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世纪经济发展影响

中世纪经济发展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8 17:09:38

⑴ 欧洲中世纪晚期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⑵ 简述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城市的兴起,在中古的西欧有重要的影响。与乡村不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

与此同时,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单纯的货币关系,农奴制消失,有的甚至变成不仅拥有工具和动产甚至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自耕农。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影响下,自由农民必然发生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破产,使阶级矛盾趋于激化。14世纪,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发生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就是明证。

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后来又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中世纪经济发展影响扩展阅读: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的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法国南部城市)。在这里兴起了米兰、威尼斯、布鲁日、根特等城。其次是莱茵河流域和法国北部的一些城市,其他地区相对较晚。在这些城市兴起之前,西欧的土地已为教俗封建主所瓜分。

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因而受到领主权的盘剥。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和货币,服劳役或军役,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⑶ 说说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统治

14~16世纪,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的过渡,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本部分主要介绍了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推动。这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课本介绍了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课本还叙述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14~16世纪;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讲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回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相互关系,指出当新的经济基础产生后,作为旧上层建筑的天主教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严重阻碍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天主教受到的挑战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所以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逐渐形成,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开始兴起,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建议学习时,教师对西欧中央集权的制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这样不但有利于学习本节内容,而且对于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德意志统一不无益处。讲解时可以和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一下对比。

(3)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⑷ 中世纪英国的发展史

英国中世纪历史

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其中第一大岛是大不列颠,第二大岛上有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苏格兰西部沿海有一个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岛。苏格兰本土的东北沿海有奥克尼群岛和萨得兰群岛。上述这些群岛都与本土有行政上的关系,但爱尔兰海上的马恩岛以及大不列颠与法国之间的海峡群岛则基本上自治,不是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

英国的面积大约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从南部海岸到苏格兰的最北部差不多将近1000公里(约600英里),横向最宽处差不多将近500公里(约300英里)。

"Britain"这个词起源于希腊和拉丁词,而最终可能追溯到凯尔特语。尽管用"史前时期"这一尺度来衡量时,凯尔特人也是稍后才来到不列颠群岛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创造了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筑遗址和圆形巨石阵这样的著名历史遗迹),但是有关英国历史的文字记载毕竟还是从讲述凯尔特人开始的。"凯尔特"这个词语相当普遍地经常用来区分不列颠群岛的早期居民和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侵者。

罗马人的统治从公元43年起延续了300多年。在罗马人于408年最后撤走之前,该岛开始遭到来自北欧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侵扰,经历了一段日趋混乱的时期。"England"这个词正是从"Angles"而来的。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侵扰逐步变成了定居,并建立了许多小王国。不列颠人在如今的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独立生存下去。这些小王国中出现了力量较强称霸全国的王国,先是在北方(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在中部(麦西亚王国),最后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国)。但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接着入侵英国并定居下来,尽管在10世纪时西撒克斯王朝曾击败过入侵的丹麦人并一度称霸英格兰的广大区域。

1066年发生了对英格兰的最后一次成功入侵。诺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人,来自法国的诺曼人和其他人来此定居。在随后的3个世纪中,法语成为贵族的语言,法律结构受到了英吉利海峡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响,社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

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苏格兰人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定居。洛锡安住着英格兰人,而威尔士不列颠人则继续北上来到斯特拉思克莱德。9世纪时,苏格兰各地区联合起来抵御北欧海盗。在整个中世纪,英格兰当时强大的君主国一直威胁着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与苏格兰最终的联合表明,当时宗教上的差异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视更加至关紧要。在英格兰,伊丽莎白一世于1603年由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英格兰詹姆斯一世)继位。即使如此,英格兰和苏格兰除了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一度被强行联合在一起,在17世纪它们一直是相互独立的。到1707年,由于意识到更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合会带来益处,双方同意建立一个单一的大不列颠议会。苏格兰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区。但是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这两位汉诺威王室新教徒统治期间,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詹姆斯二世党人发动过两次叛乱,试图恢复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室。

爱尔兰在公元前就出现了许多王国,但爱尔兰并没有能免受北欧海盗的侵犯,到公元10世纪时竟成了北欧海盗的一统天下。
1169年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发动对爱尔兰的入侵。英格兰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为他急于想使爱尔兰教会完全顺从罗马。爱尔兰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盎格鲁—诺曼权贵手中,但是在中世纪英格兰几乎没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辖权。

都铎王朝的几位君主干预爱尔兰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对爱尔兰造反者发动过一系列战役。'抵抗运动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乌尔斯特省,1607年由于抵抗运动失败以及领导人出逃,乌尔斯特变成了来自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移民聚居地区。

