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
地热资源不但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而且含有一些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能够供洗浴、康乐、旅游、供暖、养殖、种植、生活饮用或生产用水等,还具很高的医疗价值。故对地热的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青睐。
陕西关中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隋唐时期,著名的临潼骊山华清池温泉、蓝田汤浴温泉和眉县汤浴温泉就已被古人用于医疗洗浴、旅游观赏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热潮,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了建设经济强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大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延长经济产业链,促进陕西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建设生态省和环保型都市的重要举措。于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政府合作开展了陕西省关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查清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通过对关中盆地19000平方千米面积开展1:25万地热地质调查,查明关中盆地热储量3.23×1018千卡,相当于标准煤4.61×1011吨。计算出渭北碳酸盐岩溶隙裂隙型地热流体开采资源为50.76×104米3/日;秦岭山前基岩裂隙型地热流体开采资源量为0.288×104米3/日;盆地中部新生界孔隙裂隙型地热流体的总静储量14781.20×108米3/日,可采资源量为43.92×108立方米。现有热水井302眼,地热水开采量约5894.19×104米3/年。开发利用的范围主要集中在热储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西安市、咸阳市及其周边地带,其次分布在旅游资源较好、有温泉出露的秦岭山前地带,如眉县西汤浴、长安区东大、蓝田东汤浴、临潼骊山等地及其主要用途。为将来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开展了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与科学合理的区划,提出了开发利用方向
针对地热资源特点,分析研究其综合利用价值,科学地划分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的限制开采区、保持现状区和适宜开采区,以及地热开发有利地段,提出了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在地热能利用、地热水资源矿物质利用、地热水产养殖、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地热资源的系统化管理、回灌技术等方面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地热资源,解决以往总体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达到实现梯级开发来节约资源的目的。项目不但取得了新成果,为地方政府地热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地热开发提供了示范工程,且使关中盆地地热资源开发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可持续的轨道。
三、建成了一批开发利用示范,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通过该项目,施工完成了6口地热井,使关中盆地热井总数超过310眼,年采热水能力超6000万立方米,仅供暖面积就超过500万平方米。
古城咸阳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地热城”(图1),国家发改委确立其为“国家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国土资源部将“咸阳市绿源地热能开发项目”首批命名为“温泉(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单位”、“陕西省咸阳市天虹基·紫韵东城小区”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单位”。近年来,地热水资源的开发,改变了城市能源结构,减少了烟尘、灰尘排放,使天空更加蔚蓝,空气更加清新,咸阳市先后荣获“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咸阳地热城、西安临潼华清·爱琴海(图2)、咸阳海泉湾温泉世界(图3)地热综合开发典范等,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地热旅游业的发展。
图1 咸阳地热城
图2 西安临潼华清·爱琴海
图3 咸阳海泉湾温泉世界
工业锅炉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二氧化碳2620千克、二氧化硫8.5千克、氮氧化物7.4千克、烟尘200千克、废气1万立方米。关中盆地每年开采5884.79×104米3/年地热水,其中携带热能(按井口温度降到15℃计算),折合标准煤204595.2千克。也就是说,关中盆地2007年开采地热水减少了503.924千克二氧化碳、1739.059千克二氧化硫、1514.004千克氮氧化物、40919.04千克烟尘和204595.2万立方米废气排放。
Ⅱ 陕西省关于革命老区的政策
陕西省的老区,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甘、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现属陕西行政辖区部分,分布在陕北全地区、陕南大部地区和关中少数县乡。按所辖老区乡镇的多寡分类,属于一类老区的有: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延安市、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宜君、旬邑、淳化、丹凤、旬阳等28个县(市)。属于二类老区的有:榆林市、府谷、耀县、宁强、商南、三原、宁陕等7个县(市)。属于三类老区的有:泾阳、彬县、商州市、富平、洛南、山阳、镇安、柞水、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镇巴、蓝田等15个县(市)。全省有老区的县(市)共辖乡镇1485个,其中老区乡(镇)858个,占总数的57.8%;老区面积达1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5.1%;人口889.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26.15%。
革命老区在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老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财力比较薄弱,财政比较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非常关心,中央财政一直十分重视对老区的支持与帮助。除通过统一的转移支付制度对革命老区所在省区加大支持外,还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
(1)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单独设立了土地革命时期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由2001年的5.02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17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老区人民切身感受到党中央的温暖,中央明确省级和市级财政要将中央对革命老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对中国革命做出较大贡献且财政较为困难的连片革命老区,用于帮助老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预算中安排一些资金,增加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规模。
(2)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此外,革命老区还可以统一享受国家现行的区域、产业和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附陕西省扶贫文件:
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0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陕扶办发[2007]5号 2007年1月9日)
各市扶贫办(局):
现将《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工作要点
2007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扶贫开发统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专业技能培训为两翼,认真搞好移民搬迁、科技扶贫、利用外资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陕西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计划新扶持建设扶贫重点村1300个,搬迁贫困人口8.5万人,实施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5万人,努力解决4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60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一、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
