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长治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46年,前身是“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
1946年——1948年,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
1948年——1950年,长治和平医专。
1950年——1951年,山西省立长治医科专门学校。
1951年——1952年,山西省立长治医士学校。
1952年——1958年,山西省长治卫生技术学校。
1958年——1986年,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
1986年,改名为长治医学院。
2004年,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4年,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2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2013年,学校开始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4年,长治医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中期考核。
截至2016年,学院开设18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个专科专业和11个成人教育专业,并与山西医科大学和中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有在编职工2706人(校本部89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37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39名。专任教师488人、临床教师566人,硕士以上645人。魏武和第一临床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内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Ⅱ 长治的历史沿革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213),上党郡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5年(370),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上党郡归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国。
隋开皇三年(583),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唐武德年间(618~627),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置昭义军。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因之。
宋代,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元丰年间(1078~1085),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金代(1115~1234),潞州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1128),置潞南辽沁观察处。
元代(1206~1368),潞州属晋宁路。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1231),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3级制,废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同年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民国5年(1916)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民国13年(1924),撤销营务处。民国19年(1930),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民国26年(1937),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政权)置第三、第五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1946年6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1950年3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1952年3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1983年9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县。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消,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区11县(市)。
Ⅲ 长治有哪些历史名人
炎帝、争论中的慈禧太后、单雄信、赵王石勒(十六国的)水浒里那个赤发鬼刘唐是壶关人`还有双枪将董平是潞城人、法显、赵雪芳。
Ⅳ 关于长治的历史
西汉名将冯奉世靖边安邦,功垂青史
后赵皇帝石勒:字世龙,后来汲桑给他改姓石名勒.他乘西晋大乱,以十八起起兵。
东晋高僧法显:(337—422),上党襄垣(今山系襄垣县)人,我国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地理学家、著作家。是我国僧人到“西天”(今印度)研究佛学的第一人。比唐僧玄藏到西天取经早200多年。
历算家李业兴:(489—549),上党长子人(今山西长子县)。西北朝时北魏著名数学家、历算家。
王彦:(1090—1139)字子才,北宋时期上党(今长治市)人。南宋初期著名抗金将领。
暴昭:明朝时期的潞州羊堡里,即今天的长治市郊区店上乡杨暴村,刑部尚书暴昭就出生在那里。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明朝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
栗应麟与栗应宏:明朝嘉靖年间,潞安府(今长治市)的栗应麟、栗应宏兄弟二人 在诗歌文学方面颇有造诣,风格独具,自成一家,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被称为 “栗氏双杰”。
任环:自应乾,号复,“世为潞安”(今长治市)人。
吴阁老:字子美,号铜川,山西沁州(今沁县)徐村人,生于1637年3月26日(明 崇祯十年三月一日)。他是康熙皇帝王的股肱之臣,是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任务。他在 清初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逐步统一全国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抗日英雄魏城民:原名关有维,
爱国将领武世敏:武世敏
爱国议员石璜:字子佩,乳名起首,1877年出生在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平顺县兰 岩村。
音乐家常苏民:原名常效春,
全国劳模李顺达:(1915年-1983年),出生于河南省南林县,15岁逃荒要饭来到 山西平顺县西沟村。
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赵雪芳于1936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阳城县李疙瘩乡次滩村一 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清代16名家分别为:苏元春、龚继昌、陈鸣志、刘倬云、李廷箫、卞宝第、刘毓楠、文启、李镐、邓宗衡、叶伯英、魏光焘、夏献云、何枢、刘凤仪、郭从矩。