由于英国内战(1642~1652),爱尔兰又爆发了多次起义,但都被克伦威尔镇压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废黯之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更是不断。18世纪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时期。18世纪末,英国政府为谋求稳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爱尔兰议会(建立于中世纪)获得立法自主权;在宪法上与大不到颠的唯一纽带是王国政府。然而,该议会仅仅代表少数盎格鲁-爱尔兰特权阶层,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发生了一次起义,但没有成功;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为一体。

虽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义者的起义遭到了镇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未期,一股称为爱尔兰共和军的游击力量开始对英国当局采取军事行动。1920年通过的爱尔兰政府法案规定要成立两个地方自治议会,一个设在都柏林,另一个设在贝尔法斯特。该法案于1921年在北爱尔兰实施,乌尔斯特省9个郡中有6个接受了它们自己的议会,同时在英国议会中仍享有席位,并服从英国议会的最高管辖权。但是,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在南部为争取脱离英国当局赢得独立而战斗。1921年6月签订了停战协定之后,根据同年12月缔结的英—爱条约建立于爱尔兰自由邦,1949年该自由邦成为爱尔兰共和国。

海峡群岛和马恩岛虽不属于联合王国,但与联合王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海峡群岛在10世纪和11世纪时曾是诺曼底公国的一部分。马恩岛在1266年以前名义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权,到1765年最终才直接由王国政府管辖。今天,海峡群岛和马恩岛都有各自的立法机构和法律制度,英国政府则负责那里的防卫和国际关系事务。

【英】中世纪英国简述
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38818

(英)中世纪的模型化:与英国经济发展有关的历史与理论http://www.97renven.cn/forum/showthread.php?p=59633

在中世纪,庄园并非理想的经济方式,其经济形态十分封闭,人们生活水平程度只供维持生存,且是进步缓慢的生产单位。这些都和当时的无序状态有关:日尔曼人推翻罗马帝国后,却没有健全的制度来取代;而且蛮族各部落之间战乱不断,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的统治体制,所以当时国王为维持自我势力,而采取了给予的奖赏之法:

第一, 抢到的财产严格按平分制给予个人。
第二, 实行的赏赐土地之法,人为的形成了某个人的大地产,而且赏赐并非在一级上就完成,可级级相赐,在罗马人为地产上又形成了日尔曼人的地产;这些无偿的赏赐,加上罗马乡村地产,形成了西欧土地基本纳入的大地产。罗马时期地产为私有,而此时的地产人为进行划分,又包含着不同成分:其一是地产主的私有地,其二为让人们耕种的土地。

这种制度变化构成了庄园的基础,其与大地产的区别在于土地耕种权不被剥夺。

同时土地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庄园成为一个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单位,而是集政治、法律、刑事(也包括经济在内)于一体的行政管理单位,彼此之间互部干涉,这也形成了中世纪日后分化的基础:庄园主即等于庄园国王,其主权、土地皆分封,而且分封者只对上一级分封者负责,导致了中世纪国王主权的分散状况。

就庄园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 领主的私有地。
第二, 农民的份地。
第三, 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 提供庄园木材的林地。

就庄园的建筑而言,则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 是位于高处,豪华的庄园主住所,但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城堡。
第二, 简陋的农民茅舍。
第三, 公共设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园主所有)和手工业者的库房。

庄园内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设施,从根本上而言,庄园作为集体耕作,无人可以单独拥有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动物和工具。

庄园内的公共设施很多,包括庄园主的私地在内,作为隶农的劳役,且具有优先权。

庄园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给自足,表现在庄园可以容纳人的数量为一定,可通过庄园规模的大小来判定人口数量。当然这还因为中世纪出生率低、存活率低,数量始终保持恒定。而且能够保持自然平衡。

庄园也需要进行管理,但是庄园主并不理庄园事务,常常委派手下人进行管理。庄园主住宅由委派人居住,其目的是为知道隶农能够获得实际的收成因而与当地人关系紧张,具体工作则由村庄里的人完成。

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特点为:

第一, 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园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
第二, 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
第三, 庄园法庭诉讼程序死板,均看是否能够打动庄园主而非就事论事:法庭的判决,其结果不一定能够被执行。

庄园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处理“家务事”,但是确实对当时庄园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包括庄园内各种事务都可以进行诉讼,由小事到大事务都有。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解决其内部问题和起调整作用。

