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我国已日益融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中。新的经济结构要求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战略性调整。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相关关系进行宏观规律性研究。
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单位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项目,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为出发点,从国家尺度上对全国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同国家政策响应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护、生态退耕等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应用。
进行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土地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覆被变化的总体发展态势,进行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科学制定土地利用与国土资源整治政策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
《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正是这样的研究项目。在新的形势下,这项研究的成果将在全国土地资源战略调整和优化配置工作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鞠正山博士。
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记者:为什么把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放在一起进行研究?
鞠正山:土地利用方式是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因此,生态环境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素,而生态环境建设往往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来实现。
记者:这项研究旨在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鞠正山:我们的研究是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为出发点,基于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年度土地利用变更结果,着重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记者:就是说,主要是对全国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的宏观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鞠正山:对。我们建立了土地资源利用时空变化同国家政策响应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护、生态退耕等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呈现出与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相适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记者:根据你们的研究,全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具有哪些特征?
鞠正山: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庞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压力下,1991年~2001年我国土地资源时空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总体土地利用结构好转,质量相对下降,耕地结构性减少,牧草地退化严重。
具体表现在: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用地(林地、湿地)稳步扩大,生态退耕成效显著,土地利用结构有所改善;新增林地和湿地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和坑塘等人工林地和湿地,同期减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湿地,导致其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态退耕,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牧草地退化为未利用土地是牧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记者: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鞠正山: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即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对土地的扰动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自东向西呈现有规律的递减。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也最多,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另外,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处于沙漠边缘带和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我们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某一地类在特定省份的变化率占该地类土地在全国的变化率的比值)来表示某一地类的区域分异规律。其中,耕地变化剧烈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区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林地变化重点分布在内蒙古长城沿线及环北京地区,体现了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环北京风沙源治理的成果。牧草地变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内蒙古最为剧烈。
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北方陕西部分地区变化最为剧烈,主要是由于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由于洪涝灾害等原因,造成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全国湿地变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广布的地区,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其主要原因,反映了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
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在自然背景下呈现出与社会经济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相适应的区域分异特征。
记者: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建设有什么影响?
鞠正山:这个影响可以用七句话来概括,即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沙地治理使局部生态环境改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林地和湿地的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下降,牧草地退化严重、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新增耕地生态条件有待改善,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现象。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记者:我们知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
鞠正山:我们采用典型多元相关分析法和二元相关分析法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变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的反映形式之一。
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除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外,其他均有所体现。其中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粮食在驱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比较显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指标是建设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设用地与耕地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经济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众多复杂的驱动力因素中,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比较效益是推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在社会经济驱动力因素中,除了人口增加与经济的比较效益外,国家政策在影响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将起到特殊作用,这是人口等一般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无法实现的,这说明人类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机制正在主动发挥作用。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说国家政策在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比如说,耕地保护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如何?
鞠正山:我们知道,我国1999年实施占一补一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护政策后,耕地因建设占用而过度流失的趋势得到控制,在国家和省一级水平上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而且总量上占补有余,耕地保护政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控制东部、保证中部、保护西部,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调控
记者:研究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哪些对策与建议?
鞠正山:第一,控制东部、保证中部、保护西部,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调控。
东部地区水热条件好,社会经济较发达,人地矛盾突出,耕地减少主要由于建设占用优质耕地。因此,控制东部就是实行严格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措施,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的占用。
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中部就是保证基本农田建设,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维护国家食物安全。中部的土地利用结构要服务于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
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生态脆弱区,西部的土地利用首先要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植被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继续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并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保护耕地,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不能放松。同时应当认识到,在土地退化严重的条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食品贸易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保护土地质量日趋重要,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区域的耕地面积,还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条件,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防治土地退化。实践证明,土地整理是综合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保证土地规模经营、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目前还在不同程度的延续。只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发展模式有所差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经营的转轨时期,规模化经营需要根据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特点,通过土地整理的系列措施来落实和保证。
第四,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建议尽快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与每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点面结合,定期监测和预报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这将为国家重大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贰』 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有哪些举例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有很多:首先自然环境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代价带来的经济增长;另一个是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国内的多个资源型城市环境的破坏跟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山西的煤矿、大庆油田、鄂尔多斯的破产,暴富经济等如神木县危机都属非健康不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导向,以致国民价值观以GDP增长论成败,是经济发展对人文环境最大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一味追求财富、忽视道德危机、冷漠社会。如在中国无健康安全食品等很多都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说利大于弊;很多发展思路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短视行为。
『叁』 求我国的环境问题与建筑工程论文!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消除人口移动的限制,使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业企业,中国的城镇人口增加,到2004年。中国城镇人口近总人口的42%。这使得中国城市人口进一步集中。这种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其代价是中国可耕种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同时还会产生粮食生产力的危机。城镇化的发展还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劳动力为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选择一种更为高质而快捷的生活方式。这促使粮食生产部门使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来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这会使更多的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土地污染也会更为严重。
5垃圾污染。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此外,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
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虽然进入2003年后。新一代领导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予以解决,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种种冲突却使这一问题的解决不容乐观。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开始就埋下了环境污染的祸根。一直以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国内许多政策措施都体现出经济发展为首任的思想,在《京都议定书》的签订过程中,中方代表即表示“国的首要问题是消灭贫穷,发展经济,中国政府不可能执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除非是经济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种环境换发展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与技术资金促使企业使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有效利用资源。而我国各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经济数量的追求往往让他们忽略或放弃了这部分投入,致使我国环境保护及相关资金支持和技术发展严重落后。我国在九五计划期间,政府拿出了360亿(约45亿美元)主要用于污染控制和防治,这是近两倍于六五、七五和八五计划986-2000)之和的环保投资,然而这一数据仍然低于1%的GDP数量。“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首次突破GDP的1%。达到1.18%。但这一投入并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需要。据环保总局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百分之四到八,再加上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总的占到GDP的百分之十三到十五。在《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指出。中国2004年全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年GDP的3.05%,治理成本占GDP的1.80%,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的1.80%。这一切资金要求与我们现有的投人数额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约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型的方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种资源约束的错象。而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我国产品结构、进出口技术结构各方面严重失调,其发展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如果我国有好的市场经济,转变了现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就会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能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资源约束的现象才会真正消失。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措施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l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1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来抓,加强各部门合作,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
2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分配更多的资金与技术资源给环保产业,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
3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彻底放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的回收利用不同,它不是依靠计划安排来实现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而是通过法规和标准的严格执行,通过市场运作来发展的。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当中,我国还需不断加强环境法体系的建设工作,并赋予相关工作部门有效的执行权力,在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框架下,有效推行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4把国际合作视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种渠道,通过政策讨论与对话推动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在环境政策、管理、技术及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环境保护资金和先进的环境管理理念。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动力与支持。[
『肆』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伍』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专的功能的延伸属,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陆』 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可是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为
Dear editor I a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ve ha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ome students believe we should never sacrifice environment for economy. They think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largely caus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farmable land is decreasing because of the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However, other students think it unnecessary to consid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now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es first. They believe t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only the by-pro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are unavoidable. They can be dealt with later when we have the time and money. I think the second view is completely wrong. The purpo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life for our people. We should aim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Yours, Li Hua 『柒』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给环境带来那些负面影响
我方认为环保教育比自觉更重要 『捌』 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哪方面的不协调 人与自然不协调,没有和谐共生,不可持续。 『玖』 有关中国的人口、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小论文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这一地位依然不容怀疑和动摇."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