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北海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
1、转变发展方式,做强“实体经济”。
北海充分发挥区位优越独特、开放历史悠久的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引进项目寻求突破,发展产业壮大实力。
2、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经济坏境。
北海市政府主动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最优政策、最高效率、最好服务、最佳环境”的要求,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亲商、重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3、长期坚持科学发展的思路。
北海市积累的投资集聚效能正逐步释放,产业链也逐渐形成,园区集聚效应凸显,多家企业正逐步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4、把握历史机遇,深化开放格局。
北海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自豪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北海地处开放前沿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得益于自治区实施“三优先”战略及“双核驱动”战略,在产业布局、资源投放等方面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为北海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② 北海的经济概况
1950年,北海市国内生产总值0.31亿元。198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83亿元。
2000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48元。
2006年,北海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14325元。
2012年北海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21.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8.0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0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73亿元,增长6.9%。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0.3%、49.1%和3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2%、85.42%和10.76%。按平均常住人口156.07万人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418元。
2013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GDP)734.66亿元,增长13.2%;人均GDP达到46000元以上,财政收入113.6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674.91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0.9亿元,增长27.1%。
在连续5年GDP保持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2%的高速增长基础上,2014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GDP)856亿元,增长12.5%,人均GDP超过53000元;财政收入127.4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780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97.9亿元,增长22.7%。
2014年北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6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达到127.4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86.2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97.9亿元、增长22.7%,增加值388.4亿元、增长21.5%。
种植业
北海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余是油料作物、经济作物、水果蔬菜等。
194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866.67公顷,总产量3729.3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666.7公顷,总产量2000吨;花生播种面积800公顷,总产量540吨;甘蔗种植面积40公顷,总产量528吨。
196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80公顷,总产量11873吨;花生播种面积1780公顷,总产量1482吨;甘蔗种植面积280公顷,总产量3924吨。1982年后,全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经济得到发展。
1985年,全市(含合浦、下同)耕地面积82606.7公顷,粮食播种面积9.32万公顷,粮食产量23.57万吨,全市农业总产值3.1亿元。
2002年,农业总产值73.18亿元。蔬菜、蚕桑、花卉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666.67公顷,优质谷率、甘蔗良种率、水果优质率分别达75%、95%和75%。形成了香山鸡嘴荔、金品优质果菜等农业品牌。
2006年,耕地总资源80879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6078公顷,其中水田41508公顷,旱地34570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07公顷。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8.5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32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75万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3万公顷,甘蔗播种面积2.82万公顷,木薯播种面积1.16万公顷);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3.50万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3.10万公顷,西瓜0.39万公顷)。年末果园面积1.66万公顷。全市主要农产品总产量:粮食43.7万吨,油料4.25万吨、甘蔗191.63万吨、蔬菜55.77万吨、水果6.88万吨。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83271公顷,比上年增加1273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80417公顷,比上年增加4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297公顷,减少157公顷;甘蔗种植面积32861公顷,增加977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5268公顷,增加613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4375公顷,增加23公顷。2012年粮食产量38.02万吨,同比增长6.27%;油料产量3.81万吨,增长1.15 %;甘蔗产量238.11万吨,增长3.19%;蔬菜产量72.46万吨,增长4.13%;园林水果产量9.69万吨,增长6.07%。
林业
