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韩语论文题目,我是韩语专业的,要写毕业论文,希望写过韩语论文的告诉我你写的和你见过的论文是什么题目
(标*号的是各人认为比较典型、写得比较多的题目)
中韩文学交流研究
韩国文化专和中属国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韩翻译和中韩翻译的不同之处
韩国语中的汉字词 *
韩国语中的外来语 *
韩国的民俗文化 *
中韩生活习惯比较研究
关于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俗语比较研究 *
关于中韩敬语的比较研究 *
中国和韩国近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韩国现代小说的比较研究
梁启超对韩国近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爱国启蒙时期的小说研究
1970年代小说研究
黄顺元小说研究
中韩文化交流研究
关于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研究
韩中共时音调对比
韩中共时语法对比
韩中共时词汇对比
中国儒家文化在韩国
韩中民俗对比(物质民俗、精神民俗) *
浅析南北分断
南北统一展望
韩中文化交流展
B. 分析韩国市场环境,指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市场的策略,论文,3000字
大纲:来
分析中国市场环源境
分析韩国市场环境
对比国际市场环境
分析中国企业现状优势与不足
分析韩国企业现状优势与不足
找到双方经济环境及文化有交集突破口
找准韩国本土人文及风俗习惯
研制对于产品
结合上面,进行对于策略广告宣传
保证质量和口碑
C. 求一篇韩国服饰在我国的流行的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韩国传统服饰色彩与现代设计
[摘 要]创新的关键在于差异化,差异化设计越来越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从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中发掘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的继承关系,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
韩国的艺术设计在近现代的崛起,得力于其对色彩的把握——立足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色彩非常艳丽,有的又非常纯净和高雅;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很相宜,流行且引领时尚。每当我们在称赞韩国的设计为“花”一样的设计时,不仅是说设计样式的新颖别致,更有着色彩带来的感官印象与刺激。
从可口可乐的经典红色,到IBM的蓝色,我们正告别黑、白、灰的时代,进入绚烂的彩色时代。研究表明,色彩在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中能够扩展40%的受众,把人们的认知能力提高70%,这就是色彩的力量。色彩的力量在韩国设计中得到了印证和广泛应用。
韩国现代设计丰富的色彩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韩国传统服饰的色彩。这一判断来自于对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解构。
解构色彩就是从选定的色彩对象中抽取原色并将原色所形成的原格局打散、重组,经增减整合后再创作。从操作角度说,解构色彩就是对原来的整体色调、面积、形状进行重新组合和设计,抽取原作中典型的色彩个体或部件特征,按照一定的意图在新的画面上进行具有形式美的概括、归纳和重构,将原有的视觉样式纳入预想的设计轨道,重新组合出带有明显设计倾向的崭新形式。
解构色彩包括两个过程:色彩解构和色彩重构。要解构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我们从中抽取出几个典型的个体进行研究,包括颜色个体的特征、规律和成型原则等。(韩国的传统服饰,除有性别之分外,还根据年龄、场合、节日、出嫁与未婚等的不同,服饰装扮也有所不同。我们仅抽取其中的色彩作为解构对象。)
其一,韩服的色彩偏爱与格调。韩国自古就是一个尚白的民族,《三国志·东夷传》中记载扶余“衣尚白,白布大袍裤,履革”,这也可以从韩国国旗的白底色中看出来、古时候的韩国——高丽,素与中国交好,交流颇多,中国五行的颜色对韩国传统服饰的颜色也产生了影响,他们也喜爱用红色、青色、黄色,青色作为一种高贵色被广泛地用于其宫廷服和日常韩服中。韩国服饰的色彩十分丰富,从男子服饰就可见一斑:他们平时把蓝色、紫色短上衣作为便服,没有其他哪个民族能把纯度如此高的紫色、湖蓝用在男子的服饰上。韩国女子服饰的色彩更加绚烂多彩。总体来说,这些色彩形成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淡雅的基调。白色的应用在传达这种基调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入白色就能够形成粉红、粉绿、粉蓝、淡黄等系列,在各种色彩中添加灰度形成咖啡、藏蓝等沉静色调,这也有助子韩服传达着衣人的优雅气质。另一种是对比鲜明、具有强力视觉刺激效应的基调。比如纯度很高的亮黄色、大红色、紫罗兰色、绿色,甚至有明显带光感的色彩。
其二,韩服中的高纯度色彩。高纯度色在韩服中比比皆是,这种高纯度色有时甚至是自然色的直接应用。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纯度高的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更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反应,比饱和度低的颜色更具有跳跃感,这也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韩国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韩国人对色彩是敏感的,对饱和度的把握令人折服。
