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经济结构二元化
经济抄结构二元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特点:
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3.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B. 二元经济结构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升级
在国外,最先完整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学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刘易斯(w. A.Lewis)。他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著名的刘易斯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他认为由于工、农业部门间存在着巨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能否最终被完全破除关键取决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程度。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模型。该模型认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平衡增长,按照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原则把有限的可投资资金合理配置在两个部门使之相协调,就能够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乔根森模型,强调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突出了市场机制在促进二元经济解体中的作用。随后,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表达了跟乔根森相似的观点,建立了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被极大地削弱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的这一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问题。
无论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还是乔根森模型或者托达罗模型都一致认可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认为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差异。所不同的是刘易斯把破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城市经济上,认为只要城市经济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带动农村经济一起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而乔根森与托达罗则认为,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发展农村经济也非常重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同时得到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C.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增加完善
在刘易斯之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于1964年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他们首先将剩余农民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增加农业总产出的人,边际产出为零的那一部分人,另一部分是不增加农业总剩余的人,虽然边际产出不为零,但并不能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那一部分人。他们认为,工农数量的转换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农民向工业部门转移。这部分农民的转移,不会对农业总产出水平发生影响,所以,只要工业部门的发展有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吸引这部分农民向工业部门转移。付给这部分农民的工资只要相当于他们在农业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就可以,促进工业积累和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并且由于农民数量的减少,使其它农民的人均所得也有增加。当前一部分人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后,后一部分人由于工业部门的吸引也开始流向工业部门,这时,工农数量的转换就进入第二阶段。由于后一部分农民的边际产出不为零,他们转出农业部门后,不仅农业总产出水平会下降,而且其它未流出的农民人均所得也下降,当农民总产出下降到一定水平,必然引起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相对价格的上涨,从而迫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增加成本。这样就妨碍工业部门的积累和扩张,进而妨碍其对剩余农民的吸纳,因此,这一阶段必须依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以补偿那些并不完全“剩余”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所造成的影响。否则,工农数量的转换就难以顺利实现,当工农数量的转换度过费景汉和拉尼斯所谓的“粮食短缺点”后,工业部门继续吸纳剩余农民。当农业部门中不再有剩余农民(不增加总产出的和不增加总剩余的)时,工农数量的转换就进入第三阶段,这时,社会劳动力在工农两部门间的分配将由竞争性的工资水平决定,不仅农业部门要向工业部门继续提供剩余,而且工业也要反过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传统农业必然转化为商业化农业。
D. 什么是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的说法最初是由伯克提出,而今二元经济为研究当今世界各国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传统部门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现代部门是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等,容纳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4)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有三种形式:
1、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模式,如英美。在此种体系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形态不稳定,随着经济自发进行,二元形态会自动消失,经济很快恢复一体化。
2、殖民输入式工业化模式。外国资本进入高生产率产业,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是广大农村还是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如巴西。由于工业化没有建立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农村贫民涌入城市,农业进一步的衰落,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市二元化。
3、政府高度介入的工业化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都表现出两个互不相关的过程,两者之间市场机制实现的要素转换值低。
E. 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影响
二元经济结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回的传统答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F. 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极
G. 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建国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在户籍、身份、待遇、权利、义务等方面的人为分割,使被定义为“户口在农村的公民”的农民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一些部门和地方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更强化了农民的“二等公民”身份,强化了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弱化了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权利。农民在户口转移、劳动就业、接受教育、税费交纳、社会保障,乃至选举代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与城市市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我们经常看到农民子女的失学;我们经常听到七八十岁的农民在耕田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要交纳各种农业税费的反映;我们还继续执行着4比1代表选举分配原则,我们还不断进行着清退“农民工”的工作,不管他(她)们在城市中已经工作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的事实,等等现象,促使人们认真进行思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给国民一律予以国民待遇,既是宪法平等权的基本要求,又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1条宣称要实现“人类……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规定,不仅规定对外国人实行相互平等待遇原则,即“国民待遇原则”,而且更完善和延伸了一国内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在很多方面对外国人也给予“国民待遇”,难道我们还有理由不让农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吗?正如一位委员在提案所说:农民已经为国家工业化进程进行了50年的积累,占GDP15%的农业要养活总劳动人员的50%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给农民国民地位,歧视农村的做法如何再让农民发展起来?(丁瑜,2003)确实如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给农民全面的国民待遇不仅是实现宪法平等权的要求,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需要,也是衡量全面小康的一项基本指标,我们决不能让其缺失。
H.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经济系数”
1.二元经济结构:一般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内(如农业)比容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2.二元经济系数: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