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务公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要求行政行为具有公开性。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竞争,而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自由和平等。马克思曾指出:“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上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产的现实的基础;”竞争要求市场主体有“任意使用和处理自己的财产、自己的收入即自己的劳动和经营的果实”的权利。
这就要求政府对市场参与者的控制有限化和透明化,一方面要限制政府的“无限干预”,规制政府的权限范围;另一方面,这种限制有多大,不限制的又有哪些行为,应该具有透明性,以利于市场主体对政府的职权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市场经济自由地运作和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
政务公开化是投资决策科学化和市场经济规范化的前提。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投资是为了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他在投资前,总会预先对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及市场变动性等作一充分估价,把市场行情作为市场主体进行运作的“晴雨表”。
投资者除了考虑宏观政策、供求关系、市场营销状况及其他相关的情况,还必须了解引资方的具体制度、政策、发展规划、统计资料等各种情报。如果只有极少的人知晓引资方的重大情报,他们就会利用事先知道的情报进行秘密的、非法的投资活动,扭曲市场“信号”,致使其他投资者无法做出科学的市场判断和行情测评而蒙受损失。所以,要杜绝对市场信息的垄断、封锁,使投资者能够公平、合理地获取对方的信息,政务信息公开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我国当前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由稳定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抓住有利机遇,全力推进发展。
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形成政通人和的社会局面;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政策稳定、政务公开是现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公众越清楚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对未来的预期就越有把握。同时,明确的预期能够鼓励社会的长远投资,也能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策只锁在抽屉里由官员随需而用,会增加投资者对日后效益的担心而缩减投资规模,从而导致企业与投资人追求短期效果,使经济建设的质量及效益大大下降。
事实证明,那些吸引投资多、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常常是政府信息公开做得好的地区,是政府最讲信用的地区。
2. 国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国有经济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包括了各项各业整体的综合产值,其中的所有专内容都是国民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业农业金融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狭义上的国民经济增长被称为GDP,它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继续发展。只有他们共同发展了,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有哪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会的全面发展,此时,集版权体制这个落后经权济基础的产物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障碍。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国政治与经济双重集中的体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经济发展在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同时却加深了相对贫困,造成了生产相对过剩,经济难以持续发展。贫富悬殊还造成了“低收入,低价格,低质量”的三低恶性循环,社会制造了大量的价廉质劣的产品,造成人力物力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双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门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种税费的方式直接占有社会财富,后者以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间接地占有社会财富,在权力保护下,它们总是趋向于超额攫取社会财富,社会在这两种力量的压榨下产生了“勤劳而不富裕”的疲惫感,抑制了社会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活力。不仅如此,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集中使集权体制的力量更为强大,更容易扭曲市场机制,对市场公平的破坏更加厉害。当通过对权力的投机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时,通过创新创造财富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而通过各种恶劣手段迅速捞取财富也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4. 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只需记住一点,危害最大的不是人口多,而是人口老龄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众多人口密度远高于中国的国家在拼命鼓励生育。
5. 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6. 一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失业率对经济的影响有:
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所以失业率指标通常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是经济市场上最为敏感的经济指标。一般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
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所以世界各国一般都会统计失业率。
(6)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影响扩展阅读:
造成影响:
失业率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总劳动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
当经济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时,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结构性、季节性和自愿失业时,便认为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即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因而又可以说,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充分就业既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
7. 我国人口现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中国人口总数大,对经济发展来说,利的是提供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使工业成本降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消费,但人口素质不高,高科技产业人才难觅,使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人们的节约和保护意识薄弱,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工业,农业,生活对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中国的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人口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多,再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生态环境自然差
我国水资源总量2.8×104亿m3,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693m3,居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之一.全国668个城市中,目前有400个城市缺水,北京城市尤为突出.据统计,我国城市平均日缺水量为1600万m3,北京、山东、沈阳、长春等都是缺水城市(1984年192个城市缺水,说明人口的增长,需求量加大).
