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广西经济改革发展委员会

广西经济改革发展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0-12-11 11:54:29

㈠ 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发展和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增长1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财政收入703.86亿元,增长23.7%,年度增量首次超过100亿元,达1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0亿元左右,增长40%左右。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5%。农副食品加工、电力、冶金、化工、汽车、机械、建材等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达到16家。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9%。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1551.6万吨,增长0.82%;糖料蔗产量增长15.6%;鲜蚕茧增长14.7%;水果增长13.1%。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亿元,增长6.5%。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辐射带动约190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14.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增长27.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17亿吨公里,增长16.8%。全区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6:39.7: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34.1%,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加快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6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630亿元,增长31.7%。投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技改投资增长41.8%;工业投资增长3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1468亿元,增长43%。桂林至兴安高速公路等96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全部开工。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钦州、防城港、贵港火电厂,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华银氧化铝一期等69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北海林浆纸、防城港钢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九大论坛、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经济区开放开发生机勃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突破1000亿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2%,其中出口增长42.3%。
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并运行。企业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改制708家。“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区)。广西北部湾银行、铁路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抓紧组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加强
自治区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9台共计装机容量63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29.53万吨、水泥258.8万吨、造纸37.3万吨。10个行业40家重点耗能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效对标考评;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全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产,车用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全区近50家制糖企业实施治污工程。11大节能环保生态项目按计划开工,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第三轮创新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战胜利告捷,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8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达77.35%。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35万、339.31万和223.75万。新建五保村388个,累计建成6521个。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1万人左右,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5万人以上。自治区为民办10件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03年以来的五年,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广西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当前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需求约束较大、煤炭输入困难较多、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工业品价格在供求变化中波动较大,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保持相应的投资规模难度加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㈡ 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7月8日 09:44 2005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努力克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好地完成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全区经济继续保持近年来增长加快、效益较好、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的良好势头。全区生产总值4016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475.4亿元,增长17.7%。经济发展“双过千”目标胜利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区域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0亿元,增长35%,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开放合作不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保建设得到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煤电油运供求仍然偏紧,尤其是电力短缺的约束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为了加快推进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建设,全面实现2006年发展目标, 建议: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着力抓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农业支撑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农业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 启动水稻良种补贴试点,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整合各渠道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

(二)积极促进工业快速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大力培育强优企业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重点行业生产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加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入园进区;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统筹抓好煤电油运供求衔接。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编制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发规划和南北钦防城市群发展规划,启动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工程,加快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沿海工业布局,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强中心城市和新设地级市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城市产业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强重点镇建设,扩大产业和人口规模,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四)积极扩大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更多地运用市场和开放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进政银企合作,扩大直接融资,促进社会投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筹融资渠道。进一步整合统筹政府各类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向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关键环节倾斜。把扩大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抓好自治区层面和各市层面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一批重大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切实抓好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成熟的项目储备,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

(六)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深化投资、价格、财税、粮食流通、科教文卫、行政管理体制等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举全区之力办好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规模。加快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开发经营活动,积极推进利用境外资源性项目工作。

(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切实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社区服务、养老、物业管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加快“两基”攻坚进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创新文化发展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快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高度重视和加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集中财力为民办好一批实事。

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改革情况如何

自2013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推进方案》付诸实施至今已有5个年头。5年里,经济区内民众晒出同城化带来的幸福账单,企业乐享红利“礼包”。《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落地,向纵深推进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改革大势所趋。

“要实现同城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区域内产业之间要协作分工,否则将形成内部的恶性竞争。”刘澈元如是说。

为防止区域同质化发展,北部湾经济区首开中国港口整合发展之先河,将广西沿海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港合一,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北部湾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以前广西的港口都是分散经营,航线少,码头基础设施弱。现在三港重新整合,内贸集装箱统一在钦州进出口,不仅提升了装卸效率,也大幅降低了货损货差率。”广西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钦州港分公司外贸集装箱部经理李江强如是说。

