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阿勒泰地区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和区内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突出稳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保障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地区综合实力有了提高,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62.94亿元,扰察比上年增长12.00%(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0亿元,增长4.00%;第二产业增加值76.61亿元,增长15.70%;第三产业增加值53.83亿元,增长12.40%。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19.95∶ 47.02∶ 33.03,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3.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表明地区工业经济、特别是矿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作用在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88%。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2010年上涨5.49%,其中居民食品价格上涨12.17%,为拉动居民消誉李困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62%。阿勒泰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21%,其中轻工业上涨9.59%,重工业10.2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49%。
阿勒泰地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牧民标准化定居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1年底,累计实现牧民标准化定居1.224万户,定居5.3万人,分别占牧民总户数、总人口数的35%和36%。可见,牧民标准化定居工作任务仍很重。
全地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0%,完成矿业增加值52.07亿元,增长17.25%,占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90.39%。表明矿业经济在阿勒泰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仍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
主要矿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产量,原煤10.92万吨,近6年来,首次突破10万吨,比2010年增长147.80%。铁矿石原矿量1415.06万吨,同比增长19.90%。铜精粉21.81万吨,同比增长 14.05%。高冰镍 1.14万吨,增长 55.09%。黄金 918.10千克,下降0.30%。
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37.45亿元,同比增长37.2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70亿元,增长27.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84亿元,同比增长21.64%,其中二产完成投资60.08亿元,占总投资的47.00%。说明二产投资占了总投资的比例的近一半。人均可支配收入1.41万元,比上年增长11.10%;农牧民纯收入5726元,比上年增加11.44%。
地区对外贸易在出口贸易的强力推动下呈现增长态势。全年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0%。其中:进口总额329万美元,下降44.1%;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25.80%。
全年地区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0%,实现旅游收入29.82亿元,增长26.89%。
二、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铁路
就新疆而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点项目,项目于2009年7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全长1776千米,同年11月4日奠基开工,预计5年后,一条新的铁路大动脉将横亘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新疆3省区。届时,它将与现有兰新铁路一道拓宽三省区资源外运通道,破解运力紧张难题,并使我国向西开放进一步提速。
2009年10月奎北铁路建成通车,福海—富蕴铁路也于2013年年底开工建设。奎北铁路建成庆念通车标志着阿勒泰地区结束了无火车的历史,福海—吉木乃铁路建设目前正在设计论证中。铁路建设为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二)公路
地区主要道路有:干线公路17条,包括国道(216、217线)2条,省道10条、专用线5条,县道37条,乡道677条,村道283条,地方专用交通道6条,公路总里程8384千米。阿勒泰地区行署所在地阿勒泰市是国道216、217线起始点,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西线701千米,东线670千米,与乌鲁木齐市航线距离450千米。
根据新疆公路网发展规划,新疆将用15年时间建设“三横二纵二环八通道”干线公路网(简称3228工程),其中涉及到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有四条:北屯—福海—克拉玛依—奎屯—沙滩—阿拉尔—和田段,由国道217线部分线路和新疆沙漠公路组成;阿勒泰北屯 富蕴—大黄山—乌鲁木齐与库尔勒—若羌两段,由国道216和国道218部分线路组成;北屯—乌图布拉克—和布克赛尔—铁厂沟—托里—阿拉山口 博乐段;北屯—福海—阜康段。
阿勒泰地区规划建设道路。国道217线阿勒泰—布尔津段、哈巴河—阿黑吐别克公路、哈巴河—白哈巴公路、蒙库—富蕴县等工程全面开工。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三)航空
阿勒泰机场可起降波音737型飞机,交通较为方便。阿勒泰机场扩建工程,计划延长跑道400米,新建联络道一条,总投资1亿元。建成后可确保波音737-700以上大型客机满载起降,2009年已启动方案研究。
喀纳斯支线机场建成通航。喀纳斯机场2007年开始启用,距著名旅游胜地喀纳斯风景区68千米,与乌鲁木齐空中距离482千米,是新疆继那拉提机场之后新辟的第二个旅游支线机场。2013年喀纳斯机场可实现旅客吞吐量约22万人次。
近年来,随着富蕴县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推动富蕴机场迁建,尽快使乌鲁木齐—富蕴县航线复航,对加快富蕴县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巩固边防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富蕴民用机场场址拟定于科普阔拉阿根场址,位于226省道与216国道岔路口西南侧约3.5千米处,距离富蕴县城中心直线距离约21千米。机场为国内民用支线机场,项目概算投资超过4亿元。目前,该项目已取得总参谋部意见及预可研阶段需支持性的全部文件,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规划司、投资司已完成项目的会签工作,并于2011年11月16日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查。
2011年全地区共完成货物运输量1324.99万吨,比上年增长16.27%,完成货物周转量约22.44亿吨千米,增长16.88%,运送旅客1447万人次,增长9.36%,客运周转量近11亿人千米,增长9.6%。年末地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3.2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约2.25万辆。
(四)电力
阿勒泰地区电网是自治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电网,仅实现与全疆110千伏的弱联。2006年底,全地区总装机容量14.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12.6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1.8万千瓦(其中北屯火电厂1.2万千瓦,吉木乃火电厂6000千瓦),火水电比例为1∶8。风电装机0.105万千瓦,最大发电量57508万千瓦时,可承受的最大负荷12万千瓦。
