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大众媒介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媒介对经济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9 02:11:07

『壹』 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是报纸,它在漫长的传播史中一直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主要形态。对新闻传播工具渊源的研究,中外新闻学者有 3种说法:①新闻采集活动始于中国商代、周代,《诗经》、《春秋》是最早的古代报纸。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日本的新闻学著作。②中国的邸报 (见敦煌进奏院状) 和古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是最早的古代报纸。中国新闻学者的著作对此有详细记载。③中世纪欧洲出现的“新闻信件”是最早传播新闻的工具。上述 3种说法的差别表现在对新闻传播工具持有不同的见解。许多中外新闻学者认为:《诗经》中记载的作品,多数是长期流传而后有人采集并经过艺术加工的文艺作品;《春秋》中尽管有不少记叙文,但也经过后人加工,都不具有新闻的特性。中国的邸报和古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刊登的帝王旨谕、百官奏折、官吏升降、军政要报等等,是人们关心的新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而是最早的古代报纸,是新闻传播工具的始祖。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金属活字的应用,为近代报纸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17世纪是近代报纸的开创时期。19世纪初,随着近代报纸发展的需要,法国人C.-L. 哈瓦斯于 1835 年首创为报纸提供新闻的通讯社。20世纪初期,无线电广播作为新闻传播工具的新形态出现。1920年美国匹兹堡西屋电器公司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出新闻。1936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 1 座电视台,播送电视节目。
各种形态的新闻传播工具,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广播、电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播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迅速,范围广泛,问世几十年来,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报纸。但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报纸并没有被淘汰,因为报纸是文字的记载,读者可以慢读细看,有思考的余地,又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查找。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各种新闻传播工具的优势融合起来。新闻传递和报纸生产技术的电脑化,简化了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的程序,缩短了空间距离,节省了时间。经济发达的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将信息中心和分散在各家各户的电脑终端连接起来组成新闻传播网络,可以直接传送报纸版面。读者不必通过邮递就能看到输入信息中心的报纸,并且把认为需要保存的版面用连接在终端器上的印字机印在纸上。
____________摘自《网络》

『贰』 大众传媒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现象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
一、大众传媒娱乐化的表现
大众传媒娱乐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来看,硬新闻减少,软新闻流行。媒体总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务上引开,使那些无关紧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成为新闻的重点。对人们的切身利益有着重大影响的硬新闻却在逐渐地减少,有关公众利益的劳动权利、生态环保、高新科技、行业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很少得到重视。即便有相关的报道,也会被淹没在诸如性、丑闻和暴力犯罪这类煽情故事之中。为追求轰动效应,吸引受众眼球,传媒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娱乐明星们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重要话题。二是从形式上来看,媒体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新闻取材上惹人眼球,报道角度上刻意猎奇,写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谓的“硬性新闻软着陆”。由于报道角度上的猎奇,一些残暴的凶杀大案、沉痛的人间悲剧、重大的社会问题,也会悄然演变为带有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的新闻炒作。
二、大众传媒娱乐化的原因分析
从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大众传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一战期间的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是在煽情主义新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等问题,是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它起源于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由于这种做法迎合了受众的某种需要,所以给当时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1]
在国内,娱乐化已经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它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传媒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传媒已经尝到新闻娱乐化的甜头,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不谋而合的选择。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受众中心论的产物。我国传媒有着悠久的政论传统,新闻传媒也已经习惯于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机制。传媒监视环境、协调社会、继承遗产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而娱乐功能却长期受到压制。不可否认的是,在传媒的诸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是题中之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传媒开始从高高的政治讲坛上走下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传媒发挥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新闻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尽量从受众接受心理出发,加强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
三、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削弱大学生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舆论学观点,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大众媒介并不是“镜子”式地再现现实环境,而是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新结构化,营造了所谓的“拟态环境”。尽管客观的现实环境往往与“拟态环境”相差甚远,但人们还是将“拟态环境”误作客观现实加以认识。这样,“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如果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和其它节目里充斥着娱乐,那么就会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拟态环境,使他们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的心理,进而丧失对现实环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们的辨别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按照媒介规范理论的观点,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导致庸俗化的倾向,媒介在维护正义、劝人为善的名义下,利用受众猎奇的心理,大肆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之于众,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评论,还美其名曰以此为鉴,以防后效。在这一过程中,以防后效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满足,媒介的利润也大幅飚升。其实,大众传媒是一个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媒体绝不是“媚体”,媒体的责任绝不是迁就、迎合低级趣味,媒体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读性绝不是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划等号。
3、鼓吹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按照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观点,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现在,大学生的安全感降低,与大众传媒的报道充斥着暴力、凶杀、腐败和阴暗不无关系。“追星族”津津乐道影视明星的细枝末节却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这与大众传媒的报道过多地关注明星绯闻而不是国计民生直接相关。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而抛弃节俭实惠,与大众传媒鼓吹西方个性自由和消费主义关系甚大。[3]
4、使大学生的社会观呈现出世俗性。按照传统新闻理论的观点,传媒娱乐化使新闻步入歧途,远离正轨。传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各类信息,虽然并不排斥传媒的娱乐功能,但这些毕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过分地强调传媒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发挥,其结果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再是政治,他们在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在传媒娱乐化的背后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确实从经济效益上给传媒带来不少的甜头。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叁』 评价经济垄断行为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主要的目标:一个是经济的,另一个是政治的。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则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娱乐商品的出口是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也是替代制造业出口在世界范围内获利的手段。在政治上,文化帝国主义在於将人们从其文化之根和团结传统中离间出来,并代之以新闻媒介制造出来的,随着一场场宣传攻势变幻的“需求”。在政治上的效果则是把人们从其传统的阶级和社会的圈子中分化出来,并使得人和人之间产生隔阂。

