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单介绍一下傣族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1)云南傣族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诸多说法。
迁徙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说。
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Ⅱ 什么是傣族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多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黑心树(薪柴)于庭园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园。此外,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西双版纳是我国境内有野象出没的地区,有250余种动物生活在这里,珍贵的有虎、豹、熊、麂、飞龙、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独角犀牛、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等等。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掸国”,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期,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白衣”等等。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百夷”、 “佰夷”、“焚夷”、“摆夷”、“摆衣”。随着元朝云南行中书省的建立,傣族区域继续纳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统。元代将德宏及其邻近地区立为金齿宣抚司,分置六路总管府;西双版纳境建彻里总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区都分别建置土司,任命傣族头领为世袭土司。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地方统治政权,傣族社会普遍向封建领主制发展。
1949年以前,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特别是清代推行“改土归流”后,他们较快地进入了地主经济阶段;而德宏及孟连、耿马等大部分傣族地区则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阶段。1950年,傣族地区获得解放。1951年云南省内地傣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建立。1955年、1956年德宏、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至60年代初,整个傣族地区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1985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孟连、耿马、元江、新平、景谷、双江7个自治县,90%以上的傣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下,傣族地区的橡胶、茶叶、甘蔗、南药等热带经济作物优势和沿边区位优势初步得到发挥,先后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胶等现代工矿企业,促进了傣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傣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语和德宏的傣纳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傣□文(西傣文)、傣纳文(德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种。这些文字中较通用的是傣□文和傣纳文。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需要和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对这两种文字进行了改造,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有一部分傣族信仰鬼、神、巫术。在西双版纳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两天,要举行盛大的□佛活动。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
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干,水稻栽培,善作舟揖,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住宅,文身饰齿,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和印度文化,并与自己原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着十分广泛群众基础的本民族文化。傣族把“不偷、不骗、不抢、不打、不骂、不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为人方便、互帮互爱、廉洁清白、诚实善良”等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作为很重要的生命品质,通过礼仪章程、法律法规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来教育启发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傣族人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一思想对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以及傣族人民的生存起了很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稻作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傣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Ⅲ 云南的经济状况
云南的经济状况,从全国来看,属于一般的。比起沿海、中部地区省回份,经济状况要差一些!
昆明答市
曲靖市
玉溪市
保山市
昭通市
丽江市
普洱市
临沧市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
Ⅳ 帮我介绍一下傣族的起源和历史
傣族历史
傣族是红河州10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红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占全州总人口的2?郾37%。居住区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弥勒、元阳、红河、石屏、建水、泸西、个旧、河口、绿春等市县,蒙自、开远、屏边等市县也少量分布。傣族历史悠久,自称和他称较为复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居住区域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
一、历史源流
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同祖,与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难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一同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且相互杂处,“各有种姓”,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红河地区。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开发西南夷地区,建立政权,设置益州郡,其西南边疆一线正是傣族居住地区。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朝在哀牢山设置永昌郡,并同时期在“滇越”或更广大的区域里已经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组织“掸国”。公元一、二世纪傣族先民被称为“掸”人,而“掸”人与永昌郡的“鸠僚”有着共同的族源关系。“掸”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广治省及老挝和泰国北部一带,也是当年曾向东汉王朝“贡献”,并与东汉王朝建立了隶属关系。
