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机动地是不是合法种植面积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三条对预留机动地作了限制性和禁止性的规定:“本法实施前已经预留机动地的,机动地面积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不足百分之五的,不得再增加机动地。本法实施前未留机动地的,本法实施后不得再留机动地。”
机动地本来是为解决因人口变化、征地、自然灾害等各种情况而导致的人地矛盾问题而预留的土地。但实践中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试图通过预留一定数量的土地解决未来数十年中可能出现的人地矛盾是不切实际的。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承包期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时间越长预测其间人地矛盾发生的几率就越困难,机动地预留就越难作到适度。第二,机动地可能带来的收益会驱使一些地方借预留机动地与民争利,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实践中对预留机动地的监管是比较困难的,作为相对弱势的农民对此往往无能为力,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预留的机动地从事经营活动或者对外发包,从中获利的机会是比较大的。有的地方随意扩大机动地面积,侵犯了作为所有者的农民的利益。为纠正这种错误做法,中央有关文件曾多次强调要控制机动地比例,明确指出预留机动地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百分之五。据统计,在目前已基本完成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中,全国预留机动地总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1.9%,总体上没有超过政策限定的比例。但从局部来讲,仍有一些地方预留的机动地超过了5%。为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法依照上述政策,规定该法实施前已经预留机动地的,机动地面积不得超过本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
鉴于机动地存在的负面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不鼓励预留机动地;另一方面对已经预留的,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还是允许的。只是规定机动地的比例限制还是不够的。如有的会以机动地没有达到规定比例为由,通过对已经承包的土地进行调整或者将本应发包的土地预留为机动地。有的会以没有预留机动地为由,打乱已经建立的承包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损害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机动地不足百分之五的,不得再增加机动地。本法实施前未留机动地的,本法实施后不得再留机动地。对于今后可能出现的人地矛盾问题,除利用现有的机动地解决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利用依法开垦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土地,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当然,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调整条件的,也可以依法进行调整。
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以后是不是农民不能有自己的土地种植庄稼了
以经济组织股权证以后是不是农民不能有自己的土地种植呀?庄稼了暂时没有实施。
Ⅲ 四个全国劳模的名字和事迹
1、韩伟
韩伟,男,高中学历,中共党员,北京市宣武区邮政投递局永安路投递部投递员。他投送邮件400万件,消灭瞎信2万多封,被群众誉为“体贴为民的绿衣使者”。
16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几十万用户准时投信送报,每天三频次,工作时间每天在 10个小时以上。韩伟总说:“用户是咱投递员的亲人,咱要掏心窝子为亲人分忧代劳,用自己的双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韩伟走街串巷为用户既送报又送“心”,用自己的双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
2、孟广彬
他注册“雷锋号”小鞋摊,几十年如一日,用一针一线穿写出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以一个平凡劳动者的坚守,诠释了一名草根工匠的社会价值。
孟广彬出身贫寒,因小时候得到过很多乡亲的帮助,便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回报社会。孟广彬把雷锋当作自己的榜样,1988年起,他开始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外摆摊修鞋。他的鞋摊旁有块小黑板,上面写着:“鞋子穿坏请别愁,广彬为您解忧愁;生活之中互帮助,雷锋精神记心头。”他还制作2000多张优惠卡分发到学生手中,凡是贫困学生、老人和残疾人来修鞋,一概分文不取。
几十年来,他义务修鞋十余万双。无论刮风还是下雪,他都要等到学生们放学把鞋取走再收摊,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1995年8月24日,家人发来电报,在山东的母亲病重,要他速回。但看到鞋摊上还有五双修好的鞋没人来取,他就一直等到傍晚学生们把鞋取走,才匆忙赶到火车站。
3、陶玉国
陶玉国,矿工,全国劳动模范。生活中的陶玉国是一个乐观豁达的煤矿汉子,别人说他劳苦功高,他总是腼腆地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常的“拔牙工”。
煤矿是高危行业,而他从事的是高危行业中的高危工种:采面回柱,这个工作煤矿工人有个形象的比喻,叫“虎口拔牙”,就是采煤工作面煤层采完后,回收采空区的设备和支撑顶板的柱子,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技术、体力、耐心、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陶玉国从未过分渲染这项工作的危险和艰难,也从不向领导提条件讲报酬,总是默默地承受,一次又一次安全地完成任务,在采面上一干就是20余个寒暑春秋。
4、杨金福
杨金福(1938——)江苏吴县人。全国劳动模范。
1949年起历任江苏吴县越溪乡张墓村农会主任、一大队党支部书记、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稳定农业,搞活副业,兴办工业,闯出了一条农副工三业协调的路子。全村430户家家依靠集体经济成了万元户,村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单位。1979年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5、时传祥
时传祥(1915年1月1日—1975年5月19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起了掏粪工。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4年,北京环保局分配部分青年学生作掏粪工。时传祥时任崇文区清洁队青工班班长,为转变部分青工怕脏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时传祥,脏活累活抢在前,对青年工人言传身教,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影响青年一代安心本行业工作。
Ⅳ 为增加集体经济,流传村民承包地种果树,个别村民要种杨树,村集体该怎么办
这个只能沟通解决,不可强制,毕竟,土地经营权已经承包到户,个人有权决定怎么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