文化帝国主义强调分裂工人阶级:鼓励有固定职位的工人与临时工分离,临时工与失业人员分离,失业人员彼此在“地下经济”的层面上分离。文化帝国主义还鼓励工人将自己归属于一个阶层,这些阶层是以生活方式、种族和性别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别来划分以区别于比自己身份更低的人,而不考虑那些将他们和骑在他们头上的人分开的巨大的不平等。

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对青年进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剥削。帝国主义的娱乐和广告以那些最容易受美国商业宣传的青年为猎获物。其讯号是简单而直接的:现代性[MODERNITY]是和消费美国宣传媒介产品联系在一起的。青年人代表了美国文化出口主要市场。他们最容易接受消费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宣传。大众传媒以盗用左派的语言和将不满情形引向奢侈性消费来操纵青少年的反叛行为。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之所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青年身上,不仅因为他们是一个市场,而且有政治上的原因。这就为了消除这样的一种政治威胁:即个人的反叛有可能变成反抗经济和文化形式的控制的政治革命。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进步运动遇到了一种反论:当第三世界的大多数人民承受不断恶化的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社会和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断减少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是少数富人空前的富足),对这种情况的主观反映却只是零散的反抗,持续但只是局部的行动,或者即使是大规模的却又是短暂的抗议,一句话,在不断增长的不平等和社会、经济现状与微弱革命性的或寂静的主观反映之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差距。第三世界正在成熟的“客观条件”还没有足以转变国家和社会的主观力量来伴随。显然,在社会经济倒退和社会政治转变方面之间并无“自发”的关系。(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式的)文化干涉(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面而言包括意识形态、意识、社会行动)是将客观条件转变为有意识的政治干涉的关键环节。似乎有些荒谬的是,帝国主义的政策制定者们看来比他们的对手更懂得政治实践的文化层面的重要性。

文化控制和全球化剥削

不能仅仅把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理解为一个进行控制和剥削的经济和军事系统,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控制是任何一个能延续的全球性剥削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方面。

就第三世界而言,文化帝国主义可以这样定义: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系统的渗透和控制。已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文化帝国主义既可以“传统”的形式,又可以现代形式出现。过去几个世纪中,教会、教育系统和公共当局在神或神权原则的名义下对原住民不断灌输顺从和效忠思想。当这些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手段仍然有效之际,新的现代化的,基于现代体制的工具对帝国主义控制而言日益重要起来。如今,大众媒介、曝光宣传、广告、世俗的表演家和知识分子起着主要作用。在今日的世界,好莱坞、有线新闻电视台和迪斯尼乐园要比梵蒂冈、圣经和政治人物的公众演讲要有影响的多。

