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贵州茶业的经济发展
硒是人体所需的生命元素,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 。在中国无需添加硒的地方有陕西紫阳、湖北恩施、贵州开阳三个地方,这些地方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所出产的农产品多为富硒产品。贵州开阳的南贡河富硒茶非常不错,是乾隆时期的皇宫贡茶。有什么需要进一步了解南贡河富硒茶的,可以给我留言,因为我是开阳的。贵州开阳的南贡河富硒茶现已远销欧美、法国等国家。
⑵ 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茶文化旅游已在茶产业发达的地方应用和发展很多年,比如杭州龙井,福建铁观音等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应该说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但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推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推广应用,不段的提升和影响着人们走向更高人格修养,同时茶业作为农业的一大产业,他的经济作用也逐渐突出出来,当地政府和茶经营者借助发达的旅游业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也成为茶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比较典型的成功案例就西湖龙井和福建铁观音了,相对还不太结合得好的其他优秀茶叶可以学习学习龙井和铁观音的模式,抓住旅游发展茶经济,让茶在旅游中得到升华,让旅游因茶而更热火。
⑶ 特别急!!!有谁知道有关中国茶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和广西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中国的茶文化在我们四川的得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主要就是蒙顶山,通过互动的采茶,杀青,品茶,茶艺等形成了整套具有茶文化和艺术的旅游产品,你们应该也可以推广~
⑷ 茶博物院的茶文化与经济
中华茶文化是多元的,也是逐渐演化而融合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茶叶从茗菜、药用变为饮用,又从单纯的解渴、保健,提升为重视高尚礼仪的茶艺、茶礼、茶道、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兼具生活性、艺术性及文化性的瑰宝。经济富有之后的大众生活,已从物质需求转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必然寻求休闲,舒解身心压力,旅游在生活规划中益形重要。文化是无形的,但能催化、改造及创新社会潮流,引领社会活动,而经济的发达是源自社会活动,因此茶文化是创造茶产业经济的根基,要发展茶产业就要先弘扬普及茶文化,使茶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配合地方茶文化资源兴建具有地区茶文化特色的茶博物馆或文物馆,设立观光茶园配合旅游发展休闲茶业,使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促进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弘扬文化就得依赖文化行销,教育与研习是文化行销的重要手段,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最贴切大众的生活,可以促发大众的学习,充实生活内涵,也是很自由的学习场所,因此茶博物馆具有极大的茶文化行销功能,是弘扬茶文化的重要媒介。天福茶博物院为突显其茶文化行销,弘扬茶文化的功能,而着重的措施为:(1)建构良好的终生学习环境与机会;(2)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强化社会的互动;(3)重视与媒体的互动,及善用博物馆的媒体本质发挥无形效用(宣传效果及形象塑造)。博物馆的古典功能是展览、研究、教育及典藏,而现代的博物馆须兼有娱乐、休闲功能。把文化由室内推出室外,与大众共享,与环境共有,与生活相融,是现代博物馆必须兼有的功能。天福茶博物院区景观规划理念就是秉持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发挥以茶文化旅游发展茶经济的功能,是以茶文化为基调,以结合旅游为主轴,以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为目标。中国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极具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潜力,进而借由茶文化旅游开发新的消费市场,促进茶文化产业化,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
⑸ 如何利用茶文化为社会经济服务
国茶文化的几千年的积淀,以及与旅游相结合,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创新和有远见的思路。笔者认为,茶与旅游结合,庞大的旅游市场是促进茶叶业发展的另辟蹊径的一条新路。据旅游权威人士宣布,从2007年来看,全国入境旅游数据,不说中国人,就说入境的,包括外国和港澳台,有1.32亿入境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9亿美元。其中这419亿美元中,其中的商品销售105亿元。从国内旅游来看,国内旅游在2007年达到了16.1亿人次,全国旅游总收入去年首次突破1万亿人民币。从这里边大家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算法,一个旅游者出去,不管是出国还是去外地,他想带点茶,可以说只带一两,从16.1亿人次来说,可以说茶叶就可以达到1.6亿斤。从中可以看出,茶叶一旦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是有多么大的消费潜能?这么多旅游者来之后带来的消费,如果从茶叶方面来做文章,带来的市场就很庞大,带来的效益是多么的可观。所以我们的茶业通过“茶文化”的发掘,很期待将来能够切到这样一个大的蛋糕。搞旅游的人都知道,旅游市场就是游客,抓住市场就研究游客,研究游客最喜欢吃的、最喜欢看的,最喜欢玩的,看了以后还要干点什么,还要顺便买一点儿什么东西作纪念作颀赏作品尝。比如说旅行社的导游带过来之后,他会问,你带我去那些个景点看什么,干什么,买点什么,这就引出来一个吸引力的问题,怎么才能吸引旅客的眼球?有了吸引力,我们就抓住了市场,就抓住了旅客的吸引力。先要看,看看古老的建筑,从旅游的角度来讲,能够吸引游客的最大点就是要有差异性,要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最好你是唯一的,这儿是独一无二的,是很有特色的,大家来了之后就觉得了,此地非同小可,那他的兴致一时很高,其雅兴一来,其购买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⑹ 如何利用本地茶文化发展经济
卖茶叶
⑺ 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 。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白茶之乡”的安吉为例。安吉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且也是闻名遐迩的茶乡。当地通过发现和推广白茶,带动了经济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产业规模。白茶,原生长于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颠,仅此一丛野生。相传树龄已逾数百年。上世纪70年代末,经安吉茶叶科技人员发现后潜心研究,终获无性繁殖成功。到2008年止,白茶己发展到5万亩,形成白茶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白茶已成为安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大新兴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茶文化,使安吉白茶发扬光大,安吉县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安吉白茶节”,节庆活动欢快明朗,富有茶乡韵味,进行茶艺表演,白茶仙子评选,白茶主题公园游园、白茶街开街和白茶村揭碑仪式。该县的白茶产业经济仍呈上升态势。这足以证明:一个新颖的白茶产业,牵动了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其渗透力是无限的,经济回报也是无限的。
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份的茶饮经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 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本文内容由fjteaw.cn网络收集整理。
三、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思考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坚持弘扬“和谐、发展”中国茶文化这一永恒精神,就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中国不仅是世界茶文化大国,也是世界茶经济大国。