郭从矩:字戒逾,号心吾、定轩。山西长治人。2甲22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屡充顺大、会试同考官。外官至湖南盐法道。
Ⅳ 长治的历史习俗作文600字
长治过年的风俗作文
关于春节来历的传说有很多,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以万年的故事较为普及。我就选择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拜见天子。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一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民俗之一――贴春联。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Ⅵ 长治有什么历史名人
王常月、法显大师、冯奉世、李业兴、尧雄、苗晋卿、李继隆等。
1、王常月,王常月是道教里“全真教”派的支派“龙门”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全真教在13世纪左右曾一度非常兴盛,其中一位很有名望的人物丘处机创立了龙门派,使这一派在元朝广泛流传。但是丘处机死后,道藏被毁,大批道家经典彻底失传,北方以这一派为代表的道教就开始衰落了。直到17世纪,王常月重新改革了这一派别,又使它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兴旺。
2、冯奉世平定莎车,讨平羌乱,为汉朝边疆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3、法显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
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4、李业兴一生对于天文历法上的贡献很大。北魏时使用的是赵陬制定的历法,由于年久岁远,运算差误较大,致使节气相差甚远。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年),李业兴制定了一部《戊子元历》献上,当时献给朝廷的还有屯骑校尉张洪、荡冠将军张龙祥等9家制定的历法。宣武帝诏令把10种历法参定为1种,张洪等9家共推李业兴负责,于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年)制订成《戊子历》颁行。
5、李继隆西征党项,雍熙二年(985年),李继隆赴西北,讨伐党项首领李继迁,于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迫其狼狈逃走;又平灭其余各族反叛势力。
淳化五年(994年)后,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二年(996年),再讨李继迁,虽多次获胜,因部署欠周密以及粮草不足,最终无功而返。至道三年(997年),重建军事要塞镇戎军。
Ⅶ 山西长治酿酒历史
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接晋中市,东与河北省、河南省交界,南与晋城市毗邻。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总人口316万人(2003年)。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唯一)。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英雄中路,邮编:046000。代码:140400。区号:0355。拼音:Chang Shi。
【地理位置】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
【历史背景】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此外,长治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研究山西省历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的基地。
早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神农氏炎帝就曾在这里尝百草、驯养牲畜、发展原始农业。殷商时期,长治是殷商王朝属下的诸侯国,史称“黎”。春秋时归晋。战国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长治为韩国别都,称“上党郡”。隋开皇时改为潞州,后几经变更,唐时改为河东道潞州上党县。明嘉靖8年(公元1529年)改称潞安府,并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由此而得名。清朝时继旧制为潞安府长治县。民国初废道,长治改属冀宁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废道制,长治直隶省辖。1945年10月8日长治解放,1945年到1998年的5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作为山西省辖市由长治专区代管和晋东南行署隶属等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
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发端于此。长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一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这里创建了以太行山和太岳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领导机关曾长期驻扎在武乡、潞城等地,使这里成了华北抗日前线的中枢。
Ⅷ 长治市七步成诗相传历史上还有一位三步就可以城市人的他是谁
寇准
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据史料载,寇准年少时,其父宴请宾客版,酒至酣,一客人提议请寇权准即席赋诗助兴,寇准欣然应允。客人命题为《咏华山》。接题后,寇准踱步思忖,至三步,一首五绝脱口而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寥寥数句,道出西岳华山雄伟峭拔之势,满座宾客无不叹服。
Ⅸ 长治回族德和程的是怎么来的,他们家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盆地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来到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上一直为山西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以冶铁,制瓷业闻名,当时
来山西的穆斯林商人不可能不涉足潞州元时,穆斯林大规模来到山西.元至正年间,河南人虎林赤
"以招讨万户,关保守御泽潞(今长治),总兵野庵公复以林赤佐之,二公同』.立功,同增左辖."①虎
林赤就是穆斯林.有史可考的回回民族入居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据说道光十七年
陈氏祖坟整修碑文时,发现记载有:祖坟坐群城之西门外,地主为明末,迄今二百余年 明朝永乐六
年草九年间((1409^-1412年),沈王朱模由南京来长治镇守,相随来的侍卫人员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
同家属约四五百人.《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程氏家谱》记载
Ⅹ 长治北站的历史沿革
长治北站始建于1960年。2006年,经过站段合并,撤销原晋城北车站,合并到长治北车站管辖范围,管辖北至夏店南到后寨太焦线中南端23个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