文化渗透与政治、军事控制和经济剥削紧密相连。美国用来支持中美洲种族灭绝政府以保证自己经济利益的军事干涉,往往是伴随有强烈的文化渗透。美国赞助基督教会侵入印第安人村庄,在印第安农民受害者中灌输归顺思想。赞助国际会议是为了让臣服了的知识分子们讨论“民主与市场”。逃避现实的电视节目播发“另一个世界”的幻想。文化渗透是镇压起义者的战争机器的非军事手段的外延。

文化殖民主义的新特征

现代文化殖民主义在以下几个意义上有别于以前的实践:

(一)它要捕获大众,而不是仅仅转换头面人物。

(二)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侵入各个家庭。它不仅从“里面”和“下面”起作用,而且从“外面”和“上面”起作用。

(三)现代文化殖民主义具有全球规模,它的冲击无所不在。以世界一家的欺骗来为神话帝国主义势力的象征、目的和利益服务。

(四)大众媒介作为今日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而言只是在形式的意义上属“民间”组织。失去与政府之间的正式关系恰好给民间媒介披上合法的外衣以便将帝国主义的利益作为“新闻”和“娱乐”来宣传。

(五)在现代帝国主义时代,政治利益是通过非帝国主义的主体来表达的。“新闻报道”集中于中美洲的雇佣农民士兵和在海湾战争中面带微笑的来自劳动阶级的美国黑人的个人传记。

由于在不受法律制约的资本的控制下实现和平和繁荣的诺言与日益增长的贫困和暴力的现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大众传媒已经将其节目中从不同观点的讨论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减。与此全面配对的是,将现存资本主义的残酷性与自由市场的迷梦般的许诺完全分离。

为了搞垮有组织的反抗,文化殖民主义想要消灭民主认同,或将其实质性的社会经济内容掏空。为了破坏社区团结,文化帝国主义把对“现代性”的崇拜吹捧成是跟外来信条一致的。在“个性”的名义下,社会准则被攻击,人们的个性在媒介的信息控制下被重新塑造。正当帝国主义的武器肢解一个民间社会,其银行掠夺该国经济之时,帝国主义的媒介向个人提供了那些逃避现实的认同。

文化帝国主义一方面以毁灭性和罪恶的手段来丑化其革命的对手,另一方面又鼓励对亲西方政权的大规模暴行的集体性“记忆缺失”。西方传媒从来不告诉其听众反共亲美当局在危地马拉屠杀了十万印第安人,在萨尔瓦多屠杀了七万五千劳动人民,在尼加拉瓜杀了五万人。大众传媒掩盖由于引进市场经济,在东欧和前苏联,造成巨大灾难的事实,这些灾难使几亿人遭受贫困。

大众传媒:宣传和资本积累

随着美国通讯网络向全世界的扩展,大众传媒成为美国资本的主要财富和权利的来源之一。 越来越大的一个百分比的北美最富有的人从大众媒介获取财富。在最富有的四百个美国人中,从大众媒介赚钱的人从1982年的百分之九上升为1989年的百分之十八。如今,几乎五分之一的美国首富从大众媒介进财。在美国,文化资本主义已经替代制造业成为财富和影响力的来源。

大众媒体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政治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成了一个巨额利润的主要来源。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程度,不平等和贫穷的增长,西方控制的大众传媒开动机器将持批评态度的民众转化为消极的一伙。西方媒介的名人们和大众娱乐已经成为转移潜在政治动乱的主要因素。在里根的总统任期内,特别突出传媒通过有名气但在政治上反动的娱乐界人士来操纵大众的中心地位。这种现象已经扩展至拉丁美洲和亚洲。

在拉丁美洲,电视机数量的增长和收入的下降和人民斗争的减弱有直接的关系。在那里,从1980年到1990年间,电视机台数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而平均实际收入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同时,有一大批新自由派政治候选人主要依靠电视形象当选总统。

大众传媒对穷人日益增大的渗透,美国公司在兜售文化商品中的投资和受益的增长,以及用给穷人提供眼福的个人消费和探险的讯息向广大听众进行饱和性宣传,这些既定义了文化殖民主义的现实挑战。