⑻ 茶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什么时候被提出来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先辈以茶为载体田,以中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茶文化等。
茶作为雅俗共赏的一种事物,有言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又有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种文化,茶文化既是上层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利用不单纯是冲泡饮用,而是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对茶的研究和喜爱,也不局限于茶学者,广大消费者对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茶文化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等。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它融合了儒佛道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内涵,形成今天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2、茶与旅游文化的结缘
从茶的发展历史演变来看,一种茶之所以成名并发扬光大,主要因素一则是茶本身品质好.二则离不开茶产区的山水人文历史渊源,杭州的龙井茶如此,武夷岩茶等亦如此。茶文化与旅游的结缘主要体现在:一是茶产地的名山名寺、茶文化的历史遗迹、茶区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气候环境。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高山出名茶,主要由于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有的是昼夜温差大等等.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芳香物质积累较多。茶园山名,放有“名山出名茶”之说。如:大红袍与武夷山人文自然祭观、江西庐山云雾茶与庐山风光及鄱阳湖景观、华顶云雾与日本天台宗的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二是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名茶采制技巧和各具特色的茶俗茶艺表演。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客家“擂茶”、西湖龙井茶的手工炒制等。三是各地区建立的一些以茶文化为内容的旅游参观点。如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漳浦的天福茶博物院与石雕园、广东英德的茶趣园、昆明世博会茶园等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区。
3、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则是指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鉴赏茶叶的品质并参与其间的能陶冶旅游者身心的一种特色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即茶叶人文生态旅游。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荣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茶产品会展旅游、茶文化节庆旅游等使我国传统茶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同时由旅游带动的旅游购物、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消费,这也是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途径。
⑼ 茶文化的发展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网络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⑽ 如何看待我国茶产业与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弘扬茶文化的主要途径,又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国人的生活质量和道德文化修养。各地应该结合当前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立足当地的茶产业特点,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深化茶文化研究,更好地发挥价值,促进文化传承,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
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以秀美幽静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区生产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载体,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活动为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而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
茶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众多共通之处,而这恰恰是茶和旅游能够结合的原因,现说明如下:
旅游是知识的探求、美的寻访,从这一角度说,在产茶的地区发展旅游有先天的优势。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茶的生长环境往往是风景秀丽的地区。我国的茶区多分布于南方的丘陵,这里气候湿润、植被丰富、环境清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国茶树品种繁多,叶色、叶形多种多样,树姿、树冠可塑性大,茶花颜色有洁白和粉红,为茶园园林造景提供了基础。许多名茶的产地同时也是著名的景区,如产西湖
龙井的杭州、产黄山毛峰的黄山、产庐山云雾的江西庐山、武夷岩茶的产地福建武夷山等。这些景区不仅以自然景观的优美见长,更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文化遗产众多,成为旅游者青睐的寻访地。民俗旅游是旅游形式的一种,以见识各地风俗为目的,在旅游活动中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领略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生活、文化的差异。在我国多数茶乡有悠久的种茶历史,采茶的歌舞手口相传,极具地方特色;饮茶的习俗、茶的传说、茶礼是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不同民族对茶叶的使用方法各异,保留有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存;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地区民俗的鲜活表现,也能够成为民俗旅游的特色形式。
从旅游心理的角度讲,人类到居住地之外的地方旅行,往往带着冲破精神枷锁,获得心灵超越的目的;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困惑、痛苦、疲倦在旅行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追求宁静淡泊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常常都是失意者的心灵抚慰剂,此类文献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与旅行者的心理需求能够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中穿插茶文化可使游客获得某种程度上心灵的慰藉。我国各地区都有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遗迹,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具、地方名茶、茶诗、茶文以及生产茶具的官窑遗址、茶事摩崖石刻、壁画等不仅有很强的审美特征,同时还是传统茶文化的实证依据。茶,这种原本普通的植物最终被赋予文化意韵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宁静、恬淡、和谐、圆融的性情。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历史遗迹也是人类这种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体现。寻访这些历史遗迹使游人获得精神的陶冶。
从物质形态到文化意蕴,茶文化可以和旅游找到多个契合点,这给发展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