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和中国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
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地少人多,地大物博,人口多消费就多,这两国想把经济发展到发达国家那样,就要少生孩子,把人口降下来。
2. 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3. 印钞票能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狂印钞票的话,会有不可预料的结果!醒醒吧!!钞票会贬值的!就算别国回不印的话,那么汇答率中,也许人民币值从8¥100日币改成5¥1日币的结果,会被世界看不起!!!你太天真了!不是中国说了算!如果你是小孩就算了,要是大人,哎。
不过,作怪倒是有,应该是作孽!美国和其他强国,为了让国家排名在世界第一而限制发展国家,攻击利比亚是为了石油,中国就是发展中的国家,也常遭限制。不过中国持有大量核武器,如果没有的话,这里就会成为战场!因为核武器就是保护符!因为一个原子弹,一个城市,一个氢弹,一个省,破坏力如此之大,所以要感谢那些研究和武器的人。
记住,美国是最可恨的!日本和美国一样,日本跟着美国起哄!
在这些穷苦国家中的救世主,就是中国。
4. 为何印钞厂每天都在印制钞票,市场真需要这么多钞票吗
印钞厂每天都在印制钞票,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纸币变得老旧易碎,甚至会因为一些意外的状况导致损毁,因此,需要印刷钞票。
每次发行新票时,都有明确的目的,不会盲目打印大量票据,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价格快速上涨。为了严格控制当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国家不会随意大量印制钞票。
因此,尽管这些票务印刷厂每天都很忙,但它们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印刷,而且没有目标也不是无休止的生产。
5. 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是不是只要多印钞票就能解决
我个人觉得想实现经济发展,不是只要多印钞票就能解决。国家需版要印多少钞票是受多权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就是包含这个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就是指一个国家需要发行多少纸币,是由这个国家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次数来决定的。货币流通次数,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循环流通多少次。
国家如果印多了钞票就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意味着钱多了,引起通货膨胀,也会造成货币贬值,也就是钱多不值钱。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不能一味依靠发行钞票来推动的。
6. 印度发展经济的社会条件
印度的基础设施之所以匮乏,关键在于政府不作为,而政府不作为又是由印度的体制造成的。如前所述印度的经济增长是市场导向的,政府规模较小,税入较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做不了制造业,就只能去发展服务业,从而使得印度的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奇高。然而问题就在于印度为什么能够在制造业发展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却能发展出一般发展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难以想像的、规模极为庞大的服务业,以致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办公室”。概括地讲,印度的服务业发展得益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因特网经济的发展使得服务业的外包与分工可以分散到全球各处。服务产品原本就没有运输成本,但是服务产品经常是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所以,在网络诞生前,大部分服务都是本地化的。但是因特网的诞生使得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空间上加以分离,从而使得像印度那样没有本地服务需求的国家也可以加入到全球服务业的外包分工中去。二是印度在全球服务业中所具有的比较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反映在两个方面:与世界上大部分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它有语言优势,因为印度是个讲英语的国家;与世界上大部分讲英语的国家相比,它又是个拥有低廉服务成本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印度的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之所以非常高,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者就像国际上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它的经济结构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更加先进,而是因为它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以及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禀赋,再加上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如果以上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千万不要与印度进行简单的结构比较而得出中国应当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看法或者政策结论,因为这会导致中国走上背离禀赋给定的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而错失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性机遇。
其次,再来分析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为何会高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印度的个人消费高得惊人,要占到其GDP的67%,不仅大大高于中国,而且也高于任何其他亚洲国家,几乎可以和美国媲美,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说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了,大约为70%左右。在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中国和大部分亚洲国家的印度,为何会有如此之高的居民消费率呢?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归结为印度与其他亚洲国家不同的消费观所致。经济学家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除印度之外的亚洲国家是依靠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而印度是依靠民众的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此印度的经济增长要比大部分亚洲国家显得更加健康。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依靠本国居民消费来推动的经济增长比依靠储蓄、投资和出口来推动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定。但是,问题的重点并不在此,而是在于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国家不能顺利地走上依靠本国居民消费支出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
7.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就要不断印钞票
这样才有货币流通,但是不是不断的印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的问题解决了,麻烦点一下采纳,谢
8. 印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印度很多方面不如中国,教育,军事技术等还有核武器,远程武器等
但他们不学技术,光靠买,航空母舰已经买4艘了,什么武器都买,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而且自己研制的武器不过关,经常请以色列来搽屁股。他们的半导体业挺发达,其他,没什么,农业也不如中国,也不重视教育,中国至少还有9年义务教育,但印度没钱的话就在家卖东西。总说,他们需要发展,虽然人均GDP比中国高
采纳为答案
9. 央行印的钞票是如何进入社会的
想一想, 政府印出的新增的钞票, 应该主要是通过一下几种途径流向社会的:
1、就是政府新增印的钞票,直接通过涨工资的形式发给一些人, 但这些人肯定不包括中国80%的农民,以及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城市居民。只包括政府成员,公务员,官员,政府国有企业员工,教师,政府雇员等所有靠政府发工资的人,然后再通过这些人的市场消费流向整个社会.... 农民肯定不在这范围内, 非国有企业的市民也不是, 商人、企业主不是,私营企业的打工者更不是。。 也就是“涨工资”只是钞票的印发者(政府) 对吃皇粮的人能直接多发工资, 而其他人的工资永远都还是由整个市场来决定。
2、商业银行在央行是有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准备金是有利息的,这个利息就是央行用新印制的钞票给商业银行的。然后商业银行就以向外贷款的形式把这些钱流出去..到社会上去........
3、外汇占款:出口商品的企业获得了美元,然后这些美元存到了银行,银行给企业兑换的人民币就是新印制出来的。有多少出口,就有多少价值的新币印制出来。出口了商品,却徒然多出来双倍于该商品价值的钞票,一部分是人民币,另一部分美元,而美元又把美国的东西买不回来,只能买美国的垃圾国债。所以,出口越多,通货膨胀越厉害。
而中国自改革开发以后的贫富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什么有些人手里的钱多, 有些人却很少? 正是通过印钞票,涨工资 这种过程形成的,最终社会上各个人获得的钞票肯定会有差距,而且差距会越积越大, 所以表现的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那些打工者,与纯农业耕种的农民,以及或一些半失业状态的人 最后获得的钱是最少的,而且他们原先拥有的钞票会大大贬值.... 而这个过程中获利最大,或者说得到钱最多的是政府的高官(其中当然也有受贿所得),国企高官,以及私营企业主....... 而发给一般公务员等其他政府雇员,以及教师的工资一般都只是差不多够用,或者说是整个社会钞票增多后的贬值部分的补偿, 所以这些人可以算是 “中间人群”,不失不增,有时稍微增加....
越来越大的贷款带来的收入,,,,钱只能越来越不值钱.......
10. 想要实现经济发展是不是多印钞票就可以,为什么
不是,多印钞票人们手中的钱多了,物价就会上涨。导致通贷膨涨。通俗意思就是原来一百块钱可以买一只鸡。钱多后就是二百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