其三,韩服中的对比色。对比色的应用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是又一特色。浅绿色短上衣配红色裙子,强烈对比的绿衣红裳成为主调,这种大片的红色配大片的绿色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中是很少出现的。然而强烈对比产生的醒目与活跃的背后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艳俗之感,在韩服中白色、黑色、金色的恰当运用很好地调和了对比色,即使等面积对比色经过穿插与调和看起来也是和谐悦目的。除了红绿对比的应用,还有黄与紫的对比、黑白对比等。
其四,韩服中的色彩过渡。以过渡形式让色彩减弱对比,如由大红到浅黄再到黄褐,使得整体中的元素不再突兀。
其五,韩服中的带状色彩。带状色彩在韩服中起着分割和调和的作用,避免了大面积同种色彩的单调,使视觉形象中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效果。领口、袖口和衣带,由于其功能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形成带状色彩,很多时候在上衣袖子部分都是通过带状色彩来丰富颜色的。这些带状色彩的划分是规整的,为韩服增添了优雅与宁静的气质。
其六,韩服中的金色。金色在调和对比色中具有分割的作用。在韩服中既有以图案方式刺绣在服饰上的,也有以装饰物的形式附加在服装上的。金色是王者的专用色,用来体现霸气和高贵,但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金色已普遍用到日常韩服中,用来体现着衣人独有的高贵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金色作为一种特别的颜色被韩国人用得恰到好处。
上述六点就是从传统韩服中抽取出来的个体。下面我们将解构出来的个体元素以现代词汇方式注入到新的组织结构中,重组产生新的色彩形象,但又不失原来整体的意境。
D. 关于中韩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E.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韩国饮食文化 韩文题目:한국의 음식의 문화
学 院:外国语学院
专 业:应用韩语
年 级:05级2班
学 号:05033226
姓 名:宫婷婷
指导教师:徐莹莹
成 绩:
2008年3 月
摘要
这片论文主要是研究关于韩国饮食的文化特点,以及与中国饮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实际考察和见闻听说对韩国的饮食有特点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
根据韩国的地理位置及韩国的人文文化,韩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韩式餐的口味特点是鲜、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烤肉、冷面、伴饭及参鸡汤、牛肉汤等。
韩国有句俗话说,"泡菜是半个粮食"。不管多麼奢华的宴会饮食,餐桌上也少不了泡菜。韩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以米饭为主食,一日三餐都不离泡菜。
이 논문은 주로 한국의 음식의 문화의 특징에 관해서 연구하므로,및 중국의 음식과의 같이고 다르는 곳.실제적인 고찰과 견문 듣는 곳에 의하면을 통해서 한국의 음식에 대하여 자세한 소개의 분석을 한 특징이 있습니다.
한국의 지상위치와 한국인문장의 문화에 의해, 한국인은 그 긴 역사의 발전의 과정 안에서, 다채로운 음식의 문화를 형성했습니다.
한국의 음식이 주요한 특징:고단백, 많은 야채, 기뻐하는 것이 엷습니다, 기름끼가 많은 음식물을 그만둡니다, 미각은 시원해서 악랄한 것을 주로 합니다. 한국인은 옛날부터 밥을 주식으로 합니다.
한식의 식사의 원하는 특징은 신선해서, 짭니다. 그 중이 대표성의를 가지는 것은 구워 고기, 냉면,이 밥과 삼계탕, 쇠고기 수프등을 수반하는 것입니다.
한국에 격언에 의하면 문장이 있어서, 산미가 있는 쯔케모노은 반의 식량으로, 중요한 연회,식사의 테이블 위에서도 산미가 있는 쯔케모노을 줄이지 않고, 한국인 가난해서 높은 부穷에 관계 없이, 모두 밥을 주식으로 해서, 1일의 3도의 식사는 모두 산미가 있는 쯔케모노(야채 절임)에 떨어질 수 없습니다.
F. 韩国大学论文是不是很难毕业
还 好 吧 , 其 实 你 可 以 在 L e a d e r s C o n s u l t i n g 网 站 上 搜 索 一 下 , 他 们 是 专 门 辅 导 韩 语 论 文 的内 , 也 可 以 代 写 , 有容 很 多 同 学 就 是 在 这 儿 通 过 论 文 的 。
G. 关于韩国经济的论文
不知道你是不是本科学生
本科的话 涉及经济领域 还是有一定难度
当然 如果你对专这方面特属别在行
建议可以在时间点上做一个分割 研究每一时段
横向 或者是纵向的一个点是比较好的
或者研究某个事物与韩国经济的一个互相增长的参照
或者是促进韩国经济高增长的因素中的其一都可以
[email protected]
可以相互讨论~
H. 跪求一篇韩国经济的2000字论文,第一段为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用韩语写,100——200字
建议去naver daum上查
I. 求一篇韩国语经济类硕士毕业论文
还是自己写的好啊! 我教你吧。。。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