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人口减少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减少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12 12:39:19

① 人口的空间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口流动能加速地区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加速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没有实现户口迁移的迁移人口
从近百年的人口迁移历史来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只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而且,这种迁移并不拘泥于户籍变动,所以人口学界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见解。彭勋从人口迁移所具有的时间、空间、目的出发,可以将现有的人口迁移定义归纳为宽、中、窄三派。其中,宽派从迁移的空间属性出发,着眼于人口的空间位移、或地区、地域分布的变动。中派从目的属性出发,认为迁移是以定居或居住为目的。窄派则以三属性中的两或三个属性来共同界定人口迁移。三派均认可较长距离、以较长居住为目的向某地的迁移是人口迁移。而对于短期外出公务、务工、度假、旅游或季节性、周期性、往返性的人口空间移动,三派则有不同的看法,宽派认为其属于人口迁移,而中派和窄派则认为其属于人口流动,其相应的人口应称为流动人口 。杨云彦等人认为,一般来说,流动人口特指那些临时性的人口移动,而在目前情况下,通常使用的"流动人口"概念包括了所有没有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人口移动,无论这种移动是短暂的或长期的。资料表明,目前急剧增加的人口流动实际上包含着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种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城市功能型流动人口。他们在城市滞留的时间一般较短,这类流动人口的流向由城市功能、城市辐射范围所决定,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另一类是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劳动力。这类"流动人口"规模大,在城市滞留时间长,且流向相对集中,因而产生的社会震荡也较大。并且,后者通常依其户口登记状况被称之为"暂住人口"或"外来人口",由于这一特殊群体符合人口学研究中人口迁移的基本特征,于是他们也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迁移,即相对于"计划迁移"而言的"非正式迁移",其与计划内迁移的不同主要通过户口登记状况的差异反映出来。由于户口至今仍然在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非正式迁移"人口无法享受和城镇"正式"居民同等的取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机会和权力,于是形成了不同户口状况的移民在就业机会、行业和职业流向、福利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迥然各异的移民群体 。以浙江温州为例,流动人口对温州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温州有流动人口(常年民工)120万,已经成为温州轻工产业和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国外,如乐清的正泰和德利西电器产品,康奈皮鞋等.
在温州市政建设中,外地民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甚至过年都坚持在第一线上,只有请他们的家属来温州过年.温州的水电以及电讯行业和有线电视的所有管线的安装,几乎全是由民工完成的.民工们带来了各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提高了温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温州的文化生活.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温州确实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②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地区经济的复苏,给当地居民消费带来巨大的动力,从准确的方面来说,应专该是经济的复苏给许属多企业——无论本地还是外资——带来莫大的信心,而大量资金的投入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既便如此,没有广泛的劳动资源也是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复原,大量企业员工和老板在这里安居(其实不就是看中这块地区刚复醒时的低物价而已)也带动该地区消费质量的提高,质量升级了,交易往来就频繁了,货币交换就大额化了,地产、民政(民企和政府)合资、外来商人、对地区的二次建设和公共设施场所的完善又是吸引外区资金的有力途径,钱都到这里来了,而且运作又快了,自然带动经济的发展。