与此同时,广西官方还对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市产业进行了统一布局。魏然介绍,目前经济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粮油食品等为主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培育打造了钦州石化产业园、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北海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南宁高新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针对广西口岸经济活跃的特点,北部湾经济区还加速推进了口岸通关一体化,在沿海口岸全面启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单一窗口”对陆路口岸覆盖。

“现在不到半天时间就可以在防城港为从钦州港出口海外的集装箱异地办理好通关手续,对企业来说运营成本减少了。未来,如果能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六市一关’,甚至’泛珠’四省区通关一体化,对外贸企业而言将是最好的红利’礼包’。”广西北部湾联合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主管余鉴说。

㈣ 简单说下广西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原因

这个问题还用说吗,中国当初为什么要改革开发?广东为什么要改革开发?我认为广西内和广东都是华容南地区,但是现在有很多版本说广西是西南地区,为什么?因为广西现在相对东部来说还是很落后,自治区的领导想利用这个东西让广西得点好处来更好的发展。现在广西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东盟,十加二等我觉得明天的广西就是今天的广东。

㈤ 广西壮族自治区巨大变化是什么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增长14.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363元。财政收入703.86亿元,增长23.7%,年度增量首次超过100亿元,达1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260亿元左右,增长40%左右。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001亿元,增长2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5%。农副食品加工、电力、冶金、化工、汽车、机械、建材等支柱行业合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6%。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比上年增加2家,达到16家。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9.9%。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1551.6万吨,增长0.82%;糖料蔗产量增长15.6%;鲜蚕茧增长14.7%;水果增长13.1%。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亿元,增长6.5%。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辐射带动约190万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273亿元,增长14.3%。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达到6300万吨,增长27.3%;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517亿吨公里,增长16.8%。全区旅游总收入430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1.6:39.7: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34.1%,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建设加快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6亿元,增长31.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2630亿元,增长31.7%。投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技改投资增长41.8%;工业投资增长3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1468亿元,增长43%。桂林至兴安高速公路等96个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民心工程全面实施。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全部开工。龙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钦州、防城港、贵港火电厂,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华银氧化铝一期等69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北海林浆纸、防城港钢铁、湘桂铁路扩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开放合作成效显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九大论坛、第二届泛北部湾合作论坛成功举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由共识走向实践。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经济区开放开发生机勃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区外境内资金实际到位突破1000亿元,增长74.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7.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9.2%,其中出口增长42.3%。
行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建立并运行。企业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累计完成改制708家。“乡财县管”改革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区)。广西北部湾银行、铁路投资集团、交通投资集团等投融资平台抓紧组建。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收费标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粮食流通、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保建设加强
自治区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9台共计装机容量63万千瓦,淘汰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504.9万吨、铁合金29.53万吨、水泥258.8万吨、造纸37.3万吨。10个行业40家重点耗能企业在全国率先开展能效对标考评;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全国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建成投产,车用燃料乙醇汽油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全区近50家制糖企业实施治污工程。11大节能环保生态项目按计划开工,生态工程加快建设。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
(六)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第三轮创新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战胜利告捷,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8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达77.35%。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加强。第十一届全区运动会成功举办。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增长18.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4.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5.35万、339.31万和223.75万。新建五保村388个,累计建成6521个。农村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减少11万人左右,低收入贫困人口减少25万人以上。自治区为民办10件实事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03年以来的五年,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48.8%。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效益农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0%,成为第一大产业;与2002年相比,工业比重提高6.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7.9个百分点。发展后劲大大增强。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23亿元,年均增长28.8%;300多个重大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239万千瓦。改革开放深化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广西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及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30.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5.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次。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当前广西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市场需求约束较大、煤炭输入困难较多、主要原材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部分工业品价格在供求变化中波动较大,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融资渠道和手段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保持相应的投资规模难度加大。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五是居民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㈥ 改革开放30年广西的发展

