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吗
不是的。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零和博弈论”这种普遍认识,是存在逻辑错误的,两者之间是一种“可能性”的问题,而不是一种“必然性”的问题。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发展经济要算环境保护的大账。因此,无论是发展乡村工业还是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机制。
应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把绿水青山这个最大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经济发展能不能避免环境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发展经济要算环境保护的大账。因此,无论是发展乡村工业还是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与发展机制,应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把绿水青山这个最大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 经济发展怎样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第一重要的问题就是度的衡量。正所谓取之有度,过犹不及。 经济发展需要向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到底索取多少为好呢,这就是度的问题。要根据实际需求来索取,不能过度开采,过度开发。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石油成员国组织的成立。要根据市场需要来提供供给。第二,要符合自然环境的恢复周期。 自然环境一旦被大面积破坏,再度恢复需要的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所以如果想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要符合自然环境的恢复周期。 比如的黑龙江的林木资源输出,不能只盯着一片上,一片岭去开采。 一旦砍成了荒山,再想覆盖植被就非常困难。所以,需要间隔性的开采,季节性的开采。海上资源的禁止捕渔期就是典型的好办法。第三,要进行核算,避免浪费大量的资源却取得微小的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恶化的例子
当然有,发展环保工业,例如形成产业链,零废物排放,每种废弃物都是放错位的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带来环境效益。当然,这需要技术和资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这些就可以避免环境恶化。例如发达国家本土的工业区,都是环境优美的。德国的莱茵河沿岸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但是环境非常好,水流清澈,就是因为发达的环保技术。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才会让人们认为工业都是污染环境的,其实工业同样可以不影响环境。只是成本高,很少企业会愿意,这时候政府应该给予政策限制和支持,发展环保经济。其实我国已经在注重这些了,希望明天会更好吧。
4. 辩论赛一辩陈词 正方: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恶化
开篇理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下午(上午/晚上)好。内我方坚持认为:经济发展容可以避免环境恶化。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基础。发展经济,可以为避免环境恶化以及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二,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发展,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发展,为我们避免环境恶化,保护环境带来更强大的科技保障,使我们更好的避免环境恶化,达到事半功倍。
。。。
(我暂时只想到一点。。。我果然还是比较擅长攻辩。。。亲,加油哦,祝你们辩论赛成功!!)
5. 经济发展中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吗
经济发展中不可能避免环境污染。
能做到的是怎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怎么样做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已。
6. 经济发展不能避开环境污染的日语作文
现实中GDP的计算就是这样的,所以才有GDP并不能全面反应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说版,原因之一是只计权算产出而忽略环境污染问题。对此,产生了一种新的衡量指标,绿色GDP。绿色GDP=GDP-(对过去污染的治理+对现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未来污染的预防)。在GDP中,绿色GDP所占比例越高,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良好
追问:
请问我们国家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是采用的绿色GDP还是单纯的数量型GDP?因为中国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如果在资源型城市考核绿色GDP和旅游型城市考核绿色GDP相比,明显会存在不妥,请问这方面政府有无具体建议或意见呢?高手,谢谢了。
7. 辩题: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正)经济发展不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反)拜托各位了 3Q
经济发展不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反) 如果遍地都是盗匪,再奢谈什么经济学派或者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惘然,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谈经济发展----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成功经济发展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这就是俗话所说“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在目前社会大环境逐日恶化的大前提之下,只谈经济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同样的逻辑,单纯在法学范畴里奢谈建立法治化社会也是枉然。”“但很不幸的是学术界现有两种怪现象。第一种怪现象是相当一批学者忽略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在一些枝节话题上喋喋不休。”“第二种怪现象是很多学者根本有意忽略了社会环境恶化的现实情况,这种掩耳盗铃的背后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良知。”“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那绝对不是人均GDP多少美元就能说明问题,而应该是老百姓能住房,能看病,能上学,以及能够退休养老。”可是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呢?“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了,医改之后看不起病了,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了,国企改革之后竟然被迫下岗,不但吃不起饭,甚至无法退休了”“最严重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是非原则被完全破坏殆尽。”人民在被一小撮丧失良心的学者和媒体愚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速度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却在恶化。很多人总是会这样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了,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可以用经济来避免的,可以用经济来弥补的。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我们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也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是仅仅靠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避免的。要遏止环境的恶化仅仅靠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它需要的就是人类不在对它进行破坏,还需要大家的保护行动。 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的开发、环境的改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这些人为因素的介入都会引起自然环境原有平衡的失调。今天也许经济发展带动的科技、社会的进步可以缓解自然环境的恶化,但是只要经济在发展,他就无法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本质出发点不同,加之人类本身的盲目性与无知性,导致了其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也带来了生态退化。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但是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正) 我认为经济发展是可以避免环境恶化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可以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先从理论上来看,早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何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以此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一定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先进的高科技来避免对经济的破坏,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 再者,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的地区和国家,不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也不是中国,而是北欧的挪威、芬兰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环境恶化的观点来看,这些已经经历了工业飞速发展的国家应该是满目苍痍才对。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如童话般完美的国度。 总之,我认为经济发展是可以避免环境恶化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证明,我们也在将来证明这是对的!