美国传媒的信息在双重意义上疏远第三世界人民。他们制造出“跨国”和“跨阶级”的联合的神话。通过电视,被媒介采访的成功者与住在西语区的穷困的旁观者之间建立起了虚假的亲密和幻想中的联系。这些联系提供了一条讨论私人问题的单独解决办法的渠道。信息是清晰的:受害者的贫困是咎由自取的。成功靠的是个人奋斗。主要的电视卫星网,那些美国和欧洲的大众传媒的批发点,避免对新文化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根源和后果做任何批评。而这个新文化帝国主义已经暂时误导和麻痹了数百上千万穷苦的拉美人民。

帝国主义与语言政治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已经发展了一个双重战略来反击左派和建立霸权。一方面,它设法污染左派的语言;另一方面它又致力于降低公众对西方势力的罪恶的警惕性。

在八十年代,西方大众传媒有系统地接过左派的基本主张,把其原有的内容掏空,然后装入反动信息。例如:大众传媒把要复辟资本主义和增加不平等的政客描绘成“改革家”或“革命者”,而把反对他们的人贴上“保守派”的标签。文化帝国主义致力于以逆转政治语汇意思的手法,来制造意识形态的混乱和政治上的迷津。许多进步人士被这种意识形态操纵搞的晕头转向。其结果是,他们极容易受那些“右派”和“左派”这些术语没有任何意义,阶级也失掉了重要性,意识形态不再有意义等等的意识形态专家的欺骗。通过败坏左派语汇和歪曲左和右的含义,文化帝国主义企图暗地里破坏反帝运动的政治号召力和政治实际。

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第二种战略是让人民民众麻痹。以使西方国家的大规模屠杀成为日常的和可以接受的行为。在伊拉克的大规模轰炸被表现成电子游戏。通过对反人类罪行的大事化小,民众丧失了传统的信念:即让人民受难是不对的。又通过强调对战争新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大众传媒对现存的精锐力量-西方的技术战争大加吹捧。今天的文化帝国主义包含这样一些“新闻”报道:它们将大规模的杀人武器说成是有人性似的,而把第三世界的受害者描述成是必须正视的“侵略者”和“恐怖主义分子”。

世界性的文化帝国主义用政治讹言来维生。在东欧,大肆掠夺土地、企业和财富投机者和黑社会分子被描述成“改革家”。走私分子被美化成“有创意的企业家”。在西方,任意解雇工人的权力的集中和劳动者越来越没有保障的情况被称之为“劳工灵活性”。在第三世界,将国有企业出卖给跨国垄断公司被称之为“打破垄断”。“恢复原状”其实是要倒退到十九世纪时劳工的社会福利被剥夺殆尽的状况的委婉说法而已。“重新组合”就是要倒退到专业生产原材料或将收入从生产转移到投机。“去除限制和各种规定”实质上是一种让国家福利性的国度的经济纳入国际银行业这样的多国势力巨头的轨道的权利转移。在拉美地区,“结构性调整”意味着将资源转让投资者和降低劳工的工资。左翼的一些概念如改革、土改、结构的改变原意是要进行收入的重新分配。这些概念被剽窃并被转用为将财富,收入和权力集中到西方寡头们那里去的象征。当然,所有帝国主义的文化机构全都放大和扩展这种奥维尔式的蒙骗。现代文化帝国主义挖去了解放语汇的基础,并将其转化成反动的信条。

文化恐怖主义:自由主义的暴政

正如西方国家恐怖主义力图破坏社会运动 ,革命政府 和肢解文明社会 ,经济上的恐怖主义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私营银行财团的所作所为是要毁灭地方工业,侵蚀全民所有制和残害工薪家庭。文化恐怖主义则是抓住易受伤害第三世界人民的心理弱点和深深的焦虑,尤其是他们那种自己“落后”了,“传统”和受压迫的感觉,展示“机动性”和“自由表达”的新形象,来毁掉家庭和社区的纽带,同时又加固了和大公司的力量和商业市场紧密关联的任意的权威的新锁链。对传统约束和义务的攻击是资本主义市场和国家将自己变为绝对权力至高无上的中心的一个手段而已。

