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发展区域经济
(一)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消除了体制障碍,才能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解决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出的真谛。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企业缺乏活力,运营缺乏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切实解决产权主体法人化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出资人的责任机制和产权利益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设,这是激活国有企业的希望所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企业可以考虑相对控股和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资主体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约,这是规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也可以而且应当向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2. 调整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进入壁垒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趋弱态势,在这些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国有企业要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大小最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依托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将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各中心与大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控制力。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其中,进行纵向一体化延伸时最好采用资本集中方式,尽量收购或联合现有企业而不主张新建企业,以防止重复建设。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尽量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再次,广泛开展与跨国资本的合作。与跨国资本合作,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参与跨国资本内部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一起分享增长利益。为此,当前要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组建开放式产权市场,兴办各类中外合资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以一些合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和产业化进度快的企业为依托,促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发挥港、区、市(港口、开发区、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构筑经济区之间相连而成的城市经济带。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要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构建创新的制度、机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联手对外招商机制、行业推进机制、有效的制衡机制等,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其他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它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产业链的环节,以保持企业和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
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在某一地区形成并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各地可根据本地特性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改善集群结构。在集群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竞争,促进合作
『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2)地区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基本要素: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叁』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并着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隐性的区域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中部省份经济地位日益边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区的严重落后等[4]。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一五”以来,国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版图日臻完美。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图5-1)。
图5-1 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示意图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要求,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而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重点、区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地区之间良性互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5]。为此,2006年国务院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1)国家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挥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
(2)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3)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的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1300多处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二)区域发展前景
1.西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国家政治安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也符合西部发展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2008年,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9%,人口占全国的27.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4%,原煤产量占全国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会议明确了西部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
(4)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2.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促进中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个省。2008年,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7.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1.0%,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9.0%。
2009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提出了2015年总体发展目标和2020年展望目标。规划确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实现4项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1)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3)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4)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5)以“两纵两横”经济带和六大城市群为核心,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加快构建沿长江、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形成支撑中部崛起、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调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7)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3.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市)。2008年,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6.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3.9%,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7%。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战略,东部地区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角色,发挥领跑作用。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画出东部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等。
(1)珠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长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3)黄河三角洲地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4)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副产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2008年,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2%,人口占全国的8.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4.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9%,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提出了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
(2)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5)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
(6)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肆』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经验
(一)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历史经验表明,国内地区差距的缩小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的力量和政府干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中市场调节的成分不断增加,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加强,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90年代,尽管中国政府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出台与实施了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区域差距扩大的态势并没有根本扭转和解决。因此,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今后应该坚持的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方针。
(二)建立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确保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就必须有一个能促使区域经济增长运行良好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经济利益,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就必须在有利于区域经济利益的提高上做文章。
90年代中央政府在制定区域政策时,注重运用政策手段建立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逐步增强中央政府协调地区经济利益关系的能力;其次,加大向中西部地区投入的力度,实现增长速度上的协调。具体表现为建立规范化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调整国家投资布局政策,有限度地减少国家在东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比重,并且对西部地区实行一定程度的投资优惠政策;再次,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比较优势的发展,实现区域分工的协调。具体表现为充分发挥国家投融资政策在地区经济布局中的调控作用,协调国家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关系;最后,成立区域间协调发展组织机构,协调区域合作。
(三)正确处理好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与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必然造成区域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引起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势头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至今仍是发展中国家。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不能因为沿海地区相对内地较为发达,就迫不及待地挖肉补疮,以抑制沿海地区的发展为代价换取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缩小两大差距即国际差距与国内地区差距的问题。
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需要更多地依靠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要缩小国内地区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将影响未来中国政府区域经济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四)中央政府区域政策的目标取向:区域统筹
实践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减轻或缓解市场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其相关政策,以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流向,使资本、知识、技术、商品和人力资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中国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政府的宏观区域政策仍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增长与协调是中央政府区域政策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长目标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取得,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解决区域协调问题。由于单纯的市场力量一般会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差距,因此,中央政府需要采取逆市场调节而不是顺市场调节的方式,从多方面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区域政策更应注重区域统筹发展。
『陆』 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一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地大物博,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省份的一部分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影响着中国的全面经济发展。因此,一定要着力解决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好准备。本文将结合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谈谈应该如何提高其经济的发展,以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柒』 三国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农业方面:魏国>蜀国=吴国
魏国:因北方多战乱,原来的地主阶级受到打击较大(《司马朗传》: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所以曹魏的土地国有的较多,曹魏一直比较注重屯田,所以农业在三国农业搞的是最好的。
蜀汉:从刘备时期开始,诸葛亮就很注重农业方面,刘备时代,诸葛亮在成都时,足食足兵。刘禅开始时,“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蜀汉的军屯也很有名,《诸葛亮传》中也称赞蜀汉“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 不过,在刘禅后期,政务败坏,使得“百姓雕瘁”,“经其野民皆菜色”,农业是遭到破坏。
东吴:在孙权时代,比较重视农业(《吴主传》:“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是时陆逊以所在少谷,表令诸将增广农亩。),同时也设置了不少农官,举例《诸葛瑾传》:赤乌中,诸郡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 但孙权以后,也开始败坏了,《孙休传》: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谷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亦由租入过重,农人利薄,使之然乎!《贺邵传》也记载:百姓罹杼轴之困,黎民罢无已之求,老幼饥寒,家户菜色。……衣不全裋褐,食不赡朝夕,出当锋镝之难,入抱无聊之感。
工商业方面:各有各的特点。
魏蜀丝织业发达,吴麻葛也发达,魏国陆路交易发达,东吴水路交易及造船业发达,魏蜀盐铁业发达。
『捌』 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和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
1、要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区域差距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各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
在全覆盖、标准化、可持续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进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积极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和施政方向。
2、要缩小各地社会管理水平的区域差距,创建经济协调发展的软环境。
政府提供的社会管理服务及其质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总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息息相关。
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协调的重心应该转向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为本地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各区域的社会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各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强各层级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区域互动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有组织的团体;既可以是各级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业。
区域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与横向和纵向的互动,在合作中才能使区域协同发展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早期,由于注意到了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发展的异质性,特别强调中央与地方及地区之间的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也要重视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说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
韩文秀还表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同时,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当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玖』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素有哪些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
『拾』 请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什么
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优良的市场环境,还应该有优美的环境、超前的发展思维。
1.优良的市场环境。主要体现在各种经济体的存在,如公司、个体等等,公司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实力强的公司,能够增加地区税收,带动就业和地区经济收入增加。各种各样的个体,如餐饮、修补、娱乐等等的存在,能够更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2.优美的环境。主要体现在环境卫生、街道绿化、公园数量等等。这能够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超前的发展思维。走一步看两步甚至三步抑或更多。避免眼光的短浅限制城市的发展。
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