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肥东县的综述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肥东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之后的30年间,全县经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逐步恢复。
1949年,肥东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农业总产值仅为0.5亿元;1949~1952年,工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末,工农业产值为0.6亿元;1953年~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全县轻纺、机械等工业基础。1957年,工农业产值为0.9亿元;1958~1962年,受大跃进、浮夸风及自然灾害影响,工农业产值从1957年的0.9亿元下降到1962年的0.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年均仅增长2%左右,农业产值下降5.3%;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肥东工业比重大幅提高,但由于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及一系列“左”的政策,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1958~1978年的20年,工农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慢的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壮大了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4.7亿元,“六五”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逐渐扩展到城市,对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0.6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2.0亿元。全县GDP年均增长率为4.5%。乡镇企业逐渐孕育壮大,县域经济仍以国有和集体为绝对主导,其它经济类型微不足道,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同时,农村体制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得到体现,农业增幅逐年放缓,年均仅增长1.8%,工业产值从1986年的2.5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3.9亿元。全县GDP年均增长率回落至3.3%。
“八五”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5年)。全县加大财政投入,改革步伐加快,各类型经济蓬勃发展,外商、股份、私营等企业发展取得突破。农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从1991年的8亿元和5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15亿元和12.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GDP年均增长率回升至10.4%。这一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提高和农村进城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时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高达32.1%。“九五”艰难转型阶段(1996~2000年)。“八五”期间的投入到了还款期,财政出现困难,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疲软,农副产品价格走低,加之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萧条,国内竞争加剧,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18.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1.4亿元,年均增长11.3%,工业产值从1996年的11.7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9亿元,GDP年均增长率6.7%。
“十五”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5年)。随着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型工业企业落户肥东,全县经济飞速增长。“十五”末(2005年)全县GDP总量是“九五”末(2000年)的2.4倍。其中,工业增加值是其5倍。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从2001年的22.5亿元和21.2亿元增加到2005年34.8亿元和51.6亿元,GDP年均增长率升至25.9%。“十一五”以来加速跨越阶段(2006年至今)。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县域经济总量在2007年突破百亿元之后攀升至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2006~2008年,全县GDP年均增速达到17.8%。进入2009年,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7.6亿元,位列三县四区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1.8亿元,增长50.9%,增速已连续7个月在位居全市第1。
2012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57.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41.78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61.84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4:64.0:18.6调整为15.1:67.6:17.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32959元(折合5244美元),可比价增长16.3%。
2011年9月8日,第三届中国开发区投资潜力榜评选揭晓,肥东经济开发区与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成为安徽省仅有的两家荣登百强榜的省级开发区。
2012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16.58亿元,增长38.9%,农村投资16.45亿元,下降4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3.52亿元,增长40.0%,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21亿元,增长14.8%。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1.16亿元,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施工面积313.4万平方米,增长7.8%。房屋竣工面积11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62.3万平方米,下降3.0%。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5.42亿元,占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85.7%。全年实现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483个,总投资201.3亿元,项目数比上年增加92个,比上年增长23.5%。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5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出口创汇26471万美元,增长128.9%;进口2121万美元,下降22.0%。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87万美元,增长39.6%。全年到位资金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省外142亿元,增长22.7%。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44个,到位资金130.1亿元,占全县总量的58.7%;三产服务项目15个,共到位资金70.9亿元,占全县总量的32.0%;农业类项目到位资金20.6亿元。 2011年,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超过100家,进出口总额累计突破4亿美元。龙岗开发区、肥东新区、合肥循环经济园、乡镇工业聚集区发展势头强劲,招商载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达81个;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华老字号1个。
2011年9月12号,在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授牌仪式上,肥东县荣获“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称号,成为安徽省获批的5个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唯一的非山区县。9月5号,农业部认定了第一批76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榜上有名。其中,肥东县经开区食品工业园是合肥地区唯一的一家。2006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园林县城。2011年7月20日,肥东县获得了中国散文学会授予的“中国散文之乡”称号,这也是该荣誉首次花落安徽。一批试点镇和中心镇迅速崛起,石塘镇荣获全国首批文明村镇,撮镇镇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和全国重点镇。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95.6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1%,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为7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7.82亿元,增长25.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6.20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上年的265户增加至309户。