粮食问题、土地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据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推算,现在世界粮食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1985年后人口增长速度未变,则每年将短缺1亿吨粮食和5000万吨蛋白质,将会有更多国家人民不得不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
造成粮食短缺的一个原因是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其中最肥沃而又便于耕种的土地均已开垦,剩下的若开垦则需要大量投资.实际上各个国家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是极不平均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几乎没有扩大耕地的可能.有些地区甚至还需要退耕还林、还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城市、交通占地的不断增加,使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虽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革耕作技术和增加农业投资等措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粮食获得较高的收获,但目前粮食增产是有限度的.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中国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之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1953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18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养活5.5人,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1500多万人,而耕地面积每年由于工业、城市、交通占地而减少40~50万公顷,以致造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公顷.每公顷耕地平均需要养活9.8人.预计到2050年,每公顷耕地需养活12人左右.浙江省人均耕地不足0.05公顷,福建省只有0.04公顷.
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达到16.4亿,而耕地面积则下降到7300万公顷(由目前的9600万公顷),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我国共需粮食9.84亿吨,需每公顷产粮13.5吨,而目前粮食单产最高年份(1984年)只有3.6k/ha,比现在需要提高粮食单产2.7倍.达此指标是相当困难的,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长才是唯一出路.
能源与资源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耗竭问题指的是不可更新资源,包括矿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
世界能源消耗速度迅速增加,目前消耗最多的是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石油年能源消耗量占总量中的38%,发达国家多,如日本石油、天然气消耗占总耗能额的65.8%,煤仅占18.8%,美国石油、天然气消耗额占总额的65.6%,煤占29.3%,而我国能耗特点是以煤为主,1990年煤耗占75.06%,石油、天然气仅占19.4%.
矿产资源:我国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对矿产资源需求,已使我国在允许的人均矿产消费很低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资源消费大国.每年矿石采掘量达50亿吨,年人均5吨.总量超过了美国的采掘量.不仅造成资源的紧张,而又诱发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矿产品和加工产品又被用来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
8. 人口众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利处(先不说弊)
人口众多,有理有弊,在石灰发展初期,有大量地廉价劳动力,可以快速地推动社会经济地发展!可是当社会进步到一定地时期时,巨大地人口,所带来地医疗,养老,交通,就业等方面地问题,又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9. 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明显增多。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要辩证地
看待,不仅要看到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更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背后所蕴涵的“银发消费市场”商机以及老年人丰富的智力、经验等资源,努力将压力变为机遇。
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7%上升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3%。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高龄化问题--21世纪中叶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时将可能超过1亿,是现在老龄人口的10倍左右。在不少人眼中,老龄化就是沉重的负担,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认为自己正在成为社会的包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有关专家认为,不可否认,老龄化确实将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压力,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其负面影响,还应该看到一些新的积极效应,努力发掘其背后所蕴涵的机遇和契机。
老年产业其实也是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问题背后所蕴涵的巨大的“银发”消费市场不容小觑。据专家分析,我国老年人口的经济水平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年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间的温饱型消费;二是年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间的温饱型向小康过渡型消费;三是多于8000元收入的小康型消费。
实际上,老年用品市场的需求日渐强烈,老年人对特殊生活用品,如老人床垫、浴盆及护理商品如手杖、轮椅等大多有需求,对辅助商品如老花镜、助听器、假牙假发等需求也较多。在生活用品上,老年人要求方便舒适,在老年保健品的开发上,需求潜力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银色消费”市场日趋扩大,老年消费品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报酬要求比较合理,工作经验丰富,一上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征”等心理问题。
专家们还建议,我国应当鼓励各级政府把老年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和老年产业开发纳入计划。与此同时,制订兴办老年消费品产业的扶持政策,在政府开放各类福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同时,允许并鼓励各社团组织及私人组织举办以赢利为目的的老年服务机构;鼓励外资和社会团体、各界人士集体或个人投资兴办老年消费品产业;对新建老年服务设施给予政策优惠等。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随着老年人口 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社会负担、经济承受 能力、农村养老、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因此,营造一 个敬老、尊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健全落实老年人口工作的管理机构, 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兴办老年事业,设立老年疾病专门医疗机 构等一系列能推动老年人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措施,应当成为各级 组织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老年人大量增加所带来的银色消费,也 应成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大力开发的一个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