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本月18日升格为国家经济开发区! 请问,这和以前在哪些方面有显著不一样!
地价上涨,买了地的开发商发大财,还没卖地的村民发小财!有房子的人房子要增值,没房子的人租房更贵!!
Ⅱ 淮安市经济开发区的变化,十万火急
全力聚焦项目 强力提升环境——淮安经济开发区2006年大开发带来大变化
2006年,淮安经济开发区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东区道路网基本建成,43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可供开发的“熟地”;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关通关点、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了开发区的配套功能;富士康、志高空调等大项目的落户,带来了大量配套项目的跟进,为招商选资和培育特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土地换保障、向群众倾斜的动迁政策、高标准动迁新城建设等富民安民措施的落实,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开发建设的成果。群众支持、参与开发建设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 ———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全年共完成业务总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42.5%;财政收入5.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2%和8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同比增长92.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全部超过32%,达到了实现“五年翻两番”目标的要求。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8.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6%和48.9%;新增列统企业40户,净增30户,列统企业总数达102户,培育销售超亿元企业12户;实现企业自营进出口额4.6亿美元,其中出口2.7亿美元,进口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8.5%和51.7%。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签约项目11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3个,完成注册外资1.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182万美元。在世界500强招商上取得重大突破,引进台湾鸿海集团总投资不低于10亿美元的富士康项目,并已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城市建设投入18亿元,全面开工东区27条主次干道,已建成飞耀路、徐杨中心路、汕头路等20条道路总计40公里,铺设雨水管道87公里,污水管道68.6公里,架设供电线路21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9.6公里。 ———富民工程取得实质进展。全年可竣工动迁安置楼182幢、面积约60万平方米,安置动迁群众5300余户;全区参加土地换保障2548户、8504人,参保率达44.1%;参加新型合作医疗50389人,参保率达95.6%;为参保群众发放一次性补助费851.5万元,发放生活费、养老金679.3万元,发放大病救助5.6万元,发放股权收益金29万元,发放子女考入高等院校奖励金2.8万元。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同比分别增长9.7%和11.1%。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出台《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做到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对区内部分学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公安分局、法庭办公楼重新进行规划、改造、建设。创“四城”工作进展良好,创卫通过国家暗访。组织集中拆违行动40余起,拆除违法建设349户,共计20636平方米。人口计生工作被表彰为“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亮点一:科学规划破解资金瓶颈,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总定位,淮安经济开发区按照大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建成区规划进行了调整,重新编制了徐杨工业集中区规划,强化了宁连路以西22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商住功能,将征而未建的工业项目全部置换到新规划的徐杨片区民营工业园。对已建成的工业项目逐步“退二进三”,腾出土地发展服务业,以经营性土地的收益来弥补工业用地补偿、动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实现资金自求平衡。一年来,已置换项目20个,置换土地847亩;储备土地2139亩,三产商住地运作2363亩,实现土地挂牌收入9.84亿元,收益3.35亿元。进区服务业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大、档次高的大项目明显增多。在新签约的32个服务业项目中,有上海新城、香榭丽等7个大型、高档房地产项目和3个四星级以上酒店项目。 亮点二:着力完善功能配套,为承接大项目提供必备的条件。按照“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淮安经济开发区采用多种模式,对徐杨片区的主次干道分四个标段全面开工建设,拉开东区道路建设的整体框架。在配套方面,坚持高标准,实现上水、下水、排污、供热、电信、供电等一次性到位,把东区4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变为“熟地”。开发区着力强化和完善功能配套。规划建设的出口加工区,已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海关通关点和公共保税仓库。目前,通关点大楼主体已竣工,公共保税仓库、储运堆场已进场施工。创建了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入园项目24个。完成了创业园综合楼改造,两幢共计1.9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标准厂房已开工建设,22层的研发大楼已试桩结束。启动了盐化工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工作已全面开展。“淮安台商工业园”通过省外经贸厅批准,成为承接新一轮台资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这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的超前建设,为富士康等大项目的成功落户奠定了基础。 亮点三:创新思路整合资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淮安经济开发区转变招商思路,实现了从全员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从注重民资引进向民资、外资并举转变,从只偏重工业项目向二、三产业项目同时拓展转变。通过对招商部门的整合,配强配优了专业招商人员,全面实行专业化招商。同时,利用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举办投资说明会等多种招商方式,大量收集信息,广泛结识客商,专人跟踪洽谈,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成效。去年,成功举办了′2006淮安经济开发区金秋投资洽谈会暨台商企业———苏北发展论坛,提升了开发区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掀起了招商引资的新高潮。会上签约超亿元民资项目10个,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0个。 亮点四:全力提升服务水平,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步伐加快。