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提高产品的创造价值而不是制造价值
2.避免恶性竞争
3.提高各个销售环节的衔接
4.政府的扶植政策
5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Ⅱ 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快速突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招商引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光从字面上看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光靠本地经验积累的话有一个积累的时间过程,当然比不过直接从外面引资来的快。
Ⅲ (经济学问题)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是什么
在经济自由化进程中,南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7年,南亚地区区域合作稳步发展,印度等国宏观经济形势看好。预计2008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仍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经济自由化进程中,南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在2006/2007财年,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4%,高于前一财年的9%,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1万亿美元。近两年,巴基斯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6%和7%。2006年阿富汗、斯里兰卡GDP增长率分别达12%和7.4%。孟加拉国经济增长率今年一直在6%以上。
南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2007年,南亚地区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
区域合作稳步发展。目前,所有南盟成员国均批准了南亚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准备建立南亚关税同盟、南亚经济联盟。随着简化签证手续和降低关税措施逐步落实,南亚地区人员、商品流动规模正在扩大。
印度等国宏观经济形势看好。2007年印度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新产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龙头的格局。印度政府2007年宣布了旨在吸引100亿美元以上投资的半导体产业激励政策,根据该项政策,如果在经济特区内投资半导体企业,政府将在头十年提供20%的成本优惠补助;对设在特区之外的半导体企业,将免征资本货物补偿税。2007年印度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支出预计增长16.2%,而全球公司该项支出平均增长3.2%,说明印度在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方面继续领先。在印度2006/2007 财年GDP中,服务业占55.1%
Ⅳ 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思路选择
1、完善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看,我国生产力布局机制的塑造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宏观调控层的塑造。中央政府主要从事全国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的制定,确定生产力布局的总体目标和总体框架与战略,制定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强化并完善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调控全国生产力布局。地方政府主要任务是在执行全国生产力布局规划与政策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目标、战略与框架,调控本区域生产力布局。(2)市场体系和统一市场的发育与完善。其主要任务是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发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促进区域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育,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制定国内区际贸易法规,如《竞争法》、《反垄断法》、《市场法》等,为市场机制在区域间正常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发挥作用提供保障。
2、注重“后发效应”。首先,应正确地、积极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长短。既要“扬长避短”,又积极“化短为长”。其次,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这是中西部地区通过塑造体制优势、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因为经济落后不等于改革落后。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率先建立新体制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机遇。要促进“西进”,关键在于加快模式转换,形成生产要素向中西部转移并优化组合的经济机制。最后,“后来居上”的根本在人才。实践证明,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破除禁锢着人们头脑的、错误的、陈旧的理论和观念,这一点也许在中西部地区反映更突出。解决很多新的重大问题,必须“转换思想”,尤其对需要大踏步赶上东部地区甚至争取“后来居上”的中西部地区的人们来说,“转换思想”的任务更繁重、更迫切。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引导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定、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跨省(区、市)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与发挥各省(区、市)积极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东、中、西部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国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Ⅳ 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通过产业,人口,资本积聚等途径推进经济发展
题主已经提到了大部分的生产要素。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优势。
2.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3.放管服,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4.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Ⅵ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Ⅶ “互联网+”推动发展有哪几条途径
“互联网+”是融合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科工网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作用的发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费者是最先被互联网带动起来的。巨大的用户需求使得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和繁荣,以企业为中心的产消格局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观念已经在市场上得以验证。在“逆向”互联网化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从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开始,从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消费者主导权在不断增强。“互联网+”让企业真正开始关注消费者体验质量,从而实现消费推动经济的有利格局。
2.助力新型产业形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是有目共睹。将互联网技术和工业4.0相结合,提升了传统金融体系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态,使得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从而将整个过程简化而不是杂化。而“互联网+”的过程也恰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将科工网的想法投入到产品、服务、营销和运营的每一个过程中,使创意变得民主化,这是“万众创新”的必经之路。
3.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科工网是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云计算、数据化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新兴产业兴起、新基础设施广泛安装到各行各业应用蓬勃发展和收获的历程。
4.生产模式全面改制:在“互联网+”推动下,科工网为大数据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平台,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云计算通过大数据的业务需求为自身落地找到了千千万万个实际的应用价值;大数据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力,可以更加迅速处理自身的丰富信息,更方便提供服务。
5.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这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有直接关系,目前大部分信息化系统仅仅对组织业务流程起到了网络化工作流的作用,而没有达到信息辅助决策的高度。一体化的智能管理和区域产业联合发展还未形成。随着业务与信息化平台结合越来越紧密,互联网与行业融合应用潜力很大,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区域经济之间会有更多的应用结合。科工网有助于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区域产业带的出现和互动,与区域经济体结合不仅促进了就业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带的升级和转型。
6.培养全面复合人才:提高中国制造融合人才的全面能力,需要从建立跨界知识学习环境、全面加强职业再教育深度和广度、重构融合管理团队等三方面去调整和规划。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一个重磅经济驱动力就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形成。科工网在不断打破知识领域边界、实现创新的同时,传统产业管理人才与互联网信息人才如何搭起创新班子,核心在于管理团队的创新与融合。
Ⅷ 回首60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据此,有人认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