地区电网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电网构成,分别是阿勒泰地区电力公司电网、布尔津县电力公司电网、可可托海矿区企业自备电网和兵团农十师电网。阿勒泰地区电力公司电网,可供调度的上网总装机容量为10.07万千瓦,售电量占到全地区的52.52%,可承受最大负荷8.5万千瓦,最大发电量25500万千瓦时;布尔津县电力公司电网可供调度的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可承受最大负荷1.4万千瓦,最大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可可托海矿区企业自备电网,可供调度的水电厂装机1.9万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负荷1.6万千瓦,最大发电量9858万千瓦时;兵团农十师电网,装机0.67万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负荷5000万千瓦,最大发电量3350万千瓦时。全地区实现110千伏线路联网,线路总长663千米,东至富蕴、青河县,西至吉木乃、哈巴河县,南面与塔城地区的和丰县联网。
(五)口岸建设
在阿勒泰地区,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随着阿勒泰地区口岸建设的不断完善,将对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矿产、旅游等资源产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显著。
1.吉木乃口岸
位于吉木乃县境内,与哈萨克斯坦国东哈州毗邻,为双边常年开放口岸。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国家对哈国开放的一类通关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国对中亚、欧洲贸易、仓储物流、国际旅游和以进出口落地货物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型边境陆路口岸。规划到2015年,口岸年均过货量80万吨,出入境人员达50万人次,进出口贸易总额25亿美元。规划至2025年,口岸过货量150万吨,出入境人员超过100万人次。
吉木乃口岸距哈方迈哈布奇盖口岸0.5千米,距斋桑县60千米,距东哈州首府乌斯卡缅市500千米,距哈国首都阿斯塔纳1300千米。吉木乃口岸是我国距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及哈俄两国东部铁路最近的口岸,比阿拉山口口岸至哈俄两国东部铁路近约500千米,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北线的重要支点。目前,吉木乃口岸已发展成为新疆对哈萨克斯坦陆路第3大口岸。吉木乃口岸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哈萨克斯坦斋桑湖区油气资源提供了条件。
2.塔克什肯口岸
在青河县境内,与蒙古科布多省毗邻,为双边常年开放口岸。塔克什肯口岸距蒙方雅仁特口岸25千米,距布尔干县城45千米,距科布多省会科布多市265千米,距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733千米。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国家对蒙古开放的一类口岸,是中国对蒙古及俄罗斯发展双边贸易的重要窗口,是以通关服务、边境贸易、出口加工为主导的综合型边境陆路口岸。目前,塔克什肯口岸已发展成为新疆对蒙古的第一大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工业加工区以尽快建成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目标,规划面积10平方千米,划分为矿产品进口加工、畜产品进口加工、农副产品进出口加工、建材出口加工、轻工产品组装等6个功能区,重点打造进口蒙古煤炭、铜等能源、矿产和畜产品资源深加工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投资7000万元的凯禹通国际物流园和投资3500万元的鑫源商贸物流批发市场已完工,省道320线已完成改造升级。
3.红山嘴口岸
位于福海县境内,与蒙古巴彦乌列盖省毗邻,为双边季节性开放口岸。红山嘴口岸距蒙方大洋口岸12千米,距巴彦乌列盖省省会乌列盖市180千米。是面向第三国开放、与俄罗斯实现陆路通商和旅游的重点口岸。
口岸功能定位:是国家对蒙古开放的一类季节性双边通关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国对蒙古、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开展大宗货物贸易交流、环阿尔泰山旅游业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以发展边境贸易、存储物流、国际旅游的重要综合型边境陆路口岸。
4.阿黑吐别克口岸
位于哈巴河县境内,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毗邻。1992年阿黑吐别克口岸开放,允许中哈两国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通行,1998年实现临时过货。
口岸功能定位: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哈萨克斯坦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5.规划建设的喀纳斯口岸
规划选址在布尔津县境内。2009年10月,《中俄总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提出,要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领域合作,决定东西两线天然气管道同步启动,并于2014年至2015年供气。两国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开通对俄的喀纳斯口岸,开辟我国引进俄罗斯能源、矿产和木材等资源的北向战略通道奠定了基础。
『贰』 了解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指标
(1)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规律,;(3分)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3分)要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科技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借鉴世界优秀文化;(3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3分)要突出中国特色,发挥比较优势。(3分)(1点3分,4点即可)(2)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综合国力。(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优先发展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分)③教育成就人生,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3)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外文化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我们既要“引进来”,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2分)②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是为了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2分)试题分析:(1)认真阅读材料,找出十二五规划中对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对应着这些要求回答体现的哲学道理,从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分析和解读这些要求。(2)该题的原理是文化生活知识,理由即要回答为什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从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对人的教育、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等方面具体回答。(3)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对应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上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回答。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体现了联系,是为了发展,从这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即可。