淮安经济开发区坚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成立了“项目开工服务领导小组”和“企业服务领导小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坚持与所有列统企业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上门服务一次,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企业满意率达到98%以上。通过实行开工项目预审制、在建项目契约服务制和建设单位“四要素”制,服务制度进一步规范。通过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行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及时会办,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乡办和拆迁办的共同努力,动迁速度明显加快。宏盛项目在短短一周内完成所有民宅动迁,开创开发区历史上动迁速度之最。全年完成民宅动迁3100户,企业(单位)30个,动迁面55万平方米,动迁量是去年的4倍多,全力保障了项目开工建设。全年组织进场施工项目101个,竣工项目56个,完成投入23亿元。全区新增注册企业281个,其中外资企业34个(不含富士康项目),注册资本20.9亿元,已到位12.4亿元。 亮点五:实施富民安民工程,营造更趋和谐的社会环境。按高档、节能、智能小区的标准,淮安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城东花园、南方花园等四座单体规模均在6 0万平方米以上的农民动迁新城。确保不低于城区商品房质量,让动迁群众全部住上高质量的安居房。市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动迁,动迁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拆迁户人均安置面积达35平方米,对独生子女户还奖励35平方米,基本保证了每户拆迁户都拥有一套住房,有的还有多余住房,彻底杜绝了“因拆致贫”现象。市开发区还出台了标准高于省标的土地换保障政策。本着自愿、平等原则,引导、鼓励农民参加土地换保障,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之忧、养老之忧、看病之忧。通过及时调高低保标准,市开发区对符合低保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还实施技能培训,培训本区失地农民2011人,向区内企业转移劳动力3611人,失地农民就业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实施科级以上干部挂钩帮扶特困家庭活动,共为困难户捐款3.8万元,捐物折币2.12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就业40余人。开发区还通过组建富民合作社,引导农民用好土地补偿资金。目前,富民合作社标准厂房建设已全面启动。
Ⅲ 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优势
淮安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专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国家属级水陆交通枢纽。京沪(北京-上海)高速淮安出入口就在开发区境内,同三(黑龙江同江-海南三亚)、宁连(南京-连云港)高速公路在开发区内交汇。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九省通衢”之称,开发区西临京杭大运河,港口年吞吐能力1300万吨。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经济开发区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 从开发区至北京、上海分别只需要8小时、3.5小时,至南京、连云港分别只需要2小时、1小时。
Ⅳ 江苏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园区发展
淮安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现辖钵池、徐杨、南马厂三个乡和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五个办事处,行政管辖面积8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开发区紧依老市区东侧,位于淮安城区未来发展的中心区域。东接楚州区,西邻清河区,南与清浦区隔河相望,北与淮阴区接壤;京沪高速公路与京杭大运河把开发区相挟,同三高速、宁连高速在开发区内交汇;沿海交通大动脉新长铁路淮安站和淮安新港码头均在开发区境内。
作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综合开发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近几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比利时、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区内投资兴业,2006年,世界500强台湾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与该区签订投资协议,投资不少于10亿美元,计划用5年时间在淮安经济开发区建设富士康淮安科技城。
“十一五”期间,淮安经济开发区将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32%以上,确保实现“五年翻两番”,早日实现“崛起苏北、超越苏中、接近苏南”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扶持优势产业,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新城区。
Ⅳ 淮安哪个区比较好,经济发达一点的;开发区属于哪个区
淮安市区一共5个区,清河区、清浦区、淮阴区(原淮阴县)、楚州区(原淮安市县级市)、开发区
经济比较好的就是清河区和开发区,清河区是商业区,开发区是工业区,大型的招商引资项目大部分都在开发区,其次就是清浦区,淮阴区较差,楚州区是原来的淮安市,虽然现在划为区了,但是离真正的市区比较远。
开发区就是一个独立的区,并不属于其他的哪个区。
Ⅵ 淮安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开发
作为产业转移的集聚区、综合开发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开发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比利时、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区内投资兴业,2006年,世界500强台湾鸿海集团旗下的富士康科技集团正式与我区签订投资协议,投资不少于10亿美元,计划用5年时间在淮安经济开发区建设富士康淮安科技城。2007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81.8%;实现财政收入10.4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5%和82.4%。“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城建投入5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建成了徐杨变电站、徐杨污水处理厂、海关通关点和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留学人员创业园创建为国家级。在世界500强招商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引进了总投资25亿美元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又成功引进了华南玻璃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美金的纯碱及相关项目。全区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状况良好,一个让客商投资放心、生活舒心、发展安心的环境初步呈现。
“十一五”期间,淮安经济开发区将按照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32%以上,确保实现“五年翻两番”,早日实现“崛起苏北、超越苏中、接近苏南”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扶持优势产业,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新城区。
Ⅶ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
你在哪个来区域,清河源区和城市的工资差不多,基本工资大概是从1500-2500不等,有也较高,哪个单位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好处是不一样的啊。总之,淮安的价格是不是很高,大概从4000-8000不等,工资应该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