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每年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其中危害最大的气候灾害是 A.水旱灾害 B.寒潮 C.地震 D.
答案选择A
秋季副高南退,西伯利亚的高压增强南伸,在华中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引起秋旱。干旱实质上是大气环流、地形、土壤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洪涝天气是由暴雨或连阴雨造成的。其主要的天气系统是:冷锋、静止锋、锋面气旋和台风。冷锋活动可使较大范围产生强度较大的锋面雨;锋面气旋经过,会造成较长时间的降水;台风暴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和其他天气系统配合,会产生特大暴雨。
水旱灾害在我国各主要农业区都有发生,是我国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1)自然灾害对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我国其他自然灾害
一、寒潮和霜冻
当有强冷空气向南侵袭时,常会造成剧烈降温,并伴有冻害、大风等现象。这类天气过程,称为寒潮。中国气象局规定,由于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L内降温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称寒潮。
如果24L内气温下降14℃以上,陆上有3~4个大行政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沿海所有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称为强寒潮。
二、低温冷害
冷害和冻害不同,冻害是指温度降低到0℃或0℃以下,使植物体内水分结冰而引起的伤害。而冷害是指在作物生长期内,温度降低到作物当时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的下限温度以下 (但仍在0℃以上),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甚至作物组织遭到破坏的低温天气。
三、干热风
干热风天气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现象。干热风是影响我国北方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不同地区,根据干热风发生特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 “火风”、“热风”、“旱风”等。
Ⅱ 自然灾害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经济的话,
自然灾害大部分都是导致原料供应不足→原料价格上升→成本价上升→需要这些原材料的商品价格上升。不过规模不大的话,经济很快会恢复的。
导致厂房毁坏的作用也差不多,产品价会上升,一段时间后会恢复。
Ⅲ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大吗
无法预料的、发生在人口较多的地区的重大的自然灾害
往往对经济的影响较大
如果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没什么大的损失了
Ⅳ 主要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回顾为前瞻,知往为开来。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一般城市典型灾害类型主要可归纳为:公害、交通、水害、火灾、地震、高新技术隐性灾害、生物灾害等,且城市化发展次生灾害比重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现代城市人为致灾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损已占全部灾损的60%以上,再不加以综合治理,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1993年在东京召开的“大城市管理会议”的总报告声称:21世纪可以称为“新的城市世纪”,在所强调的诸多因素中特别强调城市安全防减灾体系建设。联合国1994年日本横滨的世界减灾大会已将面向安全少灾的21世纪的目标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城市化与灾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题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与城市用水问题”。可见,全球已极大地组织了城市减灾活动。但必须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们大城市减灾建设,人们会首先发问:城市决策者重视了 城市管理体制理顺了 科技投入畅通了 全民防灾文化意识增强了 每个城市的综合减灾能力究竟具备不具备 在这方面,1998年长江大水已为国人上了一课,再次敲响了警钟。有关专家已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持续致灾要素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与水害、气象灾害、火灾与爆炸、地质灾害、公害致灾、“建设性”破坏致灾、高新技术事故、城市噪声危害、住宅建筑“综合征”、古建筑防灾、城市流行病及趋势、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致灾等十四类。其宗旨在于形成城市灾害源的新理论,即使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公害、危险事故等威胁成为现代城市能力评价的重要指标。所以,从综合减灾观出发的城市灾害源,不仅指城市自然巨灾,还特别包括日益严重的城市人为灾害及人为自然综合灾害等。以国都北京为例,其城市灾害类型随城市化发展而变迁,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灾害类型可归纳为:‘气、染、路、水、火、震、生”七个字(其中:“气”指气象类灾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学品泄漏,城市大气。水、垃圾污染问题;“路”指频发不减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灾与水资源匮乏;“火”指火灾与爆炸;“震”指地质地貌类灾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灾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贩神地震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我国近十年来的自然灾害损失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减灾委专家组的统计:1989年自然灾害损失为525亿元,1996年已达2882亿元,1997年虽总值有下降,但灾情突发后果仍很严重。