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全球化能否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它首先表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版经济。到目前为止,权各国的经济都已有了不同程度的市场转向,但都未臻完善,未臻成熟。然而要强调的是,在一体化的趋势下却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制,即一体两制——一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一体两制”的状况就已经表明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迫使人们在国际贸易上要越来越多地接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与游戏规则,使政府履行维持法治、促进公平的职责,并依据公开、公正的原则逐步提高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与透明度,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升市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要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稳定经济体系,保护民族工业,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则又不能任由市场无节制地发展,相反,应予以严格的监管,提高宏观调控的力度与效率。
所以不能化解!
2. 如何理解金融创新的风险和对整个经济界的影响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关联,以前的金融监管细则和方式由金融风险和市场安全、稳定、高效的要求所决定。
当金融市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进而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以前的监管细则和方式,便和原有的金融风险一起阻碍了金融活动主体获取潜在的利益,这样金融活动主体为了规避而进行金融创新之后,又产生了新的风险,从而对监管细则和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使其因改变而随之改变,而变化后的监管细则和方式与创新之后的风险在金融市场又逐步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阻碍金融活动主体进行获利,则引出了新一轮的创新。如此反复伊始,便促进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3. 商业银行改革对国民经济有什么影响
一、商业银行改革是国民经济需求发展的必然要求
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缺乏资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用尽量少的资金办效益最大的事,是资金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专业银行资金配置有效率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生存危机与发展动力,银行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满足中难以持续提升收益,这对于银行微观与宏观经济都是不利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经过商业化改革,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信用主要形式为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其发展都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奉行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资金的最优化配置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基本理念。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仅涉及到银行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收益风险。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约束是非对称的,资产对客户的约束是软约束,受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着国家金融风险的程度,对安全性影响明显。而对客户的负债是硬约束,必须偿还。要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基于稳定的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损失,并且保证充足的盈利,极力消除金融风险。传统的专业银行的经营往往不求盈利、不计成本,无法承担防范国家金融风险的责任,因而从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关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银行理性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需求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纽带,用户(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获取收益时以更小的资金使用量为追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种金融的需求不断涌现。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线业务员配置偏低,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分支结构、管理机构过滥、过多,大部分营业以客户的结算和存取为基础,产品缺乏开发的深度和经营的广度,与国民经济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除储蓄之外的金融资产形式过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够健全,国民金融需求过于压抑,无法使金融发展多元化,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这种银行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推进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消除功能单一、低效的储蓄所等结构,转而发展全功能的营业结构,在最广大的程度上实现银行的功能。目前我国的金融压抑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银行商业改革为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在银行的微观经营上,可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宏观上,集约化和扁平化管理将促进银行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实现金融对经济的良性协助,化解当前储蓄额过高的风险,储蓄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有利于直接融资比例和内需的扩大。因而,从微观和宏观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满足国民及中小企业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作为稀缺资源,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因而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资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的配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过分关注大公司、上市企业和大项目上,但对国民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低,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以上,但其获得银行的资金配置的比例却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欠缺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制约,只能向非法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提升了成本,并且风险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理性的服务和指导,而这种纠正也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当前大型企业和上市企业迫于业绩压力,利润虚高,而中小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发展的质量并不低,有的甚至前景非常广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可以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发展的效率;其二,虽然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免债空间大,反而降低了其资金利用的效率,中小企业迫于生存的压力,资金配置的有效率会更高;其三,随着信用制度的建立,在评估企业的偿还能力时,并不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规模,而中小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其制度建设的规范化,风险控制并不弱于大型企业,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加大对其支持力度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四,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要降低经营的风险,就不能经营过于单一,在资金配置上要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倾斜,实现资金配置的均衡,降低其非对称性,银行与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共赢;其五,我国的储蓄额过高,风险大,资金过剩、流动性差也会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利用率,提升其发展的质量。
3.提升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需求。
传统的银行过于保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着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会促使中国金融业的借贷压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资金的配置率来应对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经营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加强,必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在市场中只有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商业银行在与国外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同时,也会借鉴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是国民经济需求增长的内在要求。