根据袁省长“进一步加大规划力度,实施整体性移民搬迁,搞好板块型战略”的批示,按照全省“三大块两条线”的贫困分布特征,分门别类制定区域扶贫规划和政策措施,瞄准贫困,从致贫的主要因素入手,大力实施区域板块扶贫战略,着力解决重点区域的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加快推进全省扶贫开发进程。白于山区解决好水的问题,加大移民搬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突出水电路等问题,解决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问题。陕南秦巴中高山区按照流域特点,采取综合措施,集中解决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地区,其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强,确保率先实现脱贫。加大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力度,按照陕北建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四倾斜”措施,从投入、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陕西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快整村推进扶贫步伐,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以整村推进为扶贫工作主战场,加大重点村建设力度,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从最贫困的村入手,突出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和村级班子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施连片开发战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建立重点村建设的后续管理机制,对基础设施项目,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促进项目持续发挥效益。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土安置”的思路,切实瞄准贫困,把握好搬迁对象选择关,继续执行“1+5”的移民建房补助标准,从根本上改变搬迁贫困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巩固近年来的移民搬迁成果,加强后续产业扶持和跟踪服务,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深化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搞好产业化扶贫工作
认真搞好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完善信贷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选准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市场前景好、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龙头企业项目,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搞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加强到户贷款落实情况跟踪监测,提高扶贫贷款的到户率和使用效益,确保贫困户有产业、贷到款、收益好、能脱贫。
四、突出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搞好科技扶贫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的实施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训就业、跟踪服务”的思路,严格把好学员选择关、培训质量关、就业安置关、资金报账关,认真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切实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二是扎实抓好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经济区域和不同的主导产业,开展“百千万工程”(即组织100名专家,联系1000个扶贫重点村,培训10000名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同时,认真实施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相结合的科技扶贫项目给以重点扶持,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农户增收。三是认真抓好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和扶贫系统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的水平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五、抓好世行五期项目准备工作,不断拓宽外资扶贫领域
搞好世行五期项目的准备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方面责任和资金,为项目启动实施创造条件。加强秦巴世行扶贫项目和亚行榆林项目后续管理,继续搞好韩国协力团淳化项目、华一银行旬邑项目和世行社区主导型白水试点项目,巩固项目建设成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项目持续增效。不断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比利时援助扶贫项目等新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外资扶贫新领域。
六、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继续搞好中央部委赴陕定点扶贫和在京陕西扶贫顾问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帮助他们完成定点扶贫任务。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搞好“两联一包” 定点扶贫工作,强化政策措施,加强检查与考核,落实包村扶贫责任,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成效。做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组织和动员,按照“企业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引导和组织社会各界深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七、搞好协调配合,加大扶贫开发资源整合工作力度
在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各类扶贫项目,整合扶贫开发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同时,继续加强扶贫开发与其他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工作。积极推广延安市“两区”扶贫开发、宝鸡“西山突破”等扶贫模式,以整村推进扶贫为平台和抓手,加强组织配合,主动搞好服务。在加大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资金捆绑,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研究,县长(书记)协调、部门上报”的办法,继续推动贫困市、县(区)认真搞好扶贫资源整合工作,引导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向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新村倾斜,加大整村推进扶贫投入力度。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
八、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按照扶贫开发规划要求,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财政投入力度。开展扶贫开发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鼓励财力好的市、县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实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度,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和管理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审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
九、搞好调研宣传和统计信息,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大力宣传扶贫开发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广各地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完成《陕西扶贫大事记》编辑工作,组织编写《陕西扶贫志》,营造扶贫开发良好社会氛围。搞好统计信息工作,建立重大信息报送制度,完善统计信息考核管理办法,准确掌握贫困状况、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和扶贫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十、搞好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组织全省扶贫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工作能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好、业务精、效率高的扶贫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发布部门:陕西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实施日期:2007年01月09日 (地方法规)
Ⅲ 陕西省2010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2010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