1949年底,北海仅有马尾松幼林264.13公顷。1952年建立木材公司。1953~1959年,龙潭、曲湾、军屯、东星建立集体林场,造林1117.4公顷。1960年5月建立国营大江林场。1964年,国营林业苗圃7个,农村集体林场9个,全市造林3600公顷。1979年进行海防林调查,全市森林面积为4600公顷,活立木蓄积19.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6.7%。1990年,北海市森林面积2972公顷,森林覆盖率11.54%,活立木蓄积11.02万立方米,造林面积742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5734公顷,人工林抚育面积173.33公顷。2000年,北海市有林业用地11.58万公顷,森林面积8.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8.6%,活立木蓄积195.57万立方米。全市宜林海岸线长440.14公里。营造沿海防护林1145.13公顷、红树林133.33公顷、速生丰产林1640公顷。森林监测面积6.55万公顷。全市总产值2759万元。2006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4537公顷,速生丰产林4201.33公顷,营造防沙治沙林266.67公顷,经济林总面积达1.95万公顷。全市总产值2.6亿元。水产
水产业是北海重要行业。早在秦汉以前,北海先民利用地缘优势,从事海洋捕捞业——潜水采珠。东汉时期禁止民间采珠贸易,采珠者转以捕鱼。明、清年间,北海海洋渔业已初具规模。1949年北海水产品产量5518吨。解放后,北海捕捞业快速发展。1990年,北海市出海从事海洋捕捞人数9592人,水产品产量11.01万吨。主要海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蟹类及其他种类。除海洋捕捞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海开始海水养殖,80年代后开始淡水养殖,90年代后,海水、淡水养殖有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对虾、文蛤、牡蛎、珍珠四大龙头品种的养殖基地。淡水养殖以养殖、鳙鱼、鲢鱼、鲤鱼、罗非鱼等为主。2000年,四大水产专业市场建成。全市水产品总产量85.5万吨,总产值53.5亿元。其中海洋捕捞54.5万吨,产值33.2亿元;养殖产量30.11万吨,产值23.73亿元,养殖面积3.24万公顷。全市人均水产品占有量600公斤,渔业人口平均纯收入6053元。
2006年,全市拥有渔业乡镇(办事处)24个,渔业劳动力人口约18万人。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6.54万吨,比上年增长7.5%;水产品总产值4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53万吨,产值31.46亿元;水产养殖产量43.5万吨,产值18.41亿元。捕捞作业有拖、围、刺、钓、缯和张网等10余种,以拖网为主。畜牧
北海市畜牧业养殖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鸽等常见畜禽品种。1981年,北海兴起养鹌鹑。1990年末耕牛存栏量20255头。年内出栏肉牛2150头,山羊存栏840头,年产奶量167.31吨。生猪年末存栏量为43500头。1991年以后,出现专业化养猪、鸡、鸭场,养殖量在万头以上。
200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10.41万头,牛饲养量19.27万头,家禽饲养量4625.34万羽。年内生猪出栏54.96万头,牛出栏1.98万头,羊出栏0.57万头,家禽出栏2688.32万羽;肉类总产量9.92万吨,禽蛋产量1.92万吨,奶类产量0.04万吨。全市肉类、禽蛋和奶类人均占有量分别为69.34公斤、13.42公斤和0.28公斤。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0.9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生产值1054.62元。
2006年,全市生猪饲养量148.77万头,牛饲养量19.82万头,家禽饲养量5196.45万羽。全市生猪出栏83.15万头,牛出栏2.64万头,羊出栏1.01万头,家禽出栏3353.04万羽,全市肉类总产量13.45万吨,奶类产量0.11万吨,禽蛋产量2.31万吨。全市肉类、禽蛋和奶类人均年占有量分别为88.45公斤、15.19公斤、0.72公斤。全市畜牧业总产值18.10亿元。
2012年,北海生猪出栏97.37万头,增长3.84%;年末生猪存栏91.9万头,同比增长15.06%。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12.83万吨,同比增长3.44%。其中,猪肉产量7.5万吨,增长4.08%;牛肉产量0.31万吨,增长3.62%;羊肉产量252吨,增长4.56%;禽肉产量4.9万吨,增长2.42%。牛奶产量1517吨,增长2.29%。蚕茧产量632吨,下降4.38%。水产品产量98万吨,增长2.9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89.4万吨,增长2.61%。 20世纪20~40年代,北海成规模的生产厂仅有陶器厂、电力厂、广成兴电机织染厂、印刷厂,其余多是手工业作坊。截至1949年,全市工业企业及手工业712家,其中私营工业企业17家,个体手工业695家。
解放后,经过4个五年计划,北海已基本形成小型机电、建材、海洋化工、加工等产业,至1978年,全市共有全民企业47家,集体57家,工业总产值12237万元。1996年,北海市工业总产值90.4亿元。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及生产单位512个,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41.6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50532人。2000年,北海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持续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93.4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及生产单位141个,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43.88亿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31885人,当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款36797万元。主要行业有机械电子、轻工建材、烟花爆竹、水产品加工、造纸制糖、石油化工、电力生产等。2001年成立了北海工业园区。2002年,北海市园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成为工业经济的新亮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1.3亿元,增长16.3%,增加值16.2亿元,增长22%。2003年3月10日,北海出口加工区设立,这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2004年,以银河、北生、恒基伟业、北海国发等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促进工业发展。至2006年,北海市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9家,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15.8亿元。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4家,其中产值达10亿元以上2家。
2012年全部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096.97亿元,增长62.6%;实现增加值274.02亿元,增长5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1020.9亿元,增长69.5%,实现增加值245.36亿元,增长59.5%。
2012年,国有企业增长25.43%,集体企业回落18.48%,股份制企业增长99.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9.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33%;轻工业增长39.62%,重工业增长77.43%。
2012年,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349.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9.3%;金属制品业增长70.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6.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1.3%。
2013年,北海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为核心、轻重兼备的产业发展体系。2013年,仅9月当月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就达131.85亿元,环比8月提高了41.08%,增速高于全国、广西平均水平。 旅游业