当时庄园内种植的物种和土地本身的划分有和大关系。

第一, 食物包括:小麦,是人吃的主要食物,但是生长期缓慢,产量偏低且对土地的要求很高;大麦,生长期短,而且产量高,但是很难让人食用,除非是在饥荒期间,平日主要用于喂马。
第二, 经济作物有葡萄和橄榄,前者可以说是罗马时期的遗留传统,通常用于酿制葡萄酒;后者则是用于制造油类。
第三, 畜牧业的作物。在当时,牛和马是必需品,牛的数量必须保证,而马作为服军役的必备品也是不可缺少的。而肉类则有家禽提供,主要是猪、羊、鸡等,在天气适宜的时候,也必须保证一定数量;但因为当时饲养条件落后,所以这些家禽都无法过冬,所以当时在秋日大量屠宰之时就成为了一个节日,因为这么做可以避免其死亡而且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主要保存手法是腌制肉类。

当时,农民生活贫苦且负担很中,其阶层几乎包括了各类劳动力。这一阶层工作时间很长,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农民们不光种地,还有法定义务必须从事劳役:建桥,修路,即使交钱也不能免除。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很差,家中没有床,更无任何娱乐活动,生活是单调且一尘不变的。中世纪前期没有世俗文化教育,农民不认识字也没有书可看;在那个时期只有教士手内有羊皮书手抄卷。

中世纪农民的负担之重,也是极为罕见:实物地租,劳役地租,使用公共设施费用,结婚时必须付的婚姻税(尤其是庄园之外的人,更要交罚金),继承税以及庄园主的生活费。

通过以上情况不难知道,其实中世纪的庄园经济生活十分脆弱,农民生活范围狭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问题,那个时期的灾荒、瘟疫更是平常之事。但大多数人也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和地位。这种庄园制生活在中世纪维持了很长时间,直至中世纪后期才被打破
http://tw.netsh.com/bbs/855438/html/table_26589763.html

⑸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1、特点(属性):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

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西罗马灭亡至神圣罗马帝国建立的中世纪前期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

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耳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中前期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2、西欧中世纪不同阶段特点:

(1)早期:

从古典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到中世纪早期,人口减少,反城镇化,入侵和人民迁徙仍未停止。人们大规模迁徙。

(2)中期:

公元1000年后,随着技术和农业创新,贸易蓬勃发展,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使作物产量增加,欧洲人口大大增加。

(3)晚期:

中世纪晚期,饥荒,瘟疫和战争无处不在,欧洲人口被显著的削弱; 1347年到1350年,黑死病杀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天主教会内部的争议,分裂主义与州际冲突,内乱和农民起义四处横行。随着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欧洲社会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欧洲逐渐进入现代(欧洲三大传统划分下的现代,即Modern)。

(5)中世纪经济发展影响扩展阅读: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欧洲文明有重大影响。

(1)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一一市民阶级.而在此之前,西欧社会只有农奴和在农奴之上的贵族、教士.而且,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在稳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家日后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人的利益及其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此为社会变化。

(2)城市商品经济的作用,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门类齐全的庄园生产转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化生产,新型的自由农民出现.以前人们的财富观念只有土地,现今则包括货币和可用货币估价的商品.新的商品为土地贵族提供了新的消费,从而也就瓦解了土地贵族,他们不再搞劳役地租,而改用货币地租,使农奴变成了人身自由的佃农.此为经济变化.

(3)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同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城市自治和城市议会,也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此为政治变化。

(4)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这就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这是文化变化。

⑹ 中世纪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特点:
封建社会
第一,就土地制度来看,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地主私有,可以任意买卖。地主用政治权势和经济手段兼并土地,造成自耕农的破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与欧洲中世纪在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上具有不同特点的重要根源。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无法治愈的顽症。
第二,就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商业、手工业持续发展,直到明朝后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中国却无法冲破封建主义的樊篱。
第三,就社会政治结构来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和强化。君主掌握强大的权力,能够有效地抵御异族的入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有力量驾驭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强化对下层社会的控制,镇压农民阶级和工商业者、城市平民的反抗斗争。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这种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就学术文化方面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文化是光辉灿烂的,即使是在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里,思想文化领域也有重要的成就。

资本主义社会
第一,国际关系阶级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了全球性。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力,通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缩短了全球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全球经济日益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体化的趋势。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全球性的经济体系之中。
第二,与自然界发生严重冲突,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受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的驱使,资本家总是要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地扩大生产,追逐利润。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时,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自然界似乎是一种无限大的存在,并不对资本家的行为构成限制。但是在新科技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自然界不再无限大,而是变得很小,它与资本家无限扩张的欲望产生严重冲突。
第三,人的极度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马克思在世时便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作过尖锐的批判。但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异化现象已有极大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在马克思的时代,异化主要表现为工人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活动、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的异己化。

