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航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1000字没有,尽力了。。。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日趋频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都给中国的航空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动力,而机场行业将从中收益匪浅;第五航权的开放对航空公司而言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对于机场而言意味着业务量的增加。对于枢纽机场而言,航权开放无疑会使得外航航班增加从而带来机场的业务收入的增加。
同时,我国机场吞吐量在20多年来发展迅速,1981~2004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22.1%,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22.0%。2004年,全国通航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419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8%。其中,国内航线完成2177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4%(其中内地至香港和澳门地区航线为86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9%);国际航线完成241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1%。完成货邮吞吐量552.6万吨,比上年增长22.3%。其中,国内航线完成381.1万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内地至香港和澳门地区航线为33.0万吨,比上年增长44.1%);国际航线完成171.5万吨,比上年增长23.9%。飞机起降架次为266.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5.8%。其中:运输架次为247.4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8.1%。运输架次中:国内航线226.4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内地至香港和澳门地区航线为8.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46.9%);国际航线21.0万架次,比上年增长34.4%。2005年我国机场业发展形势喜人,拥有持续增长空间,预计机场行业效益将稳定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机场密度是每10万平方公里只有1.4个机场,日本的密度是23.3个。即便是在中国机场最集中的华东地区,每10万平方公里也只有4.8个,而新疆及西北每10万平方公里分别只有0.6和0.8。由此可见,机场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近年来我国机场业改革不断,机场属地化管理、鼓励外资营建机场、航权的不断放开、民营资本的介入,投资体制改革给机场业带来了生机。我国机场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若想在机场业投资或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就需要对机场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机场业市场、机场建设等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在此情况下,本研究中心依据中国民航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渠道数据的数据,同时采用中心大量行业数据库以及我公司相关部门对民用机场行业所进行的市场调查等大量资料,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机场行业的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进而得到了这份极具价值的研究报告,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将会为机场行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视野,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②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经济增长不
这个关键是看航天业是不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美国航天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毕竟航天业会带动整个产业链,就目前而言,中国的航天业也带动了一定的经济发展。
相信,中国航天业也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
③ 航空事业的发展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一、航天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以下作用1、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起先导作用 2、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水平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④ 飞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有很多,我也不是专业人士,
仅从最传统的物流业来说吧,航路的畅通就能带来经济的回快速发展~答~~
机场与机场之间的连接就像一条条超高速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就不用多讲了吧,就更别说这比公路更快捷的空运航道了~~
还有就是地区旅游呀,招商引资呀~~~~~很多很多了
航空真是改变了世界。。。。。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
⑤ 航天产业发展带来哪些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
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
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
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
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
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
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从长远看,前景无可限量。”
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刘济生研究员说,“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可以说,“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⑥ 航空经济的发展航空经济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航空经济发展类型分析
综合而言,国外航空经济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综合体引领型航空经济。这种航空经济具有腹地经济属性和较强的辐射性,所依托的城市一般是综合性交通枢纽,所依托的机场客货流量较大,它的集聚效应明显,拥有航空运输服务、电子信息、高新材料、生物制药、金融等多种产业。这种城市综合体,典型的如爱尔兰香农自由区,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中部机场城等。二是航空主导产业引领型航空经济。此种航空经济以航空主导产业(尤其是飞机制造业)为龙头,在机场周边形成完整的航空工业产业链,它是一种以制造业为主的航空经济发展模式。其代表是蒙特利尔和西雅图。三是地方特色引领型航空经济。此类航空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已有优势,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航空经济,比如,孟菲斯的物流型航空经济发展模式、迪拜的商务贸易型航空经济发展模式等。