而中国安全文化研究会筹备组《21世纪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指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灾、事故、公害三类损失之和已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40%,且大量损失及危害都集中在减灾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灾害总结分析会强调:气象与人为事故仍是防范重点。具体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发事件、火灾、化学事故、工伤死亡事故和气象灾害是北京重点防范的主要灾害。上海灾协和市科协联合召开了1999年上海市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协商会,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上海常见的、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的十几类灾害或事故进行预会商和对策研讨。1998年上海各类灾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略有下降,但经济损失有所上升。据预测,1999年减灾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防灾任务比较艰巨。在总结、分析1998年全市灾情特点时,有关专家认为,上海应坚持“建管并举”的重大防灾战略举措。据预测,上海1999年汛期防灾形势比较严峻,有数次台风登陆和风暴潮侵袭的可能性,人为灾害是上海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灾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疫情等发展趋势出现新的特点,并存在不少致灾隐患。根据预测会商表明,台风、风暴潮、高温、煤气事故、疫情、火灾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灾的重点。作为全国最先开展地方性综合灾情预测会商的城市,上海已连续举行了10次年度以综合灾情趋势预测会商会。每年一度的灾情预测会商不但成为上海防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权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认可。1997年国家建设部在“建筑技术政策”中集中将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震破坏五大灾种列为城市灾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结合这些灾种,就其重点逐一分析:
(1)中外灾情的总估计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是继1994年日本横滨减灾大会后的第二届,它是对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予以总结,并制定2互世纪减灾发展战略。会议的具体内容是:①总结“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功经验,明确21世纪有效的减灾方针;②全面讨论国际减灾十年框架内的有关议题;③通过声像、报告等手段展示“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等。本届世界减灾大会给我们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学任务是要总结20世纪灾害规律,研究对21世纪可持续发展形成障碍的一系列致灾因素。从全球看,20世纪70—80年代,全球各种自然灾害已使300万人丧生,8亿多人生活遭受破坏,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之巨。灾害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大敌,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响应与支持。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减灾大会”重新界定了国际统一的大灾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②受害者超过该国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过100人。按此标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灾有近1600起,灾害死亡近400万人,受灾人口有40亿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1998年为例,世界范围的暴雨、火灾、旱灾在1998年前11个月对全世界造成至少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如中国长江大水灾是损失最惨重的灾害,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灾损失的初步估计总额已比1996年创下的600亿美元损失纪录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间的总损失550亿美元。1999年6月24日,国际红十字会发表的年度《世界灾难报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自然灾害年,但更大的灾害恐怕还没有到来。气候恶化、荒漠蔓延、贫困加剧以及过度拥挤的城市都预示着更加频繁与严重的“超级灾难”的可能性。
中国处于全球环太平洋及北纬中带两大灾害带交叉地区,是世界上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我国近10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平均达1578亿元,最低为525亿。统计表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以11%的高速发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灾害损失也相伴而行,重灾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创峰值。从1989~1996年灾害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随年代变化情况看,1991年大灾竟达6.l%,最低也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达3.8%。而发达国家自然灾害损失率仅千分之几。由此可见,我国灾害损失(并未包括事故及环境)已相当于把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财富的一半或1/4耗费掉。
(2)城市地震