Ⅳ 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考试用
陕西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48万,辖10个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6个县(市、区)。全省地形南北狭长,由北至南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人口的15%,畜牧业比较发达,能源资源富集;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约占全省面积的19%,人口的60%,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南部是秦巴山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6%,人口的25%,水力、矿产和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一、陕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工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陕西是资源大省。全省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42.61万亿元,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33%,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探明的主要矿产中,居前10位的我省有50多种。特别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储量1676亿吨,石油探明储量14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6-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万多亿立方米。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热量的优质环保动力煤田,陕北有条件成为我国本世纪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陕西横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和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复杂多样的地形,差异明显的气候,形成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特别是陕南秦巴山区处于南北气候交汇带,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被誉为中国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有野生种子植物37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大熊猫、金丝猴、朱缳等珍稀动物80种。陕西还是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陕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缓解黄河水土流失、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在陕西建都,历时1180年,留下了大量的、具有很高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在近代史上,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历时13个春秋,革命圣地延安保存着一批革命旧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陕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全省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唯一珍藏佛祖指骨舍利的法门寺、西安古城墙等驰名中外。陕北黄土高原、陕南山水风情令人神往,西岳华山、壶口瀑布、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陕西是科教强省。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是我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两院院士49人。有各类科研院所1061个,其中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6所,有8所高校已进入国家“211”工程,3所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以西安、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经形成,西安高新区是中国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杨凌示范区是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跻身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列。
陕西是实力雄厚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把陕西作为重点建设区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先后在陕西摆布了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24项在陕西落成,占15.4%,居全国第二位,从而奠定了陕西制造业和军事工业的基础,并确立了国民经济的框架和产业结构。通过几十年的建设,陕西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军工企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及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家电等研制能力在全国具有优势。机械装备产业承办全国电力建设1/3的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具有技术先进的重型汽车变速器和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及总成生产能力,是我国重要的机床工具加工生产基地。工程机械在推土机、液压挖掘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制能力和竞争优势。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具有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拥有占全国航空工业1/3的人员和1/2的总资产,科研生产能力强,产业配套齐全,综合实力在国内航空工业中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发展民用飞机最好的研制条件。
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出现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保持了11.6%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36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地方财政收入474.5亿元,加上上划中央税收收入共891.6亿元,增长27.8%。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全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处在上升阶段。
二是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8亿元,是“九五”的2.4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64公里,以西安为中心连接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初步形成。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50公里,“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骨架网正在建设形成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辟了通往国内外70多个城市的130多条航线,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和输变电能力既可满足省内需求,又能向中国华北、西北其他省区输送。陕西通信网络的装备水平、技术层次已与世界接轨,基本建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传输网,综合通信网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日臻完善,70%以上的大中城市实现了城市气化,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黑河引水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建成,西安等主要城市和重点投资地区的供水有了可靠保障。
