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河历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都有哪些
1.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2.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3.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4.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1)中国黄河经济发展研究会扩展阅读:
黄河洪涝灾害的原因:
1、黄河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河堤两侧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2、黄河下游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3、黄河流域常年干旱,草原森林面积稀少,人类逆自然的大量活动是黄河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Ⅱ 中国神话故事的人物有哪些
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法力高强,其中最强者是谁?各位,小编仔细研究了很多古代神话小说,结果发现,压根就没有谁是最强者这么一说。只能说,下面这几位,那都是中国神话故事中最强的,至于谁排第一,还真不好说。好了,咱接下来就来聊聊这几个人物。首先出场的是如来。他是佛教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佛祖”,孙悟空大闹天宫,整个天空的人都拿他没有办法,这个泼猴把天空搅和的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最后被如来一个巴掌拍懵逼了,还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还得老老实实按照佛祖的安排去西天取经,可见如来的法力无边。
还有玉皇大帝。把玉皇大帝放在第六名很多人肯定觉得不妥,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吓得躲在桌子下面,这只是电视中为了体现孙悟空的形象才篡改原著了,其实在原著中孙悟空还没见到玉皇大帝的面就被镇压了,当时如来佛祖接到消息说了句:“你们在此等候,我去救驾了”,用到救驾二字可见如来认同了玉皇大帝的统治地位。综上所述,这几位都是武力最强的。至于谁更胜一筹,那还真不好说。
Ⅲ 叶建明画家的山水画多少钱
叶建明企业家、收藏家和画家,现居杭州“望湖斋”,为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杭版州分会会长,中国黄河权书画院杭州分院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书画收藏根据题材不同尺寸大小品相不同,价格和价值也不同。而根据画家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价格差别就更大了。其实书画收藏有的不见得非得知道价值多少,这和黄金有价玉无价是一个道理,只要您喜欢它就有它的价值,不见得非得知道它的价格,收藏字画建议您收藏一些有保障的,可以是名家的,但价格较高,但也可以向一些有保障的单位购买,例如可以承诺一年包退十年包换的,这样可以降低收藏风险,最大利益的保障收藏者利益。
Ⅳ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地球资源被破坏的详细资料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Ⅳ 王昭君和亲
昭君和亲的历史功绩自应肯定。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秦汉之前,北方少数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辖,“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自呼韩邪归汉开始,边疆王朝才置于中央王朝的领导之下,从而为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匈奴因和亲而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呼韩邪单于为使昭君所生之子立为单于,改父子继承制为兄弟继承制,并在他的继承人称号前加上“若鞮”二字。“匈奴谓孝为若鞮,自呼韩邪单于降后,与汉亲密,见汉帝谥常为孝,慕之。至其子复株累单于以下,皆称若鞮。”(《后汉书·南匈奴传》)在其他生活习俗方面,匈奴也刻意摹仿汉朝,从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正是有鉴于此,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才写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
汉朝和亲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于她才识的高低,也与她容貌的妍媸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汉朝的强弱。若汉朝势力强大,无远弗届,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敬重;若汉朝势衰,和亲的女子便会受到冷落。昭君和亲时,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昭君下嫁的呼韩邪单于有一段凄风苦雨的经历:他是老单于的长子,本该由他嗣位,不料变生肘腋,却被右贤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称握衍朐鞮单于,呼韩邪只得逃往妻父乌禅幕那里避难。握衍朐鞮单于因暴戾恣睢引起国内不满,乌禅幕趁机拥立呼韩邪为单于,并发兵进攻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兵败自杀。正当呼韩邪踌躇满志、重整旗鼓之时,又有人觊觎单于宝位,先是“五单于争立”,后有三单于并立,群雄逐鹿,匈奴再次陷入混乱之中。经过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又在交战中败北,狼狈万状,走投无路,只得皈依汉朝。当汉朝诛杀了他的对手郅支单于时,他“且喜且惧”,“愿婿汉氏以自亲”。此时的呼韩邪势穷力蹙,俯仰由人,事汉则安,背汉则危,他的荣辱兴衰完全在汉朝天子一念之间。昭君在这种情况下和亲,匈奴举国上下岂敢怠慢?她被尊为“宁胡阏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的论者夸大其辞,说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去完成汉匈和好的使命,似乎她一身系汉朝之安危、社稷之休戚,只有她才能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辞!
