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国内经济发展

国内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04 17:52:42

A. 中国的经济发展

1978年11月,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30年之久,让全世界瞩目。这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持有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发展模式”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真面目?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单伟建早在2003年在“财经”杂志上就发表文章提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单伟建说,“没有效率的经济有可能实现真实的增长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自然的高储蓄率,第二是人为的资本控制。假设公民因为某种原因停止储蓄,银行没有多余资金对企业投放时,增长就会停止。如果允许储蓄流出国境,去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增长也会停止。”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像是一个服用了兴奋剂的世界冠军,银行通过浪费居民储蓄来推动经济增长。但这是以长期健康为代价的,是不能持久的。中国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此高投资水平、高资源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和低效率,使得经济成就的代价越来越高。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表面上,中国的平均工资也一直在增长,但其实大部份流向了垄断行业和高管人员,直接制造产品的工人工资远远低于其它国家。花旗银行在其《宏观中国》研究报告中指出,若不考虑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比美国远为密集的因素,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两年前,美国苹果公司和英国金融时报先后来中国的“富士康”调查显示,富士康公司打工者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月工资不足50美元,还不到美国同类工人2小时的工资。就是这点儿工资,还经常不能按时拿到。
中国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目前占世界GDP的约5%,然而却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以及将近一半的水泥。中国的煤炭消费量比美国、印度和俄国的总和还要多;10多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石油出口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国家环保总局承认,中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并往往以牺牲环境和牺牲后代的机会获得。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窘境,环保总局承认:中国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局部范围内,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空气和水的污染物浓度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损害了人身健康、也造成了农业收成的损失。根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世界银行最近的报告,空气和水污染使中国损失了5.8%的GDP。
世界上污染最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呼吸着不达标的空气。
英国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投资占GDP比率高达40至45%,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承受。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如果算上生态成本,中国经济增长将为负值。所谓的“先进生产力”,正是挥霍本已面临枯竭的生态资源而拼出来的。这样的经济增长既无法持久,也对世界和后代子孙贻祸无穷。
中国经济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唯独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不仅是牺牲了这一代人的福利,更掏空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尽管来中国的外国投资已超过印度的10倍,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GDP的40%,而印度的储蓄率只有24%,但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大约为7%,而印度的年增长率则为6%。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其实,不光是资金利用效率问题,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显着的差别。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外资和出口,而印度则靠的是内资和内需。这就决定了两国发展潜力和后劲的不同。
对印度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占GDP的50%。而中国则主要依靠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撑经济发展,出口产品主要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级加工产品,如玩具业、制鞋业与纺织业,凭藉的优势是廉价的中国劳动力。这都是牺牲国人利益换来的,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转型和提高效益,生产越多,中国人就被剥削得越厉害。
而上述这一切恶果的根源,在于权力市场化。权力市场化是改变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起始点,也是理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它贯穿于价格双轨制、股份制改造、房地产开发以及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等一切经济活动中。权力市场化像一头贪婪而凶猛的野兽,30年间一刻不停的啃噬着中国社会上本已单薄的公义。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一开始就失去了正义的基点,而后引发的各种问题再加上它在改革过程中一直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其权力集团牟利,使社会公义在中国一步步泯灭殆尽。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所进行的对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社会内部的灰色收入,高达5万亿,主要来源于五个渠道:行政审批、金融腐败、公共资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但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开支的比例却低的可怜,中国仅仅为7.4%,而美国是42%,英国49%,加拿大则高达52%。联合国对世界医疗体系的两项排名,一个是医疗卫生体系的实际效果的排名,总共排名国家是192个国家,中国排在144位。第二个是医疗体系公平性排名,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排名是188位,是倒数第四名。也就是说,中国的医疗体系是最贫富分化的,连很多非洲国家都不如。
有人感叹:我们失去了公平,却没有得到效率;我们失去了理想,却没有得到现实;我们失去了“鱼”,却没有得到“熊掌”。对中国来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现状。