三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陕西一直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近年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改造3209.5万亩,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7.26%,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四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较好。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业、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工业等六个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迅速崛起,连续几年技工贸总收入增长速度超过20%。果树种植面积已达1327万亩,其中苹果727万亩,总产量居全国第一,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发展方兴未艾,鲜奶产量居全国第6位。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服务业快速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三个转化”势头良好,一大批产业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五是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45.6%,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内资的总量大幅增长,外向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
三、发展前景展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蓝图。“十一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l.7万亿元,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到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到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20000亿元。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4000亿元。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六个战略”,即项目带动、工业强省、科教兴陕、人才强省、城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四大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陕西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提出了在全省三大区域建设四大基地的区域经济布局。四大基地建设即“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中草药、渭北优质果”。具体讲,就是以“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现代中药(绿色产业)产业基地和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实现全省三大区域优势互补,携手并进,协调发展,夯实陕西经济全面振兴的根基。
陕西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综合指标
指标 计算单位 2006年 2007年
绝对值 增长% 绝对值 增长%
一、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4523.74
488.48
2440.5
2094.02
1594.76
12138 12.8
7.4
14.3
14.5
12.4
12.4 5369.85
594.69
2916.97
2599
1858.19
14350 14.4
6.7
17
18
13.1
14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房地产开发投资 亿元
亿元 2610.22
394.86 31.7
32.1 3641.88
535.32 39.5
35.6
三、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亿元
亿元 696.77
821.55 31.7
28.6 891.6
1050.71 27.8
27.5
四、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9268 12 10763 16.1
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元 2260 10 2645 17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22 15.1 1800.91 18.3
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8 1.8 105.1 5.1
八、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53.6
36.3
17.3 17.1
18
15.3 68.88
46.72
22.16 28.5
28.7
28.1
九、外商直接投资 亿美元 9.25 47.2 11.95 29.2
十、国际旅游人数
国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人数
国内旅游收入 万人
亿美元
万人
亿元 106.11
5.10
6950
378 14.3
14.3
16.06
19.5 123.13
6.12
8015
458 16.0
20.0
15.3
21.2
十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 4.04 4.05
十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万人
% 26.52
4 28.15
4.02
Ⅳ 2010陕西县域经济排名
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昨日召开表彰大会,对2010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进行表彰,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等10个县成为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10强县,其中我市高陵县排名第5。
十强县陕北占了7个
经对83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1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去年名列前10位的县(市)依次是: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吴起县、高陵县、志丹县、黄陵县、凤县、彬县、安塞县。
2010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获奖县分别是吴堡县、合阳县、延长县、富平县、白水县、洛南县、镇安县、柞水县、永寿县、丹凤县。
同时,经过对2010年107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行排位对比,昨日的表彰大会还对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10名的县(市、区)予以表彰。依次为富县、佳县、吴堡县、麟游县、宁陕县、长武县、旬邑县、平利县、永寿县、横山县。
府谷神木靖边名列前三
在10强县中,依靠能源产业支撑,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名列前3,资源优势明显的陕北占了7席。其中,府谷县仍然连续两年稳居第一,而彬县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由上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9位,跻身全省10强县行列。
在2008年的10强县排名中,府谷排名第3,2009年首次由第三跃居第一,取代了神木县连续5年名列全省之首的地位。相关人士分析,府谷居首,靠的是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社会指标,特别是很多增长速度指标位次前移。
根据2010年监测指标,府谷县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等都明显超过位居第二的神木。但与此同时,神木县的部分总量指标仍然稳居第一,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
十强县6%人口创造18.1%GDP
2010年,10强县人口占全省的6%,创造了18.1%的GDP。
据统计,去年全省83个县(市)实现GDP5244
.6亿元,占全省的52.3%。其中,10强县GDP为1809.81亿元,分别占全省和83个县(市)的18.1%和34.5%。同时,10强县县均GDP180.98亿元,是83个县(市)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381.8亿元,占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的49.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6.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3个百分点。
链接
西安连续两年包揽五强区
陕西五强区榜单昨揭晓
昨日,2010年度陕西十强县、五强区等备受关注的榜单新鲜出炉。
其中,西安市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荣获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西安市连续两年包揽陕西五强区。
经对24个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30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2010年度名列前5位的区依次是: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新城区,即2010年度“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
据了解,在2009年,西安继2008年占据五强区其中四席后再进一步,新城区进入前五强,因此西安市已经连续两年包揽了城区发展五强。
去年,陕西五强区人口占全省的10.4%,创造了20.6%的GDP。五强区GDP为2066.81亿元,分别占全省和24个区的20.6 %和43.1%。区均GDP413.36亿元,是24个区平均GDP的2.1倍。
背景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脱颖而出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从陕西众多区、县中脱颖而出?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要参考四大类指标,多达30余项,最后对指标加权计算出综合分值进行排名。
什么是县域经济社会?