4. 金融危机对金融风险管理将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你好,著名危机管理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也常常蕴涵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华尔街的发展史有句谚语:当危机到来时,华尔街老手们一定会出现,就像下雨前蜘蛛一定会悄无声息地从蜘蛛网上爬下来一样。危机意味着“威胁”和“机会”。
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性
2007年10月至今,本次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数十万亿的市值灰飞烟灭,从近期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金融市场的恐慌抛售已暂告一段落,但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世界银行发布的《2009年全球经济前景》报告称,本次金融危机来势迅猛,全球几乎无国能逃,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面临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情况。该报告预测,2008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5%,而2009年为0.9%,从而可能成为1982年以来的最低值。由于面临出口增长趋弱和投资消费水平下降,世行预测明年整个东亚GDP将降至5.3%。
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
从投资角度来看,这次以华尔街为爆发中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而又深远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市场的巨大心理冲击、市场暴跌带来的资产缩水及未来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
第一,美国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及主要投资来源地之一,也是全球金融市场中心,美国金融市场暴跌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心理恐慌。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离开市场。
第二,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大量证券资产,除了美国国债和准国债之外,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个人持有的多数是美国机构和企业的债券、股票等,因而美国金融机构破产、信贷紧缩及随后的恐慌抛售潮都使得国内众多机构和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外,金融恐慌造成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抽逃,引致这些市场大幅下跌、货币急剧贬值,这也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和机构持有这些新兴市场的资产价值。
第三,我国实体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已达到60%以上,世界经济全面衰退将对我国出口形成巨大冲击,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前景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简单以美国为例,我国对美出口已占总出口量的20%,同时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和欧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受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而下降。按照花旗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每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也认为,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我国11月份的进出口额也惊现了七年来首次负增长。实际上,外需急剧放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之一。
自去年夏天以来,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爆出的次级抵押贷款流动性风波,升级为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呈现出向全球市场扩散、向实体经济渗透之势。面对国外危机,不少人士开始重新审视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路径规划。有人认为金融创新是本次危机的始作俑者甚至是罪魁祸首,我们应吸取教训,暂缓乃至搁置种种创新举措;另有人认为不应因噎废食,固步自封,国外金融危机为我国加快国际接轨步伐,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话语权和资源定价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应该将发展和创新尽快提升到一个更综合、更复杂的层次上来。
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在美国近几十年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是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发挥资本市场优化配置和价格发现等功能,实现风险定价、转移、分散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监管松懈的自由市场环境下,各金融机构追逐短期利益的过度创新,最终沦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传导链和放大器。
美国等发达金融体系的创新提供了正反两面教材,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能照搬、复制美国模式,但也不应一律摒弃,隔岸观火的幸灾乐祸和固步自封的侥幸心理皆不可取。正确的态度是有所取舍,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动市场结构、投资产品、交易机制等多层面、多环节的金融创新,促使金融创新为资本市场发展服务,为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服务,为实体经济需求服务,同时从审核监督、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监管优势、提高透明度,抑制其负面作用。
5.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的对策
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
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
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
(5)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一)金融风险防范对金融机构的意义
1.金融风险防范能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资金筹集环境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实施金融风险防范,能减少或消除金融机构的紧张不安和忧虑恐惧心理,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安定的资金筹集与经营环境,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
2.金融风险防范能保障金融机构顺利实现经营目标。金融机构筹集和经营货币资金的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则能把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并能在金融风险损失发生后及时合理地提供预先准备的补偿基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风险损失,这些都有助于金融机构盈利的增加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3.金融风险防范能促进金融机构资金筹集和资金经营决策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二)金融风险防范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意义
1.金融风险防范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任何物质的流动,即商品使用价值的流动都会引起其价值的相应流动;同样,任何价值的流动,也会引起其使用价值的相应流动。作为价值的直接表现形态的货币资金流动,必然会引起其他资源的相应流动。
而实施金融风险防范,则能减少金融风险损失,并促使货币资金向所需部门流动,从而引导其他社会资源合理地流向所需部门,最终避免或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其利用效率。
2.金融风险防范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众所周知,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带来的损失金额往往比一般风险造成的损失大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因为货币资金的筹集与经营,不但涉及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而且还涉及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即涉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所以,金融风险的存在与发生,无疑是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威胁。而金融风险防范的实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金融风险损失给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带来的波及效应和不良后果,最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金融风险防范有助于社会稳定。金融是风险行业,金融风险聚集成系统性风险,往往具有突发性强、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显著特征。金融一旦出现重大问题,不仅会危及金融、经济安全,而且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危机的历史表明,经济危机总是最先导源于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资金链断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加强金融防范,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共识,是避免社会发展出现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举措。
6. 金融风险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版风险等。 一家金融机权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引发戦争。
7. 影响金融风险的宏观经济效应有哪些
1.经济指标分析对比。经济指标是反映经济活动结果的一系列数据和比例回关系。(1) 先行指标 如:货币供答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它们可以对国民经济的高峰和低谷进行计算和预测。 (2) 同步指标 如: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