1984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1988年列为中国重点旅游城市。1984~1993年,共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入境旅游者(包括港、澳、台同胞)3.22万人次。199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亿元;接待海外游客7600人次,创汇288万美元。1998年,北海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有旅行社6家,持证导游人员1070人,同年北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5.2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4.53亿元,旅游创汇969.63万美元。
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9.9万人次,同比增长18.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429万美元,增长33.2%。接待国内旅客1311.2万人次,增长19.1%,国内旅游收入110.2亿元,增长28.01%。
金融
清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设立了北海关银号,代收外商税款。民国时期,北海设有4家银行的汇兑所和办事处,还有北海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金融机构。解放后至1990年,北海先后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北海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海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北海市分行、中国银行北海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海中心支行等国家专业银行机构。同时还设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等。
1990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网点129个。1996年,北海市拥有金融机构185家,其中国家银行6家,保险公司3家,城市信用社13家,农村信用社158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证券交易所3家。全市金融机构网点445个,其中银行机构网点238家,非银行机构网点207个,金融从业人员5170人。各项存款余额76.36亿元,贷款余额85.28亿元。各类保险承保总额102.9亿元,保险业务总收入0.8亿元。
200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9.1亿元。全市保险业务收入1.3亿元。2005年,全市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25家。从业人员2694人。各项存款余额16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7.26亿元。2006年,共有银行金融机构31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商业银行5家、农村信用社25家。共设网点122个。年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87.28亿元,同比多增12.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8.28亿元,同比多增1.24亿元。
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9.05亿元,同比增长17.7%。
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68.45亿元,比上年增加67.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2.5亿元,比上年增加30.8亿元。
对外贸易
清光绪二年(1876年),北海口岸开埠通商,次年进口额7900关平两,出口额2400关平两。民国元年至民国21年(1912~1932年),北海口岸进口额为4215.64万关平两,年均200.74万关平两;出口额为3300.95万关平两,年均157.19万关平两。解放后,50~70年代,北海口岸只是代理中央进口业务,1980年后始有自营进口业务;1950~1983年,北海出口额为3.80亿美元,年均1118.49万美元。1999~2004年,出口贸易总值每年约1亿美元。2005年,出口贸易总值1.33亿美元。2006年,进口总额0.96亿美元,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市场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其中,货物出口11.83亿美元,同比增长4.6%;货物进口8.94亿美元,增长53.9 %。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89亿美元。全年批准项目合同外资额9.1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外商直接投资额7.49亿美元,下降26.2%。
③ 国家对北海有哪些政策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国家大力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明确给予五大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是综合配套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土地管理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
(二)是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在保税物流体系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
(四)是在金融改革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是在开放合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开放合作示范作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实施合作项目。
(3)北海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经济学家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
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北部湾经济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既关系到广西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整体上带发展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
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沿边经济布局,使东中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中国与东盟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资料:网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④ 广西北海经济靠什么来发展
主要靠大批大批外来人口衣食住行,推动了北海经济跨越式地飞速发展。
⑤ 请问北海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怎样
