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1 18:31:48

①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清朝前期来,清朝前期手工业生产自比明朝更加发达康熙年间,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中国与世隔绝,和清朝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打压,反对工商业的发展。造成经济落后

②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清朝前期,由于明末战乱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后,导致留下大量的空地内,农民有了大量的空容余田地耕种,小农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加上土豆的普及,粮食危机得到解除,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对于我国现代经济来说,保障粮食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资依旧是头等大事,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③ 清朝前期当时中英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

明末清初时期的主导是农业,萌牙的资本经济为手工业,主要产出就是专瓷器、茶业、属酒类、丝绸等商品,清初出口通商被限,对外贸易中断,乾隆年间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清王朝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西方诸国与中国迅速拉开差距,1840年,一声炮响打醒了清朝的天国梦,从此走上半封建半殖民的路,直到今日,我们经历几十年的飞速赶超,依然存在差距。

④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是人口快速增长,给当时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清前期人口增长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膨胀,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对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引发清朝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相关因素。
其次,人口的膨胀,激化了民族矛盾。人口的剧增,使许多汉民涌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之争夺生存空间,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
第三,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租佃关系的变化。由宋代的“逃佃”到清代的“霸佃”,反映了人口增长与土地供不应求这一矛盾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四,人口膨胀,导致清朝中叶以来移民浪潮长盛不衰。过去的移民浪潮主要因战乱而兴起,如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的北民南移,以及靖康之变后的移民。而清代移民则是因为人口增长的压力所引起,因而此时的流移之民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第五,人口膨胀导致了失业流民增多与帮会组织的兴盛。人口增多,劳力过剩,使许多人被挤出固有的乡土沦为流民。这种流民与过去因躲避战乱和灾荒而背井离乡的流民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在战乱平息后和灾荒年景过去后陆续回到土地上重建家园,而前者太平盛世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无家可归。
(1)康熙即位后,社会安定,出现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稳定局面。(2)农业的精耕细作有了新发展,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使粮食生产跨上了新的台阶。(3)清朝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交流,农业地区扩展到边疆地区,使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较强的物质基础。(4)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彻底废除了自秦汉以来的人头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使人口统计趋于精确,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地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5)清政府比较重视医药卫生事业,提高了人们对疾病的地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人口的急剧增长无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制约社会发展,清朝同样如此。清朝人口增长加剧了社会资源的紧张,导致人多物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物价上涨,尤其是米价和田价的的上涨。在康熙年间末期,就多次出现米价上涨事情。康熙五十一年(1712),“帝与大学士等议米价,谓连岁丰收而米价不减,主要并非烧酒用米过多,而在于生齿日繁,闲人众多且富户屯积之故”。

⑤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不行,满清进行了多次屠城,根本谈不上发展,到了康熙年间中国解决专了内乱之后清朝占属世界gdp%33、主要是茶叶、瓷器,而宋朝那会儿占世界%75、两朝财政收入都是七千万钱,更重要的是宋朝的税比清朝低,康熙死后雍正当政每天日理万机追回了欠款9600万,那时候实行什么一体纳粮,中国人生孩子没有限制,导致中国人口大量增加。

⑥ 清朝前期的经济制度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朝各时期的的经济状况

一,入关后到乾隆时期。入关后,清朝的经济一度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南明政权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为了一片废墟。清朝统治者又实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将无主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时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满族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逃人法指对逃跑奴隶实施严惩。“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让这些地区变为废墟。这些政策惠及了满人,也大大破坏了经济。顺治亲政后,逐步废除了这些政策。

到康熙时,三藩被平定,统一了台湾。他又彻底废除上述政策,奖励垦荒,多次普免钱粮。康熙帝还下令治理黄河水患。这些措施使国内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康熙帝还下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连云港)开放对外贸易。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产品难以与清朝竞争。于是,清朝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的地位。出口产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瓷器,棉布等。进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于外国每年要向中国购买大量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销售量不多。所以对外贸易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