③ 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是什么

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既为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又补充了某些地区或部门劳动力的不足,使全国劳动市场初步形成。②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商品流通,社会增加了财富,国家增加了收入。③流动人口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落后闭塞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外出的流动人口,也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已造成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主要是:①冲击了计划经济,如每年入春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潮水般涌入广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当地市场根本难以消化。②加重了城市的负担,这在食品、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所反映,如广东省现在每年缺粮近400万吨,外省农民工就占了1/5。③影响了计划生育。不少地方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率比户籍人口高5~7倍,在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在出生婴儿总数中就占了一半,而出没城乡各地的“超生游击队”更是国家一大隐忧。为此,1991年底政府有关部门已专门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④妨碍了社会治安。流动人口成员复杂,来自五湖四海,难免龙蛇混杂,加上流动性大,难以管理,因而各种犯罪案件的发生率显著超过户籍人口,在广州、深圳等地甚至占了发案总数的大部分。据上海1989年4月10日调查,当天外来人口中无合法证明、无正当职业、无固定住处的“三无”盲流人员就有将近3万人,其中不法之徒大有人在。他们往往利用同乡或宗族关系结成犯罪团伙、著名的如以扒窃为主的“新疆帮”和“武汉青山帮”,以盗窃为主的“宝应帮”,以抢劫为主的“温州帮”,以诈骗为主的“贵阳帮”,等等,对社会治安已构成严重威胁。 答案补充 流动人口带来的外部成本(1)、给人口管理带来了压力,增加管理成本。大量人口流动到城市,给城市的人口管理带来了挑战和压力,尤其是给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增加了负担和成本。外来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人户分离,如果外来人口到达流入地后没有申办暂住证,且又无固定工作,那么他们很难进入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其婚育情况就更难进入计划生育部门的视野。 (2)、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成本。过猛、过量增长的流动人口,加剧了铁路、公路、航运和市内公共交通的紧张状况,给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转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在户籍、工商税务、劳务市场管理方面和城市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3)、增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成本。随着外来人员的大量涌人,城市犯罪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缺少有效管理制度和手段,部分流动人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违法犯罪倾向。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城市社会带来了治安隐患,增加了城市治安管理的成本。 (4)、加剧了城市就业的矛盾,增加了城市失业。
满意请采纳

④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造成的出生人口减少,而负担人口比回例上升、人口老答龄化会掣肘经济的发展,如劳动人口的减少,社会负担加重,职业构成不合理。
未富先老是我国区别去西方国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在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公民生活有强大的社会贮备财富为保证,而我国目前明显不具备这类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需的改变,注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将不具备与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工资优势。所以我国亟需改变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
说到底,就是我们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增重了。生活条件和饮食营养越来越好,老人死的就越来越晚,老人就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负担就越来越重。六七十岁的老人伺候八九十岁的老人非常普遍。

⑤ 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

简而言之: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人均拥有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1.粮食生产

从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此后粮食产量的增长一直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粮食产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减缓,其原因是缺少新垦土地和减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长量,所以土地回报率下降。
既然农业已元尚待开发的耕地供开垦,那么未来粮食产量的增长几乎完全要靠提高现存土地的生产率来实现。令人遗憾的是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用化肥而减少时,世界农业正面临着扭转这种日渐下滑局面的挑战。

2.耕地

从本世纪中叶以来,产粮面积——通常作为耕地的代名词——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却增长了132%。人口增长使耕地退化、产量减少,乃至挪作他用。随着人均粮食面积的缩减,越来越多的国家承受着失去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危险。
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4个国家的情况十分明显他说明这种发展趋向。在1960-1998年问,巴基斯但、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等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预计到205O年将进而减至60-70%——这只是假定农耕地不再减少条件下的一项保守估计。其结果会使上述4国人口总数在10亿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在300-600平方米——小于1950年人均耕地面积的1/4。

3.淡水

不断扩延的缺水或许是当代世界最被看轻的资源问题。但凡是人口还在增长的地区,人均淡水供给量都在减少。
河流干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视作水资源紧缺的证据,如尼罗河、黄河和科罗拉多河几乎无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产粮区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国南部的大平原、中国华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地下蓄水层正日益桔竭。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预测,到刀50年有些国家共约10亿人口生活将面临绝对缺水的状况。这些国家必将减少农业用水,以满足居民和工业的用水需求,中国和印度被认为世界两个灌溉农业大国,将要大量减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捞

1950年以来:人类对海味的摄人量增长了5倍,使大部分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已达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极限。海洋生物学家认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于9300万吨的年捕捞量。
人类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时,对渔业的过度捕捞已成惯例而不例外。在全球15个主要海洋渔业区中,就有11个渔场捕捞量下降。大西洋鳕——长期来一直为西欧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捞从l968年的最高数量减少了70%。自1970年以来,西大西洋的金枪鱼贮量下降了80%。
随着目前海洋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未来对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渔业养殖来满足。而当世界转向以水产养殖满足其需求时,鱼类便开始与家畜家禽争夺饲料,如谷类、大豆粉和鱼粉等。
在下个世纪上半叶,很有可能出现某些鱼种绝迹于世,捕捞到的海味也质量下降,但其价格会居高不下,并且为争夺渔业资源国家而矛盾加剧。与1988年人均17.2公斤(37.8磅)的最高捕捞量相比,未来海洋每年人均捕捞量下降大致相当于人口的增长量,而到2050年会降至人均9.9公斤(22磅)的海产品捕捞量。

