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米塞斯经济思想的影响

米塞斯经济思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9 00:29:46

『壹』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社会评价

在20世纪经济学的殿堂中,奥地利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米塞斯是一位极其重要的思想家。长期以来,尽管米塞斯的思想一直不大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们所接受,但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的思想影响以及知识贡献却是是无人能忽视、无人能置否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可以说,讲述20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思想史,如果缺了米塞斯,就不可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2000年美国的《自由》杂志把米塞斯称作为“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米塞斯之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当代思想史上占据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在对理解人类经济社会运作基本原理方面,米塞斯曾做出过诸多理论贡献。除了他在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他自己独特的市场交易学(Catallactics)和人类行动学(Praxeology)的理论贡献外,米塞斯的最主要理论贡献还在于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独具慧眼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理论洞识:在缺乏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由于经济计算的不可能性,会导致中央计划经济的非可行性(infeasibility)。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改制以及1978年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以一些毋庸置疑的历史史实证明了米塞斯-哈耶克在20世纪20~30年代对中央计划经济非可行性的理论判断,以至于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很少有经济学家还怀疑市场经济是人类目前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了。然而,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风暴发生,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陷入自1929~1933年大衰退以来前所未见的世界经济大衰退,又使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层人士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极其优长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怀疑。在2008~2009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中,以及在当前的所谓“后危机”时期,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这一转型国家中,政府均采取了“大剂量”的经济刺激措施和手段,以至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干预政策大行其道,乃至过去已经弃而不用的政府行政控制和驾驭经济的做法又在各国大肆回潮。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处于转型和发展双重变奏曲中的大国,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外贸出口的急速下滑所导致的宏观经济增速锐降的情况下,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强势参与和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加上2008年以来实际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国进民退”,导致一种强势政府统御社会的所谓独特“中国模式”正在沿着一种自身演变逻辑而渐进成型。伴随这种强势政府参与并统御经济的体制模式的渐进成型,在中国内部各种社会问题和弊端也不断发生,并正在积累,以至社会的内在紧张不断增强。因而,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制度变迁和社会演化是否沿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继续前行还是掉头倒转逆行的选择问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至2013年,政府管理乃至调控经济运作的形式和范围也在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各国政府决策层和一些咨询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转、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平衡的运转效率产生了诸多怀疑,政府干预和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在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当今世界,良序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制度条件和基本原理有待于进一步在理论上予以澄清。从这个视角来看,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米塞斯、哈耶克与兰格、勒纳和泰勒等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计算可能性大论战的一些问题,又若隐若现地投射到了理论界的争论中来。在此情况下,认真且全面地研究米塞斯这一“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的思想和观点,不但对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选择,乃及对各国政府的宏观政策的选择,也有着切近的现实意义。
当然,在研究和介绍米塞斯这一二十世纪的思想大师的学说和理论观点时,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其理论的积极和进步意义外,米塞斯本人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不是没有问题的。米塞斯一生坎坷,其学说和学术活动一直不为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甚至受到一些无言的排挤和冷待,加上米塞斯一生执着的治学风格,使得他的一些学术见解和现实政策主张在某些方面有些偏执和过于极端。譬如,作为其思想集大成的晚年扛鼎之作的《人的行为》,其思想方法的逻辑起点现在看来就甚值得商榷和怀疑。在这部学术巨著中,米塞斯先是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类行动的“公理”,在这个公理基础上,他一步步地推导出了他眼中的人类社会经济运作的种种安排和运行原理,最后构建出了他的“人类行动学”的逻辑大厦。很显然,米塞斯经济学的这种逻辑建构和叙事方式,如果说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建构不是同归殊途的话,那至少也可以说是进行了某种“类似套路”的“演练”,尽管由各自理论进路所达致的政策结论有些差别。
尽管在米塞斯的经济社会理论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毫无疑问,从整体上来评估,米塞斯经济社会理论中的问题是“瑕不掩瑜”,因而并没有怎么“湮没”这位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的诸多理论专著和文章中所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以及所提出的诸多理论洞识。我们今天甚至可以预期,米塞斯在20世纪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所阐发的诸多理论洞识,会在人类走向新的21世纪征途中不断发出新的理论光辉,启迪人们在应对新世纪出现的新经济社会问题时做出确当的应对之策,确保人类诸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加顺畅、平稳和健康地的成长和扩展。
这里要指出的是,尽管米塞斯的思想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在西方世界遭遇了“冷处理”,但现在看来,米塞斯在中国的遭遇可能远比在西方各国还糟糕。到20世纪结束前,国内可能还没有一本米塞斯的专著用中文翻译出版过,对米塞斯思想、学说和生平的研究,也可以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在1978年之前的近30年计划经济实践中,米塞斯和哈耶克这些社会主义体制的强烈批评者被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死敌”而强行拒斥在国门之外。可能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和介绍米塞斯思想、学说和生平的专著出版过。当然,奥地利学派思想家在中国的“待遇”在2000年以来的情况有所改善。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们的“思想解放”步步深入,米塞斯的学生、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哈耶克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学界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随之,一些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开始较系统奥地利学派思想家的理论和方法,并新近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奥地利学派思想、学说和方法的研究专著。