唐代时期称“金齿”、“银齿”、“黑齿”等。“白衣没命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分。据《新唐书·南蛮传》说:“大中时(公元847~860),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命军。”这里的“白衣没命军”是指“白衣”组成的军队,他们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经略使李琢的苛刻剥削,于是结南诏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不再与安南都护府往来。他们就是汉晋以来兴古郡内居住的“鸠僚”,分布在安南都护府北部和南诏的东南部即今越南北部与文山州和红河州南部接壤地带,与滇西永昌郡一带的“金齿”、“茫蛮”等是同一民族。南诏国之后的大理国时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区的傣族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等。居住在红河流域一带的傣族被称为“白衣”。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安南国……西有陆路通白衣蛮。”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图》说:“西通白衣通”。此时“白衣”分布在大理国东南部和南部地带。《元史·本纪》记载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临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发中庆,经罗罗,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红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时也有“和蛮”(哈尼)等民族交错相居。
有文献说,此时期傣族地区已跨入了比较成熟的阶级社会,经济生产有了明显发展,为其壮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南诏后期“金齿”等贵族势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断扩大发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说:“……及段氏时,白夷诸蛮渐复故地,是后金齿诸蛮浸盛。”“威远州……其后金齿、白白夷蛮酋阿只步等其地。”红河地区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迁居。这时傣族的分布区域扩展到红河、元江及盘江一带,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较为强大的一个民族。
元代称“金齿”、“白夷”。李京《云南志略》说“西南之夷,白蛮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风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与印、缅交界处往东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带都有傣族居住。民国《泸西县志》第二卷记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裹头,花饰五色线,编竹丝帽……。”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云南行招降临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两代沿称“百夷”。清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沿袭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和发展“改土归流”政策。具体地说,于清雍正四年开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改土归流”运动,并具体实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方案。于是红河傣族地区同红河其他民族地区一样,江内傣族土司制度彻底“改土归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虽保留了土司制度,并仍实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设流”进行统治。这个时期,红河傣族居住环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迁徙和流迁现象。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历史文献记载,傣族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并以傣族历史记录划分年代。第一时期他们称为“滇喇萨哈”。又称“橄榄时期”。根据傣历对照的公历推算,大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傣族社会无官、无佛寺、无剥削的时代。第二时期叫“摩喇萨哈”,又称“食米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间,这个时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没有剥削。第三时期叫“弥喇萨哈”,大约从公元700年~1950年,这个时期傣族社会是有官、有佛寺、有剥削的时代。虽然这一传说的年代并非准确,但也概括了傣族远古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二、族称
(一)历代傣族称谓
傣族自定居红河起,到今自称和他称,因居住区域和风俗习惯以及迁徙线路的不同而复杂纷纭。在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傣族称谓有:“僚族”、“鸠僚”、“白衣”、“百夷”、“金齿”、、“银齿”、“黑齿”、“绣面”、“茫蛮”、“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摆衣”、“大摆夷”、“小摆夷”、“旱摆夷”、“水摆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从“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据《后汉书·西南夷·夜郎传》记载:“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可见,夜郎王统治区域以“夷僚”即僚族为主。当时的郡十七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地区包括今贵州的黄平县以西地带、云南的曲靖地区、红河州北部和东南部、文山州及广西的百色县以西地带,在这个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普遍有夜郎王的辖民“僚人”部落。可见,作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汉时期就分布在红河境内了。
2、“鸠僚”。“鸠僚”是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兴古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属县十一,……多鸠僚、濮……。”蜀汉初年设置的兴古郡在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并与“濮人”等杂居于此地。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从“僚族”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称为“鸠僚”。尤中在《云南民族史》说:“新出现的‘鸠僚’显然是从僚族中出来的。所以名称上仍然带有‘僚’。这部分‘鸠僚’只能是文山州、红河州境内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张九龄在《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中记有“僚子首领阿迪”。阿迪所辖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护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红河州南部一带,属于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后,鸠僚出现在原地,被称为“白衣”。