5.肉类产品

在一些传统低工资人群中,当人们的收入开始增加时首先使其饮食多样化,这要消费更多的家畜产品。
自从1950年以来,世界肉食产品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肉食产品的增长最初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日本,但近20多年来在东亚、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也快速增长。牛肉、猪肉和家禽占世界肉类产品消耗量的绝大部分。
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在1998年世界18.7亿吨的粮食产量中,估计37%将被用于喂养家畜家禽,生产牛奶、鸡蛋及肉食类产品。现在粮食被用作喂养家禽家畜,如发生世界粮食危机时,是主要的食物储备。
估计全球肉食品消耗总量将从:1997年的2.11亿吨上升到2050年的5.13亿吨,会增大世界粮食供给的压力。环境与资源

6.自然保护区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长惊人——由此造成城市无计划的扩延及其污染——威胁到市区周围的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大洲,人类的侵占不但减少了自然保护区的规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质量。
在人口快速增长已超过当地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国家,受保护的区域变得特别脆弱。虽然在工业化国家,保护区与野营、郊游和乡间野餐是同义语,但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数的国家公园、森林和保护区,已为当地人栖居或被用于自然资源。
在许多的工业化国家,移民人口的增长也在危及自然保护区。例如,随着几百万新移民移人佛罗里达西部,沼泽地国家公园会面临毁损之危。
以高的移民费用长期等待迁人少数幽景区的大量移民犹如冰山即倾,随着移民人口增长除打破保护区目前的平和和恬静外,还将使异采纷呈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消失殆尽。

7.森林

相对于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全球森林面积减少是随人口的增长而推进的。但是,20世纪世界森林减少就要占75%左右。
在拉丁美洲,经营牧场是砍伐森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过度放牧和过量采集木柴——往往是人口增长所致——使世界现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
追踪近十年对木材需求所造成的森林砍伐,与人均木材消耗量的上升密切相关。从1961年以来,全球人均用纸和纸板的数量翻了一番。
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这些包括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碳贮藏量(调节气候的关键),土壤浸蚀控制、跨雨旱季蓄水以及降雨量调节。

8.生物多样性

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
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特别适于生物繁衍,但又非常脆弱,区内就居住世界人口的60%以上。例如,沿海湿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营业性捕捞2/3的各种鱼类,而珊瑚礁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具有世界生物多样性次高密度。然而,人类的逐渐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粗略估计世界盐沼和红树沼的1/2巳消失或被彻底改变,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认”,随沿海移民的继续——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占到世界人口的75%——其产生的环境压力很有可能继续增加。

9.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来自矿物燃料燃烧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几乎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使大气层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集度比前工业时期提高了30%。
矿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4。因此,在经济活跃及相应用能增长最快的地方,有出现区域性碳排放增长的倾向。由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大量依赖于煤和其它富碳能源资源,所以在未来50年中国的碳排放增长速度预计比人口增长速度快3倍。
根据政府向气候变化小组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的估计,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将增加3倍,而工业化国家的碳排放将增长30%。尽管工业化国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于发展中国家两倍,但到2020年,后者将超过前者。

10.能源

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将会更多。
当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时,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长也可能对总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到2050年预计美国新增人口7500万,其能源需求约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总和。
世界石油人均产量1979年达到最高水平,而此后下降了23%。预计全球石油产量从2011年-2025年将达到最高极限,这就预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未来的油价仍会大幅上升。
在未来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区将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亚洲,尽管人口增长仅仅50%,但能源消耗却要增长361%。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预计增长分别达到340%和326%。上述三地区,在森林、矿物燃料储备和水资源等能源资源方面正面临巨大压力;

11.废弃物

因为在未来半个世纪中世界新增人口将达到34亿,所以废料排放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很可能更为严重,而在近——中期内提供可资利用卫生环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人口增长增加了社会处理废弃物的头痛事——垃圾、污水和工业废料必须得到处理。即使在人口基本稳定的地区——许多工业化国家一废弃物流入垃圾填埋场和河沟,也通常在持续增加。在未来几十年中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将同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生,难以处理的小山似的废弃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国家管理机构提出挑战。经济影响和生活质量。