美国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在“表现自我”的名义下,对那些害怕被标上“传统”印记的第三世界人民施虐,以不分阶级的“现代性”的假形象来诱惑和操纵他们。文化帝国主义对所有现存的阻挡那唯一神圣的现代神-市场的关系提出质疑。第三世界人民在娱乐中,或被迫使,或高高兴兴地“现代”起来,从而委身于资本主义市场的需求。放弃舒适的、传统的、宽松的服装,代之以病态的、不合身的、紧绷绷的牛仔裤或奇装异服。

美国为首的文化帝国主义最好是通过那些殖民化了的中间人和文化同谋起作用。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同谋就是那些野心勃勃往上爬的第三世界的专业人员们。他们总是极力模仿其主子的一招一式。这些同谋对西方百般奉承而对自己的国家的人民则总是傲慢无理,具有典型的媚上欺下,(媚富欺贫)的品性。他们以银行和多国财团为后盾,他们通过国家和地方的大众媒体掌握了巨大的权力。模仿西方,他们坚定地遵从不平等竞争的规则,在自由贸易的名义下,开放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去遭受残酷剥削。最突出的文化内奸,有那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他们以客观社会科学的行话来否定阶级统治和帝国主义阶级战争。他们把市场崇拜为一切是非的绝对主宰。在“区域合作”的幌子下走狗知识分子攻击劳动阶级和限制资本运动的国家和国家机构,并将其支持者孤立起来并贬低他们。今天,纵观整个第三世界,西方资助的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已全盘接受了阶级合作的意识形态,帝国主义被“互相依靠”的概念所偷换。并且,无节制的世界市场被表现为发展的唯一途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今天,“市场”对第三世界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不利,美国、欧洲和日本则是更加空前积极地剥削第三世界。学院派知识分子对真实世界的疏远乃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优势的一个副产品。对于那些拒绝赞美市场并因此被排斥在第三世界官方学术会议圈外的知识分子而言,对他们的挑战就是走回自己依附的阶级中去,投入反帝斗争。
北美化和国际文化的之神话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骗局之一是观念、市场、和运动的“国际化”概念。眼下时髦的事是引用“全球化”和“国际化”这样的术语来为对任何或所有形式的团结、社区、或社会价值的攻击正名。以“国际主义”为借口,欧洲和美国已成为用来使日常生活非政治化和琐碎化的最有效的文化形式的主要输出者。个人活动性和“自我中心生活”的强调(有美国大众媒介工业大量生产和分布)现在已经成为统治第三世界的主要工具。

新自由主义的持续性繁荣并不是因为它能解决问题,而是因为它是为有钱有势的人的利益服务并能在那些挤满第三世界国家街道的贫穷的小业主们中的部分人中引起共鸣。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北美化之所以发生,并得到这些国家统治者的祝福和支持是由于它能帮助巩固这些统治者的权力。新文化形式-私人凌驾公家之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感官刺激和暴力凌驾于日常奋斗和社会现实之上,这一切都有助于灌输破坏集体行动的自我中心价值观。

颂扬“暂时性”的媒介文化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无根基--它雇佣和解雇及不顾社区需要地移动资本的权力。“搬迁自由”的神化正是在资本迅变的需求下人们无力去建立和巩固社区的根基之反映。北美文化赞美短促的,无人格的关系为“自由”,事实上,这些情况正好反映出一大群个人对垄断资本的权利的无定规的麻木的从属。北美化牵涉到一场以现代为名,向团结的传统发动的拍卖性攻击。以个人中心主义为名向阶级忠诚发动攻击,以及通过大众媒体对个人品性的专注来动摇民主的根基。

新的文化专制扎根于无所不在的、不断重复的、有关市场的同质化了的消费文化,以及无根基的选举系统的奇谈怪论。新媒介专制正是站在触角遍及上至国际银行作决定的会议室,下至安第斯山脉小村庄的等级国家和经济机构这一边。北美文化能成功地渗透第三世界之秘密在于它的由经济和军事主导产生的,以制造幻想来让人们逃避穷困现实的能力。新文化帝国主义最基本的要素是重商主义-性-保守主义的融合。其中每一样都被展示为私人需要,个人自我实现的理想化的表达。对某些沉浸在无望的工作,为生存而挣扎于肮脏和堕落之中的第三世界的人们,北美媒介制作的幻想就像福音传教士一样,描述“好一点的故事”,一个将来好一点的希望,或至少得到一些观望别人享受好生活的替代性欢乐。

