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3分)
(2)政策:重农抑商。(2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2分)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2分)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2分)
(4)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 (2分)
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分)
C. 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谈一谈货币政策内容调节经济运行
可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自身内投入积极性。
推动乡村容振兴,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自身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协同用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众多生产要素中,资金作为一种先导性资本,对各项资源的配置起重要作用。因此,需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资金调控引导功能,使之通过功效互补、时效衔接发挥乘数效应,从而最大化地撬动社会资本,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3)一村一策经济发展计划扩展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1、要侧重发挥其无偿性等特点,着力于市场化机制中资源无法优化配置的领域,降低资源要素流入农村的成本,使生产要素进得来、留得住。
2、要构建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明确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不同金融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分工,提高投入“三农”建设的信贷比例与资金效率。
D. 一九九三《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文件规定全文是什么
规定土地可以有序流转
E. 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基本介绍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面临矛盾
社会环境
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经济体制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五是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盾。六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极大不平衡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下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势所难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整合效果较好的区域政策,能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发展,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编辑本段规划纲要
纲要简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篇幅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编辑本段取得成就
会议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
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元,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F. 中国未来经济是什么样子的
自去年2014年5月总书记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新常态”的历史性判断。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2014年12月10日,由人民日报社,国务院国资委共同指导召开的中国第十四届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新常态 可持续---创新是中国发展新引擎”为主题,由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主讲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问题。本人受邀参加此次盛宴,以新常态的思维对未来30年经济形式和走向做以下分析。
总结过去,思考未来。首先要了解过去经济体系以及国家对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指导。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清醒即将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概历经两次经济的转型和发展,第一次为计划经济时代,第二次为市场经济时代,道德经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那么第三次经济时代是什么样子呢,或者是什么雏形呢?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计划经济时代是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规划、计划地发展经济。从而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等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复建设、企业恶性竞争、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社会经济危机等问题。
所谓市场经济,简而言之。明白了计划经济是政府和社团主导经济外,就很容易明白市场经济,当今时代诸多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商贩的房子,票子,车子就来源于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果实。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导,政治文化搭台经济文化唱戏的一个大舞台。在当今时代,就服务意识而论,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彻底的走向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服务意识。在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快速的发展和裂变,中国经济从未有过的激荡和变化,大企业在裂变、传统企业在衰变、小企业在聚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客的时代来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似乎每个创业者和守业者都在徘徊和迷茫中等待。
甚至有一些社区物业服务的部门也开始倡导各种创业的条幅,内容可谓是指导刺激人人创业,市场经济体系到了市场经济的末尾时期。只有竞争才会有服务,只有竞争才会有创新。竞争促进服务进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最终使每个人,每个组织找到自己更适合的位置进行优化和升级从而发挥更大的经济利益。
对于今天的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即将告别市场经济体系踏上新一轮的“资本经济”以互联网+为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经济规律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和创造。我们今天每一个80、90后的中流砥柱将主导新的历史舞台。在资本经济时代,我们人人拥有各种不同的资本,进入组织体系内针对自己的优势进行资本匹配,人力匹配,技术匹配,资源匹配。正因这些无数个资源的驱动力组成,才会带动社会的前进,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这个力量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必将淘汰过去经济体系,构建一个崭新的资本商业体系和依法治国的商业文明。
究竟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它的杠杆作用又什么呢?
计划经济时代:求大于供;
市场经济时代:供大于求;
资本经济时代:优化供求关系、发展资源匹配、资本联合存亡;
我们看一个案例:面膜时代横行微信圈,为什么横行霸道呢?因为面膜解决了国家经济体系下的四个创造经济的弱势群体,第一个群体为在家闲置的已婚宝妈人群为中年群体。第二个在校就读的大学生群体。第三上班族的白领群体。第四是社会残疾人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经济创造问题。
为什么一片小小的面膜在一年内能创造几个亿甚至20个亿的销售额,不是面膜本身问题,而是一帮资源创造者看到了,并通过某种特殊需求的产品建立供应体系,解决了信息时代隐藏在社会经济体制下的商机。故而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寻美人品牌通过优化供求关系,进行资源匹配,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合作思想,通过一款面膜三个月创造1个亿的销量正是用了“资本思维”引领资本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
我们再看一个鲜活的例子:小米手机其实是典型的“资本思维”成长起来的企业。首先,他会找到合作方、投资方,告诉他们我方将用全新的方式做手机,然后大家一起来做,在还没有开工之前就拿到了投资,并且组建了一个分工型、协作化的团队。然后它会先告诉消费者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手机:配置是多少、价格是多少。找到了自己的消费者,拿到了订单,这时再去找工厂去做代加工,然后以手机为渠道,不断做深、往外延展。小米用的就是轻资产、精定位、做纵深、高增长的资本思维方式。你会发现,小米背后形成了一条生态链,价值巨大,却又不需要工厂和设备,仅用5年竟然可以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价值450亿美金!“资本思维”背后的杠杆作用的力量是巨大的!
但是,如果小米手机按照传统的市场经济思维去运作,那么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需要一笔启动资金,先用于手机市场的调研和产品研发,这个过程需要至少半年。然后我们得准备一大笔费用去购买设备、建设厂房,接下来开工生产。当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去找渠道商,你还得去砸钱做广告,努力卖给消费者。这时如果资金不够了就去银行贷款,进行扩大生产。而传统企业之所以难以为继,症结就在这种运作思路上,最后资不抵债、或者利润率赶不上银行的贷款利息!
在以往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跟金融是“债权型”关系,而在资本经济时代,企业跟金融机构是“股权型”关系。“债权型”关系的弊端日益暴露:金融机构把钱“借”给企业谋发展,比如银行就是企业的拜把兄弟,但是这位拜把兄弟只愿跟企业同富贵,不愿跟企业共患难!当经济处于上行期,银行会锦上添花,主动、过度的放贷给企业。而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银行就立刻釜底抽薪,绝不会雪中送炭,这使下行的经济雪上加霜,这也是中国银行盈利模式和监管模式决定的。
资本时代经济体系下的合作体系,是金融机构将钱“投”给企业,占有企业股份。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股权能够风雨同舟;企业高速成长的时候它会获利退出,能起到调节经济增速、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股权型”关系的资本经济时代。
因此,国家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为按照现在的变化速度,未来30年内,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将摧毁重建,所有的传统企业都将重头再来!必须有一个归零的过程!即:所有的传统企业必须另起一盘,按照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新开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业的过程,中国正在打造“创业型”经济!那么,国家为什么会实行IPO注册制?因为国家就在要求每一家崭新的企业必须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去发展,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只要敢于创新,就可以第一时间拿到资本市场进行大众融资、发行股票!然后时刻对接投资方、投行等金融市场,利用资本增长方式去发展,这就是“资本思维”,而能够参与到这种创业型项目的人,就是拿到了原始股权,这就是“股权投资”!这种创业者手中的股权,也是一种“配额”,是一种可以坐享其成的财富。怎么使社会上产生大量的“股权”呢?国家将通过IPO注册制,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甚至每个公司都会无门槛式实行IPO注册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初创型企业,帮助其实现直接融资,从而激发大众创业的热潮。
G. 环保形势下如何大干
想要大干的话,一定要通过这个环保的环境评估,否则的话是不可以的。
H.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并提出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理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年10月9日~12日,其间举行的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1月,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 望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