12.就业

1950年以来,世界劳动力人口增长了1亿多——从12亿增至27亿——超过创设就业机会的增长速度。在未来 人口的增长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通过经济活动和商品需求),同时必将明显促进劳动力供给。当人口增长使劳动力供需失衡时,工资超减。而工作量不会因剩余劳动力环境迅速改善,因为就业者将被迫延长劳动时间,但各种津贴会减少,而且降低对作业活动的控制能力。
由于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劳动者,所以人口增长与就业间的相互影响在年轻人口具多的国家最敏感。半数以上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的国家,如波兰、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赞比亚,将感到这个劳工潮的重要。就业除给人们以自尊和自立感外,还是获得食品、住房、医疗服务和教育的关键。

13.收入

在人口减少最炔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收入增长最快,包括南朝鲜、台湾、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大多忽视计划生育的非洲国家,已被大量真正需要受教育和就业的青年人问题所困扰。
如果世界各国不能同时把经济转向环境可持续和人口较低增长的轨道,经济的衰退将是难以避免的。

14.住房

人口增长超过住房供给的最终结果是部分人的元家可归。据联合国估计,世界人口至少有1亿——大约相当于墨西哥的人口一一无家可归。女口果把擅自占住者和其它不安全或临时住所者包括在内,其总数量最高达10亿人口。
如果在世界范围人口增长不能得到控制,无家可归者的队伍很可能惊人地膨胀。

15.教育

在童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国家,对教育组织基本的压力将十分沉重。世界10个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大部分在非洲和中东,在未来50年中其童龄人口将平均增长93%。整个非洲到2040年其学龄人口将增长75%。
如果各国教育组织针对21世纪世界的快速变化开始强调终身学习,那么有必要广泛地进行成人教育,甚至会影响那些童龄人口日益减少的国家。

16.城市

现代城市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伦敦在过去的130年间居民人口从100万增长到800万,而墨西哥城实现这一跃变只不过用30年。总之,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l00万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口增长,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人口迁移和村镇扩展为城市或被现有城市的扩展所吸收。
如果现在的城市人口增长势头持续,到2050年有65亿人将生活在城市.

⑥ 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回答)

http://..com/question/82766186.html?fr=qrl&index=0,以上是现代版的流动影响。

⑦ 人口流动对南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人口流动促进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农业人口的减少、城镇区域的扩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流动人口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人口从农村涌向城镇,非农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域逐渐演变成为城镇地域。同时,城镇的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有学者称,人口流动是人们用脚投票,这说明了人口流动一般都是流向相对更加富裕、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的地区。在我国,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到城市,但是城市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小城镇作为城市和农村衔接地区,随之不断发展。

(2)人口流动搭建起城乡商品交流的桥梁

商品的有效流通是市场繁荣的需要和标志,在一定条件下,商品流动依赖于人口流动。许多流动人口通过销售、经营和贩运,把各地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等商品供应给城市市场,或者从此地区输送到彼地区,繁荣了城市、农村的经济,便利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同时,流动人口又把农村所需的农用机械和日用品带回农村,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说,人口流动促进了城乡物资的流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

2.人口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1)扰乱了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些流动人员无照经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据调查,重庆市内流动人口中有30%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和手续不齐全;北京地区,截至2007年6月底,流动人口总量为510万。如此规模的流动人口,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向城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春运期间,中国会发生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火车站、汽车站人流如潮、拥挤不动,严重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2)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流动人口通常居住较为分散,流动速度较快,较难管理。据调查,许多流动人口都没有办理暂住证,甚至不能出示原籍地的有关证明。此外,由于劳务市场的管理较为薄弱,私招乱雇较为严重,而且在城郊结合的地区,私自租赁房屋非常普通。这些都引发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综上,流动人口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首先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人发展、缩短了城乡差距等。但是也增加城镇公用设施负担和管理难度,影响了社会治安等。

⑧ 我国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与市场经济是版密不可分的。
如果单纯权的认定和分析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则属于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性课题或者是社会性课题,是需要有官方发布的各类大数据作为分析研究基础和分析研究依据的。
如果没有官方发布的数据作为基础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认定和分析,在导向上和结果上一定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⑨ 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国内跨省区人日流动量非常大