到雍正时,又进行赋税改革。清王朝建立后,国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发别征课。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雍正元年,彻底实施“地丁合一”。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亩,不仅是明朝一条鞭法以来赋役内容的继续简化,更重要的是全国赋役制度的一次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家财税制度的贯彻,而且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乾隆时,政府又下大力气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区免受海潮袭击。乾隆皇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金融机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开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这使得国家耕地面积扩大.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31年扩大到741万余顷.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广到全国各地。但是,清朝的经济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如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就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他的“十全战功”也耗费了许多钱。再加上贪官污吏不断出现。乾隆末年自然灾害又频发。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商业和内河运输发达。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来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宁(南京),更加繁华。以盐业为主的扬州,丝织为主的苏杭,外贸为主的的广州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江苏,浙江的丝织业,广东的炼铁,云南的炼铜,江西的制瓷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样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清朝的经济也在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这主要是因为闭关锁国,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⑦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康乾盛世--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

清朝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进关,定鼎北京,历经18年,削平群雄,除台湾、全国归于一统。以摄政王多尔衮、世祖福临为首的统治集团所作的一切努力,为清朝全面实现大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烨即位,是为圣祖。经20年的时间,近一步治乱,特别是从康熙二十年(公元1671年)以平定吴三桂的八年之乱为契机,乘胜收降郑氏台湾回归祖国。康熙二十三年,圣祖首次南巡,亲临治黄工地,阅视河工,标志着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建设,大治天下,从而拉开了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承前启后,继续开拓进取,不但巩固了前辈创造的治国基业,而且又有所发展。乾隆朝继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势,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推到了顶峰。清朝的盛世持续达百余年,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盛世。
封建社会中盛世的形成,皆非偶然,造成盛世的直接原因有种种,但根本原因要看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和具体做法是否得民心,顺民意。从严整吏治这方面来看,明末吏治腐败,是其亡国的主因之一。清朝入关后,时时以明亡为戒,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扫除明末以来的贪风和颓气。摄政王多尔衮下令:“贪官必诛,何必论赃多少!”世祖也说:“安民之本,首在严惩贪官。”实行这一政策,政治形势好转,使清朝在中原得以立足。
康雍乾三朝仍把吏治摆在了治国的首位,圣祖“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严惩贪吏,奖励廉吏清官。如于成龙、鄂尔泰,都是当时著名的清官。世宗即位,向全国臣民宣布:“朕惟国家首重吏治。”他针对圣祖晚年吏治有所松弛,又加大了打击贪官的力度,大声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要求各级官员必“以实心行实政。”乾隆朝已进入鼎盛,仍不放松吏治,以“整肃官方”,达到“惠民斯民之至意”。三朝澄清吏治,一脉相承,不计地位与权势,如总督、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朝中高官,连同皇亲国戚,只要犯赃,必予严惩。高宗以贪污罪处决了其内弟、原任两淮盐政、后任内务府总管高恒,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经数十年不断整顿,吏治改观,用“源清流洁”、政通人和来概括,还是恰如其分的。
康雍乾三朝在从严整吏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应该得到今人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以农业“为国之本”,大力发展经济,实施“裕民”之策,达到家给人足。这也是康雍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清朝统治者起源于渔猎民族,其重视农业的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汉族王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在《清实录》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发展农业的记载。他们以农为本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圣祖说过的一句话:“农事实为过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两者为先务。”他强调:“从来致治之道,裕民为先,惟以海内富庶为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清朝开始实施大规模发展农业的计划,主要有:全面推行垦荒政策,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起,要求五年内将全国的荒地全部垦为农田,凡垦荒成绩突出的省份和官员受奖,反之则受罚。资助农民垦荒,起科年限一再放宽,用以鼓励垦荒的积极性。至雍、乾时,垦荒向边疆地区发展。与此同时,指令各地特别是驻边疆地区的军队实行“军屯”。土地广为开垦,耕地逐步增长。据清朝官方统计: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底,全国土地已达7。3亿亩;雍正时增长到8。9亿亩,乾隆末已超过10亿亩。故史称:“盖自雍、乾以来,各省军屯民垦称极盛焉。”此外,又投巨资治理黄淮水患,整治运河。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康雍乾三帝深知此中的道理,不断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其生活状况,保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诸如反加派、克扣、勒索等,力保农民的合法利益,为农民减租减赋,实行减免、赈济等政策,使百姓得到实惠。其他如建各类仓储为百姓储粮,以备荒年。以上几个方面使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生活获得安定,亦使社会得以安定。
