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在新世界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1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把中国特色主义社会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写入党章,有什么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并在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别论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样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党章总纲第九自然段还增写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这就清楚地表明,我们所强调的发展,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新《党章》在党的组织制度方面做出了哪几项新规定
第二章对党的组织制度作出了3项新规定。一是第十条第四款增写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六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党务公开,各级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受到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欢迎。在党章中增写这方面的规定,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二是第十一条增写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内容。主要考虑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都对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对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党章中明确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为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创造条件。将来根据这项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的职责和权利。三是第十三条增写了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的内容。中央决定实行巡视制度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5新《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把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改用社会组织来表述。主要考虑是,用社会组织的概念来替代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的概念,可以涵盖包括新社会组织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加大在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二是第二十九条第二款关于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选举办法的规定,增写了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的内容。把第三十条中关于“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修改为“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选举产生后,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主要考虑是,党的十六大提出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的要求后,不少地方开展了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试点,实践效果很好。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在基层党组织选举中普遍实行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候选人提名的民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有利于给直接选举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探索留出空间。三是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增写了组织党员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把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修改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这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四是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增写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内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新课题,也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作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落实各自责任、形成管理合力。
『贰』 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在哪一年
从1985年第七个五年规划开始,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入了社会发展内部分。
一般来容说长期叫做规划,中长期和年度叫做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分为长期计划(十至二十年)、中期计划(一般为五年)、年度计划。中国从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十三个五年计划。
『叁』 201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划的开局之年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第一年。从现有条件看,挑战和机遇并存,形势难言乐观,中国经济发展处在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总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和高杠杆特征。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旧愁未消又添新愁”,全球通缩风险尚未消除,需求刺激政策效力递减,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进入盘整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宏观政策分化,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步伐加快。特别是近期俄土战机事件、欧洲难民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为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蒙上了多层阴影。
从国内看,前期稳增长政策正在显效,未来政策依然趋松,消费稳定增长且热点频现,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这些都有助于宏观经济保持稳健运行。同时,全社会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新常态预期逐步趋稳,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弱复苏,美国主导的TPP已达成协议,TTIP也正在谈判之中,中国对外出口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加之总需求依然较弱,产能过剩问题持续,企业盈利不佳,产业投资恐难有力恢复,由地方债、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依然值得关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16年GDP增长为6.8%左右,较2015年小幅放缓。
『肆』 会计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会计信息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和社会两个方面:
1、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离不开由经济信息形成的经济信息系统。并通过整、有效的企业经济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商品与资金的相互转换。
2、会计信息是企业的命脉。在会计信息的协助下,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发展规划。会计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会计信息还能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制定做出贡献。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会计信息能够对社会资源起到引导作用。投资者通过使用会计信息,能对企业有更为深入和准确的认识,从而对投资决策进行指导。在实际工作当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较广。
二、会计有助于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的管理
从宏观方面来说,通过合理运用会计手段,国家能够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的全面掌握,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因此现代会计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起到预警的作用。同时会计规范还能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
从微观方面来说,现代会计有助于企业明确产权,从而区分经济主体在各项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与责任。然而在具体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现代会计的表现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决策是企业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会计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计是企业开展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也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开展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四、会计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在新时期下,会计发展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已经成为稳定经济秩序的必要保障。然而经济秩序混乱的现象无法完全规避,此时就要通过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将市场混乱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4)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展阅读
会计基本特征
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伍』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专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属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陆』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引起生产方式、生版活方式、思权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强烈。新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四十年代。它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生产方式的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包括科学实践。
『柒』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普遍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
(7)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展阅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中央政治局分析认为,综合判断,虽然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但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捌』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人才培训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质量要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遇到众多的发展机会和严峻的挑战。为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树立对全球开放的观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办学模式中走出来,在知识经济的平台上办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融入创新文化思想,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年青一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直接面对新的时代,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向社会提供长期的众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