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了,人们生活需要的内容大大丰富了,由此,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了。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需要丰富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生活需要,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有劳动者和剥削者两大阶级的划分,而且“边界”分明,利益对立尖锐,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可以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或曰资本所有权不劳而获,而大多数人却一无所有,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别人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使两大阶级的对立基本消失,使不劳而获的剥削者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与此同时,劳动者的队伍逐步扩大,整个社会几乎人人都是劳动者。

参考文献:世界历史、中西封建社会的特点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⑺ 在中世纪晚期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

目前“中世纪”这个词对有些人来说也许还不太熟悉。历史上,中世纪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政治上的,一般是指欧洲的封建制时期,也就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段时间。
在科学史上,中世纪这段历史一般是指介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结束和欧洲文艺复兴之间的欧洲历史,又主要指西欧和中北欧地区的这段历史。它在时限上相当于政治历史方面的时限,但要稍短一些。
提起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还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黑暗时代”。为什么说它是黑暗时代呢?从下面的比较中,即可以看出这种说法的确有它的道理。
在中国,从公元前11世纪商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期间社会基本上是逐渐发展的,没有发生过历史的停滞或倒退。
在这一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繁荣而迅速的阶段,这就相当于希腊的繁荣发展时期,它们是同阶段的。
在这以后,中国社会进人封建制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依然渐进地发展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成为强盛的封建大帝国。
但欧洲科学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景象。从罗马帝国建立开始,科学文化就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到公元5世纪,由于捐税日增,生产衰退,对外战争不断爆发,终于导致476年罗马帝国灭亡。
如果说,罗马帝国时期,科学虽然衰退,但依然存在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科学就死了。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有它一定的道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科学无立足之地呢?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基督教统治了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任何违背宗教教义的言行,都被视为异端邪说而遭到镇压。
早期的基督教斥责社会上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反对贫富不均,主张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但有些观点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因此,早期的基督教是非法的。
但受苦的人为了寻求思想上的解脱和精神上的安慰,还是源源不断地拥进了宗教的大门。后来,一些奴隶主和有钱有势之人也皈依基督,这就使它逐渐变质。
有权势的人加入教会后,逐步取得了基督教教会的领导权,他们设法剔除了教义中反映奴隶和被压迫人民愿望的内容,宣扬贫富、有权和无权都是上天安排的。
到了4世纪,经过改造的基督教已经成为一股十分强大的社会势力。统治者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4世纪末5世纪初,日耳曼人南下与罗马起义的农奴结合起来,推翻了罗马统治,建立了许多封建割据的小国。
封建统治者们认识到基督教的强大,必须用教会势力为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而教会也懂得要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必须要和封建统治者结合。
于是,统治者们和教会一拍即合,基督教又和封建势力结合起来。封建统治者在坚持王权至上的前提下,承认宗教的神圣。
这时,教会神父可以把天堂、人间与地狱三位一体地集中到自己身上,成为上帝的代表而主宰人间的一切。整个欧洲笼罩着一片黑暗,科学无处藏身。
希腊时代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罗马时代那种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一去不返,剩下的只有对现存世界和人本身的原罪心理,即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人人都在期待着天国和末日审判的来临,一切欲望都被禁锢,只有在基督面前的无尽忏侮和对教会指令的绝对顺从。
一位主教曾说:“讨论地球的性质和位置,决不能帮助我们实现对来世的希望。”因此,一切不符合教义的主张均被敌视。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科学与文化,思想与言论会遭到什么样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由于人们独立地自由地思考被认为是不能容忍的,科学与文化成了多余的东西。