康雍乾三朝坚持国家“大一统”并制定若干正确的民族政策,使边疆安宁,长治久安。早在入关前,清朝已建立了满蒙汉的政治联盟,实行“满汉一体”、满蒙联姻的亲谊政策,将东北及北部今内外蒙广大地区纳入到清朝统治之下。入关后,清朝统治者的国家疆域与民族观念为之一巨变: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圣祖提出了废长城,“中外一视”的重要思想,突破了2000年来因长城而形成的内外之分、华夷之别的传统观念,把“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发展到了极限。然而,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抵制“大一统”,屡次兴兵作乱。康熙二十九年首战噶尔丹、再战策妄阿拉布坦;世宗时三战噶尔丹策零,高宗时先战达瓦齐,再战阿睦尔撒纳,三战新疆回部霍集占,皆以胜利告终。截止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西北包括青海、新疆等地及西藏问题宣告解决。三代人共花去70余年,以重大代价赢得了最后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西南地区,雍正朝实施体制改革,废土司,设流官,即“改土归流”,于乾隆初年全部完成。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康雍乾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其统治思想,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为盛世增添了新的内容,还直接加速盛世的到来。自康熙二十年后,内乱已除,国家安定,思想文化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三朝实行“以教化为先”的政策,首重教育,灌输儒家思想,“兴学育才”。从中央太学到地方官学、民间私塾;从宗室到各旗,从城镇到乡村,开办各类学校,教育空前发展。康雍乾三帝倡导读书,引导读书,营造社会重学的氛围。他们皆从自身做起,拜师求学,认真读书,举凡儒家经典“六经”无不精通,并用以知道他们的政治实践。他们亲自倡导并主持编篡各类图书,设置名目繁多的书局、书馆,吸纳大批学者参加,鼓励他们从事文化创作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扩大取士范围,广增名额,招收贤才;特设博学鸿儒科,将硕儒名士吸收到中央政权。史称“康熙年间,人文最盛”,恰“如宝山初开,琳琅尽献”。而至乾隆时,已出现“文治之极盛”的鼎盛局面。
总之,康雍乾三朝治国方略及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互为继承,各有发展。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统治集团长期保持稳定,政局安定。这并非说明统治集团内部没有矛盾和斗争,恰恰相反,从雍正时的党争、集权与分权之争、乾隆时高层官员的贪污腐败等等,频频发生。幸运的是,所有这些矛盾和斗争很快被化解,因而没有扩散,于大局没有影响。历史证明,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一致与稳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康乾盛世形成的主观原因。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以一系列的成就显示了自己的辉煌。以往论者对盛世的成就有所忽视或评价不足,有人否认这种事实,甚至认为清军入关使中国落后西方世界一百年,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偏颇。历史会给后人留下硕果或苦果,但从未结出“如果”。研究历史重在事实,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要实事求是,首先看经济指数,康雍乾三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占有量等方面作进一步考察,据《清实录》载,已知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全国耕地达7。8亿亩,至乾隆朝已突破十亿亩。而人口增长尤为迅速即康熙六十一年突破一亿人口大关后,仅过半个世纪,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又突破三亿,以此计算,人均耕地仅3亩多一点。一年的粮食产量能养活3亿人,可见其农业已发展到了很高水平。再看财政,顺治时,入不敷出;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不足1000万两;雍正五年已达到5000万两;乾隆朝最盛时,国库存银高达8000万两。国家财政充足,惠于民施,大规模减免钱粮,仅据《清圣祖实录》统计,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累计免去全国地亩人丁银共1。17亿两。又自康熙五十年起,3年内总减免全国新征、旧欠,共银3206万余两。同时宣布“自是后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两项决策,实属空前之举!乾隆时,先后四次减免全国钱粮,总额达1。2亿两。此举堪称中国历史之最,突出的显示了盛世的经济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
康雍乾三朝开疆阔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清代中国版图,从西部喀尔巴什湖到东部海疆,乃至南沙群岛都达到了极限,行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为现在中国奠定了基础。盛世的文化全面发展,在教育、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地理、数学、天文、医学、军事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各领风骚。盛世修文,大规模整理典籍,编篡图书,其中以康熙朝所修《古今图书集成》于乾隆朝所修《四库全书》为代表,被称为“文治之极隆而儒生之殊荣”。著名的考据学派,独树一帜,即行程于盛世时期。康乾世盛实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并将其推上了顶峰。
康乾世盛以恢宏的气势,一系列重大成就,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辉煌.与同时代的周边国家相比,清代中国实居东方文明之颠,也是18世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是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当然,作为封建王朝就有他的局限性,不可能有永远的盛世。与西方社会相比,一些方面的差距就相当大了。如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发明;西方已进入近代社会,而中国尚处在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顶峰;拒绝对方开放,封闭国门,甚至将西方科技也拒之门外;严厉的思想专制统治,使正在萌芽中的新鲜思想受到压制与打击等等。当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仁宗时,白莲教起义的爆发,敲响了盛世的丧钟,百年盛世就此完结,清朝的统治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衰亡,“天道轮回,盛者必衰,”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⑧ 下列有关,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绪论》的开篇中说: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有重大版发展,诸如粮食权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市场一体化,以及财政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会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笔者在此所关注的,只是它的特点和水平。

