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济均衡发展带来的好处
我国均衡发展战略中综合考量的几个问题:影响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安排条件
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关系主要体现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调、南粮北运,南矿北运、西棉东运等等。诸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的煤炭、能源、矿产及大宗产品集中于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的上游。而这些资源型产业亦构成了工业化基础支柱产业的主体内容,如:煤炭业、原油炼制、采掘业、矿石开采、钢铁产业、有色金属采掘炼制、水利风力发电、粮食棉花畜牧水产养殖、化肥、机械及配件等等领域。
而这些大宗资源型具有构成基础支柱产业的客观条件,具有关联环节多,中间产业链长等特点,具有影响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的客观条件,那么,是否可以延续传统产业的成长与竞争优势,并形成产业内在关联的集群?经常有学者抱怨波特的菱形理论,认为它太完整而面面俱到,这种面面俱到的环境与条件客观上往往不具备。
事实上,面面俱到的条件的准备是必要的,它可以解决我们面临农业经济或者农业经济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下显得束手无策的窘境。正是由于这种面面俱到考量的客观条件考量,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60)的产业扩散效应(见《经济成长的阶段》)似乎可以在此情况下提供我们战略性的选择。他所赋予主导产业多向关联及对总量成长性的战略恰恰是在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后,使存在的问题获得解决。而主导产业的扩散效果似乎亦可以影响产业集群的行程。似乎亦给予我们现成的答案。
事实上,这种面面俱到的客观条件却正好适合于针对于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要求。这个要求恰恰是政府在政策供给与制度体系安排上需要考虑的一个较为全面的问题。因为,我国在东部产业转移及开发中西部战略中,需要政府为中西部的大开发构建这种较为全面的发展环境,包括:要素流动、产业成长与集聚的较为全面的软硬环境,包括四个内容:一是促进要素流动顺畅及安全的制度条件;二是促进社会收入增长与社会需求成长,以及产业报酬递增的条件;三是提供相关产业及支撑产业进驻的政策性引导与制度化服务安排条件,四是提供企业的战略结构整合及战胜海外竞争对手的条件,另外,提供政府在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中提供企业战略机遇的条件。
Ⅱ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好处是什么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好处:
总述: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必然要发挥对社会各个方面作用。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而要做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那就是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要发挥竞争规律的作用,要支持资源的优化配置。
具体好处:
1、环保设拖的投资,是基建总投资的一部分。根据目前企业的生产情况,环保工程投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三废处理设施、除尘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噪声防止设施;绿化;放射性保护;环境监测设施;复垦造田等。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来源还直接与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关。
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靠市场机制来进行。环境是一种资源,是有价值的,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对环境资源的优化和调节,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排污。
3、有利于实现清洁生产。企业为获得单位产品资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减少污染处理费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必然要加强技术革新,提高产品档次,使清洁生产、清洁工艺成为可能。
4、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阶段的污染是结构性的污染,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传统的产业生产率不高,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进入市场后,高能耗、高物耗的产业必然被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所替代。
5、有利于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市场经济讲究公正、公平。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环境管理方式必然要被取代。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是环保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市场条件下, 环境管理势必注重项目开发及投入,方案设计、论证与认可,完全按照市场来运作。
Ⅲ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老百姓有啥好处啊
