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4年中国的经济形势
错错错错错错错!!!!!!2010年一定会出现资产泡沫、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版!2010年中国面临权的是2009年出现的二元经济的错误所引发的社会资金转换,所谓的cpi都是不准的gdp更不准,如果按照那样的计算中国早就超越美国了,cpi实体计算是世界最低的,低于非洲!中国的现有发展不容乐观!如果你还认为会发展好的话,那么2010年你会吃亏!如果不按我说的去发展我会把生命都给你!!!
❷ M0、M1、M2对经济的影响及股市的影响
M0:现钞
M1:狭义货币=M0+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M1+准货币
对股市的影响比较复杂,通常越多股市涨幅越高。
❸ 2014年中国经济萧条!各行各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家对于今年目前的经济趋势有什么看法
看法又不能当饭吃。总体其实趋势就这样。
❹ M1 M2 M3和GDP的关系 影响和意思
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❺ 如何理解我国2014年11月22号央行降息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央行2014年11月22号宣布将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个基点至5.6%、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2.75%。与此同时,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因此若商业银行用足上浮区间,则存款利率将与调整前水平相当。此外,央行简并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为未来全面放开利率管制铺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下:
降息是引导融资成本下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014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多种“定向”流动性操作,使得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裕、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明显下降,但银行贷款利率鲜有变动。这造成全社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并在通胀下行的背景下导致实际利率快速攀升。事实上,虽然贷款利率上下限已全面放开,但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依然是银行贷款定价的中枢。因此,此次降息应将能更直接、更有效地引导融资成本下行。
降息最主要的效果是降低金融风险
降息有助于缓和目前偏紧的金融条件,但并不代表现阶段货币信贷政策取向已转向全面宽松。降息最主要的效果是减轻债务偿还压力、改善企业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从而抑制不良贷款生成速度、降低金融风险。相比之下,对于目前羸弱的企业信贷需求,降息虽有边际上的提振作用、但在更大程度上需借助于其他宏观措施,而信贷供给也仍取决于数量型和行政性工具,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一年信贷增速仍将放缓。
有助于提振房贷,对银行业不完全是利空
由于房贷利率将随基准利率一道下降,短期内从降息中获益最大的将是房贷借款人、从而有助于支撑房地产需求。虽然非对称降息会抑制银行净息差,但降息同时可以改善借款人资产负债表质量改善、减缓不良贷款生成速度,从而有利于银行业的基本面。
2015年仍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具体时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数据表现。
❻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一国经济影响有什么
货币供应量增加,实体经济流通的资金就多,企业获得的贷款就多,生产规模就会扩大,宏观经济属于拉动阶段。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货币性,随时都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由于可以随时支取、随时签发支票而进入流通,因此其流动性也很强,也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
有些资产,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虽然也是购买力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进入市场购买商品,因此其流动性相对较差,它们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来得迅速。
(6)2014年11月m1对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的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经济过剩,绝非是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的过剩,远未达到东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实际上,建设资金缺口极大,潜在消费与投资需求空间还很大,完全可以用发钞票的办法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为扩大货币发行,还可以核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坏帐,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尽快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的后顾之忧,从而扩大贷款规模,使资金配置更加优化、有效。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央行购入债券,吐出基础货币,这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的着力点。
❼ 货币发行量 M1、M2 是什么概念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
M。: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❽ 911事件对美国经济有没有影响,对世界经济有没有影响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
1、直接经济损失较重。
地处纽约曼哈顿岛的世界贸易中心是20世纪70年代初建起来的摩天大楼,造价高达11亿美元,是世界商业力量的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共计1200家之多,平时有5万人上班,每天来往办事的业务人员和游客约有15万人。两个月前,美国两家地产公司竞标赢得两座摩天大楼及其地下商场租赁权的价格是32.5亿美元。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添惠银行是最大的“房客”,共租有25个楼层,供3500名职员办公。两座直冲霄汉的大楼一下子化为乌有,五角大楼的修复工作至少在几亿美元之上,人才损失难以用数字估量。
2、交通运输和旅游业造成严重损失。
美国国内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历史罕见。2001年9月11日至16日,全国航班一律停飞,其他国家飞往美国的航班或停飞或改飞加拿大。去年,美国各航空公司一天的平均总收入约为3.57亿美元。美国民航这两年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这次事件对民航业的影响十分严重,有可能使未来几个月美国的民航营业额下降一半左右。与民航业密切相关的是旅游业,发达国家的人们外出度假,乘飞机占很大的比例,但这次袭击使266人做了人体炸弹,恐惧感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创伤很难在短时期内痊愈,会大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关口和部分边界封闭,部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陆路和海上交通、城市交通中断,也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3、保险业面临困境。
人员伤亡、几座大楼、四架飞机、公司物件以及无以数计的汽车等财产保险现在还没有统计出来,有专家初步估计在100亿至150亿美元之间,对每年收入约400多亿美元的保险公司是难以承受的。
4、证券交易商和交易所损失严重。
2001年9月11日-1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等证券市场悉数关闭。只有政府债券市场9月13日开始营业。纽约证交所历史上只有两次停业,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期的1914年7月31日至11月14日;另一次是大萧条时期的1933年3月4日至14日。此次股市停业造成的直接交易损失约为10亿美元。
而美国经济一向是世界经济的风向标,911事件对世界经济的未来可能产生的各种主要的影响:
第一,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大幅下降,特别是美国和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体成员。在短时间内还会产生大幅下降。
第二,在美国、其他亚太区经济体成员和西欧国家会因此大幅度的减少金融投资,金融扩张的速度将会长时间的放慢。在此环境影响下,放低利率亦难吸引投资资本。广泛的财政支持也将受到限制,无助于该地区的经济。除非等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有了明显的上升,不然这种衰退现象会维持相当的时间。
第三,世界贸易的成本因为贸易风险成本的提高而随之提高,而且这种提高是长时间的。贸易成本的不确定性将会成为APEC成员间很明显的障碍。
❾ 试述2014年11月在中国召开apec会议对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影响
过去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是美欧日等发到资本主义国家,APEC会场的转移意味着中国将打破这种经济格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❿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下滑原因
2014年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
2014年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影响社会预期。
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
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5.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广义货币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进一步回落到12.1%。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
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最后,在中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
三是人民币升值,其滞后影响中国出口。
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
四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
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影子银行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牵一发动全局,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外流,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