公元415年,女科学家希帕西亚被基督教暴徒残忍地杀害,她是罗马时代最后一位数学家。公元529年,乌斯的涅皇帝封闭了雅典最后一所哲学学校。文化被毁灭,科学遭扼杀,人类淹没在无知和荒蛮中。
这个时期的欧洲,像一池污水,疾病与灾荒更迭而起,无数生命被夺走了。然而人们还是认为,疾病与死亡是由于对上帝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
因此临死的人没有怨言,只求早日进人那向往已久的天堂,早日同上帝在一起,这才心安理得。
有一位伟人说过,欧洲的中世纪,哲学和科学成了神的婢女。这就是说:在当时,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为基督教教义服务,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异端,就要受到上帝的惩罚。
这个时期,数学死了,基督不需要数学;天文学死了,天文学成了一种可笑的迷信,用它来占卜人的未来;医学死了,医学被符咒和巫术取代。
神学的天下
到了8世纪,教皇实际上取得了世俗政权的最高权力,基督教会成了欧洲最大的政治力量。在教会的摧残之下,学术没有了生机,科学只存在教义之中。
基督教早期的宗教哲学是教父学,也就是神学。教父学是对《圣经》加工而成的,他的基本观点是:信仰上帝才是唯一正确的信仰,上帝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格,是万古长青的。
教父学严重禁锢着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宣扬人们的理性认识要服从信仰,而信仰完全来自上帝的启示,因此,一切言行都要以《圣经》为准。
教父学从一开始就把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的道路全部堵塞了,教父学是愚味、自卑、顺从、屈辱和荒唐的哲学。
教父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尔图良 (160~230)和奥古斯丁(354~430)。
德尔图良生于北非的迦太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学成后先是用拉丁文撰写神学著作,著有《辨感篇》、《论异端无权存在》,被后世称为“拉丁教父的创始人”。
德尔图良认为,上帝并不是用物质的东西造了世界,物质不过是上帝用
“无”创造出来的。上帝用一种“逻各斯”造出万物和世界,于是,“逻各斯”转成肉体出现。
他还极力宣扬蒙昧主义和信仰主义,贬低人的理性,反对自然科学。他说:只有对上帝的认识才是真理,而要认识上帝就要靠信仰,否则任何科学研究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对上帝的亵渎。
教父学稍晚一些时候的代表是奥古斯丁,他把教父学进一步系统化了。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他的母亲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从小就接受了母亲的信仰。
奥古斯丁潜心研究基督教,并于396年担任了非欧的希波主教,他著有
《仟侮录》、《教义手册》、《上帝之城》、《三位一体》等神学著作。
奥古斯丁的书籍被后来的基督教徒们奉为经典,他本人也成了教父学的最高成就者。他于430年去世,共干了34年主教。
他认为,世界上永恒的完美的东西是上帝,上帝不存在时间之中,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没有时间,从创世之日起才有了时间。
此外,他还论证和发展了德尔图良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法。他说:这三者不是三体是一体,不是三个神,而是一个神,这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奥古斯丁还说:自从上帝造人时就造了两座城,一座是上帝之城,另一座是人世之城,上帝之城是幸福的天国,而人世之城是罪人和魔鬼生活的地狱。
因此,人们要想死后到上帝之城过永恒的幸福生活,就要服从上帝的意志,人民要服从君主,奴隶要服从主人,任何反抗都会增加罪过。
奥古斯丁关于知识是这样阐述的:“知识就是关于上帝的学问,无论天上地下还是人间,上帝主宰着一切,安排着一切。
“人们只要了解上帝就行了,用不着去研究自然,研究自然会使人陷人理智的傲慢,会亵渎上帝。因此,没有知识的虔诚教徒比有自然知识的人要好得多。”
奥古斯丁认为理性是有的,理性只是为了理解信仰,领悟天意,解释信仰;信仰先于理性,高于理性,理性要为信仰服务。奥古斯丁从理论上把科学全部排除了。
教父学把信仰当科学,反对研究自然和自然规律,从而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和人类整个认识的发展,使欧洲南部早已存在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自然科学知识被抛弃,被蔑视,科学之光荡然无存。
经院哲学的产生
教父学经过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更有系统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教会和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自然科学的精神枷锁。
经院哲学的学术来源于《圣经》和教父学,它产生于9~10世纪,发展于11~12世纪,13世纪达到全盛时期。经院哲学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经院哲学用《圣经》的教条去论述哲学命题,所研究和争论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十分荒谬的。例如,上帝的花园中的玫瑰花,枝干上是不是有刺?天使们是站着睡觉?还是躺着睡觉?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造出来的时候,有几岁?有多高?等等。
当然,这些荒谬的争论,如果出现在现在,一定会被认为是神经出了毛病。可是在中世纪时期,它毕竟使人们的思想在教会愚昧的禁锢中,稍为活跃了一些。
经院哲学的内容十分庞杂,大量的引经据典,空洞无比,完全脱离了实际。因此,人们又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教条文章叫“繁琐哲学”,或“空洞哲学”。
在经院哲学的统治之下,自然科学只能在宗教信仰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真理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真理,而真正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被窒息了。
可以这样说,在科学上,中世纪的基督教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只留下迫害自然科学家的可耻纪录。
再说在经院哲学的内部,也同样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这一斗争持续了数百年。
