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推进'五大建设'方面有哪些问题或不足
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盛夏时节,在花乡沭阳处处都涌动着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滚滚热潮。“全县广大干群要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全力聚焦‘三大领域’、全面推进‘五大建设’工作思路,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凝神聚力,真抓实干,推宿迁动沭阳发展迈上新台阶,夺取‘十二五’收官之年新胜利。”宿迁市沭阳县委书记胡建军说。当下,沭阳广大干群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充足的干劲,团结一心、励精图治、拼搏攻坚,全力聚焦“三大领域”、全面推进“五大建设”,为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沭阳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1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位于国家级沭阳经济开发区内的傲丝生态(中国)有限公司,协议投资总额20亿港元,是一家战略性纺织新材料新兴企业,目前已进入投产倒计时,一期项目投产后,将新增产值9亿港元,新增利税9011.32万港元。正在建设中的江苏睿阳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由福建客商投资2亿元兴建,主要用世界最先进半固态内焓变技术生产铝镁合金压铸产品,明年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2017年力争年实现产值1亿元;正在试生产的福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由福建客商投资12亿元兴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太阳能硅片、电池片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年产500兆瓦高效太阳能硅片(1.6亿片/年)、5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年纳税3000万元以上……近年来,沭阳始终坚持“工业领先才是真正领先”的理念,坚持扩大总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强化招商突破,努力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与此同时,筑优园区载体,强化服务保障,集聚更多更好发展要素,更好更快地推动产业集聚。
2 注重内涵提升,推动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几天,位于沭阳南部新城的沭阳美术馆建设工地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展厅布局工作。而与美术馆毗邻的博物馆也即将开馆。此外,沭阳正在全力推进雨润广场、乐之地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进度,这些,都将形成沭阳城市经济新增长极。该县围绕打造区域次中心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优化城市布局,留足发展空间,传承历史文脉,承载城市记忆,增强区域影响,并高标准推进国家卫生县城、文明县城,省级优秀管理城市、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把区域次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逐步变成现实。
3 突出城乡统筹,推进“ 三农”建设迈上新台阶。
沭阳依托农业传统优势,及早谋划“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对照市“1+4”产业规划要求,研究沭阳下一步农业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努力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在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产增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镇村规划建设水平,按照“镇当城建”的理念,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规划先行、试点先行、近镇先行,积极稳妥推进镇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4 坚持服务为民,推进民生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垃圾堆放场封场工程已完成堆体整形、垂直防渗施工,正在开展渗滤液和沼气收集设施建设,近期可完工投入使用;城北小区、中华小区、东方名都、教育小区、沭中安置楼等整体升级改造,惠及数万居民……该县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不断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把抓好民生实事工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加快全县重大民生项目的推进步伐,努力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与此同时,以打造文化强县为抓手,对全县文化服务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不断积淀城市文化底蕴。
5 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
沭阳坚持以党的建设为核心,推动队伍转型升级,全力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组织保障。坚持将抓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牢牢扭住基层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不放松,种好县域发展“责任田”。抓好党建“书记项目”,建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形成富有创新性、实践性、领先性的党建品牌;抓好带头人建设,打造一批善于聚人气、接地气、鼓勇气、有豪气、扬正气的“五气”干部。强化规矩意识,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使法规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禁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加强廉政建设,对照“三严三实”标准,从“严”上要求,从“实”处着力,推动好的作风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习惯,切实以干部队伍自身的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
⑵ 如何看待加强作风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
抓资源整合,理顺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专门设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作风建设经济服务组,成立了作风办、优化办、效能监察室等临时性和常设性相结合的工作机构,各部门单位都组建了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组织机构健全和专职人员到位来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在氛围营造上,各级机关部门持续开展端正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门栏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连续几年开展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在监督检查上,通过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涉企)投诉中心、“行风热线”等多渠道受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充分发挥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职能,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集中性的专项治理、阶段性的工作考评,建立起了渐趋完善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工作载体上,开展了“走进企业,破解难题”、“领导蹲点调研”、“企业服务月”等各种活动,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具有实效的创造性做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载体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抓制度建设,通过源头治理完善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路径和治本之策。在《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专门充实了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机制的内容,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优化审批运行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政府部门如何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有所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金华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明确为今后五年全市惩防体系建设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具体要求。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制度。各部门单位也在工作实践中,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单项制度。各个层级的制度、规定形成了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源头治理途径,以建立科学、长效的作风和效能建设管理机制,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规范和公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招投标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实践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抓专项活动,使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中得到落实。为了实现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把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金华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近几年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单位滥用自由裁量权、中介机构依靠部门影响和行业垄断地位向企业乱收费、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向入会企业滥收会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此外,还开展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全市政府机关的571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仅保留13项;开展治庸提效活动,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等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积极营造亲企、安企、护企良好环境。二是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工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加大对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兑现市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企业的“三联系”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通报督察、定期协调制度。把真正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跑百家企业、送多方温暖”活动,实施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缩短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等方面难题要求,及时协调解决。仅今年上半年,市区就收集企业各类难题 143件,其中40余件已经得到解决。
抓绩效考评,发挥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对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的导向作用。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好坏、发展环境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和企业。金华连续三年开展“百企万人评机关”活动,把83家市级部门(单位)划分为党群部门和法检两院、政府部门、金融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三大类,接受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机关干部代表,效能与行风监督员,离退休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代表,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市区乡镇(街道)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干部代表,市区企业代表,市区市民代表等各个层面代表的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予以公开通报,列入市级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占总分值的35%。2006年,把质监、工商、药监等18个部门的78个涉企科级岗位列入民主评议范围,2007年扩大到123个涉企科级岗位,对评议满意度列最后3位,经查实确实存在问题的岗位,对有关处室责任人予以免职,并对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教育和诫勉谈话。民主评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向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等服务对象的基层延伸,在涉企涉群岗位、各基层站所广泛开展,形成了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抓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加强对各部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情况的经常性督察,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情况,市机关部门(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反映的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市领导“三联系”、重大项目定期协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效能专项监察,严肃查处影响金华形象、加重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诿扯皮、办事不公、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努力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运用投诉办理、明察暗访等各种监督检查形式,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