(二)国外航空经济发展经验
国外航空经济区一般都遵循由航空枢纽向航空产业集聚区再向航空都市发展的规律。
1.以枢纽机场为支撑
世界各国的航空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均以发达的枢纽机场为支撑。如,新加坡就是通过把樟宜机场打造成东南亚的枢纽机场,扩大转口贸易来发展航空经济。荷兰则是通过把史基浦机场打造成世界级枢纽机场来发展航空经济。两国发展航空经济的模式基本相同。
2.以骨干立体交通网络为基础
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是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的航空经济区,无论是以流量经济为主的孟菲斯还是以制造性经济为主的西雅图,都是将综合交通的便捷性作为发展基础的。孟菲斯有四通八达的货运航线,以各种交通手段连接地面交通网。西雅图拥有以航空制造为特色的航空经济,由于飞机总装基地要接收来自全球的零部件,所以它更是以海、陆、空运输高效联动为基础。
3.注重提高机场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孟菲斯机场规定了比其他机场更晚的截件时间,并且提供高效的通关服务;法兰克福机场以其高效服务被国际民航组织评为最佳机场,从而吸引了诸多知名公司进驻。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较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是航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4.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各国发展航空经济均注重从各自文化底蕴、独特资源出发。比如迪拜世界中心建设的是旅游休闲特色的航空经济,香港展现的是会展特色的航空经济,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突出的是商务总部特色的航空经济,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走的是零售特色的航空经济发展之路。
5.注重规划引导,提升发展内涵
各国在发展航空经济上均制定有完善的产业政策,对符合要求的投资项目和相关企业实行分层优惠,建立航空产业园区,并对高端人才引进进行鼓励,尤其是土地政策,既注重合理规划,又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⑦ 经济危机对航空业的影响
可能楼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才会提出这个问题
2周前某世界航空联盟(忘记是哪个了)提倡各国开放航空运输市场,将航空运输业推向市场经济,这是对消费者有利的,但会对国内航空公司造成冲击。
就目前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式下,市场经济模式是促进一个行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慢回报这些苛刻条件本身制约着航空业的市场经济化进程。
本月15号南航加入天合,这会降低南航采购和运营成本,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 这也是南航对国内航空业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趋势做出的最佳选择。
因为本身我不是这一行的人,所以政策方面就不好说了。不过无非是类似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主义政策这样的。
⑧ 经济形势对于航空业的发展的好坏
当然是好,油价又低
⑨ 航空经济的航空经济的演变
在航空经济概念的演变和提出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航空港经济、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等几个阶段。还先后出现了航天经济、临空港经济、低空经济和临空产业等相近、相似、相混的概念。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航空经济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探索的演进过程。
现有的航空经济概念从来源上分为三类:一是来自政府部门,二是来自高校,三是来自企业。现有的典型定义列举如下。
概念1:2012年3月“两会冶期间,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航空经济是以民用航空业为核心和依托形成的经济发展形态,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航空核心类产业,指直接利用机场资源,主要聚集的是航空运输和航空制造产业链上的企业;第二类是航空关联类产业,指对航空运输方式高度依赖,主要聚集的是高时效、高附加值型产业以及知识、信息、技术、资金密集型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第三类是航空引致类产业,指由航空核心类产业、航空关联类产业所引发的客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资源,聚集形成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型服务产业。
概念2:2013年5月,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2013中国民航发展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航空经济是指依托航空运输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时效性的特征。刘雪妮和姚津津认为航空经济的核心是民航产业链,并具有三大特征:技术密集、国际化和开放性。
概念3: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概念4:航空经济是从产业角度对经济发展特征的把握,指的是以民用航空业为战略依托形成的经济发展形态。它在逻辑上并列于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在基本内容上,航空经济由以民用航空业为核心的航空活动引起的经济联系构成,包括直接或间接依赖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而进行的生产制造业和服务性产业活动,这些经济联系和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便构成了航空经济的内容,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范围上,航空经济的核心层包括客货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与管理、空中交通管理、飞机维修、航空油料供应、航空销售代理等,其上下游主要包括飞机和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应用、航空金融租赁、空港产业园、航空物流和航空旅游等。而航空经济的辐射范围,可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航空经济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民用航空业是主导产业。在主要特征上,航空经济是现代经济、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
概念5:航空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放大市场接近效应,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现代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出发点,突破路径依赖和区域收敛壁垒,通过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断引致大型机场周边产业的调整与趋同,并与周边城市及机场形成经济发展走廊,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形成以这些产业为主导、多种产业有机关联的独特而新型的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