2005年,该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围绕“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坚持“工业立市”和“旅游兴市”战略,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与投资发展年”活动,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民经济在较高的平台上快速运行。2005年,我市克服干旱、煤电油运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运行的势头,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83.4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37亿元、66.68亿元、70.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23.6%、12.2%。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5.3:36.3:38.4。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2.9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2.2和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进一步向工业化方面调整。分季度看,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13.0%,二季度增长12.5%,三季度增长13.4%,四季度增长14.2%,说明我市经济步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与全区相比,GDP增幅比全区高1.5个百分点,人均GDP比全区高3587元达到12349元。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9%、55.9%、33.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7.9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总水平涨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呈“四升四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分别上涨4.2%、1.2%、0.1%、7.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0.1%、0.1%、2.6%、4.6%。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进一步增大。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9.27亿元,比去年净增3.96亿元,同比增长25.83%。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297元。地方财政收入10.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6%。其中税收收入5.43亿元,增长26.78%,非税收入5.43亿元,增长36.71%。财政支出17.77亿元,增长33.2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6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2970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7150人,登记失业率为3.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综合经济实力还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可用财力仍然不足;县区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创新能力不足,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供求紧张,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有待加强。 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15亿元,同比增长6.88%。其中,农业完成产值20.66亿元,同比增长5.0%;林业完成0.64亿元,增长10.51%;牧业完成17.24亿元,增长6.1%;渔业完成46.41亿元,增长6.91%。 植业生产稳中有升。2005年,我市克服了洪涝灾害和多年少见的冬春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充分利用我市的自然资源,扩大以马铃薯、玉米、红薯为主的冬种粮食的种植,增加粮食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同时积极保护基本农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抗逆能力,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农田粮食产出能力。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9万公顷,产量42.8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29%、2.13%;油料播种面积1.59万公顷,产量3.9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5%、4.08%;糖蔗种植面积2.47万公顷,产量165.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57%、6.36%;蔬菜播种面积3.03万公顷,产量52.36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67%、增2.47%;水果产量6.88万吨,同比增长8.33%。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2005年是禽流感多发期,我市对规模猪场、禽场、大专业户采用常年免疫,零散农户采用春季突击防疫等有效措施,确保了畜牧业持续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12.57万吨,同比增长6.79%;出栏肉猪77.27万头,出栏肉牛2.57万头、出栏肉羊0.89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92%、6.20%、17.10%。出栏家禽3203.39万只,蛋产量2.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79%、减1.03%。 水产业继续稳定增长。2005年北海市海洋水产业在严格遵守国家指令下,水产品生产继续增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4.18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为88.54万吨,同比增长1.63%,海水捕捞同比下降0.68%,海水养殖同比增长5.43%;淡水产品产量为5.64万吨,同比增长7.97%。淡水捕捞同比下降16.57%,淡水养殖同比增长10.4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8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3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26台,增长3.89%;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889部,增长11.4%;小型拖拉机1.26万台,下降1.91%;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05万部,下降3.96%;农用排灌电动机1627台,农用排灌柴油机8576台,比上年增长1.54%;农用水泵2.06万台,比上年增长38.92%;农用运输车(含载重汽车)1723辆,与上年持平;渔用机动船5148艘,比上年下降5.16%。全年农村用电量 11038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58%。化肥使用量(折纯)5.86万吨,增长2.36%。有效灌溉面积4.66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10万公顷,机电井1963眼,增长61.17%。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通汽车村达341个,占村总数的99.42%;通电话的村342个,占99.71%;自来水受益村达58个,占16.91%。 工业 工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1.39亿元,同比增长33.25%,完成工业增加值58.51亿元,增长25.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2.01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工业增加值29.32亿元,同比增长3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3%,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工业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轻、重工业快速增长,重工业优势凸现。