求采纳
8. 辩题: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正) 经济发展不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反)
经济发展不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反)
如果遍地都是盗匪,再奢谈什么经济学派或者任何经济理论都是惘然,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谈经济发展----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成功经济发展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这就是俗话所说“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在目前社会大环境逐日恶化的大前提之下,只谈经济问题只能是缘木求鱼。同样的逻辑,单纯在法学范畴里奢谈建立法治化社会也是枉然。”“但很不幸的是学术界现有两种怪现象。第一种怪现象是相当一批学者忽略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在一些枝节话题上喋喋不休。”“第二种怪现象是很多学者根本有意忽略了社会环境恶化的现实情况,这种掩耳盗铃的背后原因在于缺乏社会良知。”“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那绝对不是人均GDP多少美元就能说明问题,而应该是老百姓能住房,能看病,能上学,以及能够退休养老。”可是现实情况是什么样呢?“房改之后老百姓住不起房了,医改之后看不起病了,教改之后小孩上不起学了,国企改革之后竟然被迫下岗,不但吃不起饭,甚至无法退休了”“最严重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是非原则被完全破坏殆尽。”人民在被一小撮丧失良心的学者和媒体愚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的发展速度是突飞猛进,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却在恶化。很多人总是会这样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基础了,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化是可以用经济来避免的,可以用经济来弥补的。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我们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也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是仅仅靠经济的发展就可以避免的。要遏止环境的恶化仅仅靠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它需要的就是人类不在对它进行破坏,还需要大家的保护行动。
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的开发、环境的改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这些人为因素的介入都会引起自然环境原有平衡的失调。今天也许经济发展带动的科技、社会的进步可以缓解自然环境的恶化,但是只要经济在发展,他就无法避免自然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本质出发点不同,加之人类本身的盲目性与无知性,导致了其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发展史,但是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也带来了生态退化。人类又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但是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优势,又有哪一个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环境的恶化(正)
我认为经济发展是可以避免环境恶化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可以证明这个论点是正确的。
先从理论上来看,早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何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以此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一定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先进的高科技来避免对经济的破坏,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的。
再者,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环境最优美的地区和国家,不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也不是中国,而是北欧的挪威、芬兰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环境恶化的观点来看,这些已经经历了工业飞速发展的国家应该是满目苍痍才对。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如童话般完美的国度。
总之,我认为经济发展是可以避免环境恶化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证明,我们也在将来证明这是对的!
