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老年人的消费心理较为特别,偏爱老品牌,对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商品和服务情有独钟,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饮食、老年服饰和养生保健用品等均有较大需求。这些老龄产业将在“需求拉动”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促进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这既能满足老年人口的消费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劳动力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相较于年轻劳动人口,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的主导精神趋向保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变得落后。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素质的影响
高年龄劳动力相较于年轻劳动力,生理和心理机能都有所下降,思维开始固化,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导致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减弱,不利于劳动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的产业和行业不断产生发展,落后的传统产业和行业逐渐衰退消失,老化的劳动者面对职业变换日益频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状,其适应能力较差。
Ⅱ 中国人口老龄化有什么特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未富先老是我国区别去西方国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发达国家的回老龄化是在社会财答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公民生活有强大的社会贮备财富为保证,而我国目前明显不具备这类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需的改变,注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将不具备与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工资优势。所以我国亟需改变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
Ⅲ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复化加速的原因是多制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由此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Ⅳ 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低的生育水平会进一步加重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造成未来社会中老年抚养比过大,不利于社会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年轻的智力和体力。 5.4%的孩子在25岁育龄前死亡,12.5%的人在50岁以前死亡,2005年中国有37.5万个家庭没有后嗣,并且母亲年龄在50岁开外。这个数字将在未来几年达到100多万,每年中国有40到50万青少年意外伤亡,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身亡。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 我国性别比失调和人口老龄化是两个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问题,也是两个影响极大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在争论不休的计划生育政策原因,也有医疗水平提高、社会观念等原因。不是说哪个原因是主要原因,哪个原因是次要原因,而是这些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中国的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完全可以在控制人口在16亿的最适人口数量下,更多的考虑家庭和民众的利益和意愿,开放二胎,调整人口结构,并在2010年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上和城市以及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地区的超低生育率和低生育意愿的现实情况下,提倡三胎。 如我国快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确是重要一个。诚然,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造成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更加速了它的到来。其原因正如文中提到的30余年少生3亿人,而且必须注意的是,这3亿人全是年轻人。 人口平均寿命快速延长,出生率急速下降,自然会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出现。另外,我国当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也是考虑到医疗水平的提高造成的人均寿命的延长,如果再不控制数量,真要“人满为患”了。因此,人口老龄化也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就考虑到的会出现的一个后果了。 性别比失调问题,是由于传统的“养子防老”观念所引发的重男轻女思想,和计划生育政策使一些家庭在孩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医学手段降低女性婴儿出生率两个原因共同造成的,但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一现象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说,性别比例失调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既定事实。 以上分析是李晓波综合列出的造成的性别比失调和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原因,也是社会学界已经广泛认可的原因。李晓波这里的引用是为了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并非造成性别比失调和人口老龄化的“罪魁祸首”。 但文章最大的逻辑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不是造成性别比失调和人口老龄化的“罪魁祸首”,但它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来说,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对于缓解这两个问题最具现实意义。正如“不吃感冒药”虽然不是感冒的原因,但是为了治好病,就必须吃感冒药。因此,性别比失调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还是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人口老龄化,引用李晓波的原文“不管是从西欧发达国家还是从北美洲大洋洲国家以及日本等国陆续进入老龄社会的现实经历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都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拉美国家与亚洲“四小龙”的人口也在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逐渐老龄化,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也将会陆续迈入老龄化的门槛”,不知道李晓波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这些国家也正在采取鼓励生育的办法,缓解人口老龄化。 对于性别比,正如李晓波引用国家统计局数据那样“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开始正式出现性别比失衡的情况,男女性别比为108.5,而正常的数字应该是107,到200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性别比已高达120.2,有的地区性别比甚至高达130以上。我国农村地区实行的“一孩半”政策导致了农村地区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基本正常,而第二胎出生性别比猛增到151.9”。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记认为是由于计划生育和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政策导致的。