⑶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公安民警怎么办大讨论工作总结
“大讨论”活动采用思想动员、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撰写体会、讨论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举,通过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努力解决制约我局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少数民警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局观念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意识淡薄、思想方法简单、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少数领导在优化发展环境中表率作用不突出、驾驭能力不足,墨守陈规、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少数民警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存在不敢担当,遇到矛盾绕着走,不作为、慢作为;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冷硬横推、吃拿卡要,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严重违反党纪国法、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少数民警不作为乱作为,损害警民关系、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等问题。三是少数公安机关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存在队伍激励不足、示范作用不突出,重业务轻服务、重管理轻扶持等问题。四是少数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存在特权思想严重、衙门作风盛行,对待经营者冷横硬推,甚至粗暴野蛮执法等问题。
⑷ 如何贯彻落实省委六大发展战略,更好的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版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权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
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
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⑸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风方面反馈意见
抓资源整合,理顺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专门设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作风建设经济服务组,成立了作风办、优化办、效能监察室等临时性和常设性相结合的工作机构,各部门单位都组建了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组织机构健全和专职人员到位来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在氛围营造上,各级机关部门持续开展端正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门栏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连续几年开展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在监督检查上,通过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涉企)投诉中心、“行风热线”等多渠道受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充分发挥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职能,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集中性的专项治理、阶段性的工作考评,建立起了渐趋完善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工作载体上,开展了“走进企业,破解难题”、“领导蹲点调研”、“企业服务月”等各种活动,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具有实效的创造性做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载体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抓制度建设,通过源头治理完善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路径和治本之策。在《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专门充实了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机制的内容,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优化审批运行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政府部门如何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有所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金华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明确为今后五年全市惩防体系建设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具体要求。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制度。各部门单位也在工作实践中,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单项制度。各个层级的制度、规定形成了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源头治理途径,以建立科学、长效的作风和效能建设管理机制,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规范和公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招投标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实践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抓专项活动,使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中得到落实。为了实现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把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金华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近几年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单位滥用自由裁量权、中介机构依靠部门影响和行业垄断地位向企业乱收费、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向入会企业滥收会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此外,还开展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全市政府机关的571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仅保留13项;开展治庸提效活动,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等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积极营造亲企、安企、护企良好环境。二是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工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加大对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兑现市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企业的“三联系”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通报督察、定期协调制度。把真正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跑百家企业、送多方温暖”活动,实施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缩短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等方面难题要求,及时协调解决。仅今年上半年,市区就收集企业各类难题 143件,其中40余件已经得到解决。 抓绩效考评,发挥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对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的导向作用。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好坏、发展环境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和企业。金华连续三年开展“百企万人评机关”活动,把83家市级部门(单位)划分为党群部门和法检两院、政府部门、金融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三大类,接受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机关干部代表,效能与行风监督员,离退休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代表,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市区乡镇(街道)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干部代表,市区企业代表,市区市民代表等各个层面代表的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予以公开通报,列入市级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占总分值的35%。2006年,把质监、工商、药监等18个部门的78个涉企科级岗位列入民主评议范围,2007年扩大到123个涉企科级岗位,对评议满意度列最后3位,经查实确实存在问题的岗位,对有关处室责任人予以免职,并对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教育和诫勉谈话。民主评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向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等服务对象的基层延伸,在涉企涉群岗位、各基层站所广泛开展,形成了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抓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加强对各部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情况的经常性督察,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情况,市机关部门(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反映的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市领导“三联系”、重大项目定期协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效能专项监察,严肃查处影响金华形象、加重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诿扯皮、办事不公、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努力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运用投诉办理、明察暗访等各种监督检查形式,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
⑹ 谈谈自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香委市委县委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决策曝新版
别往这自言自语吧。谈谈自己如何贯彻乱世中国香是宾馆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角色曝光的吗真是胡说八道我哪个字跟哪个字
⑺ 《禁令》是贯彻落实什么,坚持什么,坚持什么,坚持什么,减少什么和什么重特大故发生的重要举措
《禁令》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严治企,减少一般事故,防止和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举措。
⑻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禁令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禁令是一项系统工程,找准工作重心和主抓手是关键所在,如果眉毛内胡子一容把抓,工作很难有成效。
以“安全环保责任落实年”活动为抓手,全力推进《安全生产禁令》的贯彻执行,在责任落实上,突出抓“两头”,一头抓领导,一头抓基层。抓领导,主要抓领导安全环保意识培训,抓领导安全环保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