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了解储能
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看出,“储能”即“能量的存储”,指将电能、热能、机械能等不同形式的能源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将其转化成所需要的能量形式释放出去。
电池是最常见的储能设备,不过本文探讨的“储能系统”技术复杂度更高、规模更大。一般来说,储能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抽水蓄能是目前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即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抽水蓄能可为电力系统提供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多种辅助服务。
除抽水蓄能外,电化学储能是发展最快的储能技术。其中锂离子电池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锂电池中的各种细分种类如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等各有优劣,目前还难分伯仲
2. 神州阳光发电太阳能的发展前景如何
“十二五”时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光伏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光伏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同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首座商业化运营的电站投入运行,产业链初步建立。太阳能热利用持续稳定发展,并向供暖、制冷及工农业供热等领域扩展。
具体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了130.25GW,而此前太阳能“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仅105GW,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
图表1:2013-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单位:GW)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前瞻经济学人APP
其次,整体成本不断降低。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光伏产品的单位成本已明显的降低,这加速了光伏产品的普及。另一方面,未来太阳能电站的日常运营维护将由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特征的智能化监控替代传统的人工巡线检测, 进而实现提升运维效率, 进一步降低运维成本。
第三,综合利用方案受青睐。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未来光伏产业将从当前产品生产、电站开发建设等相对分割的市场业态,逐渐过渡到业务的复合化,即对包括原料初加工、元器件生产、电站开发与并网方案设计、场地资源储备与整合、后期运营维护管理等在内的产业要素进行资源整合,并最终向用户或开发业主交付太阳能综合利用解决方案。
最后,分布式光伏加速普及。布式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弃光率低,大部分电量可实现就地消纳。该种模式能够对局部区域用电压力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经有效调度调剂,能够降低区域电网的运行压力。随着太阳能消费占比的逐步提升,结合分布式光伏电站在开发建设上的优越性,未来分布式电站项目将加速铺开建设。
3. 高尔夫,有关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如何更好的推动高尔夫事业的发展
我在这里先发表一下自己对每个方面的看法,希望大家也能一起讨论。
1,高尔夫这个行业非常小,从业人员也不是很多。现在高尔夫发展最好,最成熟同时球场也最多的当数广州。而球场最便宜的地方就是北京了。上海因为他特殊的经济位置,上海可以占上球场价格最贵这个块。广州上海北京三地不通的发展路线和发展阶段让我们更期待着在未来的几年里看到他们最后较量的结果。
2,高尔夫人群,这点在中国人看来,只有那些高端收入者,金字塔尖上人群的交际活动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利用这个平台去结识高端朋友,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可喜的是,现在在北京这个特殊情况的城市里,由于土地审批很难,所以,出现了很多游离在球场之外的练习场,这个特殊的现象反而对高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很多白领甚至还有一些白领之下的人,都可以从事其中,爱上高尔夫。
3,中国未来的市场总体上看来非常光明,其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经济发展,除了吃饭买房买车以外,用于娱乐和交际的费用增多。其次,认识度增加。现在几乎各个体育频道都有关于高尔夫球赛事的报道,并且还有很多民间的高尔夫赛事不断举办推断高尔夫人群的扩大。接着,意识在改变。贵族运动的观念逐渐在消失。再次,高尔夫本身的魅力。高尔夫本身的娱乐性也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最后,目前没有更好更适合35-60岁人群从事的体育运动。
4,推动高尔夫事业发展,不光靠球场,还要靠更多的行业联合起来一起推动,比如媒体、旅游、国家体委、民间组织等。
不管高尔夫如何发展,一个健康完善的行业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大家都要在一个共同的行业规范中运行,偏出或者不遵循找个行规将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另外学草坪和销售都可以在高尔夫领域发展
4. 建筑业未来发展在哪里
据数据统计,2006-2010 年,这些企业拥有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其中,2010 年的回市场规模为540.70 亿元,答较上年增长24.93%。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实际市场规模要远大于此数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显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