4、“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据《云南民族史》记载,汉晋时期兴古郡内的僚和鸠僚的分布区,是东部的僚和鸠僚。南北朝及其以后,西部的永昌郡,当地的鸠僚闭关自守,当时的汉族对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见记载。南诏把原来的永昌郡再统一之后,其内部的鸠僚即被称之为“金齿”、“银齿”、“漆齿”、“绣面”、“茫蛮”等。当时,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红河境内了。
5、“棠魔”。《蛮书》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内林西原十二日程”处。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则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蛮”即在金平县至越南莱州省一带。有人说,“棠魔”乃“僚勐”的对译。“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称“傣族”。
6、“傣”。据《云南民族史》说:“傣族则自唐朝以来就自称为‘傣’。元朝时期亦然。‘金齿’、‘百夷’,仍然是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今居住在河口县的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自称“傣”。
7、“大傣”、“旱摆夷”、“小傣”、“水摆夷”。此称乃近代以来对德宏州境内居住的“傣德”为“大傣”或“旱摆夷”,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居住的“傣泐”为“旱摆夷”或“水傣”,或者“水摆夷”。今红河境内的傣族中也有称“旱摆夷”和“水摆夷”。
从以上傣族的称谓看,各地傣族自称“傣”,而其他称谓都是某些史学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对傣族的称呼。
(二)现代傣族称谓及其人口分布
现在红河境内的傣族自称和他称复杂纷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鲁傣鲁南”、“傣娄”、“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摆夷”、“摆依”、“把依颇”、“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摆夷”、“旱摆夷”等20多种自称和他称。
1、“傣”。自称“傣”,红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称。居住在河口县桥头乡傣族和元阳县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称“傣”。自称“傣”的傣族,共有14个自然村,人口约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族称汉族为“卡”,“傣卡”为汉族融合而来的傣族。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朗沟河流域、新城乡花龙河流域和绿春县骑马坝乡渣吗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称“傣卡”。自称“傣卡”的傣族,共有51个自然村,其中汉、彝、哈尼等族杂居的有14个自然村,人口近万人。
3、“傣拉”。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傣拉”是“傣朗”的别译。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勐甸村委会、大羊街乡新村村委会的傣族,至今仍称“傣拉”,共有5个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的勐龙、勐甸、大黑公、元阳县的乌湾、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马龙、杨系、芒铁、芒巩、逢村岭等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共有64个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元阳县马街乡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称“傣尤倮”,约700人。据调查,他们与居住在石屏县五郎沟河的傣族,其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娄”、“傣洛”、“傣罗”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红河流域和藤条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称“傣倮”,并与自称“傣尤”的傣族交错定居。共有30多个自然村,人口约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金平县勐拉乡新勐村委会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个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称“傣泐”,人口约1140人。
8、“鲁傣鲁南”。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为水的儿女。居住在金平县的金水河镇、勐拉乡、者米乡、老勐乡等大多数傣族,至今仍称“鲁傣鲁南”,共有34个自然村,人口约1440人。
9、“摆依”。是“摆夷”的别译。原本是他称,现已成自称。居住在建水县的曲江镇、甸尾乡、南庄镇、陈官镇、个旧市的倘甸镇、鸡街镇、乍甸镇、弥勒县的弥阳镇、巡检司镇、朋普、,泸西县的午街铺镇等傣族,至今仍称“摆依”,共有111个自然村,其中:与彝、汉、壮、苗等族杂居的有76个自然村,人口38800余人。
10、其他。“把依颇”是红河县彝族尼苏颇支系对当地傣族的称呼,意为“生活在河水边的人”。“阿簇”是红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阿簇啪”是元阳县哈尼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依”是河口县桥头乡苗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比玉”是河口县桥头乡瑶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朴丹”是河口县桥头乡壮族对当地傣族的称呼,含义不详。“黑傣”和“白傣”是金平县当地汉族对傣族的称呼,以服饰着装称呼。“普洱傣”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部分傣族的称呼,意思是他们来自西双版纳。“水傣”和“水摆夷”是金平县汉族对当地自称“鲁傣鲁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红河县汉族对“傣拉”等3个傣族支系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河水边,故名。“旱傣”和“旱摆夷”是石屏、红河、建水、个旧、金平、元阳等县汉族对当地自称“傣尤”、“傣倮”、“傣卡”及个旧、弥勒、泸西自称“摆夷”的傣族的称呼,因他们大多生活在离河水稍远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种自称和他称、其他称带有大民族主义的民族歧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不仅废除了大民族主义歧视性的他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且“名从主人”的原则,依据广大傣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称为傣族。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红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州县,也成立了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和元阳县南沙傣族乡(现已撤乡设镇)。同时,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一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迎来安定、团结、平等、繁荣的生活。
三、流迁状况