B. 中国的经济发展怎样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同时经济增长呈平稳减速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9.4%,CPI上涨5.5%。
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
2011年全年经济走势呈现以下特点:1、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取得成效;2、经济增长平稳减速,部分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3、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4、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5、受国际市场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2、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存在导致经济步入结构调整阵痛期;3、房价居高不下仍然是广大百姓最为关切的社会问题;4、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最为困难;5、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货币政策则主要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控制力度,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进入真正稳健状态。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7%左右;且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左右。

C.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如何

中国的未来在农村,不让九亿农民参加到中国经济中来,中国没有未来。中国的经济是投专资、属出口、消费拉动的,投资不必说,房地产业为主,这个行业无法持续太长的时间,出口,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只有消费,才是成熟经济体的选择。
而中国有近十亿很少参加到消费市场来,因为收入太少。中国的农民是被动的或者直接说是受剥削的参加中国的经济建设。这次的土地改革,虽然给了农民权利,但是并定会加剧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盘活了农村市场,但是长久看多会发生危机,这样发展,社会矛盾从城乡会扩大到贫富差距,长此以往,会产生乱子的,我一点也看不到希望。

D. 中国经济发展如何

s. 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6%,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长10.4%,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从分季度数据看,2007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2.6%,是1995年以来当季经济增长率的最高值。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呈逐季回落的态势,到今年第三季度累计回落3.6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两个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是世界经济增速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世界贸易增幅回落。这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8%;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9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前三季度,货物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下降2.5%。明显削弱了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是目前我国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从GDP历史数据观察,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只有我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创造过这样的纪录,还有香港特区。日本和香港特区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最长时间是5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即达到峰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也整整经历了5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第一轮周期为1981年至1990年:1981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谷,谷值为5.2%;1984年,经济增长处于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5.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1990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3.8%,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第二轮周期为1990年至1999年:这轮周期从1990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1992年达到周期的波峰,峰值为14.2%,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次最高值;1999年,经济增长回落到周期的波谷,谷值为7.6%。第三轮周期从1999年经济增长处于波谷开始,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已经达到了本轮经济增长的波峰,峰值为11.9%,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进入回落期。

从分季度数据看,从1993年第一季度开始,到1999年第四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的开始,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连续六个季度的回落,从1992年第四季度的16.5%回落到1994年第二季度的12.0%,累计回落了4.5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5个百分点。从1994年三季度开始在波动中呈回落的趋势,1999年四季度回落到6.6%,比1992年第四季度回落了9.9个百分点。从200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2007年第二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行区间。在这个区间,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第四季度的6.6%上升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2.6%,上升了6个百分点。事实上,从季度数据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下行区间,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

目前,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回落期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尽最大可能避免经济增长率回落幅度过大;二是要尽最大可能缩短回落期;三是要尽最大可能在经济平稳着陆之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比重,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性。三是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五是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六是要稳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时,努力调整外需结构,实现外需又好又快发展。