一、高职人才:技术应用性+国际化+创新精神
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已成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政府领导部门的共识。入世以后,国家将需要更多的谙熟世贸组织规则的专家,能够带领中国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企业家--国际化创新人才。这将是中国入世后的新需求。而社会需求,历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改革的直接原动力,高职高专院校理所当然地应该使这类人才脱颖而出。
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界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使我们面临的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这就要求国际化人才一方面要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要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划和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国际化人才还应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启发自己的创新思维。高职创新人才应是在技术应用性人才基础上的国际化人才,它应尽量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以某一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同时具备足够的相关学科的基础,对外语言交流能力与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能力。要使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以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二,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已明确把创
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思想和
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目前运行的关键是要使高职高专的教师们实现从传授“基本知识”到启发“创新与应用”的转变,有人将创新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概括为四个“学”:学做人(Learn to be)、学做事(Learn to do)、学求知(Learn to know)、学共处(Learn to live together)。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融合这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的任务是落实。
第三,坚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通过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型的十分重要的
『玖』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000年,湖南省坚持把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三大需求开始全面回升,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事业保持繁荣稳定,国民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91.9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780.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467.9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1443.46亿元,增长10.6%。三种产业比重为21.1∶39.8∶39.1。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89亿元,主要农产品不少居全国前列。2000年粮食总产量2874.97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早籼稻和棉花种植面积有所调减,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李卖埋比重逐年上升,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效益大幅回升,以板、线、管材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计算机和显示器件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以及石油化工、建材工业、食品工业,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技改,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逐步成为工业领域的优势产业。2000年工业增加值12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脱困率分别达到60%和66%。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净盈利12亿元,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及9个市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0亿元,其中国有投资687亿元,集体和个体投资383亿元。国债项目由165个增加到238个,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其中110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其中出口16亿美元,进口8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20 个,实际利用外资10.1 亿美元。
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回升,贸易市场稳步回升。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365亿元,其中城市715亿元,农村650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财政总收入318.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71.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146.3亿元。财政支出339.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2820亿元,存款余额2870亿元,分别新增290亿元和330亿元。全年股市募集资金63.5亿元。
社会事业繁荣活跃,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湖南坚持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科技教育事业发达。2000年末,全省拥有种类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0个,在湘“两院”院士达到3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帖的专家1612人。2000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00项,其中13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6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十大科研成果中,我省占据两席,其中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研究的“超级稻育种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高居榜首,国防科大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也榜上有名。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全省拥有普通高校52所,全年招生10.1万人,在校学生25.3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招收新生3475人,在校研究生7729人。湘籍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奖牌和总分三项全国第一,赢得残奥会金牌全国第二。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和2000年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我省成功举办。
湖南省具有配余良好的投资环境。多年来坚持实行“开放带动”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湖南省鼓励外商投资条例》、《湖南省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对省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湖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的措施》、《湖南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近年来哪蚂 加大了利用非国有投资的力度,提出了鼓励非国有投资的政策措施。湖南地处全国的中部,属于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受惠区,已有湘西自治州进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享受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
湖南省电力供求紧张的矛盾得到缓解,电力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成为历史。到200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40万千瓦,其中水电590万千瓦,火电450万千瓦。发电量375.5亿千瓦时,其中水电210.4亿千瓦时,火电165.1亿千瓦时。
湖南省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以省会长沙为中心,联贯广大城市,沟通省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00年底,全省拥有综合运输线路总长7.4万km。全省已有京广、焦柳、湘黔、湘桂、湘赣五大铁路干线纵横省境。此外,还有石长等铁路支线。株洲、衡阳、怀化三大铁路枢纽构成了湖南铁路网心脏,其中株洲是江南最大的编组站。全省铁路总长度为2830 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792 km,其中有高速公路450 km,一级公路204 km,二级公路3500 km,三级公路5000 km。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长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形成了以三条在建和规划的国道主干线及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70条省道联网,县、乡公路及专用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具有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为骨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全省通航里程10065 km,其中常年通航里程7089 km。现有等级航道3039 km,建成了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外贸码头泊位2个和岳阳、株洲、湘潭千吨级港口码头、千吨级泊位达29个。湖南目前拥有民用航空线30余条,已开航班的机场有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花机场和永州蔡家铺机场。
湖南省电信网络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干线传输网。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5.7万km(长途光缆长度1.7万km)。国家在湖南省建有两条一级光缆,省市之间建有三个大环线,到2000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数为683.73万户,其中市话用户数为401.2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36.39万户;无线寻呼用户286.24万户;邮电部门经营的电话交换机容量869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0.7%。
『拾』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六位跃居第四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2006年年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人均国民总收入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城乡经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趋向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我们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重点加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大了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企业利润连续四年保持在20%以上速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4、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棉、油、肉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5、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
6、对外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升三位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
7、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8、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