近年来人们提到中国经济时,总喜欢用“一枝独秀”来形容,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世界经济陷入“增长性衰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2年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万亿人民币的大关,人均收入突破了1000美元,经济增长高达8%。但是我们在看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思考,这就是在中国,是不是所有老百姓都感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鉴于对刚刚过去的2002年人们的幸福感受还没有定量调查,在此我们引用的是2001年度“零点生活指数”的研究结果,这次调查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成都、南京、西安、郑州、大连、沈阳10个城市,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处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偏向于“一般”的水平。满意水平的分值较2000年稍有下降。如果要问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心情怎样,那么有超过四成(40.9%)的市民会感觉到“平静”,而感觉心情“愉快”或“浪漫”的居民只占到一成左右(11.4%),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的态度中,觉得未来生活“会变得很好”的乐观群体比例明显下降,预期“不会有什么变化”和“说不清”的群体也分别占到14.9%和18.4%。
这种调查结果与一般人的感觉大致相同。但这项调查还基本属于城镇范围,近8亿农民满意的情况怎么样还不清楚。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七上八下”和全球经济相比已相当不易。这样好的经济增长已经给大部分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这仅用住房面积、汽车拥有量、旅游人数、储蓄等增加的数据就能看出来。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没有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是就业问题。据北京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失业和就业问题是北京老百姓最关心的第一位的问题,而前几年这一问题是排在第四五位的。就城镇来讲,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国企下岗职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5.8%。如果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口的8.3%。但根据《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从1998年~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应该注意到,这些下岗人数,还只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者,并不包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者。目前中国城镇至少有2500万人等待饭碗,相当于城镇中每10个人有一个人失业,这已经十分接近国际警戒线。如果考虑到中国农村尚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出路,那么我们计算的结果是中国城镇失业率为10.2%,农村失业率和全社会从业人员失业率更高。失业就意味着收入下降。尽管党、国家和各地政府在这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有很大难度。而不解决这一问题,这部分人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二是中国公众从经济增长的蛋糕中分得的份额。中国经济从1978年~1996年间的年均GDP增幅为9.5%,1997年~2002年间年均增幅达到了7.8%,但改革开放24年来,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从17%下降到12%,其中有16年工资总额/GDP的比重是下降的,上升或持平的仅有8年。当然,工资总量和平均工资上升很快,城乡居民收入总水平和平均收入也增长很快。那么工资比重为什么会下降?中国繁荣的巨大财富何在?工资比重下降,是不是意味着积累率有点高了?值得研究。
目前中国出现了居民储蓄总额的增长额超过了全国工资总额的情况,例如2002年工资总额大约是1.2万亿,而居民储蓄却增长了1.5万亿。这样奇特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两种,要么中国公众有除工薪之外的巨额的其他收入,要么财富被相对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种情况更值得注意,并令人担忧。
三是农村居民。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在1997年~2001年间,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6.2%,如果没有非农收入,农民的生活就难改善,而流入到茫茫城市的农民工多数从事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的“非正式就业”,即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行业打一些无劳动用工合同的零工,这样打工很难获得稳定的收益保障。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储蓄占全社会居民储蓄的比例逐年下降,约每5年下降5个百分点,人均存款不过数千元。农民正成为不能充分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边缘阶层。
可以说,我们正在经历巨大的繁荣,但还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感受到这种繁荣带来的好处。这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非常清醒地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发展成为全面的、高水平的、平衡的小康社会,就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体会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好处。
令人欣慰的是,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提高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等。应特别指出:感受到经济增长好处的人们越多,经济增长
的基础就越稳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更大动力。