“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她那和亲的壮举其实是一出悲剧。这是一桩政治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联姻“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能属于爱情呢?”昭君不过是汉元帝羁縻匈奴的一个筹码而已。汉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谁愿远嫁异域?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西京杂记》说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而无缘得到天子临幸,是耶非耶,众说纷纭。但杜甫、王安石对此笃信不疑,有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诗句为证。
昭君从风光旖旎的江南乍到风虐雪饕、气候冱寒的漠北,住穹庐,被旃裘,食畜肉,饮湩酪,习俗迥异,语言不通,呼韩邪年龄比她大一倍还多,两人不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更何况两人才结缡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便一病不起?呼韩邪死,其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欲妻之,昭君不肯,“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既然落花无返树之期,逝云无归山之理,昭君只得含泪再醮,再生二女。后来她的儿子又无辜被杀,丧子之痛使她悲愤难抑。她在匈奴度日如年,以泪洗面,哪里像戏剧中那样光采照人,风情万种呢?可见,戏剧塑造的是艺术形象,而历史上的王昭君又是另一回事了。
Ⅵ 中国的哪个省人最多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
截止到2014年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广东省人口为104303000人。
排名前五的省份为:
1、广东省:104303000
2、山东省:95793000
3、河南省:94024000
4、四川省:80418000
5、江苏省:78660000
(6)中国黄河经济发展研究会扩展阅读
中国政府网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此次人口普查还首次将我国境内的境外人员作为普查对象。
将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纳入人口普查,这是各国人口普查的通常做法,也是联合国的建议。
增加外籍人口为普查对象,也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有外籍人口居住地区的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入户调查将遇到三大难点。
一是高档小区难入户,二是外来人口居住区,三是大机关单位集中区。
普查方案2010年06月24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普查原则人口普查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户口登记地要登记相应信息。
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方案要求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从2010年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结束,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申报人应如实回答普查员的询问,不得谎报、瞒报、拒报。
人口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根据方案,登记结束后,应当组织全面复查,复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15日前完成。
复查工作完成后,统一组织事后质量抽查,抽查工作应于2010年11月底前完成。
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人口普查全部数据的汇总工作。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结束后,原始普查表按规定销毁。
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应做好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和应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等服务。
中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Ⅶ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宗旨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7)中国黄河经济发展研究会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 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7)中国黄河经济发展研究会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
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
Ⅷ 抗战英雄故事、200字
1 人民的好总理 周恩来 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刘胡兰的故事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生平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 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Ⅸ 考古学序列和考古学谱系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见史前考古学)。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就目前所知,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多年,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中原以外有些地区结束的时间要更晚些。中国各地遍布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其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起迄年代各不相同,有些在生产经济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一定地域内先后产生的几支新石器文化往往形成自身的发展序列。中国的诸新石器文化不断发生交流、融合和分化;在此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内部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中国历史最终进入了阶级社会。中国新石器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泉。特别是以中原为核心的一脉相承的新石器文化,与后来青铜时代的商周文化紧密相连,并同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交互影响,便是中国历史连续发展的具体例证。
发现和研究简史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轩辕、神农、赫胥氏用石头制造工具的传说,也有肃慎氏使用石弩以及历代发现“雷斧”的记载。但这些片断记述,都不属科学的考古学范畴。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过二、三百处,其中经过正式发掘的更是寥寥无几。
1921年,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掘,发现了以彩陶为显著特征并与磨制石器共存的仰韶文化,一度还称为“彩陶文化”。后来,在黄河中、上游发现了类似的遗存,由此开始了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考察和研究。安特生1925年在《甘肃考古记》中,就当时已发现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及其他原始文化,提出了“六期”的分期体系,从早到晚依次为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1926年李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学者首次正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此写出的《西阴村史前遗存》(1927)和《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932)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黄河流域的另一重要考古成果,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它以薄黑有光泽的黑陶为特征,与磨制石器共存,一度曾称为“黑陶文化”。该处的发掘报告《城子崖》(1934),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大型考古报告。1936年,又发掘了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从而加深了对龙山文化的认识。除山东外,在河南、安徽、浙江、辽宁等省也都发现了性质上部分类似的遗存。当时曾一度认为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东西相对、同时并存的两支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发现了商代、龙山和仰韶遗存依次上下堆积的“三叠层”,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支新石器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冈一类的龙山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此外,由东北、内蒙古到新疆一带的广阔地区,陆续发现一些以细石器为特征、伴存有篦纹或其他类型陶片的地点,当时曾称之为“细石器文化”。长城附近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细石器与较多的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表明它们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有所交流融合,曾被人称为“细石器与彩陶的混合文化”。从1932年以来,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发现了许多以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址,并常伴存着华南地区特有的有肩石斧或有段石锛等磨制石器,当时习惯上称为“几何印纹陶文化”,并一概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在上述考古发现的基础上,不少中国学者进行了综合研究,有的还以具体事实开始纠正安特生的“六期”说。但是,由于考古资料的限制,当时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轮廓还不甚清楚,若干文化的性质仍若明若暗,地区上的空白和时代上的缺环又比比皆是,无论是发现还是研究都是相当薄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处,其中经过发掘的约400多处。有的地点经多年持续工作,揭露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有的墓地发掘墓葬多达千余座。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等,局部或整体地揭露了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物证。在半坡还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遗址博物馆。
Ⅹ 关于黄河的资料
黄河是中国北方的一条大河,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中国第二长的河流。
黄河北源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哈拉山脉的一个分支——察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源于巴彦哈拉山脉各亚山北麓的卡吉曲,西源于星辰哈拉山西麓的经论证的宗列曲。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部流经中国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故又被称为世界上最富含沙量的河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之为“母亲河”。每年将产生16亿吨泥沙,其中12亿吨将流入大海。其余4亿吨将长期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有利于种植的冲积平原。
(10)中国黄河经济发展研究会扩展阅读:
关于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