『贰』 西方的经典书籍有什么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电影,越多越好

哲学Philosophy
理想国柏拉图Republic Plato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Metaphysics Aristotle
诗学亚里士多德On the Art of poetry Aristotle
诗艺贺拉斯On the Sublime poetry Horace
论崇高朗吉奴斯On the Sublime Longinus
第一哲学
沉思录笛卡尔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Rene Descartes
思想录帕斯卡尔Pascal’s Penssees Blaise Pascal
人性论休谟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David Hume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ant
判断力批判康德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Hegel
小逻辑黑格尔The Logic of Hegel Hegel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Schopenhauer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Thus Spake Zarathustra Friedrich Nietzsche
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Either/Or Soren Kierkegaard
普通语方学教程索绪尔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Fde Saussure
纯粹现象学胡塞尔 Ideas: General Introction Edmuna Husserl
道理导论 胡塞尔to Pure Phenomenology Edmuna Husserl
逻辑哲学论(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 L. Wittgenstein
哲学研究(德英对照)维特根斯坦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L.Wittgenstein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Being and Time Martin Heidegger
诗.语言.思海德格尔Poetry ,Language, Thought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与虚无萨特 Being and Nothingness Jean-Paul Sarter
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 Truth and Method Hans-Georg Gadamer
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思The Structure of Scient6ific Revolutions T. S. Kuhn
性史 福柯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M. Foucault
伦理学 尼各马可 Ethics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Aristotle
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Adam Smith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卢梭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Jean-Jacques .Rousseau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ant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Foundation of practical Reason Kant
功利主义 穆勒 Utilitarianism G.. E. Moore
论理学原理 摩尔 Principia Ethica
正义论罗尔斯ATheory of Justice
无政府,国学与乌托邦 诺齐克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追寻美德麦金太尔 After Virtue
宗教学
忏悔录 圣.奥古斯丁 Confessions
托马斯.阿奎那要籍选阿奎那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迷途指津马蒙尼德 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路德基本著作选马丁.路德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
论宗教 施莱尔马赫 On Religion
我与你马丁.布伯 Iand Thou
人的本性及其命运尼布尔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神圣的观念奥托 The Idea of the Holy
存在的勇气梯利希 The Courage to Be
教会教义学卡尔.巴特 Church Dogmatics
政治学 Politics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
君主论 马基雅维里 The Prince
社会契约论 卢梭 The Social Contract
利维但 霍布斯 Leviathan
政府论 洛克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The Spirit of the Laws
论美国主义 托克维尔 Democracy in America
代议制政府 穆勒 Consideration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联邦党人文集 汉密尔顿 The Federalist Paper
自由秩序原理 哈耶克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经济学 Economic
国民财富的性质 亚当.斯密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和原因的研究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
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Principles of Economic
福利经济学 庇古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 凯思斯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
人类行为 米塞斯
经济分析的基础 萨蓼尔森
货币数量理论研究 弗里德曼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 阿玛蒂亚 K.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威廉姆森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社会学 Sociology
论自杀 杜克海姆 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韦伯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货币哲学 席美尔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一般社会学理论帕累托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曼海姆 Ideology and Utopia
人类学Anthropology
金枝 弗雷泽 The Golden Bough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马林诺夫斯基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原始思维 列维-斯特劳斯 The Savage Mind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拉迪克里夫-布郎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种族.语言.文化鲍斯 Race, Language and Culture
心理学 Psychology
心理学原理 威廉.詹姆士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原理 冯特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儿童智慧的起源 皮亚杰 The Origin of Interpretation in Child
科学与人类行为 斯金纳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原形与集本无意识 荣格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法学 Law
古代法 梅因 Ancient Law
英国法与文艺复兴 梅特兰 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
法理学讲演录 奥斯丁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法律的社会学原理 卢曼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法律.宪法与自由 哈耶克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纯粹法学原理 凯尔森 Pure Theory of Law
法律之概念 哈特 The Concept of Law
法律之帝国 德沃金 Law’s Empire
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波斯纳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历史 希罗多德 The History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昔底德 The Peloponnesian War
编年史 塔西陀 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
上帝之城 圣.奥古斯丁 The City of God
历史学:理论与实践 克罗齐 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历史的观念 柯林伍德 The Idea of History
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布罗代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历史研究 汤因比 A Study of History