从地震区的分布来看,我国有60%国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于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区。大地震造成的强烈地面运动除直接使建筑物破坏之外,还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质灾害,地震引起的破坏还导致火灾、水灾、爆炸、毒气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共同构成首都圈地区(其范围是北纬38.5度至41二0度,东经114度至120度)。这一地区是中国地震局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地震强化监视区,也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震减灾示范区。首都圈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构造带中部,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地震区之一,有历史记载以来,已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47次(不含余震),其中8级大震1次,7级大震5次,6级强震20余次,20世纪以来平均每10年左右发生1次5级以上地震。近30年来其活动水平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最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区,历史上及近期发生的一些强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震害,对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目前可能处于第四个活动期的剩余释放期,未来30年内不排除六级左右地震的危险,特别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县市处于洪水水位以下,占全国县市总数34%,人口5亿多,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建国50年来,长江、淮河、海河发生的几次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洪涝灾害除造成农业损失外,主要是对城市的破坏,包括房屋倒塌、设备损毁、工矿企业停产停业、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及引起的次生灾害等。北京城区处在永定河冲积扇上,山区处在华北平原西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台阶,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大清河五大水系,历史上洪涝灾害频繁。据资料记载,从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80余年间,北京共发生洪涝灾害387次,永定河5次溃堤造成洪水人城,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50年来,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这些工程对确保首都50年无大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①城区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面积占城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由过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区降水的地面径流系统高达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区排水量的90%,这两个原因使得城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城区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历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灾都是因河湖淤积、排水不畅而积水造成的。为此,北京市政府一举投入10亿元,从1998年4月开始,进行北京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城区防洪标准和近郊河道防洪标准可大大提高一个水平,体现“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原则。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曾在永定河堤防险工护砌施工现场指出:“北京的防洪重点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设计,一定要经过审查;二要杜绝施工中的层层转包;三要确保工程质量,确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资1.2亿元用于永定河卢沟桥的下段堤防治理,这项工程完成后,将使得永定河抵御洪水的能力显著提高。
(4)气象灾害
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大气风暴灾害频度很高,是世界上发生台风最多的地区,从1951~1980年的30年间,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的8个,有的可深入内地1500千米。还有的台风虽然没有登陆,但从近海地区移过,对沿海城市仍可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特殊的城市化与气象灾害交织出现,规律更复杂。以北京市为例:
其一,城市渍涝灾害频发。表1给出城区两个雨量站(松林间和右安门)平均每年降水量与四个平原郊区气象站(通县、丰台、大兴、昌平)平均每年降水量的差值的每五年平均值变化趋势。可见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区降水量大于周边郊区降水量的趋势是同步增大,特别是1979年后,这种城区降水量增大趋势有一个跃升,到90年代初,平均每年城区要比郊区多60毫米(相当于一个暴雨日的雨量)。
Ⅳ 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目前已经有了多少
60年前后的所抄谓的三年自然灾害
我的家乡是安徽泾县,60年时,我的家乡饿死了一大半人
,直接饿死的;我县邻居太平县(今黄山区)很少有人饿死。
60年时,粮食都上缴了。某一天,没有粮食供应了,第二天,也没用,然后是.......整整46天没有粮食 。
老百姓吃杂粮、野菜、树叶、观音土.....
有许多人家全家饿死了,
有一个生产队饿死了只剩下1个人,
百姓易子而食,甚至吃饿死了的子女,
饿殍百里,人间地狱,惨不忍睹
...........
今看到有人居然说饿死人是造谣,心痛啊,
这和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一样,
是在篡改历史啊
Ⅵ 每年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高达几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危害最大到的是什么 ...