Ⅳ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某些危害并不是经济发展造成的。 近来社会出现很多热点非典、禽流感、猪流感、毒牛奶等,但这些社会危害有多少是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呢?如果经济和这些危害并没有直接关联。 二、经济发展为我们处理社会危害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如果经济没有发展,我们手头物品有限,货币也不多,那么一旦出现大规模危机,我们肯能就只有在床上等死一条路了。 三、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得到的好处大于坏处 经济发展使得人类的人均寿命增加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 我们要正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尽力避免这些问题,至少也要用发展的成果处理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我们要比较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哪个更多,不能饮鸩止渴,也不能因噎废食。
Ⅳ 经济增长意味什么它对国家发展有什么好处
1经济实际是产出能力,经济增长意味着产出能力不断增加。但是是否百姓获利,还要看分配制度。但一般而言,分配再不好的国家,经济实力强百姓物质生活肯定是提高些的,其他方面就不说了
2国家有税收,税收可多可少,多收一些,由国家出面,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项目。建设项目说白了就是投资,净投资说白了就是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存量的增加说白了生产能力的增加
3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增长,每年的实际gdp更大,就意味着社会交易更频繁,意味着货币流通需求更大。所以通常货币流通速度,和gdp成正比。
4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增长,钱在一国手里,而在一国谁的手里,取决于分配制度。
当初,马克思主义刚引入的时候,是这么认为的
资本主义,劳动力只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需要不断提供劳动,利润只在有资本的人手里。
社会主义,资本归全民所有,每个人都能获得劳动力收入和部分资本收入。但事实上
Ⅵ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真宗本来御驾亲征的意图也就此作罢。但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让他下了决心,亲临战阵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Ⅶ 经济发展的好处
失业率下降
就业率上升
财政蛋糕越来越大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全面完善
...等等
Ⅷ 实体经济衰落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处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内微观经济行为,容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Ⅸ 经济发展快的好处
楼下的答案是以前上政治课那种背的不能再烂的答案 现在 我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准确来说 那种标准答案缺乏解释性 我重新组织逻辑 我时常思考 经济本质是什么 什么是经济好 之前重新有了顿悟 经济是为老百姓需求所服务的 任何将经济 货币和老百姓生活社会生产力割裂开的论断 都是脱离现实意义的 说到经济首先就能想到钱 假设老百姓大多数都有钱了 那么人的欲望 和需求就会保证他们去消费 这样钱会流入市场 制造者 服务者的手里 制造者 服务者有了钱 可以保证公司 工厂不倒闭 继续为老百姓们服务 同时 还可以扩大规模 以及对其他领域的投资 那么就会再雇佣劳动力 提高了就业率 没有工作的人才有饭吃 这样 社会生产力提高 科技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参与社会发展的工人多了 工厂多了 产业类别多了 如果资源分配合理 老百姓没被压榨 那么经济一直增长 当然 总得有极限的 保持住就行 那么 此时 整个社会 产业繁荣 百姓需求充分满足就会幸福 这就产生了良性循环 因为生产力繁荣 那么为研究新事物新科技提供了基础 因为老百姓不用再垂死挣扎 就有时间搞点别的 说不定 会再次推动新科技 新产业的出现 而 国家有了钱 可以对科技投入多一点 最终对军事装备产生影响 国家便能昌盛 国家就能对未来的危险有强抵抗力 在国际上说话也会更有分量 只要地球资源不枯竭 一直保持住 没有外星人侵略 那么 国家便会永远繁荣 国民会世世代代过着比较幸福的日子 至少可以活得有尊严 即便面临战争 也有力挽狂澜的余地 补充 个人觉得经济不能一直增长 极限是必须的 脱离老百姓实际需求的增长那是通货膨胀了 而且 经济不是数字游戏 一定要考虑资源分配方式的合理性 如果充分合理 并且确实能解决全国每个老百姓的最大需求 那么多余的增长其实没有必要的 那就是生产力过盛了 当然 这是理性化了 如果真的那样 我想整个社会体制 资源分配系统已经高度健全了 有生之年等不到了 最后 希望人类不要一味追求发展 多考虑现实意义 而不是糊里糊涂的玩一系列的文字数字游戏 当然 有些人没有 但很多人都有 我知道环境所迫 这就是人类个体面对体制环境的无奈之处 实际上我们都是在消耗地球资源 她才是唯一的牺牲者 愿未来一切都好 附 之前有个人把我禁言了,当我解禁的时候理由让我很无语,让我回去重新回去看看经济学讲义,我不是不知道上面说的,我只是根据生活重新有了自己的感悟,这里是理想化的情况下,为了兼顾全世界每个人的幸福,如果要拉上对未来风险的抗拒,那毫无疑越发展越好,无论有没有通胀,赚到的钱能够支配的资源越多越好,但是其它地区的人可能就少赚了,所以正好写在了这里。希望某些有权利的人不要看人不爽,意见不合就封禁,这样真的很狭隘。我也没觉得一定对啊;也没反动思想啊,说好的言论自由呢?补充,这个快字的理解是怎样的?我觉得是金钱快速在各行各业各人的手里流通,因为金钱只是调动资和劳动力源的手段,快速流通说明什么?说明了社会经济秩序很完善,产业结构很合理,钱能流经大多数人手里,这样参与到社会生产的老百姓都能有钱去消费获得他们的需要,保障了民生,而上面我的不能一直增长的我觉得是体量有限,所以不能超额生产和开发否则会破坏平衡,但是金钱的流通越快速越好。如果产业链破坏了,或者被大资本家垄断了绝大多数财富,且这些资本家不积极投资,或者投资跟不上社会发展,结果是什么?社会市场流通的货币急剧减少,那其他人就玩不了了,货币只是道具,充当一般等价物,道具都被少部分人收走了,那其他人还玩个球?可能有人说,那国家可以多印钞啊?不把货币流通的通道给重新打开进行循环,不把那个抽水机给打掉或者调整好抽水流量,印再多的钱也迟早会被重新吸走,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燃眉之急,而且,这样做,如果有一天市场被调整好,前前后后加起来的钱一下子涌入市场那就货币就贬值了,老百姓的工资那么多年了也不增长多少,货币一贬值还得了,更穷了。这就是我对快字相关问题的理解。我没有学过相关的理论,也只有高中了解基本的概念,其他的都只是我自己根据生活实践和历史推论的结果,所以,看看就好,如有错误,还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