『叁』 有哪些政治经济学的书值得推荐

《资本论》《保卫资本论》

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

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该著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

Ⅰ.马克思主义经典
《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国学
《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
《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
《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
《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
《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
《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
《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
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Ⅲ.历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
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
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观涛等:《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等译,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杨敬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2011。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1~5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
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学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0。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江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
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简新华等:《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简新华:《再论“资本中性论”——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永佶:《劳动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
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
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宣恭:《从生产关系的主导因素探讨中国经济学的主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
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姚顺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
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论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李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贝洛菲尔等:《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
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
布朗等:《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陈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丁堡骏:《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兼与王峰明先生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
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岗:《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粱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裴宏:《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亚南:《〈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亚南:《再论〈资本论〉的方法》,《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以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
维哥德斯基:《〈剩余价值学说史〉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何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谢富胜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
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许光伟:《实体与形式对偶说的逻辑不足和拓展方向——与裴宏博士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许光伟:《〈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Ⅵ.经济理论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陈其人:《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陈其人:《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陈其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
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
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杰弗·霍奇森(霍奇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剥削理论》,于树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李达:《经济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顾准译,商务印书馆,1984。
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第二版),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荣兆梓:《企业制度:平等与效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Free Press,1985)。
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许光伟:《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许光伟:《再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从马克思的协作理论说起》,《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
许光伟:《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特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许光伟:《生产要素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性分析——实践逻辑域中的思考》,《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
许光伟:《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杨继国:《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
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三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许光伟:《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

《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

《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王亚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肆』 凯恩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是什么

凯恩斯的社会保障思想是社会保障理论一个新的里程碑,并直接导致社会保障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伍』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主义,儒家思想的区别