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改革开放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我国,唯一真正值得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过多,给予的太少。具体来说,首先是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代价就是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损坏。
其次,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差距都在拉大。有关统计也表明,近30年来,内、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这些情况都说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
再次,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近年来,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据估算约占当年GDP的10%还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出

㈦ 广西发改委领导名单中潘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领导个人简介及分工
黄方方,男,壮族,1958年10月生,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外事外经处处长、局长助理、副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矿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广西壮族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梧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贵港市委副书记、市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南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主持全面工作。
刘宏武,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曾在广西北海市、贺州市工作,在国家环保部规划司挂职一年。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巡视员,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主任。

协助主任分管交通处(自治区民航建设办公室)、人事处、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处(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机关党委(绩效办)、离退休人员工作处、机关群团组织及相关专项工作。主持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全面工作,联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
杨京凯,男,汉族,1963年10月生,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硕士,研究员。曾在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广西玉林市委、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等单位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物价局局长(兼)。

协助主任负责物价工作,主持自治区物价局全面工作。
韩庆东,男,汉族,1957年9月生,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9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曾在南宁地区水电局、南宁地区行署、自治区水利厅等单位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协助主任分管委办公室、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社会发展处、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及相关专项工作;负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严伯贵,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曾在广西藤县、岑溪市、苍梧县、梧州市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协助主任分管地区经济处、农村经济处,协调委基层联系点(都安县)相关工作。
黄汝焜,男,汉族,1963年12月生,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经济综合、分析研究工作,2000年8月到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作,曾在国民经济综合处、区域经济合作处等处室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协助主任分管国民经济综合处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区域经济合作处、统筹发展处及相关专项工作;联系广西经济信息中心。
李向幸,男,汉族,1964年8月生,199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曾在广西冶金设计院、广西冶金厅工作,2000年8月到自治区计委工作,曾在工业经济发展处、稀土办、办公室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能源局局长(兼)。

协助主任分管工业经济处、高技术产业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及相关工作;主持自治区能源局工作。
林家燕,女,汉族,1963年2月出生,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7月参加工作,公共管理硕士。曾在广西玉林地区企业、职改办、人事局、妇联、统战部、市台办、市纪委、监察局等部门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自治区纪委派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纪检组组长(试用期一年)。

全面负责驻委纪检组工作。
谢彬,男,汉族,1965年6月生,200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理学、经济学学士,高级经济师。曾在自治区国土整治和资源调查办公室工作,1997年3月到自治区计委工作,曾在农村经济处、固定资产投资处、法规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工业经济处、办公室等处室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协助主任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处、重大项目建设处(自治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气候变化处(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联系自治区工程咨询中心、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庞湟,男,1962年11月生,壮族,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曾在自治区审计局、自治区审计署、自治区审计厅、自治区发改委办公室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自治区西部办副主任。

协助主任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西部开发处、政策法制处,负责自治区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建设相关工作。
唐爱斌,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199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农学学士。曾在自治区农调队、自治区统计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试用期一年)。

协助主任分管发展规划处、就业和服务业处、经济贸易处、新型城镇化处及相关专项工作;联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
韦仕军,男,侗族,1958年8月生,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协助刘宏武同志分管铁路行业规划、筹融资、建设、协调及铁路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分管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项目开发处、建设管理处、运营协调处。
程华兴,男,汉族,1957年8月生,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9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师。长期在自治区物价部门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自治区物价局副局长(兼)。

协助杨京凯同志分管自治区物价局工作。

龙力,男,汉族,1961年4月生,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1993年8月到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工作,曾在交通处、西部办综合规划组、重大项目建设处、经济贸易处等多个处室工作,现任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
协助刘宏武同志分管交通处(自治区民航建设办公室),负责综合交通及相关专项工作,联系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相关工作。

阅读全文

与广西经济改革发展委员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