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02亿元、18.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1%、37.1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3.03%、66.97%,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84个百分点和21.96个百分点。二是电力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五大行业增势强劲。这五大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为: 6.04亿元、1.48亿元、2.54亿元、3.37亿元、2.8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倍、41.26%、66.94%、5.87%、25.44%。三是产销衔接良好,出口增势迅猛。全年实现销售产值100.3亿元,同比增长36.31%,产销率达到98.37%,同比提高了1.8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98.94%。四是县域工业持续发展。合浦县、铁山港区、海城区、银海区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6.57亿元、4.08亿元、2.19亿元、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85%、1073.84%、4.15%、5.21%。五是经济效益稍有回落,企业亏损面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加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92亿元,同比增长10.23%,实现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7.32%,亏损企业面32.06%,比去年同比下降了11.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24亿元,同比增长30.18%。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0.18,高于去年同期11.83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8.17亿元,增长9.7%。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53个,完成产值6.86亿元,同比增长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2%,实现利润总额923万元,同比增长37.15%。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在大项目投资额大幅增长和新开工项目大幅增加的拉动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24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城镇投资61.77亿元,增长29.5%,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7.45亿元,同比增长33.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9.48亿元,同比增长2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79亿元,同比增长21.7%。大项目的带动明显,全年投资完成额超千万元的项目128个,完成投资42.1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73%,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新开工项目大幅增加是拉动我市投资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全年新开工项目309项,完成投资31亿元。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投资总量最大的是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邮电业和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投资分别完成9.44亿元、6.93亿元、4.74亿元、4.73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69%。从三次产业的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07亿元,同比增长234.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9.86亿元,同比下降9.9%,其中工业投资19.84亿元,下降10.0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6.84亿元,同比增长52.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7%。其中住宅投资完成7.31亿元,占开发投资额的67.7%。房地产施工面积208.56万平房米,增长5.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15.73万平方米,增长3.1%;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8.09万平方米,增长8.3%,其中销售住宅面积为33.49万平方米,增长27.3%。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为58.45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电信业 电信业务平稳增长,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57亿元,增长5.43%;邮政业务总量0.44亿元,下降1.15%。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7.6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40.0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26.9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08万户。城市电话普及率32部/百人。 旅游业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43.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7%,其中境外游客3.02万人次,增长19.32%。旅游总收入20.05亿元,增长12.26%,旅游创汇642万美元,增长16.09%。全市有星级饭店36家,三星以上19家,涉外星级饭店36家。 北海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更为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线,构成了一个“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1984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迅速,1988年列为中国重点旅游城市,现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滨海旅游城市。 国内贸易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4亿元,同比增长13.58%。其中:市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合浦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1%。 分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县的零售额9.29亿元,增长13.69%,县以下零售额8.82亿元,增长13.12%。 分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8%;餐饮业零售额5.59亿元,增长13.04%;其他行业零售额3.67亿元,增长12.41%。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8468万美元,同比增长35.7%,其中进口5924万美元,增长44.18%,出口12543万美元,增长32.03%。全年审批利用外资项目32项,同比增加10项。实际利用外资2387万美元,同比增长20.98%。 边境小额贸易(石头埠码头)出口80.84万元,同比增长13.86%,进口额为3893.82万元,同比增长41.56%。 金融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61.80亿元,比年初增长8.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3.74亿元,比年初下降6.3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1.72亿元,比年初增长11.1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27.26亿元,比年初增长9.92%,其中工业贷款19.94亿元,比年初增长20.37%,农业贷款17.20亿元,比年初增长21.5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39.86亿元,现金支出537.11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2.75亿元。 全年保费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4.83%。