把自由、民主、法质、资本和其他百家思想抛开不论。
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根本想法上是一致。出发点皆是“人性本善的理想状态”。换句话就是忽略了事实真相。忽略了人性懒惰,人性丑陋等的现实状态。孔孟也好、马克思也罢,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家……
中国春秋战国有百家争呜……而其中一支独秀的思想为商君的“法家法治”……秦国在商君的思想下长盛不衰,明君不断,可是商君的思想终结在了“韩非子”和“李斯”的手上。他们表现上讲的整合法家三派,实际上则是“废除法治”“实行人治”。商君的主张是“法律至上”,而李斯等人的思想却是“法律沦为统治者的工具”,李斯等人的思想与儒家“尊皇”的思想不谋而合,皆是将人生生给打造成了统治国家的“神”……
而今天西方的主流思想虽然是民主主义、资本主义、法治思想、自由主义……但实际上,则是百家争鸣,不相信的朋友,可以看看批判马克思主义的资料,这里面有些思想家本是就是社会主义支持者,正因为支持,反而大失所望,更多是则是一些在国内连听都没听到的宗派思想,他们虽然思想很杂,但每个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他们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直击马克思主义的要害,指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决定论,压迫个人权力,道德批评,观察上与知识论上的批评,极权主义,正统思想不受质疑,教条主义等问题……
-----------------------------------------比如:
马克思主义支持者则指出马克思并没有将经济因素做为决定历史走向的唯一来源,比如马克思的挚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便在一封信里写道:‘依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因素是现实生或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马克思和我都不曾宣称经济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然而,这种说法对马克思主义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上层建筑(如文化等)的确对经济基础起了影响的作用,那么究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呢?还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于是变成了一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动物解放主义者彼得·辛格主张若是要回答此一问题,我们要认知到在马克思世界观里只有经济因素最终是永远“真实”的,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类存在的最大特征是其使用的生产工具,而人类若要从自己本身里“解放”出来,就要拿回“自己的”生产工具,马克思认为此种人类解放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上层建筑只是历史过程的一部分。但就算辛格所解释的“历史的目的”的确反映出马克思本人的想法,这种解释仍然不能回应其他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
奥地利犹太人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尽管经过其支持者不断的辩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最终仍然流于江湖郎中算命的层级。在其最早的版本中(比如马克思对于“即将来到的社会革命”的特征分析),那些预言是可以被实证的,也是可以被证伪的。然而随着历史逐渐否定其预言,后代的马克思追随者拒绝承认错误,反而重新解释马克思的理论来搭配现实证据。他们这样做虽然救了马克思理论一命,但却使得这个理论框架本身变得无法被验证真伪,如此一来他们重新包装了理论,却也毁掉其原本广告的科学性质。
‘当发展到达一定程度时,社会上生产物质的力量便会开始与既有的生产关系产生冲突,用法律上的字眼来说,就是他们与既有体制下产权的关系起了冲突。生产模式的发展迫使既有的生产关系被套上枷锁,于是社会革命便不可避免。也因此,经济基础的改变早晚都会使得整个上层建筑随之而改变。’马克思主义自称为“科学的社会主义”,预测资本主义的命运。卡尔·波普尔以“否证性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准则,根本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批判马克思主只是一套意识形态,理论上既不能成立,经验事实上亦遭否证,是一种“历史定论主义”。从社会科学的观点看,根本没有马克思所谓“历史的铁律”可言,其预言缺乏意义。卡尔·波普尔指出:“马克思教条中的预言成分,支配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灵。预言将其他一切弃而不顾,放弃了冷静、批评的判断力量,从而摧毁了我们可能运用理性以改变世界的信念。马克思教义如今所余留的,不过是黑格尔式的神谕哲学,而这种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装饰之下,却成为阻碍我们为走向开放社会而奋门的威胁。”
即便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例如印度宗教上师、阿南达玛迦的创办人P.R. Sarkar也批评马克思历史观的狭隘导致了其缺乏说服力,他认为,任何以单一因素(例如经济发展)为重心建构整个对未来预测的框架,都必然会轻易被怀疑并且推翻。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则对历史决定论下了这段评论:‘社会和历史的决定论早已不是主流的框架,而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方法论成为反驳这些决定论的重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和许多其他的理论,透过的是借由后天架构出的角色例如阶级或民族特性作为理论的构成成分,而不是去检视真实的个体。历史学的发展路线早已转向研究历史的偶然性而不是决定论,偶然性研究的是可变动的、自由活动的个体所做出的决策。’