据悉,县域经济社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社会。根据我省实际,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评范围为全省107个县(市、区),重点监测考评83个县(市)。
监测考评有哪些指标?
去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检测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其中83个县(市)监测考评指标为31项,24个区监测考评指标为30项。资料分别来源于统计、教育、公安、民政等部门。
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等,前三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城镇化率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有线电视入户率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最后,监测考评以功效系数法对监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处理,加权计算出各县(市、区)监测指标的综合分值。
十强县、五强区如何奖励?
按照省政府有关奖励办法,对年度通报表彰的“十强县”、“五强区”和争先进位前10名县、前5名区及工业化发展单项奖前10名县(市、区)进行奖励。
首次进入“十强县”和“五强区”的县(市、区)将各获得100万元的奖金,其他“十强县”、“五强区”以奖励50万元为基数,对照上年位次,每进1位增加奖励10万元,每退1位减少奖励10万元,减完为止。
亮点
神木县和雁塔区居民最富
去年陕西县域经济比重占全省半壁江山。记者了解到,去年陕西县域、城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神木县GDP位居全省县域之首
据统计,去年我省83个县(市)GDP为524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为52.3 %,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县均GDP 63.19亿元,较上年增加13.2亿元。其中,神木县GDP达到604.94亿元,位居全省县域之首。
神木县和雁塔区居民最有钱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5元,83个县(市)中,有58个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在上年7223元的基础上,再次突破8000元大关,达到8672元,分别高出全省和全国水平4567元和2753元。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较上年增加1566元。其中41个县(市)和20个区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雁塔区分别达到22301元和23517元。
神木县财政收入最高
去年,全省县均财政总收入7.56亿元,较上年增加1.75亿元,增长30.1%;区均财政总收入28.21亿元,增加6.65亿元,增长30.8%。有13个县(市)和17个区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最高的神木县达129.32亿元。
在财政支出中,全省教、科、文、社、卫、农和住房保障支出比重为57.6%。其中,83个县(市)比重为63.7%,高出全省水平6.1个百分点;24个区比重为65.4%,高出全省水平7.8个百分点。
府谷县城镇投资最高
去年,我省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83个县(市)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43亿元,较上年增长30%,22个县(市)超过50亿元,最高的府谷县达到182.72亿元;24个区平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较上年增长29.1%。雁塔区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808.17亿元。
同时,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有26个县(市)和6个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5个县(市)和 6个区达到或超过50%,比上年增加4个和2个,最高的眉县达到70%。
Ⅵ 为什么合阳县是陕西最穷的县
2008年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监测排名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位次 县(市) 1 神木县 29 蒲城县 57 汉阴县 2 靖边县 30 子长县 58 大荔县 3 府谷县 31 旬邑县 59 平利县 4 志丹县 32 长武县 60 淳化县 5 吴起县 33 子洲县 61 绥德县 6 韩城市 34 旬阳县 62 潼关县 7 高陵县 35 城固县 63 富平县 8 黄陵县 36 华阴市 64 麟游县 9 安塞县 37 延川县 65 紫阳县 10 凤翔县 38 周至县 66 商南县 11 定边县 39 蓝田县 67 山阳县 12 岐山县 40 勉县 68 吴堡县 13 凤县 41 澄城县 69 洋县 14 横山县 42 富县 70 佳县 15 兴平市 43 永寿县 71 丹凤县 16 洛川县 44 柞水县 72 合阳县 17 户县 45 陇县 73 白河县 18 华县 46 石泉县 74 白水县 19 三原县 47 宜君县 75 西乡县 20 彬县 48 延长县 76 宁陕县 21 泾阳县 49 宜川县 77 镇坪县 22 礼泉县 50 千阳县 78 太白县 23 乾县 51 米脂县 79 黄龙县 24 甘泉县 52 略阳县 80 岚皋县 25 武功县 53 清涧县 81 镇巴县 26 眉县 54 镇安县 82 佛坪县27 南郑县 55 宁强县 83 留坝县
Ⅶ 陕西省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措施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以农业产业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道路;以农业市场化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农业现代化来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既合理利用资源又能有效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2、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到2000年底,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将贯穿于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必然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新世纪的头20年,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Ⅷ 陕西省延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择优开发、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1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全市生产总值713.27亿元,增长15.7%,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全国6.7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居第四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15亿元,增长7.1%,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5.61亿元,增长1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6%。第三产业增加值85.51亿元,增长12.7%,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三次产业的结构为7.3:80.7:12。