⑥ 北海经济为什么发展快
人口少,基数小,而且沿海,有国家开发北部湾的政策支持。
⑦ 北海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北海的房价现在很热!北海的铺面价格也在升。北海的旅游不错,它回的海鲜的确便宜,靠近答南宁,也的确是好地方!东盟的确对它有利。南宁人短途旅游去北海的也不少!未来十年只要东盟合作顺利,北海的经济还是能稳定的!据说还有炒房团要来,温州女炒房团?随口说说后面那个!西部开发的支持?你看看东盟在哪你就知道支持在哪。国家鼓励中小企业投入到国际贸易中去。有关电子之类的科技产业你去北海也行。
⑧ 北海的前景发展趋势
北海是中国广西北部湾之畔的一座城市,这只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解释。但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北海概念的内涵,它起码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北海是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是1984年内国务院所赋予的。
⑵北海是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出海口之一,这也是国务院所确认的。进一步研究我们还认为,从更广阔的眼界看,北海还应是欧亚大陆桥中国南方入海桥头堡之一,是南北亚洲大陆桥的南方桥头堡。
⑶北海是广西南北钦防地区的旅游商贸中心城市,是桂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是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所确认的。
⑷北海是一个正在建设和形成的“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是中共北海市委、市政府在最近召开的八次党代会和十一届人大会议所确定的,这是对北海城市概念的最新概括。
正确地理解“北海”这个概念对北海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清楚“北海”是什么,就不能准确地理把握“北海”应该干什么,建设成什么,就不能保证北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根据北海的概念,北海应该干什么?
根据北海概含的内涵,对北海应该干什么可做出如下判断和推理:
⑴北海必须要加快开放步伐,把北海建成 一个真正的沿海开放城市。北海只有成为真正意义的沿海开放城市,形成沿海开放的优势,北海才具有发展的生机活力。根据沿海开放的要求建设沿海开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中国西部大开发沿海经济开发区,以此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政治上,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海纳百川、招贤纳士、广聚人才,建立开放的政治体系;在文化上倡导中外交融、南北交汇、东西合碧,建立为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的文化体系。
⑵北海必须要加强通道建设,发展通道经济,把北海建设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出海口、欧亚大陆桥中国南方的桥头堡和南北亚洲大陆桥的中国南方桥头堡、外向型经济区和旅游商贸中心城市。
加强通道建设重点应放在“五港”、“六路”和“三个桥头堡”的建设上。“五港”是指海港、空港、铁路客货运港、信息港和商品集散中转港。“六路”是指海路、空路、公路、铁路、信息公路和商路。“三个桥头堡”是指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桥头堡、欧亚大陆桥中国南方的桥头堡、南北亚洲大陆桥中国南方的桥头堡。有了这些,北海才算有了功能完备的通道体系。
通道建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通道经济的发展。所谓通道经济,是指以通道为基础、为通道服务的产业群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发展通道经济重点是发展“六大通道产业”,建设“四区”、“三基地”,实现“两个中心”。“六大通道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产业、商贸产业、旅游产业、信息产业、海洋产业、房地产产业。这里为什么会把房地产业列为通道产业中,因为前五种产业必须要有房地产开发的支持。所谓“四区”是指国际自由贸易区、出口贸易加工区、国际旅游娱乐区、中国西部沿海经济开发区。中国西部沿海经济开发区其基地在北海市特定区域内,开发者为西部各省的地方政府所组织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所谓“三基地”是指在北海建立中国西部的对外商贸基地、开放中转基地和中国西部各地方政府及大企业集团或国外大企业财团在北海设立的休闲、旅游、度假、养老等基地。所谓“两上中心”,就是把北海建设成南北钦防地区的旅游商贸中心城市和桂南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有了这“六大通道产业”、“四区”、“三基地”和“两个中心”,北海的通道经济自然就繁荣发展起来了。
⑶必须要努力推进“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进程。
什么是“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我认为它应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美丽。这个美丽不能单纯理解为自然之美,还应包括人文之美,即文明之美。包括生态环境之美、物质文明建设之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美。有人说北海已经很美了,还建设什么?这是肤浅之见。事实上,北海距离美丽还有相当远的路程。
二是现代化。现代化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只能从北海的实际需要来理解现代化。我认为北海的现代化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①四大支拄产业的现代化;②交通运输等通道产业的现代化;③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等。
三是滨海城市。对于滨海城市不能仅理解为自然地理的概念,做为城市这个概念应该说它具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个自然地理的概念,它还是一个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概念。北海作为滨海城市,除了滨海的这个特征之外,还必须要有与滨海这个特征相应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和社会发展特征。从经济上看,应该建立起滨海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经济体系。从政治上看,它应该具有沿海开放的功能,发挥开放带动作用。从社会发展上来看,它应该达到滨海城市的发展的应有水平,即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只有从这些内涵去理解,才不至于肤浅。总之,我们必须得进一步对“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个命题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入的研究探讨,才更有利于推进“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进程。
三、以什么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北海的概念?