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写下了十点他认为所有在工业国家所要推行的革命政策,主张重新分配土地和生产工具,以利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自由主义者则认为以暴力重新分配财产,是一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对资本主义持支持或至少接纳态度的经济学家(这也包括了那些主张大政府和福利政策的凯恩斯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将导致对公民权利的侵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便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资源需求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随着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哈耶克的理论同时也被米尔顿·佛利民以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支持,他们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一个国家要保障公民自由所不可或缺的。
无政府主义者也认为马克思主义下的共产主义必将导致强迫和极权,米哈伊尔·巴枯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必将走向“一个新的统治贵族阶级,对人民实施暴政一般的统治”。即使新的贵族阶级最初是从无产阶级里出生,巴枯宁认为革命为他们带来的权力将会很快腐化他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并且会让他们对于一般的劳动大众嗤之以鼻。
马克思理论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国邓小平也曾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马克斯·韦伯在他1919年的文章《政治作为一种职业》(Politik als Beruf)里也写道:‘我们必须清楚认知到,所以以道德为中心的行为可以被区分为两种不同而又互相冲突的原则:一种追求的是“最终目的的道德”、一种追求的则是“责任上的道德”。任何以暴力手段来突显某种目的的人(所有政治家都这样做),都将面对其必然结果。无论是十字军、宗教、和革命家都要面对这种检视。’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称《资本论》是“一本过时的书,而且不但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对于现代世界来说也没有任何可看性或参考价值。”事实上,依据乔治·斯蒂格勒说法,在当代由新古典主义为主流的经济学界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力。罗伯特·索洛在1988年评论道:‘马克思是一个重要而且具影响力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教条也具有知识上和实践上的意义。但事实是,在所有正经的英语国家经济学家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被认定是一条死胡同。’
数个世代的奥地利经济学派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不断的解构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经济学,还包含其衍生的科学方法论、社会理论、以及政治理论。透过边际主义的经济学革命,卡尔·门格尔以主观的价值理论挑战马克思主义之劳动价值理论,并且结合众多古典经济学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劳恩男爵、让-巴蒂斯特·赛伊等人的理论,攻击马克思主义运用的历史主义方法论。门格尔后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欧根·博姆-巴维克并进一步批判劳动价值理论,指出马克思对于价值和劳动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批评马克思忽略了供给和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并质疑马克思对这方面概念的解释一向模棱两可。博姆-巴维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影响之大,即使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仍无法对他的批评提出主要的辩护。
事实上不只是奥地利学派,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便曾批评劳动价值理论:“纺织工厂里所产出的纱线,并不是操作那机器的工人制造出的,而是他们的劳动、加上雇主、雇主的资本和其下管理人员的所产生的”。马歇尔认为资本家没有消费他们现有的资金,而是拿来进行投资,进而才能生产出产品。从这个逻辑衍生,资本家牺牲了他们可以现在享受的机会,进而透过对工厂的生产做出了贡献。马歇尔透过供给与需求的法则批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他认为一个产品的价值、或价格,不只是由供给决定,而要由消费者的需求所决定。工资的确是成本的一部分,然而,要应变消费者需求做出的生产决定和投资必然也会需要成本。从将劳动视为是价值唯一来源到承认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决定了产品价值的这个步骤,完全崩解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结论以及其衍生的社会理论。
经济计算问题指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或是其他形式的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在1920年首先提出此问题,接着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将其扩展。经济计算问题指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主导经济的计划者要如何理性的而有效的分配资源。