⑨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作文(200字)

告别夏天,告别你
转眼间,秋天来临了、早晨起来的时候从未感觉到的寒冷扑面而来。
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临了,那么冬天还会远么?
明白了,夏天过去了,意味着曾经那些不好的事将挥挥手对一切说拜!
呵呵,在这个夏天最后一个时刻,我选择告别这一切。
人活着,只有一次。却充满伤痛和别离。一直以为,以为爱一个人就可以到永远,迷恋着海角天涯,迷恋着海誓山盟。海南的艳阳下,一个人以这八个字为背景留影。以为,可以阐明心迹。其实,又何必。
什么是永远?我们爱一个人最长,也不超过自己的生命的。是吗?那么我们为什么仍放不下呢?纠缠着理不清的情感,一次次说服自己放弃,却仍然苦着苦,痛着痛。
某天,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燃烧之后是华丽残骸。心莫名地痛起来了。生命也是啊。而我们茫然着,过这样的日子,浑然不知。过去的已然过去,无从再来。
会有一天,任凭努力,我们都要离去。和所有的人和事做个决绝的告别。那天,天仍湛蓝。我想,微笑着谢幕。和你,和爱,和这个有太多伤痛的世界。永远告别。
人生是趟单程的旅行。没有回来的路。也注定了我们要一边领略一边路过。我们会遇上一些人,一些生命里很重要的人。也会错过一些无缘相遇的人。
那些一个人的心事,向谁告别?那些想念一个人的滋味,向谁告别?那些莫名的敏锐和骄傲,与谁告别?那些眼角潮湿的记忆,向谁告别?那些难言的悸动,向谁告别?
人,其实无处可告别。
如汹涌的海潮般,这个夏天开始激扬。心中盛一池清水,我继续我未亡的梦。有个灵魂如影随行,有了相伴的魂,我不再有独行的孤独。心灵跋涉时,开始懂得绕过那些暗藏的礁石,快乐前行。偶有摔到疼的时候,有只抚慰的手,让疼痛在瞬间烟飞。我的魂在你的牵引下走进了夏天的花园,身姿如春天般妩媚在这个夏天。我也为你种下了一粒注定会浪漫成荫的种子,只等着你用时间来收获。
海有退潮的时候,如季节会轮换,夏天悄然隐退在清秋的背后。
告别夏天,挥手间留下它的灿烂辉煌。
告别夏天,挥手间一任柔情在指尖肆意挥洒。
告别夏天,挥手间让夏走远,梦靠近。
“对不起,我没有忘记你。”就像记住即使被迫告别了的、也绝对不可能忘记的每一个夏天。

阅读全文

与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