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为什么尽管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却没有革命的变革,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由国家暴力、政治恐怖以及由帝国主义国家宣传的,被受压迫人民接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价值的深深的渗透所造成的深刻的心理冲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的国家暴力造成了长期的、大范围的心理损坏-害怕激进的首创,不相信集体行动,在现存的权力面前即使痛恨却又无能为力的感觉。恐怖使人们内向于私人的小圈子。

结果,作为一种形式的经济恐怖主义的新自由政策导致了工厂倒闭,取消对劳工的法律保护,临时性工作的增长以及低工资的个体企业的成倍增加。这些政策进一步地分化了劳动阶层和城市的社区。在分化,不信任和私有化的前提下,帝国主义的文化信息找到了沃土来剥夺易受其伤害的人们的警惕性,以鼓励和加深人和人之间的隔阂,自我中心的追求和对很少的资源的个人竞争。

文化帝国主义及它所鼓吹的价值观在防止被剥夺人民对他们日益恶化的处境进行集体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第三世界广泛传播的信条、形象和意识形态是集体行动的基础的主要障碍。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不仅是在物质利益方面,而且在于它直接地通过大众媒体,间接地通过俘获被压迫民族知识分子和政治阶级(或他们的投降)来征服被压迫者的意识的内部空间。要使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的重新产生成为可能,就必须对不仅是剥削条件,而且是对主宰受害者的文化进行公开的战争作为开端。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限性

与文化殖民主义相抗衡的是现实原理:对西方多国银行所造成的穷困的亲身经历,以及由美国武装起来的警察和军队的压迫,这些日常现实是逃避现实的媒介永远无法改变的。第三世界人民的下意识中,总是存在着(由大众传媒培植的)个人逃避的恶魔和集体行动反抗是唯一切合实际的反抗的直觉知识之间的斗争。在社会运动高涨之际,团结的德行可以取胜,而在挫折和低潮时,个人贪婪的恶魔就会大行其道。

文化帝国主义迷惑人民的能力有绝对的限度。在该限度以外,群众性的反抗就会来临。电视上的“丰盛的餐桌”与现实生活中空空如也的厨房形成对照,媒介宣传的人物多情的越轨行为与满屋子爬着、哭着的饥饿的孩子相抵触。在街头冲突中,可口可乐成了燃烧瓶。致富的许诺成为永远被拒之于致富大门之外的人的侮辱。长久的贫困化和广泛蔓延的衰败腐蚀掉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控制下大众传媒的幻想的光彩和魅力。

文化帝国主义的假许诺成为挖苦性玩笑的材料而被贬黜至另一个时间和地点。

文化帝国主义的号召力受到持久团结关系的限制-无论是地方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关系-这些地区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那些阶级的、种族的、性别的和民族的关系持久和集体行动有很强的实践的地方,文化帝国主义控制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就有限或被拒之门外。

只有先前存在的文化和传统能继续存在,他们能形成一个组合向内和向下而非向外和向上看的社会和文化实践的“闭路”。

在许多社区,存在着一个对与市场霸权联系的“现代派”的发展-个人中心的论调的清楚的拒绝。在团结的民族和职业社区里可以找到持久团结和反帝运动的历史根源。如在矿山小镇,渔业和深林村庄,大城市的工业中心等。哪里工作、社区和阶级与集体文化传统相符合,文化帝国主义就会在哪里溃退。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依靠其进行操纵的技术手段,而且取决于国家对百姓们施暴和分化以剥夺其对平等社会的希望和集体信仰的能力。

文化解放不仅需要给与个人和阶级以力量,而且取决于能否发展一支能抗衡作为文化征服先导的国家恐怖主义势力的社会政治力量,而社会力量被统治阶级视为对国家的威胁。正如文化斗争要扎根于为创造社会转变的自觉性所需的自治、社区、和团结的价值观,政治和军事力量是维持阶级文化基础和民族特征所必需的。

最重要的是,左派必须重新塑造对一个新社会的信仰和景象,该社会是建立在不仅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价值观上的:美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工作的价值。团结与宽宏大量和尊严相连。在那里,生产方式从属于加强和深化永远的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友谊。