在自由市场下,价格机制决定了生产的方向,消费者个体都有能力决定他们是否要花钱在某个商品或服务上。价格对生产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来说包含了最重要的经济讯息-亦即某产品的供给度和需求度,由此他们才能作出对策,消除市场里的短缺或剩余,并从中获利。米塞斯和哈耶克认为这是维持有效经济组织唯一可行的途径,而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下缺乏一个可以理性分配资源的方式,他们认为采取社会主义的国家必然走向经济崩坏、混乱、和贫穷。支持经济计算问题论点的人认为这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终极驳斥,并且主张此理论说明了为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不会成功。这场论争从1920年代持续到1930年代,在经济历史学上,此段时期被称为是“社会主义计算论战时期”。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经济计算问题:‘显而易见的是,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百万升的酒很明显比八十万升的酒要来的有价值,同样的一百万升的酒也明显高于五十万升的油。不需要任何计算体系就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事实: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所涉及的经济主体的意愿。然而,一但这种决定权从消费者手上被夺去,我们才正要开始应付理性经济计划的问题,亦即,我们要如何在经济上让供给配合需求。这种问题只能透过某种经济计算来解决。因为人脑是无法在缺乏有效经济计算工具的情况下从大量的中间商品、生产潜能里整理出个头绪,单纯的在管理上和地点上的问题就可以让这种计算完全停摆。’
批评乌托邦或社会主义经济平等的人认为收入的重新分配会导致个体失去生产或创新的动机,也因此收入应该尽量交由个人所有。社会主义的批评者认为若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财富、而新生产出的财富又会被平分,那么个体根本没有动机去勤劳工作。依据这种说法,社会主义下大部分或所有人将失去生产动机,也因此经济、科技乃至文化上的停滞是不可避免的。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18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里写道:‘社会主义者常犯的错误之一便是忽略了人类懒惰的天性,人类天生是消极的动物,又容易养成恶习,而且一但养成了就会倾向于一直保持下去。只要他们达到了一种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生存水准,他们就有可能从此停滞不前,不再迈向进步、不再自发图强、甚至失去赖以维生的基本动力。竞争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动机来源,但在目前它仍然是最可行的,而且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进步的同时跳脱竞争。’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批评公社形式的社会主义,他认为平等的工资和报酬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对人类动机的本质有着错误的认知:‘包括马克思和其他许多人所提出,认为平等主义报酬会提升工作动机的这种幻想,早已在历史上和实际经验上被多次的否定。不管如何,人性注定了我们无法达到这种理想。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者和领导人都经过实际经验发现了这一点,在体会到真相后大失所望。事实是很明确的,一个好的社会必须正视并且接受人性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来划分社会决策单位的方式,除了饱受自由市场经济学家批评外,其他人如让-保罗·萨特也认为“阶级”并不是一个具有同质性的实体,也因此根本无法透过阶级发起社会革命,虽然萨特本人仍自认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本身也承认他的理论无法解释亚洲众多文明下的社会体制,许多发展数千年的亚洲国家,都出现与马克思预言之经济发展过程截然不同的历史。
随着二十世纪的流逝,越来越多学者例如卡尔·波普尔、法兰西斯·福山主张马克思的历史预言已经被证明破产。马克思预言真实工资将会随着时间下跌(因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同时不断循环的经济危机将会使得资本主义体制被推翻,然而事实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真实工资在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已开发或是发展中国家)呈现了大幅成长,即使是马克思用以作为剥削例子的工厂劳工阶级的购买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已与19世纪的欧洲有天壤之别。资本主义阵营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共产国家在冷战结束时全面垮台。另一方面,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革命会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已经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家(如西欧)带头,但事实上1917年俄罗斯革命、国共战争中崛起的中国共产党、乃至后来的非洲和南亚等地的共产革命,都是起源于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成熟资本主义市场的国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因为缺乏可证伪性所以属于伪科学,他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一刚开始的历史预言是有科学性的,但随着预言的接连破产,后代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开始以添加Ad hoc的方式替理论框架辩护,最终使整个理论流入伪科学的境界。