唯名论是把一般概念只看成是个别事物的总的名称而不是实体的一种见解。实在论也叫唯实论,是把反映个别事物共同属性的一般概念看作是实在哲学见解。
他们之间的焦点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一种体现。
唯名论认为,个别是可以被感受的真实的东西,而一般则是表示个别事物的名称,概念或符号,个别先于一般。
实在论者认为,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个别是从一般中产牛的。
早期的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1050~1124)和比埃尔·阿伯拉尔
(1079~1142);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1033~1129)。
罗瑟林是法国人,他从唯名论出发,反对宗教经典中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的说法。他说,一个人不可能又是父亲,又是儿子,又是灵魂。它们是三个实体,不可能是一个神。
由于他的观点触犯了宗教的经典,被斥为异端,因而在1092年受到教会传讯。他因受教会的迫害而逃往英国。
唯名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法国人比埃尔·阿伯拉尔,他坚决斥责实在论。他认为概念和实物是分属不同领域的,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
他曾建立了一所学校,招收了许多学生,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教师,著有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等。
但是,因为他的观点与正统的教会观点不同,所以多次受到教会的迫害,被判处终身禁止发表言论,监禁于修道院中。
比埃尔在《是与否》中,对教会提出了158个问题,对上帝的存在与上帝是否全知全能都提出了怀疑。
他力图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下,反对教会的权威,冲破教会的束缚。这对以后人民反封建和争取思想解放的斗争是有积极意义的,对科学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而对科学处于不利的实在论,则是宗教神学的辩护人,它的第一个代表人物,也是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是正统派的代表安瑟伦。
他著有《独白》、《斥愚人书》、《论道》等。他极力为基督教教义作论证,使奥占斯丁的观点更系统严密化,因此,被宗教界誉为“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最高神学家”。
他发挥了奥古斯丁的信仰高于一切的观点,认为基督教信条是不容怀疑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首先是信仰,然后是理解。
他认为研究自然科学只能更加增加人们的罪恶。所以安瑟伦的实在论只是神学唯心论的变种,是压制科学,压制自由思想的一根棍子。
到了中世纪的后期,广大人民对宗教越来越怀疑,探索自然和自然科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科学和宗教的两军阵线也越来越明朗化了。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虽然不敢公开宣称脱离教会,但开始了悄悄地独立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宗教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加紧对自由思想的镇压,再就是力图使自己的理论趋于成熟,并且捧出了自己的神学权威,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阿奎那出身贵族,从小受到了较好的教育,14岁就上了大学,系统地学习了神学,后来当上了大主教,很受教皇的器重。
阿奎那的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他根据教会的情况和各方面斗争的实际,对经院哲学进行了一些改良。1323年,被封为“圣徒”,1567年,又被教会命名为“天使博士”。
他认为,由神创造的人最的大幸福在于利用智慧来默念神,而不是制造异端。他提出了论证上帝存在的5条理由,即:
1.人意识到事物总是运动的,但运动需要一个推动者才能运动,最原初的推动者就是上帝;
2.世界上有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最原始的原因就是上帝;
3.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一系列的必然性,最原初的必然性的存在只能是上帝;
4.世界上的真、善、美有层次的不同,有高低强弱之分,程度最高的绝对的真、善、美就是上帝;
5.世界的变化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最终原因也只能是上帝。
阿奎那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分为许多层次和等级。这个等级系列的最高处是非物质的天使;天使以下是人类;人类之下是动物;动物之下是植物;最低级的是物质四元素水、火、上、气。
阿奎那还说,人们在认识世界时要获得超自然的知识,只能靠信仰和神的启示。这种启示性的真理就是神学。它高于自然的真理即哲学和科学,哲学和科学都要为信仰服务,都是神学的婢女。
阿奎那是最高的一位神学家和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把基督教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集经院哲学之大成者,阿奎那的体系,成了宗教神学反对科学进步的指导思想。
如果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人们打个比方的话,那么这时的人们如同八九岁的少年刚刚脱离极幼稚的童年,朦胧中还带有幼年的童贞。
唯一有成就的人
就在人类处于这样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位眼界超过一般人的早熟人物,他就是罗吉尔·培根。
他不像别人那样轻信与盲从,敢于从反面提出问题,追究事物的根源,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世纪欧洲醒来的一丝曙光。
罗吉尔·培根的一生并不像阿奎那那样,受到统治者的器重,还得到那么多的荣誉,可以说,培根的一生是悲惨的。
他一生的悲剧,一半是内心的悲剧,一半是外在的悲剧;一半是由于当时学术环境中他的思想方法的必然局限性所致,一半是由于教会权威对他的迫害。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世纪欧洲,罗吉尔·培根是在精神上,接近他以前的阿拉伯人或他以后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科学家的唯一的有成就的人物。