①森林被破坏,无法涵养水源,易造成洪涝灾害。
②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易引发山体滑坡。
Ⅶ 自然灾害经济学的概述
灾害保险与金融工具的选择
Shogren 和Crocker(1991年)对自我保护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既能减少潜在损失可能性,又能影响损失严重性的投资行为。各然保护措施包括进行必要的保护手段,如在地震多发区,人们对房屋建筑材料会有特别的要求。典型的个人保护措施的经济手段有灾害保险和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如灾害债券。关于灾害保险的研究都集中在为什么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不对巨灾提供保险,以及用以补充传统保险手段的金融工具如何赔付灾害损失等。Cummins,Doherty和A Lo(2002年)指出尽管看起来保险业有足够的能力为大型灾害提供赔付,但以保险行业目前的格局来看,这会引起大量的破产。对保险人而言,获得更大偿付能力的一个办法就是购买再保险。Kenneth Froot(2001年)提出再保险人面临融资的不完美性,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这能使他们向灾难保险索取超过精算基础价值的高额保险费。鉴于此,在贫穷落后的经济中,个人的灾害保险更加难以形成,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这一保险体系不仅包括了灾害来临时的饥荒救济,还应包括应急的公共就业以及失业保险、收入补贴等社会福利计划。资本市场通过灾难债券、远期和期权,对灾害风险提供保护的作用。Jerry Skees(2000年)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遭遇旱灾是面临食物不足的挑战时,应设计一种降水合同,合同规定如果缺乏降水,就对当地的农民给予偿付,偿付的数额应该是缺少的降水量的函数,而这可以由可靠的降水指数测定。然而国内关于自然灾害金融工具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萌芽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主要集中于保险和国家财政补贴上,关于金融工具的引入问题较少有人提及。Paul Freeman(2001年)把金融工具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国有资产、政府在转移风险中期重要作用以及政府作为穷人的保护人这些情况下,并检验其应用效果。Freeman总结出风险套期保值工具在前两种情况下很有效,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则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自然灾害经济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学术的研究没有止境。前述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灾害经济学纵深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部分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其经济活动的致灾性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易损性,使其面临巨大自然灾害时表现出天然的脆弱性。一个国家的灾难往往对周边国家甚至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而国际间的合作机制将有助于受灾国迅速从灾难中恢复。因此,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灾害防治问题,以及如何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灾害的外部援助,将是灾害经济学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Ⅷ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自然灾害危害程度有什么影响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盛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内演练应急预案,容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
Ⅸ 经济发展引发自然灾害
呃,别的我不知道,但是吧,你发展不发展经济,不影响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地震的发生以人类的水平来讲,似乎还影响不了多少。
至于个别跨国企业影响我们环境,乃至盗取我们的资源,那是坚决要赶出去的!
Ⅹ 简述自然灾害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灾害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那么自然灾害经济学必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消极的,但追求的目标是积极的。自然灾害经济学提供防范和控制各种灾害问题的经济方法和手段,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政府的政策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使自然灾害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长期 经济制度。
结构性减缓措施
结构性减缓措施是减轻灾难的传统方法。Cohen和Noll(1981年)第一次解释了政府参与设立减缓措施标准的基本原理,说明利用 长期资本投资成本最小化的框架,可以设计一个最佳的建筑法规。基于这个模型,他们指出了所需信息的类型,这些信息可用来测算不同规模的地震发生的频率以及不同地方法规引致的损失。Authony Fish、David Fullerton、Nile Hatch和Peter Reinet(1995年)利用东海湾市政设施区(EBMUD) 旧金山水利系统的模拟模型得出一个大型的城市储水区如何应对干旱。他们发现将连续使用和水的市场定价结合起来,远比增加存储能力的标准结构性方法优越。Cornell和Tagaras(1986年)开发了联合可能性模型,在 风险收益分析的框架下,分析大坝修建失败的相互依赖性。在将自己的方法运用到三个研究案例时,他们发现事先同意项目的决定可能会在考虑了人的安全和上下游大坝之间断流的两个问题后而被否决。Lester Lave和Tunde Valvanyos(1998年)认为 风险收益分析可以有效地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加以运用。因为水纹专家可以利用数据和方法精确地预测到洪水流势的分布。因此,与其抵御极端罕见的大洪水,不如运用更多的可用基金来设计或重新修建大坝,减少中小型洪水应起的损失。这样利用有限的可利用资源,社会也可以得到改善。Kleindorfer,和Kunreuther(1999年)对完善建筑法规以及相应的风险基础保险政策的经济影响做了经验分析。他们构建了两个模型城市Oakland(地震区)和佛罗里达州Miami/Dade郡(飓风区),评估预期最糟糕的损失。对此,他们的建议之一是与长期 贷款相联系的减少 保险费,这些贷款可作为鼓励财产所有人采用损失抵御措施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