红河境内的傣族因居住区域不同,又自称和他称有异。居住在南盘江上游的建水、个旧、弥勒、泸西等市县自称“摆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汉族杂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弥勒州志》记载:“摆夷性温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汉语,风习亦近似。”可见,这一带的傣族文化,被汉文化逐渐同化。据《泸西县志》记载:“泸西傣族系南诏、大理国时期由永昌西南迁入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坝罕村自称“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说,他的祖先是南诏、大理国时期,从大理迁入石屏县牛街镇虾洞(红河流域北岸),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从坝罕迁往罕龙和元江县境内。
居住在红河县勐龙傣族乡刺通寨、曼版、旧寨等地自称“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据传,他们的祖先是从越南老街省迁入个旧市蛮耗镇,经元阳县南沙,顺猛龙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阳县傣族据《元阳县志》记载,“多为公元1278年前后,自西双版纳一带迁入”。可从当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传说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证实。
居住在石屏县异龙镇五郎沟河自称“傣卡”的傣族,据他们家谱记载,从广西太平府江州县湘州所分支,经浙江金华府浦江县,又经江苏松江府金山县、山东云府文山县、陕西甘泉县、陕西阻谷县、安徽庐江县、云南临安府曲江镇、峨山县、石屏城东,最后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庆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从此地迁往本县者那新寨,还有一部分从此地迁往今绿春县骑马坝乡定居。据《石屏县志》载:“1957年刀志过老人说,刀姓是明代从(元江县)因远坝迁来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爱两兄弟迁出,途中,一个死于(元江县)三马头。两范姓则是从建水迁入,最后迁入的是柏姓。又据上了年纪的石屏县文人说:石屏异龙湖畔有鞍摆夷(傣族)居住,据康熙《石屏州志》所载村名有“百夷龙井”、“百夷寨”、“百夷冲”,这些村寨,疑先前即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乡普洱上、中、下三个自然村的傣族,据考证,他们从西双版纳一带迁徙而来。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窝等傣族村寨,是从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迁徙来的。总之,红河境内的傣族来自于四个地方,如自称“傣尤”的傣族来自保山地区和越南老街省;自称“傣卡”的来自广西太平府;自称“傣泐”的傣族来自西双版纳;自称“鲁傣鲁南”的傣族来自越南莱州省孟来县和清河县。
Ⅳ 傣族的民族特点是什么
1、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2、节庆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3、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5、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5)云南傣族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云南傣族社会生活的特点
在云南傣族的社会生活多种多样就其整体特色而言,典型的民族舞蹈成为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姑娘们穿上了花衣裳啊......蝴蝶展开花翅膀。”这一段展示的就是进行相应社会生活的特征,同时可以看到其在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的方面中“衣”这一方面主要喜欢的是进行“花衣裳”,而在其“行”的方面当时还比较落后,“牛车”是其在自身的文化区域内进行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尤其是在进行乡村间的交流过程中,牛车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基本的交流运载方式。
其社会的经济交流而言进行相应的物资交流是必要的,在进行相互的交流过程中其也有自身的优势产品,特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农副产品,而这些农副产品所要进行的就是相应的长途贩运。这些长途贩运的过程基本也是依赖于畜力“白白的棉花送内地,那盐巴和布匹呀运边疆。平平的坝子里赶牛车,高高的山上那个走马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参考资料:傣族-网络
Ⅵ 西双版纳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
答案D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版,在国家和云南权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先后建成了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可见,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经济支柱。
Ⅶ 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形成,发展及衰落
一、历程:
1、起源: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此时已开始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封建领主制)。在云南南部傣族地区设置了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西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慰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强了元、明王朝对傣族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发展: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至民国时期,云南边远的傣族地区还基本保持了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有车里宣慰使司,辖区相当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设有宣慰使(傣语称召片领)、都笼八大臣(召景哈、都笼告、都笼萨扒、都笼回廊满空、都笼回廊蛮旺、都笼回廊庄往、都笼纳花、都笼纳笋)等官。司廊也称“议事庭”,是最高行政机构,设议事庭长一人,即召景哈,下设昏贝、章罕。车里宣慰司下的行政单位分勐、火西、贯三级。此外各地还设有南甸宣抚使、干崖宣抚使司、陇川宣抚使司、勐卯安抚使司、芒市安抚使司、遮放副宣抚使司、盏达副宣抚使司、潞江安抚使司、耿马宣抚使司、孟连宣抚使司。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难。1949年前,德宏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盏达(今盈江)、陇川、勐卯(今瑞丽)、遮放、芒市七个土司统治。
3、消亡:1950年2月,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获得了自由。1953年建立了西双版纳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1954~1956年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度。
二、简介: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特点是建立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政治统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实行劳役地租,并逐渐向实物地租转化,阶级关系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结构。它属于封建领主制经济范畴,既不同于汉族地区战国到秦汉以后的封建地主制经济,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农奴制也有区别。
Ⅷ 傣族的历史
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是大量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