E. 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In late 1978 the Chinese leadership began moving the economy from a sluggish, inefficient, Soviet-style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to a more market-oriented system. Whereas the system operates within a political framework of strict Communist control, the economic influence of non-state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al citizen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authorities switched to a system of household and village responsibility in agriculture in place of the old collectivization, increased the authority of local officials and plant managers in instry, permitted a wide variety of small-scale enterprises in services and light manufacturing, and opened the economy to increased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 result has been a quadrupling of GDP since 1978. Measured on a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basis, China in 2004 stood as the second-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fter the US, although in per capita terms the country is still poor. Agriculture and instry have posted major gains especially in coastal areas near Hong Kong and opposite Taiwan and in Shanghai, where foreign investment has helped spur output of both domestic and export goods. The leadership, however, often has experienced - as a result of its hybrid system - the worst results of socialism (bureaucracy and lassitude) and of capitalism (growing income disparities and rising unemployment). China thus has periodically backtracked, retightening central controls at intervals. The government has struggled to (a) sustain adequate jobs growth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workers laid off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igrants, and new entrants to the work force; (b) rece corruption and other economic crimes; and (c) keep afloat the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any of which had been shielded from competition by subsidies and had been losing the ability to pay full wages and pensions. From 100 to 150 million surplus rural workers are adrift between the villages and the cities, many subsisting through part-time, low-paying jobs. Popular resistance, changes in central policy, and loss of authority by rural cadres have weakened China's population control program, which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long-term growth in living standards. At the same time, one demographic consequence of the "one child" policy is that China is now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ag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other long-term threat to growth is the deterior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 notably air pollution, soil erosion, and the steady fall of the water table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China continues to lose arable land because of ero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part of its effort to graally slow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seen in 2004, Beijing says it will rece somewhat its spending on infrastructure in 2005, while continuing to focus on poverty relief and through rural tax reform.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elps strengthen its ability to maintain strong growth rates but at the same time puts additional pressure on the hybrid system of strong political controls and growing market influences. China has benefited from a huge expansion in computer Internet use, with 94 million users at the end of 2004. Foreign investment remains a strong element in China's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Shortages of electric power and raw materials may affect instrial output in 2005. More power generating capacity is scheled to come on line in 2006. In its rivalry with India as an economic power, China has a lead in the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 the rising prominence in world trade, and the alleviation of poverty; India has one important advantage in its relative maste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but the number of competent Chinese English-speakers is growing rapidly

F. 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

高损耗,高污染,低回报

G.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最通俗的GDP经济指标变化显示,平均环比增长速率达到了13.42%(1979年至2012年间)。GDP总值的环比增速与人均GD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两者之差在1989年达到最大值,随后一直呈现差值下降趋势。这预示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小于人口总量的增长。而且,GDP总值的环比增速以1994年为分水岭(图1-1),1998年以后虽然总体看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环比增速在减小。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永久地这样快速进行下去,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今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将是大概率事件。

图1-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统计见表1-1。2000年到2008年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不断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最高峰值后开始下降,2013年该系数为0.4730。

表1-1 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情况统计

(据参考文献[4-5])

* 2014年1月2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

2010年中国人均收入接近8000国际元,2012年达到9000国际元左右,2013年预计接近10000国际元[6]。如果今后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2014年最迟2015年就可达到11000国际元水平这个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回落“点”。在人均11000国际元水平上增长速度“自然回落”是顺利渡过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成功标志,这是一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7]。到那时能源的供求状况就会出现不同于现在变化的新情况。因此,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必须解决能源供给或将成为瓶颈的问题。

H. 中国的经济发展

咳。。来先稳一下情绪。
中国经济持续自繁荣,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增长中投资增长的占比过高,居民消费的占比过低,大约在37%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占比一般在70%左右。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行政体制决定的。尽管中国本世纪以来每次五年规划都把GDP年均增长率的预期目标设在7.5%以下,说明最高决策层完全意识到经济增速过快会导致诸多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那么为何这些最高决策层提出来的目标最终难以实现呢?
楼主 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没法肯定告诉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一点就是,体制问题不解决,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希望采纳

I.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J. 中国现今经济发展

GDP在涨 房价也在涨 通胀指数也在涨别国是在经济社会大体稳定的条件下有所波动 但基础深厚本质是没影响的中国为了使经济高速发展 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是属于比较激进的 所以有大涨大落也不奇怪 打个比方,别人在你前面好远的地方走路的,你为了追赶他加大油门开着摩托车,别人悠闲自得,你大汗淋漓,还得小心别摔着,但是你又不得不再加大油门,因为前面的路瞬息万变。。。个人认为,暂时停一下,结构升级,把摩托车换成汽车,以后能跑得更快更稳,但是这个也是有风险的。。。

阅读全文

与国内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