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5.9%;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增长30.4%;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27.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0.91亿元,增长23.7%;其它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27亿元,增长9.3%。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校
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是在肥东县职教中心基础上、由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普通中专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1年肥东师范学校,2001年由合肥市教育局批准成立,2005年年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中等示范职业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肥东县县城店埠镇。学校环境优雅,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建有餐厅、学生宿舍、礼堂、教学楼、实验楼、实训楼、体育馆等,占地面积九万多平方米,教学用面积九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在校生3000多人,专任教师148人。学校开设的专业有:工程造价、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客户信息服务、电子与信息技术、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社会文化艺术、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 机电技术应用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庐州卫生科技学校
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经验较为丰富、办学成果较为显著的一所县级卫生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合肥市肥东新城区和平路1号。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附属医院一所,占地面积约100亩,现有教学班45个,在校生2700余名。 肥东县是安徽省教育强县、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拥有省级示范高中两所(肥东一中、肥东二中),市级示范高中两所(城关中学、撮镇中学)。拥有优质公办教育的同时,肥东县的民办教育也极为活跃,县域内拥有圣泉中学、锦弘中学、义和尚真中学、凯悦中学等多所优质民办学校,为肥东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县域内现有普通高中15所,在校生三万多人;初级中学2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初中在校生近六万人,每年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大量优秀生源,受到国内高校的广泛认可。
县城中学 校名学校性质学校类型区位创办时间占地面积班级数学生数教职工数1肥东县第一中学公办完全中学县城1956年14万㎡855000+3162肥东县第二中学公办完全中学县城1979年135亩664000+2383肥东县城关中学公办完全中学县城1987年83.4亩855000+2454肥东县圣泉中学民办完全中学县城2000年514亩200+156001000+5肥东县锦弘中学民办完全中学县城2005年300亩不详14000+不详6肥东县尚真中学民办完全中学县城不详300亩1419000+500+7肥东县凯悦中学民办完全中学县城2006年200亩885200+3538肥东县第三中学公办初中县城1987年1.4万㎡382000+1309肥东县第四中学公办初中县城1993年20亩483000+160+10肥东县第六中学公办九年一贯县城2008年136亩不详1000+不详11肥东县为民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县城2005年4.5万㎡不详1700+不详乡镇中学 序号校名学校类型区位序号校名学校类型区位1肥东县撮镇中学完全中学撮镇镇17肥东县长乐中学初中撮镇镇2肥东县梁园中学完全中学梁园镇18肥东县龙塘中学初中撮镇镇3肥东县石塘中学完全中学石塘镇19肥东县杨塘中学初中古城镇4肥东县白龙中学完全中学白龙镇20肥东县王铁中学初中石塘镇5肥东县古城中学完全中学古城镇21肥东县马集中学初中石塘镇6肥东县众兴中学完全中学众兴乡22肥东县龙城中学初中石塘镇7肥东长临河中学完全中学长临河镇23肥东西山驿中学初中店埠镇8肥东桥头集中学完全中学桥头集镇24肥东县高亮中学初中包公镇9肥东县张集中学初中张集乡25肥东县包公中学初中包公镇10肥东县青龙中学初中白龙镇26肥东县元疃中学初中元疃镇11肥东县八斗中学初中八斗镇27肥东县草庙中学初中牌坊乡12肥东县王城中学初中八斗镇28肥东县民族中学初中牌坊乡13肥东县山王中学初中桥头集镇29肥东县乌龙学校九年一贯制梁园镇14肥东县复兴中学初中桥头集镇30肥东县高塘学校九年一贯制牌坊乡15肥东县陈集中学初中陈集镇31肥东县黄栗学校九年一贯制杨店乡16肥东县响导中学初中响导乡32肥东六家畈学校九年一贯制长临河镇33肥东县费集学校九年一贯制白龙镇
② 你觉得合肥是最具潜力的二线省会城市吗
确实是最具潜力的二线省会城市,因为这个地方现在建设的越来越好了,经济提升的非常的快。
③ 合肥发展的基本情况
合肥现在分为版块式地图发展趋势,东边已无发展潜力,现在主要是西边和经开区发展。最具有发展的是经开区及包河区,政务区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投资方面(不用具体说明),而包河区待飞机厂迁移后,将会开拓与巢湖连接的巢湖大道,所以包河区也较有发展。而现在大学城已明珠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绕发展的趋势,不出2年必定繁荣。合肥的发展潜力将在5年内全面展现。
前景目标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100公里,引领并形成皖中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经济中心。
“141”城市发展框架:
大力改造核心主城区,并在老城区的东、西南、西、北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中心,沿巢湖逐步建设一个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湖新区。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东南部,南依巢湖,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功能是行政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综合居住新区。
“十一五”发展前景:
“ 十一五”时期,合肥将以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以壮大工业经济、强化县域经济为突破口,以加快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在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900亿元,年均增长15.5%,力争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 1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市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经过不懈奋斗,把合肥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合肥科教优势突出,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科教人才比例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合肥科研基础雄厚,是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拥有“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科研设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3个。
合肥创新能力较强,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以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合肥。
合肥工业基础较好,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形成了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家用电器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第3位,汽车整车产量全国第9位。合肥拥有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联合利华、ABB、家乐福、麦德龙等19家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美国微软在合肥设立了技术中心。江淮汽车、美菱电器、荣事达电器、国风塑业、合力叉车、佳通轮胎、日立挖掘机等名企名品声名远播。相继被授予“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称号。
④ 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的合肥市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1、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战略,我市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行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广义的11个行业大类)实现总产值490.86亿元,增加值161.0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狭义的4个行业大类),实现总产值295.42亿元,增加值102.95亿元。
