政策宏观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切实可行并且是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灵活的应对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积极有效的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市场的相关概述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
金融市场实质上是经济生活中与商品市场和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并列为一种市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在这里实现借贷资金的集中和分配,并由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的对比形成该市场的“价格”―利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金融市场和银行信用。
金融市场在当今社会它的构成由许多不同的市场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一般根据金融市场上交易工具的期限,把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而资本市场是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
三、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财政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票,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国债。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的发行量会直接影响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水平。其次,是税收。采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有效调控。对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其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当税征增多时,企业对用于发放股利盈余资金和其本身发展盈利就越少,投资者在购买股票,证券,基金等的用途资金就越少,然而高税收率对于投资者买的股票和证�1�7,基金等投资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且他们的积极性就下降许多。相反,低税收率或者适当减免税收率可以对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水平达到经济增长,对扩大企业发展中得到良好的生产。
2.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最基本的工具,由于社会供求关系的平衡与货币供给求关系的平衡相辅相成。由此,宏观经济调控必然立足于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主要针对货币供给量中调节过程的控制,进而实现稳定货币、增加就业、平衡国际收支、发展经济等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与股票价格的影响非常大。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货币供给总量,对金融市场饿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同时货币发行量太多又会引起通货膨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减少货币供给量将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发展证�1�7的稳定发展。
央行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调高了27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短期加息的可能性继续下降,二季度货币政策操作更趋谨慎,准备金率上调的频率和空间下降,二季度中后期可能加息一次。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一定上调空间。相比1-4月,目前通胀压力趋减,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不变情况下会适时微调,较一季度趋松。本轮加息已近尾声,预计年内还会加息一次。尽管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两周净回笼近600亿元,但3月剩余两周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仍达2400亿元,再加上差额存款准备金率本月到期的2500亿元至3000亿元,央行需要对冲的资金量依然庞大。这将再一次冲击金融市场的波动。
四、总结
我国现今的金融市场脱离不了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时调控,两个都必须一起抓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能弥补因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总需求增速的减缓,也使政府对技术领域的支持成为可能。金融市场的波动因素多之有多,汇率、银行准备金率、国家领导的选举等等,在这复杂多变的市场里,我们应该时时关注时事,及时寻找切实可行的宏观政策去应对和处理,使其健康稳健的发展。

2.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对宏观经济总需求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并称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
1、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2015年2月5日起央行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 2015年4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现代许多国家中央银行都把再贴现作为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来,在不同的时期曾经使用过不同的操作工具。在200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当年第六号《公开市场业务公告》,决定自4月29日起暂停每周二和周四的正回购操作,此后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招标发行央行票据。
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s)(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3. 国债市场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1〕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作用。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社会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有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经济内容,有不同的经济现象。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国债对经济影响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

4. 为什么分析经济周期扩张对利率的影响时,货币市场均衡分析方法优于债券市场均

因为,在经济扩张期,企业由于需要增加资金以应付企业扩张,会加大债券的发行,即供给。
在供给增加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以更高的利率来吸引投资者,从而造成利率上升。
(4)货币市场对经济中期的影响扩展阅读:
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本理论。
1、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即储蓄等于为均衡利率条件。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3、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供参考。

5. 国债市场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1〕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作用。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社会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有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经济内容,有不同的经济现象。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国债对经济影响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

(三)国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首先政府发行国债以后,如果将筹集的资金进行投资性支出,就直接扩大了政府的投资规模。实践中,很多国家的债务收入都是用来作为扩大政府投资的;在另一方面,政府债券能影响资金市场的利率,而当利率升高时会引起投资支出的减少。因为人们的成本提高了。相反,当利率降低的时候,投资就会增加。国债同时对消费产生影响。政府举借国债增加了政府现实可用的资源,如果这些扩大的收入来源被用于各种消费开支,那么国债的直接效应就是增加政府消费。但从个人角度来看,国债使得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减少。

(四)国债对总供给的影响

不管外债还是内债,如果能够有效运用,投入生产过程,就能促进生产发展扩大未来的社会支出,从而扩大社会供给量。在举借外债的时候也可以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政府通过外债的发行,拥有了以外汇形式的货币购买力。政府可以进口紧缺的商品物资,从而增加社会供给量。国债还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它是通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表现的。如果国债运行扩大了某经济主体的投资或者消费,又没有减少其他主体的投资和消费,那么社会总需求就会增加。

二、国债在经济中的其他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除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一)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核心价格,对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定价均产生重要影响。国债是一种收入稳定、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这一特性使得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核心环节,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国债的发行与交易有助于形成市场基准利率。国债的发行将影响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引起利率的升降。在国债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某种期限国债发行时的票面利率就代表当时市场利率的预期水平,而国债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价格的变化又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变化〔2〕。