9. 辩论赛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我是一辩 帮帮忙
这个是需要和你的队友们一起讨论的,一个辩论队应该是一个默契的团体,你们的范内围和定义必须要集体讨论容好了,再开始一辩辩词。
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分点论述:一,纵观各国历史,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环境恶化的出现;
二,如今经济的发展必然是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属于工业化,工业化的进步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环保与发展统筹兼顾的号召,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经济发展还是带来了环境的恶化。
其他的你们自己查一查资料~~~
10. 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
著名城市问题专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铁臻断言,“在21世纪里,一座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必将被淘汰,一座压抑人、限制人的创造性和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他指出,“城市要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战略。”
1 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
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重大难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
朱铁臻教授指出,发展与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由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当,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朱铁臻认为,一个现代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能否协调,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城市环境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它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城市的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需要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是对立的,又应当是相互统一的。因而,城市必须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的发展战略。
专家指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经济的增长点,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环境的发展。
2 科技是可持续的积极力量
“对于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5000年历史当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应该有能力准备好,有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做好转变。”几位国际环境专家在阐述应对环境问题时,都用大量的事实印证和强调了科技的积极力量。
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中心区圣塔莫尼卡:已将一半的车辆改为使用天然气,同时也使用其他的环保能源;建起了第一个太阳能驱动的摩天轮;现在正与南加州其他5个城市合作,一起推进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一些新建改建的公共与私人住房用上了天然气、氢气而成为绿色建筑;私人住房使用太阳能,可以降低2/3的能源消耗,并降低了污染的排放;操场的下面等地方安装了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收集雨水冲洗厕所,而如果建设了所有这些设施的话,整个城市就不会花费40亿美元治理雨水的污染。在北京,3000辆公共汽车已经使用天然气减少环境的污染。最近,科技的一种进步就是在水过滤过程当中使用薄膜技术,这能够使水的循环更加高效和经济。
可以说,科技是构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积极力量。
3 完善人居,公共服务是重头戏
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朱铁臻对这个问题做了以下解答。
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第一,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为尺度,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二,要以安全性为人居环境的突出要素。现代的城市要把安全置于重要的地位,如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发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都市人在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文明之时,又要谨慎地防御自然的报复和人为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最近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就是自然的报复,前不久英国的地铁爆炸就属于人为的破坏,这都是需要重视的安全问题。
第三,要以文化为基石,构筑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本质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城市的人居环境一个不可忽视的要求就是文化性。
第四,以方便的公共服务来完善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公共服务,其中包括便利的商业网点、健全的医疗保健机构和实施稳定的供电、供水和排水系统,良好的电信服务,高质量的物业管理,较为齐全的学校教育设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设施,例如停车场、文化亭设施等。
4 科学规划是改善人居的龙头
对于如何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不少专家都把做好规划放在了重要位置。
朱铁臻认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首要的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城市布局发展趋势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现代城市都呈现出分散化、郊区化的趋势。新城建设多是脱离旧城进行的,大城市新增部分主要由分布在主城周围的卫星城来容纳;城市中心功能多样化,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空间结构由向心结构转向离心结构。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指出,现在城市的高楼太高,楼房密度太大,人口的密度太大,会对我们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城市要建低密度建筑,适当地留有空间,留有发展余地是最大的节约。一些当前看来是合理的东西最后会证明我们是错误的。他还强调,在居住区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盖高层建筑,要以人为本。建了高层建筑以后,遮阳、遮风、遮视线,对广大的居民来讲是对他们居住权利的侵害,我们不应该建太多的高层,应该防止互相遮挡的现象。建高层,虽然说是节约了中国的土地,但是过多地建高层,以后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负担。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王德辉说,他参加过很多城市总体规划的论证,看过很多的文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实在城市建设、人居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还不太适应。他说,我们在审查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发现,以前大部分的城市和社区发展总体规划缺乏以生态系统的方式做指导,没有把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加以规划和建设。王德辉指出,在科学的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用优化生态系统做指导,及时修订社区居住建设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5 改善人居须落在社区建设上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小社会,是城市大社会的基础,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和载体。正如朱铁臻所指出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落实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上。”
他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社区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自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社区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期间需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能有效地促进城市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没有文明的社区,也就谈不上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
朱铁臻强调,社区建设、环境建设,要避免太多的无谓奢侈和浪费,要更多地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如近人处的建筑细节、无障碍设计、体贴人的公共设施、小尺度的绿色和公共空间、精致而舒适的步行环境等。并且要强化对社区弱者(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的支持,体现平等公正的城市生活。我们在深圳桃源居社区看到,他们就注意把居住、就业、文化、商业、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综合在一起,在社区体制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社区上走在了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