2、发展成就
(1)产业门类齐全
全市已形成了以伊利乳业、蒙牛现代牧业、黑牛食品等为龙头的乳业产业;以丰乐、隆平高科、荃银等为龙头的种子产业;以华泰、真心等为龙头的坚果炒货产业;以金润米业、安徽燕之坊、丰大集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以顶绿、徽之皇、同泰、金绿等公司为龙头的蔬菜水果加工产业;以新希望、通威、大北农、华仁等企业为依托的饲料加工产业;以和诚、雨润、温氏、森淼等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截至2010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500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83家发展到30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55家、超5亿元15家、超10亿元7家。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统一、正大、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和威集团、雨润集团、黑牛集团、伊利乳业、温氏、新希望等一批大型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我市,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我市已注册农产品品牌1200多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4个、省著名商标36个,省名牌产品17个。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近50家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5个,绿色食品认证104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2个。此外,通过发展产业专用技术装备,涌现出美亚光电、皖仪科技等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掌握了部分专用设备的高端核心技术。
(4)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魅力”的农业产业集中园区。肥东县食品工业园、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农产品加工园和蜀山区种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市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取得进展,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方式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75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7个,基地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基本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和带状基地生产格局。
3、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达到70%;培育壮大粮油、畜禽、食品、烟草、蔬果、生物育种等九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粮油、畜禽、食品3个超200亿和烟草等超百亿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快速壮大。培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2-3家,超50亿元企业3-5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亿元以上企业100户,推动3-5个龙头企业上市。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力争龙头企业的加工装备和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粮食、畜禽产品加工装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以上,省级以上名牌(省著名商标)突破100个;培育开发一批省级以上新产品。力争在休闲食品、畜禽加工业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产业集聚效益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率达70%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达到3-4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100亿元的县、区达到5个。
——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龙头企业食品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⑤ 最近几年来合肥市的经济发展速度翻了近30倍,城市建设有什么大的变化呢
比较大的变化应该就是合肥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而且马路也越来越宽了。
⑥ 广东中山市与安徽合肥市哪个经济水平更发达 哪个更有发展前景
合肥,工资不低压力小
⑦ 石家庄市和合肥市哪个经济发展更好一些
个人感觉石家庄好一些,地理位置处在北京天津之间,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随着今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石家庄的发展将会加速,不过,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也将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⑧ 合肥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全国的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从而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合肥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25500亿,其中,合肥7000亿、淮南2000亿、六安2000亿、桐城500亿。 按照规划,合肥经济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同时,合肥经济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未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
合肥经济圈设想电话区号统一
为促进合肥、淮南、六安及桐城等四市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制定了“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相关方面也提出了“合肥经济圈电话区号统一”的设想。
据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市共有固定电话300多万户,现四市固定电话分属4个不同的长途编号区,各市在用的固定电话号码存有大量重号,在7位编号的情况下统一区号,将带来大量的用户改号,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合肥市固定电话升8位是四市统一区号的前提条件,也将有利于日后合肥经济圈电话区号统一工作。
⑨ 合肥经济圈的具体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680万人;2030年,合肥经济圈总人口约为28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100万人。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6% ~69% ,2030年达到76%~79%。 1.合肥市(龙头城市)安徽省省会,国家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旅游会展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发动机、全省加速崛起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先行区。
2.淮南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北翼城市,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的国家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省重化工基地,合肥经济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门户,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主要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3.六安市(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合肥经济圈西向发展门户和陆路交通门户,安徽省制造加工业基地之一。主要发展商贸商业综合服务、汽车零部件加工、医药化工、旅游服务业等。
4.桐城市(副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的南翼城市,合肥经济圈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农特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合肥经济圈联动沿江、辐射皖西南的门户,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工贸综合型的山水园林城市。主要发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建材化工以及文化旅游业等。 未来十年,合肥经济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桐城四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