社会主义必须承认对不受干涉和隐私的渴望,也承认对社会和集体的向往。总之,新的景象一定要激励人民,因为它与他们的愿望产生共鸣:不仅仅不再受支配,而且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的自由。这种人生滋育于重情意的、非工具化的超越日常工作的关系,即使在它鼓舞人民继续斗争之时。文化帝国主义的繁荣主要基于新奇、短暂的关系和对人的摆布,而从不提供建立在个人诚实、性别平等和社会团结基础上的真正的,亲密联系的景象。

『肆』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控制有多种手段,其中的关键是控制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控制有多种手段,其中的关键是控制( A.媒介的广告 C.媒介的资金 B.媒介的所有权 D.媒介的经营权 )

答案是b

『伍』 大众传媒为什么会被经济政治的力量左右

大众传媒是当地政府为了统治而进行的宣传工具,既然是宣传工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版,不要传播一些不利于人权民团结的事情,并且有些事情需要政府把关才能对外发布,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当地的居民不受到任何侵害,保持大家让大家生活在一个拥有正能量的社会群体当中。

『陆』 大众传媒与经济法的关系

大众传媒产业的发展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对其予以规制符合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传媒业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法应在其产权的清晰界定上为其提供制度支撑,完善传媒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平衡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对金融市场进行专门报道的大众传媒也日渐增多。它们与金融市场共生共荣、相互影响,已经构成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1、大众传媒传递的金融信息以及发表的金融市场评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目前,大众传媒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必备的信息来源和重要参考。其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其所提供信息的及时、全面等方面,而且表现在其所拥有的强大的信息分析队伍,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金融投资者对现行金融监管政策所发表的诠释、评论和政策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透过大众传媒,及时、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应,从而提高金融监管决策的准确性。

2、大众媒体以不同方式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直接进行舆论监督,有助于发挥其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辅助监管作用和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

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为数众多,投资者甚众,因此,仅仅依靠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有限的人力物力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借助市场的力量。其中,大众传媒作为各类行为主体披露和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影响和反映广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因此,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既能够辅助金融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又能够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大众传媒可以对金融监管部门及其官员进行监督,促使金融监管部门及其官员依法行使监管权力,防范腐败的产生

金融监管部门拥有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规范、制订政策和实施监管的权力,于是就产生了“谁来对监管者进行监管”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增加对中央银行行长的曝光力度,使其“明星化”,对于端正中央银行行长的行为效果甚佳。此外,在许多发达国家,法律上都允许大众传媒对公职人员的行为宣布发行股票时给我3万法郎,我能把可以想象的最糟的企业的所有股票卖出去。”一些记者便为了金钱,不顾职业道德进行欺诈性报道。

在我国,过去发生的多起重大非法集资事件,大都或多或少有赖于个别新闻记者的“鼎力协助”。而近年来在我国股市上,也时常有少数新闻记者,与股市“庄家” 沆瀣一气,进行串谋,携手“造势”,给广大股民“下套”。

三、改善管理、加强自律,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对金融监管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如果缺乏规范,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影响。就我国现状而言,改善对金融市场上大众传媒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的自律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改善对金融传媒的监督管理

严格禁止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从事金融内幕交易,防止因个人利益误导社会舆论

金融市场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这在发展中国家尤显突出。而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对于重要的金融信息往往比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知道的要多,经常能够做到先知先觉,且拥有大量的不能见诸报端的“内幕消息”,因此,如果他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炒卖股票,其获利或避险的机会也就会比其他投资者大得多;如缺乏应有的道德操守和制约机制,有些人甚至可以利用手中的传媒工具,参与“坐庄”、“下套”,欺骗股民百姓,妨碍甚至对抗金融监管,以一己私利左右社会整体利益。

经过长期发展和惨痛教训,目前在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财经类媒体对此都制订有严格规定。例如,美国道琼斯公司及相关媒体,在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员工手册中,就对公司员工买卖股票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严禁利用道琼斯的财产、即将发布的新闻、消息、广告作为投资决定的依据;严格禁止任何职员在知道即将发布的材料后,直接或间接根据这一材料买卖证券。这一限制的有效期,至该文章或广告在道琼斯出版物或新闻服务中出现的第三天为止”。

