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国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

国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

发布时间:2020-12-10 12:53:42

1.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谢谢!

一般吧,但肯定不如985,211

2. 如何理解沿海地区“可持续滨海旅游”的

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

3.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我就是海洋中心的学生,中心的经济学虽然是刚刚办的,就业还不错。这里的回同学也都很团答结,中心管理的也比较严,老师也比较负责任,呵呵,总之还好啦,而且学校是在大连,离市中心比较近,总比 其他的B区C区好多了吧?缺点就是学校比较穷,学生都是自费的,校舍也不怎么样,希望 你能来到辽师!

4. 构建"和谐海洋"的倡议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一、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沿海各级主要领导要重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将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纳入日常工作议程。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和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解决海洋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涉海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明确任务,落实相应责任。
制定规划,有序开发。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要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广西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制定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近两年,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已经出台了《广西关于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广西海洋产业规划》等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海洋工作。近期,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同时正抓紧制定和实施《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广西“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
抓好论证,科学决策。
要依法实施建设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实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各类工程用海项目的用海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对海洋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各类工程用海项目是否超过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否符合用海条件,实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规范程序,严格审批。
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审批程序公开、透明;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不符合功能区划的各类申报项目,不予通过;严格执行建设用海指标管理,对围填海项目实施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地方计划指标统一管理,重点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用海需求。确保批准的沿海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将制定和出台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对区域建设用海和重点产业用海面积实行指标控制,防止盲目圈占、浪费海域资源。
二、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市场调节与调控相衔接
广西将重点支持改善软硬环境而进行的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基础性研究。
对于具有战略性质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要将市场调节和调控相衔接。要注意发挥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的作用,逐步尝试海域使用权的招投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推进海洋资源利用的市场化运作。
合理配置资源,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经初步核算,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70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9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值342亿元。总体而言,广西海洋产业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通过区划、布局规划、使用审批、产业政策引导、海域使用金征收和量化指标管理等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要实现广西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在进一步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尤其在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将沿海三港组建为综合性港口群的同时,必须推进临海大产业发展,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托沿海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临海工业、海洋工业。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娱乐等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三、通过科教力量,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一是大力引进及大幅整合广西海洋科技和人才资源,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广西海洋研究院、海洋科技信息中心、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响应中心等海洋事业。支持、鼓励有条件的自办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创办海洋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立自治区海洋经济专家咨询机制,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帮助;三是积极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
开展“数字海洋”建设。
增强信息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防灾减灾预报能力的支撑。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在钦州学院加挂钦州海洋学院牌子,开设相关海洋应用专业,为地方培养应用型海洋人才。
做好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增强公众对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认识。
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保障海洋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恢复和改善北部湾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支持、鼓励发展生态型种植业、养殖业,加大入海河口的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要落实自治区和沿海各市赤潮和风暴潮海啸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救灾设备物资准备和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工作。通过建立自治区海洋信息中心,使之成为与广西海洋事业相适应的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在海洋灾害预报和海洋统计信息方面逐步扩展功能和信息量。完善沿岸堤防工程,建立海上安全救助与污染应急系统,尤其要制订海上污染损害应急方案,配备海上溢油事故的基本应急设备,与北部湾各海区形成区域救护援助体系。
五、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海洋资源的有序利用
广西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涉海法规规章,完善涉海审批、重大行政决定的规划符合性审查制度。要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力争尽早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补偿办法》《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养殖用海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海,依法管海。
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惩各类违法用海、损害海洋生态资源的行为,保障海洋资源合法、有序地开发利用。
六、加强广泛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6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广西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将是广西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海洋局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战略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紧紧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推进科技兴海工作,优化海域布局,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实现构建和谐海洋的目标

5. 关于珍惜水资源的资料!

少数民族
目录
【数字习俗】
【国家政策】
【分布特点】
【地理位置】
【人口一览】
【语言文字】
【宗教信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1、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6、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
53、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55、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56、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6. 怎样利用生物经济平衡点调节可再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即要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中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海洋资源在整个自然资源系统及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在其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须实现可持续性.所谓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力争交给下一代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环境.
具体说,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征:
(1)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就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出发,海洋资源可待续开发利用所坚持的基本点就是: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尽可能使海洋资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精神支持;二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牺牲、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保证海洋资源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由于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总是有限的,当代人只能利用一定限额的资源,以此来保证海洋资源有一个最小的安全存量,使再生资源能得到及时恢复,或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如果当代人的发展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这种竭泽而渔、顾此失彼的做法,必将使人类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2)协调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涉及许多行业,协调发展是客观要求,如石油、交通、水产、旅游、盐业等各行业要协调发展,各得其所;陆地海上应协调与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开发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要注意到邻近区域所有开发的内容及其彼此之间可能发生的影响,力求每一类开发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例如海岸带开发,因为在海岸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生物、土地、动力、港口、旅游和环境资源,可供发展海水养殖、围垦、交通航运、采矿和发电等工农业生产,还可发展旅游事业等.所以,在海岸带实施开发时,决不可仅从本单位利益出发安排利用项目,必须综合论证,以决定取舍.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资源、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各种资源的协调发展,各部门的有机配合.为此,需要有高度的统筹协调,统一的规划,需要国家的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开发程度越高,这种协调功能越要加强,最终应形成综合管理体制.
(3)公平性.公平性是一个涉及哲学、经济、伦理等多领域的范畴,具有多方面含义.从可持续意义上讲,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一代人之间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区域间、国家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则是指两代人之间的资源分配,代际公平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是要尽最大可能,保证既在同代人之间又能够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应该说,保证代际公平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最大困难.因当代人在决定利用海洋资源时,并不知道后代人对海洋资源的实际消费需求,当代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对后代人的消费需求预测强加给后代人,按当代人的看法对后代人的需求状况进行推断.虽然当代人对后代人的需求状况预测可能有部分正确判断,但相邻两代人的需求肯定有差异,要对以后几代人的需求状况做出准确的估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调整而逐步趋向合理的过程.