尽管马克思本人主张他的理论是完全具科学性的,后代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为了辩护其理论,退让一步宣称社会科学本身就不是可以证伪的,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牵涉到对于复杂事件的分析。然而,这就正好验证了波普尔的批评,波普尔主张既然社会科学在本质上是难以证伪的,这更证明了为何迷信中央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宣称一套理论可以包含整个“完整的世界观”是完全谬误的。另一方面,汤玛斯·孔恩试着反驳波普尔的证伪批评,他认为只要透过资料的不断累积,有问题的理论框架甚至是形而上学概念都可以透过科学家间的典范转移加以淘汰,然而,孔恩的理论倒头来反而是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缺乏科学性的本质。波普尔专注在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以辩证法为其理论框架辩护的做法,这同时也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V. A. Lektorsky所采取的路线。波普尔的结论之一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辩证法来模糊焦点和躲避批评,而不是真的试着透过辩证法证明马克思的真伪:‘海格尔宣称哲学是会一直发展的,然而他自己却将本身的理论框架视为是至上的、最终的而且无法被取代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犯下了同样的错误,马克思宣称反教条的态度只存在针对其他理论上,他自己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却可以不受质疑。马克思主义对于辩证法的使用,有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的做法一般,主要只是在替他们自身辩护,用以抵挡对他们理论框架的批评。也因为如此,他们一贯地宣称批评者不了解辩证法、或无产阶级科学、或是干脆称他们是无产阶级叛徒。由于他们对于辩证法的滥用,反教条的态度消失了,而马克思主义则突现成为最大的教条,利用辩证法来躲避批评,这就是为什么我称马克思主义为加强版的教条主义。’
----------------------------------------
是不是感觉到了。儒家思想打造了一个“人造神”,大家称他们为皇帝,阶层分明,皇权至上,然后皇亲国戚,大臣等特权阶层,天下“尊皇”,废除百家,尤其是因历史因素最强的对手“法家法治”,被不断的丑化……而马克思主义打造了一个“高高至上的党派”,他们如皇帝一样掌握国家一切,不允许听到任何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他们要求马克思主义为正统,抨击最对的对手资本主义,否定其他所有主义和思想的存在……
如果有人问我,那么资本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以及其他百家思想就是正确的吗????我的答案是错误的?
中国春秋战国,为什么能创造出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为什么人才辈出,能出现“商鞅”“赵武灵侯”“秦孝公”“乐毅”“老子”“孔子”“荀子”“墨子”“庄子”“白翦”“李信”“孟尝君”“蔺相如”“吴起”“孙武”等等等等无论震古烁今的人才,尤其是“商君”法治思想,居然早了西方近两千年,创造出来中国历史上长盛神话,变法之后秦国个个帝王皆明君的神话(秦始皇起用了李斯的新法之后,才有秦国后来的混混乱,太监专权指鹿为马,残害忠良……也是中国两千年荒唐史的开端,不过错不能归给秦始皇,即使秦始皇信错了李斯,害了秦国,后世帝王也没有人要求他们借鉴李斯的律法。为什么不借鉴商鞅的呢。汉武帝因当时汉朝时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刘邦可以废法治思想,起用道家思想,汉武帝可以废道家思想用儒家思想,后世帝王为什么不能废儒家思想,起用其他符合时代的思想。刘邦起用与法家相背的道家思想,用来拉拢人心。汉武帝为了真正指掌汉家军政大权,以对抗匈奴……那后世帝王又为什么延续“儒家思想”呢?汉武帝尊儒是正确的,日本“大政秦还”“尊皇”也是正确的。坂本龙马是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威胁,希望纷乱的日本可以合而为一,终结日本战乱,才提出了“船中八策”,为的是日本可以可以在西方列强的威胁下站起来)……思想这东西的,很难单纯的讲对与错。从历史来看,商鞅的法律打造了秦国的神话,毫无疑问是正确。那秦始皇为什么要改变秦国的法律吗?改变秦国人的思想呢?实际上,“商鞅变法”也是历史上对一国思想彻底改变的典型示例。而秦始皇、汉武帝只不过是向商鞅学习而已。只不过学生未必能胜过师父。后浪未必能推前浪。秦始皇和秦国君臣皆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商鞅的法律虽好,但却是为秦国在战国乱世量身打造的,将秦国一统中华后,商君制定的法律将不再符合时代”,所以秦始皇才要更改商君法律。而秦国自商君变法以来,国家上下皆以“法家”为尊,而当时秦国国内和附近法家的代表人物便有“荀子”“韩非子”“李斯”……既然秦国因“法家”而强大,那么要再次变法,当然仍然要用法家。可惜的是,秦始皇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法家不只是有“商鞅”,还有“慎到”和“申不害”这两派。而李斯、韩非子等人虽然尊崇“法家”,但尊的却并非“法治”……
同样拿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大部分人听到人批判马克思主义就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强烈的反击。而也有人通过观察和思考一方面拥护马克思,一方面理性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其见解未必比其它宗派。奇怪的现象是现在主流的资本主义、民主主义等主流思想的人,却很少见到他们的支持者反击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诋毁和抨击。而反击马克思主义大部分是其他非主流思想家(不要误会,不是瞧不起这群人,实际非常佩服他们,他们自己思考,拥有自己的见解,非常了不起,只不过,对于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这种世人皆知的思想,这群人的主张和见解知道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故而称他们为非主流思想)……
其实我在网络引擎中搜过“资本主义思想家”,居然找不到一个????现在全世界都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没有大批资本主义思想家????好奇怪啊?还是说在国内被禁了?不允许搜索?