『叁』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农产品价格下降,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空间受到挤压;煤电油运供求仍然偏紧,尤其是电力短缺的约束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着力抓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农业支撑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提高农业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 启动水稻良种补贴试点,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整合各渠道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
(二)积极促进工业快速增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加快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大力培育强优企业和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重点行业生产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加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集中力量开工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入园进区;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统筹抓好煤电油运供求衔接。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编制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发规划和南北钦防城市群发展规划,启动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工程,加快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沿海工业布局,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强中心城市和新设地级市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城市产业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强重点镇建设,扩大产业和人口规模,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四)积极扩大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更多地运用市场和开放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进政银企合作,扩大直接融资,促进社会投资,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筹融资渠道。进一步整合统筹政府各类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向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关键环节倾斜。把扩大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继续抓好自治区层面和各市层面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新开工,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一批重大项目按计划竣工投产,切实抓好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好成熟的项目储备,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
(六)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深化投资、价格、财税、粮食流通、科教文卫、行政管理体制等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举全区之力办好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规模。加快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开发经营活动,积极推进利用境外资源性项目工作。
(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要切实关注民生,关心群众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社区服务、养老、物业管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加快“两基”攻坚进程,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创新文化发展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快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高度重视和加强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继续集中财力为民办好一批实事。
『肆』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2000年,湖南省坚持把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三大需求开始全面回升,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事业保持繁荣稳定,国民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91.9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780.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467.9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1443.46亿元,增长10.6%。三种产业比重为21.1∶39.8∶39.1。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89亿元,主要农产品不少居全国前列。2000年粮食总产量2874.97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早籼稻和棉花种植面积有所调减,优质稻种植面积扩大,畜牧水产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李卖埋比重逐年上升,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效益大幅回升,以板、线、管材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计算机和显示器件为主的机械电子工业,以及石油化工、建材工业、食品工业,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技改,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逐步成为工业领域的优势产业。2000年工业增加值12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2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脱困率分别达到60%和66%。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净盈利12亿元,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及9个市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净盈利。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0亿元,其中国有投资687亿元,集体和个体投资383亿元。国债项目由165个增加到238个,累计完成投资466亿元,其中110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
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其中出口16亿美元,进口8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20 个,实际利用外资10.1 亿美元。
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回升,贸易市场稳步回升。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1365亿元,其中城市715亿元,农村650亿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财政总收入318.1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71.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146.3亿元。财政支出339.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2820亿元,存款余额2870亿元,分别新增290亿元和330亿元。全年股市募集资金63.5亿元。