北海概念的实现问题,就是北海沿海开
放城市、出海大通道的出海口、旅游商贸中心城市和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实现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北海的城市概念,必须要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和策略。不过我这里的“两手”有特定的含义。其一手是政治与行政之手,市委、市政府应该运用“可以看得见的手”制定战略、规划、政策和策略,以推进和宏观指导北海概念的实施。另一手是市场之手,市委、市政府必须得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以市场方式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生产,运用市场手段获取资本、技术和人才,运用市场的力量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运用好这两手,北海就一定会生气蓬勃的发展起来。
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2005年05月19日 桂龙新闻网 本报记者 扶建邦
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北海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游客们在素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国家4A级王牌景区——银滩,沐浴、观海、嬉戏、冲浪,把整个心声和海水、海滩、波涛融合在一起,体验着阳光、海水、沙滩的快乐,使人们的身心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随着游客们陆续地离去,北海漫长的旅游发展之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和探讨的话题。
旅游资源是北海的“聚宝盆”
旅游,是北海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银滩开发后,她以独特的沙滩、优美的环境,使北海的名声一夜雀起。银滩成了北海的代名词,银滩从此走向了国内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空前的发展势头。北海市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策划,进行国际规划设计招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北海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注入巨资打造北海旅游品牌。
2003年,北海市以“还滩于自然,还滩于大海,还滩于人民”的理念,对银滩中区成功地进行大规模地改造,不但使北海旅游产业“龙头”地位更加凸显,还有力带动了涠洲岛、星岛湖、红树林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发展,旅游,成了北海经济发展的“聚宝盆”。
北海亚热带特色浓郁,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有“中国最大天然氧吧”之称,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北海的空气能治病”这一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北海具有“滨海类、风光类、人文类、古迹类”四大旅游资源和“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底珊瑚、海洋运动、海上森林、海上航线、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特色,珍珠、红树林、珊瑚礁、美人鱼、白海豚等都是北海千金不易的宝贝,涠洲岛火山地质地貌、海蚀景观与合浦古汉墓群堪称北海的烫金名片。这些旅游资源总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高、功能之全、组合之优、集中度之高,在中国沿海城市中极为罕见,具备了建成大型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的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迫切需要北海市发展休闲、度假、消暑避寒、养老等深层的旅游开发,提高北海市旅游产业的品位,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离国际旅游胜地还有多远?
美丽的北海拥有当今国际旅游时尚的“三S”———(SEA海水、SUNLIGHT阳光、SAND沙滩)要素。
有国外专家称,就凭“三S”就足以开发成一个国际性的旅游胜地。但是,北海市的旅游业一直处于景区景点太少、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紧密的旅游链、旅客缺乏多样性选择、游客停留时间短的状态中,旅游设施的单调和简陋,成为制约北海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其他如合浦汉墓群、斜阳岛、冠头岭、珠海路老街等景点多处在原生态,任其自然退化。旅游资源大量闲置,开发水平之低,经营管理之落后,令很多到过北海的有识之士叹息我们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吃”。
旅游产业之路如何走?这是摆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旅游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放开经营,放开发展,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的路子,把景区景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旅游。同时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旅游发展环境,按市场规律建立监管、信息等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放手让企业经营管理,采取多种灵活方式,让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只有大企业投入才可能有大的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企业资产重组,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国有资产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