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理解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国有经济,毫无抄疑问,就是国袭家所有制经济。以前的国有经济体制,是大锅饭国家补助优待制度,员工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其发展受到了制约。现在,国家推动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制,但大部分的国有经济都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了不落入外人之手,国家在股权改制上,推出了国有的混合所有制,即国家占大头,社会他人占少头。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国家自由操控自己的经济发展,对国家的税收增收等都大有帮助。
Ⅱ 国家对国有经济和个体经济分别采取怎样的政策
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政策有:
1、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
2、国有经济更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
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差别。
二、国家对个体经济的政策有:
1、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
2、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
3、放宽了对个体工商户经营主体、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的限制,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经登记都可以成为个体工商户,可以经营“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禁止进入的行业”。
4、根据经营需要可以招用从业人员,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
(2)国有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也将为8亿农民从温饱迈向小康提供了广阔天地。
Ⅲ 如何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有经济发展现状──关于国有经济
经济区划图片(1张)所谓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中文名:经济区划时间: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相关国家:欧美国家相关文献: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享发展简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国家以区位论为理论依据,开展经济区划的研究。他们强调市场在区域构成中的作用,偏重于部门经济区划的研究。列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济区划问题的奠基人。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一书中结合俄国的实际,提出了经济区划的基本思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列宁在领导编制《全俄电气化委员会计划》(1920)时,通过划分经济区把全俄电气化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区划理论的发展。与此同时,苏联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如H.H.巴兰斯基、H.H.科洛索夫斯基等,对经济区划的理论、原则、方法以及类型等做了大量研究,从而形成经济区划的理论体系。区划种类目标性的经济区划第一,目标性的经济区划。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目的,对特定区域进行的经济区划。综合经济区划第二,综合经济区划。对某个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区划的,称为综合经济区划。部门经济区划第三,部门经济区划。对某地区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区划的,称为部门经济区划。时序经济区划第四,时序经济区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空间结构给予的界定。客观基础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区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的表现形式,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经济统一体。经济区划就是科学地反映客观形成的这一地域经济统一体的体系。另一种观点则否认存在经济区划的客观基础。认为它是分区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如何划分经济区则取决于研究任务的需要,可以相应地规定不同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原则方法不同的国家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所不同。中国划分经济区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原则,其内容是:①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划分经济区时要从总体利益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②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划分经济区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以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划分依据。③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即全区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区经济联系的枢纽,对周围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地估算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④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利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计划指导。⑤充分考虑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和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划分经济区还要考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原则、有利于民族自治和发展的民族原则、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发展。基本程序①系统地调查研究全国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②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结合各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确定各地区生产专业化的方向,并根据主导专业化部门发展的需要勾划出经济区的概略轮廓。④以地区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研究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具体地确定各经济区专业化生产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综合各个经济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区界的划分。⑤根据地区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分析区内、区际的经济联系,结合交通运输条件对经济区界进行具体的经济论证。
Ⅳ 国家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一般适用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费、农村人口比重、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不同的组织还制定指标来衡量各种制度环境。 其中,比如“人口预期寿命”、“新生婴儿死亡率”能比较合理的反应出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状况,是广泛适用的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 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劳务)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作为一个国家,叫作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地区,就叫地区生产总值。 与GDP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指标是GNP,也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内居民(单位)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总值。两者的区别通俗一点解释:GDP包括了境外单位或居民在我国境内创造的价值,却不包括我国单位或居民在境外创造的价值;而GNP正好相反,它包括了我国单位或居民在国外创造的价值,却不包括境外单位或居民在我国境内创造的价值。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中,两者基本上是相等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两个数值是不同的。尽管在一些国家这个差别很小,那是因为总有一部分国内产值为外国人所有,而一部分外国的产值又为国内居民所有。 GDP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从总体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004年,我国的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六,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2005年,我国的GDP总量为182321亿元。)但也有不足之处,因为它忽略了一些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方面的效益。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不惜以浪费大量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正在研究神枪手的国民经济指标核算体系,引入“绿色GDP”的概念,现在这一指标体系已经初步确定。据北京市试点测算,剔除资源环境等因素之后,绿色GDP数值大约为原GDP的75%左右。 尽管现行的GDP核算方法有一定不足,但它也从总体上反映出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2、人均GDP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个标准,一般地说,人均GDP高,社会福利水平也就高。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为: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为贫困,达到400美元为温饱,达到800美元为小康,达到4000美元为富裕。按照这个标准,我国除贵州以外人均GDP都超过了800美元,也就是总体上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不是全面的小康)。 人均GDP在衡量经济社会福利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它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往往与真实的社会价值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也忽略了资源、生态、环境等社会价值,这就需要引入“绿色GDP”。