『陆』 指出哈耶克的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的不同

哈耶克:奥地利经济学派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学派
由于题设只说到凯恩斯主义,于哈耶克那么就不继续分析第二代、和新凯恩斯主义以及新奥国学派等。
最简单说明:哈耶克倡导经济自由,最低限度ZF介入;凯恩斯则非之
学派简单注释:

奥地利学派——自由!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相同。也因此,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视为是延续了15世纪以来的经济思想,包含了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等主要的经济学家。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只有在逻辑上出自于人类行为原则的经济理论才是真实的。这种理论的正式名称是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而奥地利经济学派长期以来便提倡一种从这种理论所衍生的解释方式。人类行为学的方法使得经济学家们能以此探索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经济规律,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解释方式则可以用于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与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等人,认为奥地制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他们的特点。
奥地利经济学派所采用的亚里斯多德派/逻辑实证主义研究方式,与目前主流的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柏拉图主义/理性主义不同,也与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所采用的历史决定论(Historicism)不同。[2][3],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往往极具争议性,而且也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理论不同,同时奥地利经济学派也彻底反对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影响力相当广泛,他们强调经济的生产阶段,并且质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行为理论基础。
由于许多奥地利经济学派所主张的政策都要求政府减少管制、保护私人财产、并捍卫个人自由。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制的经济学(几乎大部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都以凯恩斯经济学为基础,也许我们都是凯恩斯的学生吧)
凯恩斯经济学(英语:Keynesian economics),或凯恩斯主义(英语:Keynesianism),凯恩斯理论(英语:Keynesian theory),是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与以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自动机制。

『柒』 中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有哪些经济学家

哪些经济学家这个名字还真的叫不上来,这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这个意义还挺深远的。

『捌』 如何看待哈耶克对社会主义的观点

你很好学。钦佩。我看过很多书,但只知道哈耶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内者。他对社会容主义的理解和他的老师米塞斯不谋而合。因此米塞斯彻底批判社会主义的思想对他帮助很大。代表的思想。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以个人主义出发, 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根据是。认为社会目标是个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而社会主义贬低人的个人目标,而遵从于社会的目标,限制了利己的动力,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没有市场经济中的分散决策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 ;而且社会主义违背人性 ,计划经济导致政府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还反对西欧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的社会改良措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这可能不全面。你在网络上能查到。祝你思想更深。

『玖』 经济大师米塞斯是怎么普及思想的

近年来,随着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国内的传播,米塞斯的思想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甚至一专些商界名属人也开始攻读米塞斯的著作。作为奥地利学派承上启下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米塞斯的思想精髓到底是什么呢?
说起来,米塞斯的思想非常简单,不过四个字“人的行为”,英文只有两个单词“Human Action”。然而,这四个字却包含了Everything。米塞斯以“人的行为”为题写就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煌煌巨著,重述了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夏道平先生的经典中译本有800多页,英文原版也有近千页。置于案上,俨然大砖头一块,需要鼓足勇气才能打开,而该书前一百多页基于先验的经济学方法论相当抽象,又足以令许多人打了退堂鼓。

阅读全文

与米塞斯经济思想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