又如,日本最大的财经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强化有关的社内规定,对其报社职员从事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种种限制,严格禁止其公司职员进行内幕交易。此外,新加坡在其《证券法》的第五部分“证券股权登记”一章中对“财经记者”亦有专门的明确规定。

从理论讲,在金融证券类媒体(尤其是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的记者和编辑人员亦属于“证券从业人员”的范畴,原则上讲也不应允许其投机炒卖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更不准其进行内幕交易。因此,有关大众传媒或传媒业协会应学习国外经验,尽快对金融证券类传媒的从业人员持股炒股和其他金融交易行为做出限制性规定,明确处罚措施,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贯彻执行。

3、在改善管理、强化自律的基础之上,大力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在改善对金融财经类大众传媒的管理和自律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正面作用,使之能够真正代表广大投资者和协助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有效监管。

首先,应允许金融财经类大众传媒积极参与国家金融政策的决策过程,包括收集相关信息、征求各界意见、参与政策咨询以及实施效果的反馈与监督等。在进行重大金融决策时,应当充分听取金融财经类大众传媒从业者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他们对金融市场的情况最了解,对投资者的心理需求最理解,对政策实施效果也最为清楚。发挥金融传媒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其次,应注意发挥金融财经类大众传媒的“双刃剑”作用,既让其积极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秩序进行监督,又使其能够对金融监管者进行有效监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最后,发挥金融财经类大众传媒的沟通作用,使之成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和信息中介,使金融市场相关信息能够更加及时、更加准确地传递和传播,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作出其应有的重要贡献。

『柒』 1、经济力量对大众传播事业的控制表现在对媒介______的控制上。 (填空)

内容控制 所有的媒体如果受到广告或其他利益集团的控制就必须为他内们的衣食父母提供服务而使其容内容失去了其原有的公正、客观 就政治力量而言 如果媒体屈服于政治集团的控制就会成为政府的传声筒 为政府服务 失去传媒作为“公器”的职能 个人见解 供参考

『捌』 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传媒的影响

1、首先,在人们平日的生活中,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的娱乐消遣对象,人们正因此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人们减少了选择各种文化的机会。大众传媒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间安排,干扰了人们对其他文化的选择。

2、其次,大众传媒由于传递单一的文化元素,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大众传媒的即时消费性致使它不可以深度阐释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它把原先的理念和观点模糊掉。

3、大众传媒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对人性的重新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可以促进流行文化的合理发展。因此,把握大众传媒对流行文化影响的整体脉络,不仅有利于文化的共荣,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8)大众媒介对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传媒发展现状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传媒业开始与世界接轨,一些国家的大型媒体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入驻我国局部地区,许多跨国传媒集团迅速形成。

在传媒子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下,集团化融合使各传媒产品重新包装,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这不仅可以使整个传媒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使传媒市场趋于集中,衍生出许多大型跨媒体传媒集团。在我国传媒业实行集团化改革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集团化过程中,打通各传媒行业的交叉点,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聚合,结构布局的调整加快了传媒资源整合的步伐,趁势发掘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并形成强强联手的资源优化配置,寻找到了新的价值拓展维度,为传媒业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玖』 在大众传播中有哪些控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受控监督控制。媒介组织控制)急用,谢谢啊!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于1963年提出,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对各因素有详尽讨论。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马莱茨克进一步列举了影响传播者行为的有关具体因素:

1、来自社会环境的约束。社会道德规范、社会文化规范和法律起着控制和制约传播者的作用。

2、来自受传者的约束。群众的舆论反映出对传播者的态度。

3、来自媒介组织的约束。各种大众媒介组织的宗旨、所有制形式和政策不同,而所有这些,对传播者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4、来自工作群体的约束。大众传播者总是在一个群体工作,他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工作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5、来自传播者的个性结构和自我形象的约束。传播者都有自己的人格意识和个性结构,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都是制约传播者如何进行选择和制作信息的社会因素。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茨克认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因而可以认为这种形象将影响到接收者对内容的选择、感受和反应的方式。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拾』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没钱的话,就没有消费,那传媒就失去作用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的问题解决了,麻烦点一下采纳,谢

阅读全文

与大众媒介对经济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