(l)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2)①回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答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原因: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相对高,
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②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原
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能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3 )正面影响: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负面影响:交通压力、城市问题
等。(正面影响答正确其中两点,负面影响答正确其中一点即可)
(4)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
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缓慢;当人口增长缓慢,资
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看法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
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⑩ 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1. 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在近代以来,已经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验证并加以推崇,已经成为一个现代过国家发展不可逆转的过程。纵观世界历史发展,无论是近代的美国还是法国,亦或日本、英国,都通过工业化实现了民族的腾飞与发展。中国的暂时落后恰恰从反面说明没有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工业化发展以及伴随其发展的城市化发展,就没有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也就没有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落后。而工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劳动力的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带来市场活动、商业活动已服务业的发展,再次创造就业机会。这种聚集于发展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体发展的直接表现。所以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工业化发展是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

2. 从现实中看,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出路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城镇化不是把农村建造成为城镇,我国许多边远地区的农村,很不适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城镇化,只有把农村人口吸纳到城镇,提升城镇的人气指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健全城镇的社会功能,进而克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 妥善处理好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动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独立于农村独自享受现代文明,就像一个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诚然,城市里有富余劳动力存在,失业人口存在,但与此同时城里也有很多工作岗位,城里人不愿意干或干不好,农村劳动力来,却能找到相应的岗位;从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应的服务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随着各大城市的的发展,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推力与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将进一步促进一些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化发展。如此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双赢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之呢?
4.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看,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是支撑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而人,是最宝贵的生产力,这是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生产力的弃之不用,那无异就是犯罪。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好是此发展间隙的有益补充,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城市化过程中对大量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均衡发展。
5. 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否则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诚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初,的确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从国家近年来实施宏观调整措施上来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面我方谈到了我方的主要观点,其后将由我方二辩,三辩,四辩对我方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与阐述。总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不是洪水猛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无论从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是从城市的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动都是有利的,诚然在个别方面造成过一点负面影响,但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些负面的影响均在宏观调控范围内予以了妥善的解决或正在解决。因此,我方认为,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是利大于弊。这样浅显的观点其实三十而立即该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后才明白。

这个问题我们学校辩论过 我也参加了 我是反方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看,人是生产关系的组成之一,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城市需求的是要有技能的生产者,而并非农村大量剩余劳动生产力的涌入,这种盲目大量涌入的客观现象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降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正在向知识化,技术化,科学管理化而转形,而手工作坊似的密集型劳作即将不复存在,请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那个间隙去补充?

5、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妥善解决好农村大量涌如城市的问题,需要正确的引导,如果预先不正确看待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而将来去做亡羊补牢的事情,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1:在城市运作上,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城市的的容纳空间是一个常数,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纳能力没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拥而来这么多农村人口,势必会给城市的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城市变得拥挤,让城市难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电、供水、供气、供暖、交通、污水处理、学校、公共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增加城市发展的经济成本。

2:在城市的环境方面,农村人口并没有表现足够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大量的农村人口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如吃完早点的塑料袋,对环境极大破坏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饭盒,吃剩的速食面汤……

3:在就业人员的素质方面上,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城市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中心,须要生存,须要发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术、资金、各种人才。然而,农村人口的特点使得他们难以适合城市高速发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费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处理教育培训问题,加重城市向前发展的包袱。

4:外地民工大量涌入,外来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隐患,导致犯罪率不断增高。据黑龙江省鸡东县检察院对外来民工刑事犯罪的调查统计,2002年,该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农民工刑事犯罪案件为21件37人,占受案总数的16.6%;2003年,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农民工刑事犯罪案件为31件53人,占受案总数的22.7%;仅一年时间外来民工犯罪率上升了6%;另据宁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浙江宁波市452名未成年人被判弄,同比上升62%,呈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行为成人化、独罪目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上调查分析均显示,主要因为外来务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疏于管教,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等带来的原因。

5:在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方面,农民工似乎给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撑了城市的的经济发展。但是在透过表象之后就会发现,农民工从事的职业都是低层次的、低技术含量的工种,并没有在关键的岗位发挥关键的作用。因而,除了给企业带了了廉价的劳动力之外,并未在技术上、企业管理上带来实质性的进步。而现代企业和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高层次、高技术含量、高技术人才的竞争,这是竞争的核心。遗憾的是,农村人口并未能在这些方面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

阅读全文

与人口减少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