(二)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首先,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998年8月为保证经济增长率达到8%而增发2700亿元特种国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唯一合适的工具。国债的总量、结构对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国债规模过小,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就非常有限,不足以使利率水平的变化达到央行的要求;如果国债品种单一,持有者结构不合理,中小投资者持有国债比例过大,公开市场操作就很难进行。

(三)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国债的信用风险极低,机构投资者之间可以利用国债这种信誉度最高的标准化证券进行回购交易来达到调节短期资金的余缺、套期保值和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

6. 了解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特征:1、业务经营自由,很少受市场所在国的管制,资金借贷自由,专调拨方便。2、资金规模大,属币种多,交易货币主要是境外货币。3、建立独特的利率体系,存款利率高于货币发行国,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发行国。4、交易以银行间交易为主。

7. 货币市场短期影响因素有哪些

五大因素影响抄货币市袭场:汇率与利率因素、宏观调控效果、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国内通货膨胀走势、储备变动这五大因素。

通过压低利率以倾斜使用金融资源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过的经历。在中国,利率管制使居民部门隐形补贴金融和非金融性企业部门:虽在发展早期促进了投资,稳定了金融,负面影响也并存。如压低了居民的储蓄回报和收入增长,增加了居民对持有房地产以保值的投资需求,变相通过优惠利率补贴国企而挤占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等。

8. 经济周期对汇市有什么影响

在影响汇价变动的市场因素中,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或称景气的变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企业营运及汇价的影响极大,是汇市的大行情。因此经济周期与汇价的关联性是投资者不能忽视的。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说来,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价格会逐渐下跌;到危机时期,汇价跌至最低点;而经济复苏开始时,汇价又会逐步上升;到繁荣时,汇价则上涨至最高点。这种变动的具体原因是,当经济开始衰退之后,企业的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促使企业减少产量,从而导致股息、红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货币的投资者因外汇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货币价格下跌。当经济衰退已经达到经济危机时,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瘫痪状况,大量的企业倒闭,外汇持有者由于对形势持悲观态度而纷纷卖出手中的外汇,从而使整个汇市价格大跌,市场处于萧条和混乱之中。经济周期经过最低谷之后又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商品开始有一定的销售量,企业又能开始给投资者分发一些利息红利,外汇投资者慢慢觉得持货币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汇价缓缓回升;当经济由复苏达到繁荣阶段时,企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增,商品销售状况良好,企业开始大量盈利,汇息、红利相应增多,货币价格上涨至最高点。经济周期影响汇价变动,但两者的变动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
通常的情况是,不管在经济周期的哪一阶段,汇价变动总是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汇价已开始下跌,而在复苏之前,汇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未步入高峰阶段时,汇价已经见顶;经济仍处于衰退期间,汇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这是因为汇市股价的涨落包含着投资者对经济走势变动的预期和投资者的心理反应等因素。
根据经济循环周期来进行外汇投资的策略选择是:衰退期的投资策略以保本为主,投资者在此阶段多采取持有现金(储蓄存款)和短期存款证券等形式,避免衰退期的投资损失,以待经济复苏时再适时进入外汇市场;而在经济繁荣期,大部分产业及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和盈利增加时,即使是不懂外汇市场分析而盲目跟进的散户,往往也能从外汇投资中赚钱。
还在有例外现象不时发生,例如,一般情况是企业收益有希望增加或由于企业扩大规模而希望增资的景气的时期,资金会大量流入股市。但却出现有萧条时期资金不是从外汇市场流走,而是流进外汇市场,尤其在此期间,政府为了促进景气而扩大财政支付,公司则因为设备过剩,不会进行新的投资,因而拥有大量的闲置货币资本,一旦这些资本流入外汇市场,则外汇市场的买卖和价格上升就与企业收益无关,而是带有一定的投机性。此外,投资外汇除了要洞悉整个大市场趋势外,还要了解不同种类的外汇在不同市况中的表现,有的外汇在上涨趋势初期有优异的表现,如能源、(机械、电子)设备等类的货币;有的却能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如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货币。总之,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各类货币本身的特性,以便在不同的市况下作出具体选择。

9. 货币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货币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版交易的场权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阔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

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交易期限短。资金借贷期限短的只有一天,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以3-6个月者居多。
第二,交易的目的主要是短期资金周转的供求需要,一般的去向是弥补流动资本的临时不足。
第三,交易工具的流动性强,可以在市场上随时出售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近似于货币,故将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阅读全文

与货币市场对经济中期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