(8)云南傣族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傣族习俗
1、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2、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3、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Ⅸ 傣族有什么特点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全省傣族人口有110.67万人(1998年统计数),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35%。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临沧、澜沧、新平、元江、元阳、金平、华坪、大姚、禄劝、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腾冲、龙陵、沧源、江城、河口、西盟等30多个县也有傣族散居或杂居。
傣族村寨多分布在肥沃的河谷平坝。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勐笼、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陇川、干崖、勐卯、遮放等。这些坝子海拔均在500—1300米之间,地势较低,灌溉便利,宜于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土壤多红壤土、棕壤土、黄壤土;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终年不下雪,仅有轻霜期30余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5月—10月,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傣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资源丰富,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人所共知,森林覆盖率占全州面积的57.14%,德宏州森林覆差率占全州面积的46.02%。森林中楠木、柚木、黄栗、恍榔、松、杉、柏、桧等名贵木材,随处皆有。傣家人喜植大青树、贝叶树、菩提树、摈榔树、椰子树、芒果树、牛心果、缅桂花、竹和黑心树(薪柴)于庭园四周,使傣族村寨成为名符其实的花果园。此外,荔枝、龙眼、柑、橘、杨梅、橄榄、柠檬、西瓜、香蕉、菠萝等水果种类繁多;天冬、乳香、红花、砂仁、野三七、龙胆草等名贵药材享誉中外。西双版纳还是亚洲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产地。铜、铁、金、银、镍、铅、锡、水银等矿藏资源很早以来就被傣族人民发现利用。德宏还盛产宝石、玉石、绿柱石和水晶等特种工业原料。
西双版纳是我国境内有野象出没的地区,有250余种动物生活在这里,珍贵的有虎、豹、熊、麂、飞龙、穿山甲、长臂猿、金丝猴、独角犀牛、白鹇鸟、长嘴犀鸟、双角犀鸟、孔雀等等。
傣族属于古代越人族属,秦汉时期,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和“掸”,并建立了已知的第一个政治组织“掸国”,公元1世纪掸人进入阶级社会,掸国首领被汉王朝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期,傣族先民因有饰齿文身习俗,被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茫蛮”、“白衣”等等。明清时期,傣族被称为“百夷”、 “佰夷”、“焚夷”、“摆夷”、“摆衣”。随着元朝云南行中书省的建立,傣族区域继续纳入中原王朝行政系统。元代将德宏及其邻近地区立为金齿宣抚司,分置六路总管府;西双版纳境建彻里总管府。明代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土司制度,傣族地区都分别建置土司,任命傣族头领为世袭土司。确立了傣族封建领主制的地方统治政权,傣族社会普遍向封建领主制发展。
1949年以前,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散居在元江、新平、景谷等地的傣族,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特别是清代推行“改土归流”后,他们较快地进入了地主经济阶段;而德宏及孟连、耿马等大部分傣族地区则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阶段。1950年,傣族地区获得解放。1951年云南省内地傣族地区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1月24日和7月2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先后建立。1955年、1956年德宏、西双版纳完成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至60年代初,整个傣族地区平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1985年,云南省先后建立了傣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孟连、耿马、元江、新平、景谷、双江7个自治县,90%以上的傣族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下,傣族地区的橡胶、茶叶、甘蔗、南药等热带经济作物优势和沿边区位优势初步得到发挥,先后建立了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制盐、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胶等现代工矿企业,促进了傣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边境贸易迅速发展。
傣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语和德宏的傣纳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傣□文(西傣文)、傣纳文(德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种。这些文字中较通用的是傣□文和傣纳文。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需要和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对这两种文字进行了改造,现称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有一部分傣族信仰鬼、神、巫术。在西双版纳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妇女虽然不入寺为僧,但也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在这两天,要举行盛大的□佛活动。
傣族最重大的传统年节是泼水节。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互相泼水,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下午举行“丢包”,属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放高升、赛龙舟活动。
傣族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以自身文化为主干,水稻栽培,善作舟揖,冶金技艺,纺织制陶,干栏住宅,文身饰齿,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原和印度文化,并与自己原有的丰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着十分广泛群众基础的本民族文化。傣族把“不偷、不骗、不抢、不打、不骂、不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为人方便、互帮互爱、廉洁清白、诚实善良”等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作为很重要的生命品质,通过礼仪章程、法律法规和各种文化艺术的形式来教育启发人们自觉维护和遵守。傣族人认为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一思想对傣族社会历史发展、生产、生活以及傣族人民的生存起了很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稻作文化是傣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傣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