而B超等鉴别胎儿性别的问题,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但从90代中期后就不常见了,并不是农村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的户籍制度特别是城镇户籍承担着诸多社会福利,为什么在城市性别比例比较正常,而农村比例这么高,正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生个女儿是招商银行,生个儿子建设银行”,是因为:一、在农村,对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缺失,因此家里必须得有一个男性劳动力,否则在上了年纪后就有吃不上饭的可能。二、和农民居住环境有关,在农村,家里没有儿子甚至被骂为“绝户头”,逼得没有儿子的人去想千方百计得有个儿子。但是如果他的居住环境改变了,思想也随之改变。例如,一些进城的农民子弟大部分都慢慢消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对缓解性别比有重要意义。 另外,李晓波引用有关专家预测,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国将会又11200万25岁——35岁的男青年,而对应的20岁——30岁的女青年只有7200万,也就是说,处于这种适婚年龄段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约4000万。我认为这样的预测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政策如果发生变化,男女性别比也很可能发生变化。 最后,适当放开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人格成长和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http://ke..com/view/32644.htm汉族新生儿,目前只占57%左右。 对汉族的生育指标限制,违反我国宪法各民族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 第四条 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目前,我国在城市中普遍实施一孩儿政策,使得很多人将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在认识上等同于一孩儿政策。其实,一孩儿政策只是特定时间段实施的短期政策,如果国家始终保持一孩儿政策,用不了百十年中华民族将在世界民族之林变的无足轻重。人口剩七八亿,其中老头老太太占一大半,这样垂垂老亦的国度不是我们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者想看到的结果。期待通过消减人口提升人均GDP的想法是十分幼稚可笑的。我们来看一下当今世界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简称“西方七国”)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按国土面积的排列次序为: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按人口数量的排列次序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其中法国、英国、意大利这三国的人口数量很接近,都是六千万左右。而西方七国的经济总量基本上也是按照人口数量排列的,而不是按国土面积排列的。西方七国之中,加拿大面积最大,但人口排在末尾,所以经济总量也排在末尾。加拿大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人均GDP反而比美国低一些。可见,“减少人口有利于提高人均GDP”,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已经施行了30多年,也经历过修改和完善,虽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有舆论认为,国家应当而且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实施规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改进其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比如放开二胎生育等。否则,计划生育就不能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得这个基本国策更加的合理、更加的适应社会正常发展的要求,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又一重大命题。
Ⅳ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宏观经济学
瑞士信贷银行经济学家艾姆伦·罗伊计算,由于劳动力萎缩,日本过去回13年里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答减少了0.6个百分点,未来四年内每年还将损失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德国和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分别因此损失0.5和0.7个百分点。哈佛大学三名经济学家分析43个富有国家劳动力构成发现,1965年至2005年期间,这些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延迟了6个月,而同期男性平均寿命延长了9年。进入21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有20%仍在工作,而2000年只有13%。近半数60岁出头的德国人还在工作,而10年前同一比例仅为25%。这一现象与各国财政状况有关。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发放退休金,为债务缠身的政府争得喘息之机。近年来,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国家根据人均寿命适当延长了法定退休年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趋势益发明显。
Ⅵ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计划生育造成的出生人口减少,而负担人口比回例上升、人口老答龄化会掣肘经济的发展,如劳动人口的减少,社会负担加重,职业构成不合理。
未富先老是我国区别去西方国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在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公民生活有强大的社会贮备财富为保证,而我国目前明显不具备这类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需的改变,注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将不具备与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工资优势。所以我国亟需改变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
说到底,就是我们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增重了。生活条件和饮食营养越来越好,老人死的就越来越晚,老人就越来越多,赡养老人的负担就越来越重。六七十岁的老人伺候八九十岁的老人非常普遍。
Ⅶ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变化,将深刻影响经济增长色潜在动力。人口老龄化的效应是改变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这是人类的人类资源结构的一种重大改变,而这种改变必然对应着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改变,即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变。由此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必然具有深刻多方面的经济效应。
战略对策
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养老问卷、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社区养老
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改善机制
为推动老年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启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提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Ⅷ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带来那些影响如何应对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中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居家养老环境
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