培根在1210年左右生于英国伊尔彻斯特附近的索墨塞特,家中似乎十分富有。他在牛津大学读书,学习神学。他是林肯郡主教罗伯特·格罗塞特的学生。
19岁时,培根已经显露出出色的才华。在牛津大学毕业后,他又到巴黎大学学习,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1233年,他成为一名牧师。在巴黎时,培根醉心于研究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一些异教徒学者的著作对他后来一生影响很大。
作为牧师的培根当然要替教会做事,但这却不能遏制他对科学的兴趣,后来他成为法国的修道士,但他无法放弃科学。
培根认为,有一种前人不知道的科学,这种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完善、更有利,要证明其他科学非它个行,这种新科学就是“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比任何论证的科学更为科学,因为那些论证科学,无论逻辑上多么合理和有力总不能提供确切性,只有实验科学才能证明它们的结论正确与否。实验科学可以辨明真伪揭露欺骗。
他谆谆地告诫世人:证明前人说法的唯一的方法只有观察与实验。在这里,他的理论又成为另一位更有名的培根理论的先声。这人便是350年后的英国大臣弗兰西斯·培根。
罗吉尔·培根提出的实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真正的起点,也是对经院哲学谬误的沉重打击。
实验科学一旦与数学化、形式化的严密逻辑相结合,就成了科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所以,培根的“实验科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
培根在光学方面做了许多实验,但他的工作渐渐引起了别人的怀疑,教会便对进行严格的限制,不准他写作和传播思想,并让他的修会对他严加看管。
但就在这时候,他平生的机会来了。他的朋友吉·德·富克,对于培根在巴黎的工作发生了兴趣。
1265年,富克被举为教皇,培根这时把自己的苦恼写信给他。富克对培根的研究表示支持,并且不顾教长的禁令和教会的章程,下令让培根把他的研究成果写出来。
培根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他的思想全部调动起来,18个月内,就完成了三卷书《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
《大著作》陈述他的基本见解,《小著作》是《大著作》的提要,《第三著作》是为防止前两部著作丢失而写的简要综合本。
培根的三卷书呈在教皇面前。这部书可以称为包含当时各科学术的网络全书。不过培根并没有把每个题目都详尽地阐述,这还只是一个大纲,准备日后扩充。
这是部具有巨大价值的历史性的科学著作,因为自阿基米德之后这还是第一次真正地阐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中世纪的科学成就
对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残酷统治怀有深深的愤慨的人们,往往把中世纪说成是漫漫长夜和科学的空白时期,为后人描述了一段科学上惨淡苍白的历史。
事实上,这样的描述也不为过。然而人类总是要进步,无论多么黑暗的时代,它能禁锢人的手足,却无法阻止人们的实践;它能砍下人的头颅,却无法取消人们的思考。
科学或者说科学的萌芽,即使埋葬在地下,它也要经过冬眠而逐渐发芽的。在中世纪教会的黑暗统治之下,科学依旧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一点痕迹。
当然,这些工作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科学的殉道者,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正是他们的牺牲,才为近现代科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下面就科学、技术、教育三个方面来看看中世纪的科学成果。
欧洲中世纪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是农业技术,农业是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基础。封建领主的庄园农业,对欧洲农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此期间,他们首先使用了铁犁,后来又有了犁壁,有了比较好的挽具。他们还懂得二圃和三圃的休耕制和轮作制,这样就可以恢复地力,提高产量。
十字军东侵之后,欧洲人对东方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这样的一些农作物被引进了欧洲。
在南欧,柑桔和其他一些亚热带水果也发展起来,畜牧业也日渐兴盛,良种绵羊的数量因毛纺织业的需要而大增。
在冶炼和铸造方面,他们从阿拉伯引进风箱,掌握了熔铁和铸铁技术,并学会了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和活字印刷等的制造和使用技术。
总之,欧洲中世纪虽然被宗教神学所统治,但欧洲人还是学会和掌握了当时世界上许多先进技术,从而逐步改变了长期的落后封闭状态,发展了生产。
欧洲中世纪的许多科学成果,都是从阿拉伯引进的。特别是 11~13世纪,由于穆斯林虐待了基督教的朝圣者,引起了欧洲基督教徒的不满和愤怒。
1095年,在教皇的号召下,发起了对西亚的战争,出征者每人衣服上缝上十字,因此称为“十字军东征”。虽然在近200年的8次的东征中,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动摇了欧洲社会基础,引进了许多伊斯兰的科学技术。
可以说,正是十字军东征,伊斯兰科学文化的引进,才给黑暗的欧洲点燃了火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中世纪时西西里岛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叫斯科特(?~1235),他曾研究过医学和气象学,对自然哲学的兴趣也很高。
他认为所有的科学都来自哲学,并劝告人们,要变得聪明,就必须学习哲学,还要勤奋工作,有良好的记忆力。
斯科特是一位有双重身份的科学家,他一方面研究了许多古代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对相面术、巫术、占星术很感兴趣。
在斯科特身上,人们可以看到受精神重压的中世纪知识分子的特点,他们一方面要求站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自然的奥秘,以寻求更多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宗教神学的迷雾笼罩之下难以自拔,在他们的科学著述中,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宗教神学的痕迹。