7. 海洋经济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保护好环境,海洋不能受到污染。
其次,不能过度捕捞,否则物种减少,繁殖不过来。
再者,种植海产品也不能盲目扩大,保证海洋有自我修复能力。

8.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怎么样

大概内容你可以网络知道,下面给你说点儿具体的:
这个研究所是从辽师大城环学院分出去版的,所以大部分老权师是搞地理出生的,具体搞区域和产业的不是很多,所以师资也就一般。不过近几年就业还不错,如果你毕业后想留在大连还是可以考虑的。如果不想在辽宁省内,那尽量就不要选择。

9. 如何构建和谐海洋

一、运用行政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能力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沿海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重视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将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政府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和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解决海洋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涉海部门应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明确任务,落实相应责任。
制定规划,有序开发。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要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广西将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摸清海洋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制定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配置和保护的规划。近两年,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已经出台了《广西关于全面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决定》《广西海洋产业规划》等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海洋工作。近期,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同时正抓紧制定和实施《广西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广西“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广西科技兴海规划》等。
抓好论证,科学决策。
要依法实施建设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实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各类工程用海项目的用海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及对海洋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论证,判断各类工程用海项目是否超过海域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否符合用海条件,实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综合决策的渠道,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规范程序,严格审批。
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审批程序公开、透明;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不符合功能区划的各类申报项目,不予通过;严格执行建设用海指标管理,对围填海项目实施年度计划管理,实行地方计划指标统一管理,重点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用海需求。确保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发展战略和区域规划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将制定和出台项目用海面积控制指标,对区域建设用海和重点产业用海面积实行指标控制,防止盲目圈占、浪费海域资源。
二、运用经济手段,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衔接
广西将重点支持改善投资软硬环境而进行的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基础性研究。
对于具有战略性质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要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衔接。要注意发挥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的作用,逐步尝试海域使用权的招投标、拍卖和挂牌出让,推进海洋资源利用的市场化运作。
合理配置资源,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经初步核算,2010年广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70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9亿元,主要海洋产业总值342亿元。总体而言,广西海洋产业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通过区划、布局规划、使用审批、产业政策引导、海域使用金征收和量化指标管理等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助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要实现广西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在进一步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尤其在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将沿海三港组建为综合性港口群的同时,必须推进临海大产业发展,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托沿海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临海工业、海洋工业。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娱乐等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
三、通过科教力量,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一是大力引进及大幅整合广西海洋科技和人才资源,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监测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广西海洋研究院、海洋科技信息中心、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响应中心等海洋事业机构。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办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创办海洋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立自治区海洋经济专家咨询机制,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智力帮助;三是积极推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科技攻关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
开展“数字海洋”建设。
增强信息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防灾减灾预报能力的支撑。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在钦州学院加挂钦州海洋学院牌子,开设相关海洋应用专业,为地方培养应用型海洋人才。
做好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增强公众对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认识。
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保障海洋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恢复和改善北部湾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与评价体系,支持、鼓励发展生态型种植业、养殖业,加大入海河口的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要落实自治区和沿海各市赤潮和风暴潮海啸应急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机构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救灾设备物资准备和相关基础研究等方面工作。通过建立自治区海洋信息中心,使之成为与广西海洋事业相适应的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在海洋灾害预报和海洋统计信息方面逐步扩展功能和信息量。完善沿岸堤防工程,建立海上安全救助与污染应急系统,尤其要制订海上污染损害应急方案,配备海上溢油事故的基本应急设备,与北部湾各海区形成区域救护援助体系。
五、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海洋资源的有序利用
广西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
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性涉海法规规章,完善涉海审批、重大行政决定的规划符合性审查制度。要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力争尽早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使用补偿办法》《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养殖用海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努力做到依法治海,依法管海。
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惩各类违法用海、损害海洋生态资源的行为,保障海洋资源合法、有序地开发利用。
六、加强广泛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6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广西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合作,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北部湾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将是广西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海洋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战略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将紧紧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切实推进科技兴海工作,优化海域布局,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实现构建和谐海洋的目标

10.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未来海洋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安

(1)材料一反映了~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不断增加,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海洋产业结构基本未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增加我国的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经济实力。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海洋经济,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3)浙江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浙江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就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战略定位、主要目标、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大代表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行专题调研,听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报告,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省高院公布《关于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司法依据,体现了依法治国。

与国外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