第二,经济福利水平取决于市场价格,不同国家的购买力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引入“价格指数”。第三,人均GDP没有考虑到经济收入的不平等程度,有时人均GDP高的国家福利水平还可能低于人均GDP略低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比如巴西、玻利维亚、阿根迁等,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有的达到5000美元,但由于贫富差距太大,社会却是动荡不安,经济学界称其为“拉美陷阱”,这就需要引入“基尼系数”。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来判断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指标,它的数值在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0表示绝对平均,1表示绝对不平均。目前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关于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官方的说法是在0.4~0.45之间,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已经超过了0.5,总之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这一点已经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目前贫富差距较大,资料说,50个富豪的资产,就相当于5000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就相当于全国9亿农民两年的总收入。 4、城乡居民收入 这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为直接的指标。在城镇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叫农民人均纯收入。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很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最高的是上海18645元,最低的是青海8058元,相差10587元;辽宁省为9108元,排名13,低于全国平均线1385元;铁岭市为6526元,低于全省平均线2582元,低于全国平均线3967元,比全国最低的青海省还少1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平均为3255元;最高的也是上海8342元,最低的是贵州1877元,相差6465元;辽宁省为3690元,排名第九,高于全国平均线435元;铁岭市为3756元,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线66元和501元。再从城乡差距看(也许有不可比性),全国城乡差为7238元,辽宁省相差5418元,铁岭市相差2770元。 5、恩格尔系数 它是世界上比较通用的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它是指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例。通用的标准为:恩格尔系数高于60%为贫困,60%~50%之间为温饱,50%~40%为小康,40%~3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2005年,全国城镇为38.5%,农村为41.9%,城镇最低的是重庆和内蒙古31.4%,最高的是西藏53.9%,农村最低的是北京32.8%,最高的是西藏60.3%;辽宁城镇为38.8%,农村为41.6%。 其他不重要
Ⅳ 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国家安全巩固国有经济和发展的主导力量。”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一切生产手段共同拥有的劳动人民所有制形式,以及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矿产,河流,国家森林,荒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资源,陆地和海上,而且所有的人所有的工厂,农场,商店,铁路,电信和银行。可见,公有制经济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从而成为该国国家有计划开展重要经济状况的宏观调控。因此,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引入新的思想作用
要更新观念,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的作用,只是作为国有经济中的份额国民经济的更多越高越好,还是要了解各种所有制的企业的比例,国有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好。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正确方向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的方向和国家经济发展和对经济的整体形势影响的控制权。从国家经济整体调整战略布局,既要保持一定的量,更要注重优化和质量改进的总体布局实力。这种战略调整也必须完美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加强对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控制,你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的关系和重要的产业支撑,引导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注重优化和质量在经济,技术质量,管理质量和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总体分布,扩大影响力。第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发挥,不仅通过国有企业的作用来实现,而且要在企业持有的股权的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发展中国家和实现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四,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可能会有所不同。
Ⅵ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 国有经济的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一,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其二,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三,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在改革和发展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Ⅶ 什么是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回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答。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
国有经济的作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一,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其二,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三,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在改革和发展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Ⅷ 国有经济,国民经济,国营经济分别是什么意思有啥区别
国有经济: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国有经济是又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成分;
它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
国民经济: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构成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对国民经济的观察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
从静态上看,国民经济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的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构成。从动态上看,就是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依次从生产开始,经过分配,达到最终使用的不断循环利用过程;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对外贸易、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通过国家投资和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方法而产生。因国家的性质不同,有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区别:
主体不同: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生产利润归国家;国民经济,生产资料不一定归国家所有,利润按劳分配;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8)国有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国有经济的正确导向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既要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更要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
这种战略调整,还必须同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进行。
国营经济定义:
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经营的经济。有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中国,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经济全局的企业和现代化大工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主要商业等均属于国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国家一般不直接经营企业,因而改称为国有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国有经济
网络-国民经济
网络-国营经济
Ⅸ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有什么区别
二者的区别:二者的主体不同,简单的说国有经济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生产利润归国版家,国民经济生产权资料不一定归国家所有,利润按劳分配。
但是国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量反应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高低,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和影响上,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整体调整,保持它的一定数量,注重整体布局的优化和实力上质的提高。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国有经济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是,国有经济应当保持必要的数量,要注重在整体分布上的优化和经济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质的提高,影响力的扩大。
三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发挥,不只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的作用来实现的,更要通过大力发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