但必须指出的是,在那样的高压政策之下,在那样的环境之中,科学家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已是十分不易的了。
下面再来谈谈欧洲中世纪科技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11~12世纪,经院哲学日趋混乱,一些老牌的修道院威信扫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世俗的各种类型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些学校的兴起,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科技教育的发展。
11世纪后期,意大利的波朗尼亚的法律学校改变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学校,成了中世纪时期的第一所大学。
随后在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大学。如巴黎大学创立于1160年;英国牛津大学创立于1167年;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
到了13世纪,北欧已有5所名牌大学,除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外,还有奥尔良大学、昂热大学。
这一时期,法国有3所大学,意大利有11所大学,西班牙有3所大学。到中世纪末,欧洲已有近80所大学。
这些大学开设的课程,有的偏重于人文科学,有的偏重于自然科学,但系科的划分,没有近代那样严格,主要有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法律、医学等,很少设有文学和史学课程。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没有人学年龄的限制,没有明确的年级分配,也没有严格的入人学考试制度,更没有奖学金和助学金。许多大学的权力直接掌握在学生手里,他们甚至拥有武器和暴力。
这些教育机构,无论它的早期多么粗糙和散漫,但毕竟是系统地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为后来的欧洲科学技术的起飞准备了条件。
这些大学成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阵地,是他们进行学术讨论的场所,常表现出对教会的反叛。
教会势力对此当然不会甘心,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大学里的学者和教授,焚毁他们的著作,甚至于把他们投进监狱,一些大学也转而为教会所控制。
但是,历史是不可逆转的,这些镇压和迫害并没有阻挡住人们求真理、学知识的潮流。大学中传授的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成了射向封建教会的利箭。
世俗的大学就是这样在与教会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各大学培养出来的许多知识分子也在实际上成了摇撼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欧洲科学文化的复兴,大学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⑻ 中世纪欧洲产生了哪些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地纷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农村建立了租地农场,手工业上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农奴缴纳迁徒税获得离开庄园的权利。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建立租地农场建立了新的的生产经营方式。
农业方面:
(1)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2)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转租、购买等方式建立租地农场。
(3)他们利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总体而言变化的实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⑼ 中世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数学发展的关系

建议你好好看下题目有没有问题
中国是没有中世纪的
你指代时间不清,无法回答

⑽ 中世纪英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罗马人自公元43年由皇帝克劳迪乌斯统治以来,经济得到发展,但在5-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统治初期得到大肆破坏
差不多在8-9世纪,不列颠经济又开始得到发展,特别是伟大的国王阿尔弗烈德的统治下
但是英国中世纪经济发展的高峰应该在1066诺曼征服之后,特别是12世纪以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英国的支柱产业羊毛业迅猛发展,与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兰西统治下的佛兰德尔发生贸易交往,英国负责将羊毛原料输往佛兰德尔,由后者加工后,再输往欧洲各地
15世纪以来英国的航海业也得到很大发展,15世纪后期,都铎王朝建立后,意大利人卡博特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往北美探险,发现了纽芬兰岛,仅次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年
而中世纪的伦敦城,经济也是得到提高,伦敦城里有几百种行业,街道,住宅分布的错落有致。伦敦是英国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和大陆,特别是汉撒同盟以及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发生联系,是汉撒同盟的四大贸易交往站之一
其他城市,诸如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彻斯特也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起来
最终形成了市民阶层,他们是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而中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进入近代时期

阅读全文

与中世纪经济发展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