人均生产总值达33332元,折合4831美元,较上年净增4657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1%,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一位。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沟种植、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先后跨越了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和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在遭受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村人均生产粮食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1.95万吨,苹果总产43.68万吨,羊子存栏91.64万只,薯类总产74.19万吨,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止1999年,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越线目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杏子河流域等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赞誉。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初步形成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工业布局,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骨干产业继续发挥了支撑经济全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量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1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市编31户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税金1.8亿元,利润4.1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趋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延安机场经过扩建,可以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西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于1992年8月全线开通营运,神延铁路年内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竣工,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村村具备通程控电话条件”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宝山区,北京石景山区,深圳龙岗区等市区缔结了友好关系,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了建立友好市区意向。引进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世行资金实施了杏子河、延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效果。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援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和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镇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埃尔富特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学生51.6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全部完成了“普九”任务,7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健全,长期危害群众健康的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2亿元,电话总数达15.38万户,电话普及率8.2部/百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显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缩小差距两大任务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市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延战略等工作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开发步伐,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的新延安。
Ⅸ 陕西榆林绥德县经济与发展前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绥德为南北物资的储备、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绥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山川秀美建设、扶贫开发步伐,确立了“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改革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使经济社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县实现GDP8.28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是2000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0年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1.9倍。今年1-9月份,全县实现GDP6.2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1%。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以来,绥德县结合自然条件和农民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引导群众按照“近抓羊草、远抓枣桑、常抓劳务”的战略思路,重点发展劳务输出、红枣、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在以黄河沿岸枣林坪、河底两个乡镇为中心的黄土丘陵土石山区发展红枣加工企业150多户,年加工红枣3000多吨;在薛家河、吉镇、赵家砭等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种草养畜、种桑养蚕业,目前已建成以薛家河镇为中心的舍饲养羊示范基地,舍饲养羊近17万只,桑树种植面积20万亩,养蚕近100张;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2005年共输出剩余劳动力5.9万人,其中有序输出2.9万人,直接经济收入2亿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相继建成了辛店乡龙湾、义合镇和合峁、中角流域等八大综合治理区,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1.2%提高到45%,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236万吨,生态体系正趋向良性循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讯等为重点,通过实施水窖、水井建设以及防氟改水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饮水用电问题。全县农村公路在榆林市南六县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市第三个实现乡乡通油路的县区。
(二)城市经济建设
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绥德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把城市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市场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出了穷县财政不拿钱搞建设的路子,2002年8月被省科技厅列为“陕西省城镇化建设科技示范县”。绥德县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建成了7段总长为7650米的防洪河堤和集防洪、交通、商贸、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滨河、神龙、学子、永乐四条大道;完成了白家湾小区开发建设工程、体育场和旧城改造工程,以及五一小区的大部分建设工程,扩大了学子小区和雕阴小区的建设规模,启动了永乐小区建设工程,并对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公共设施进行了维修、疏通和硬化,增添和改良了部分市政设施。
与此同时,绥德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把抓项目作为抓绥德经济的重头戏,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招商局,指定一名分管副县长专门负责项目工作,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出了不同的优惠政策,确定了100万吨纯碱、20万吨电石、5万吨氯酸钠“一大两小”项目为近期主攻目标,完成了5万吨氯酸钠的项目申请报告、20万吨电石项目的申请报告和盐化工园区总体规划,包装了一批较有前景的项目。绥德县先后签订大小项目25个,引进了华龙洗煤厂、鸿武洗煤厂、恒源洗煤厂、能源洗煤厂、天和长大酒店、心康酒店、富源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远大商贸服务公司等18个项目,到位资金2亿多元。
(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县城教育为中心、以高中教育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骨干、以中心村小学为网点的教育新格局,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连年来,全县高考及名牌大学录取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文化事业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挖掘整理了大量民间艺术资源;计划生育建成自治示范村70多个,正向综合示范县的目标迈进;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就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8%;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节目传输质量进一步提高,电视普及率达到95%;“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达9018人,农村27185个低保对象也落实了低保措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得以落实。
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十一五”时期,GZ35高速公路、太中铁路将全线贯通,榆绥高速公路、西包铁路复线开工并建成,区域铁路网络绥德枢纽站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绥德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绥德县将充分利用“井”字形交通优势,发挥绥德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带向东向南最近出海通道的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二是资源优势。在盐岩资源方面,据地质资料表明,绥德县位于陕北石盐矿床的中心地带,氯化钠含量最高达99.8%,其他有害元素含量甚微;在天然气资源方面,通过实地勘探证明,绥德县境内储藏着天然气资源;在焦煤资源方面,根据府谷、吴堡石炭——二叠纪煤资源勘查成果,结合东部山西省河东煤田的地质特征和该区地震勘查解释成果,在收集并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的基础上,测算出绥德河底和佳县螅镇一带预测资源量为21.57亿吨,可初步证明该区域有焦煤资源。因此,绥德县将以盐岩、天然气、焦煤开发转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榆林的盐化工中心,形成框架牢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省内外有重要位置的新型现代化盐化工及载能工业基地,力争上马120万吨真空制盐、100万吨纯碱以及配套30万吨合成氨、60万吨电石、5万吨氯酸钠、2万吨金属钠、100万吨煤焦化厂等产业项目,加快石油、天然气、焦煤勘探开采步伐,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是人文优势。绥德是陕北地区惟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乡,不仅有被称之为“三大宝”的扶苏墓、蒙恬墓和汉画群,而且有居陕北馆藏文物之最的商周青铜器。同时,陕北民歌、唢呐、剪纸、刺绣、石雕等民间文化艺术也极为丰富,“黄土地艺术团”、“绥德汉唢呐团”多次在海内外巡回演出,使陕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绥德县把人文资源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建设黄土文化传承传播基地。一方面做好红色旅游等三项规划,强化“黄土地艺术团”、“陕北民歌演唱团”和“绥德汉唢呐团”三个团体,建设“三十里铺”民俗生态文化村、陕北石雕文化专业市场、龙湾生态示范建设等三个工程;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绥德中学和绥德一中创建成全国和全省示范高中。同时在学子小区新建绥德县职教中心,使其成为榆林南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教育基地。
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未来的几年,是绥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绥德县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为发展总思路,着力加强陕北的物流中心,盐化工中心,南部县区教育中心和区域中心,以及黄土文化的传承、传播基地、陕北轻工、化工、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等“四大中心两大基地”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在县城北部地区尽快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与国内各大物流区紧密衔接的物流体系,使绥德成为陕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二是以盐岩、天然气、焦煤开发转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榆林的盐化工中心,形成框架牢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省内外有重要位置的新型现代化盐化工及载能工业基地。
三是把人文资源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和利用,做好旅游景点、文艺团体、民俗生态文化村、陕北石雕文化专业市场等文化工程的规划建设。同时,继续整合教育资源,逐步把绥德打造成以高中教育为旗帜、职业教育为品牌的陕北教育名城。
四是以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战略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产之县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西部强县。
Ⅹ 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冷静汽车发展的成功经验,那你可以去他们的网站上进行查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