社会事业繁荣活跃,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湖南坚持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科技教育事业发达。2000年末,全省拥有种类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0个,在湘“两院”院士达到3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帖的专家1612人。2000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00项,其中13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6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十大科研成果中,我省占据两席,其中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研究的“超级稻育种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高居榜首,国防科大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也榜上有名。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全省拥有普通高校52所,全年招生10.1万人,在校学生25.3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招收新生3475人,在校研究生7729人。湘籍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奖牌和总分三项全国第一,赢得残奥会金牌全国第二。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和2000年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我省成功举办。
湖南省具有配余良好的投资环境。多年来坚持实行“开放带动”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定》、《湖南省鼓励外商投资条例》、《湖南省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对省级审批权限内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湖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的措施》、《湖南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近年来哪蚂 加大了利用非国有投资的力度,提出了鼓励非国有投资的政策措施。湖南地处全国的中部,属于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受惠区,已有湘西自治州进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享受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政策。
湖南省电力供求紧张的矛盾得到缓解,电力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已成为历史。到200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40万千瓦,其中水电590万千瓦,火电450万千瓦。发电量375.5亿千瓦时,其中水电210.4亿千瓦时,火电165.1亿千瓦时。
湖南省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以省会长沙为中心,联贯广大城市,沟通省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00年底,全省拥有综合运输线路总长7.4万km。全省已有京广、焦柳、湘黔、湘桂、湘赣五大铁路干线纵横省境。此外,还有石长等铁路支线。株洲、衡阳、怀化三大铁路枢纽构成了湖南铁路网心脏,其中株洲是江南最大的编组站。全省铁路总长度为2830 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792 km,其中有高速公路450 km,一级公路204 km,二级公路3500 km,三级公路5000 km。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长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3位。全省形成了以三条在建和规划的国道主干线及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70条省道联网,县、乡公路及专用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具有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四水中下游为骨干,沟通全省、通达长江的航道网。全省通航里程10065 km,其中常年通航里程7089 km。现有等级航道3039 km,建成了岳阳城陵矶5000吨级外贸码头泊位2个和岳阳、株洲、湘潭千吨级港口码头、千吨级泊位达29个。湖南目前拥有民用航空线30余条,已开航班的机场有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花机场和永州蔡家铺机场。
湖南省电信网络建设已具备相当规模,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干线传输网。全省通信光缆总长度5.7万km(长途光缆长度1.7万km)。国家在湖南省建有两条一级光缆,省市之间建有三个大环线,到2000年末,全省电话用户数为683.73万户,其中市话用户数为401.2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36.39万户;无线寻呼用户286.24万户;邮电部门经营的电话交换机容量869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7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10.7%。
『伍』 简要说明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曹魏是经历了人口锐减、城市破败,农田荒芜,工匠逃匿,饿殍载道,尸横遍野,一片凋零后建立起来的,很艰辛的。在经济方面,完成了,一、屯田。二、兴修水利。三、百工发展。四、出台地方新措施。经过一系列革新,北方经济得到恢复,结束了汉末以来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在三国中贡献最大。
东吴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权,对江南的开发很有成效。东吴经过了,一、屯田。二、兵农合一。三、百工发展。四、对外开发。尤其加强了对台湾的联系,加强了中国南方边远的统治,并和罗马印度等国有过经济通会。
蜀汉是一个寄于西南的政权,由于国力所限,除了锦织产量大,做工精美,并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以外,其他方面均不如曹魏和东吴。
详细说明
曹魏: 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统一,殊为遗憾。他未能统一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的经济衰败。等到北方恢复以后,南方就很难抵挡了。汉末北方在十多年间人口锐减、城市破败,农田荒芜,工匠逃匿,饿殍载道,尸横遍野,一片凋零。这主要是战争、灾荒和疾病引起的。曹操亲眼目睹现状,不禁感慨:“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晋代人山简更是说:“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曹操及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做了一下措施,并取得相当成绩。一、屯田。二、兴修水利。三、百工发展。四、出台地方新措施。
董卓败亡之后,形成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当时北方的情况是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人民死于饥饿不计其数。不仅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就连割据一方的军阀武装,也常因粮饷匮乏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在这种形势下,谁能把失散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起来,并保证他们能进行正常生产,谁就能生存、发展、壮大。在这方面,曹魏统治集团比当时北方的其他集团觉悟得早。曹魏屯田如果从曹操建立基业的196年算起,一直持续到曹魏灭亡,接近七十年,历时长,范围广,影响深,好处多。
第二。兴修水利。水利灌溉比牛耕的效率和收成高出很多,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北方的农业较快地恢复了。皇甫隆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改进了西汉时期的耧犁耕作技术,得以"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第三,百工发展。温饱得到满足之后,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马钧改进了织绫机,省工省时。曹操基本拿下北方的时候,便立即派专人管理冶铁事务。韩暨为监冶谒者,改变过去冶铁鼓风使用马排的旧方法,凭借水流创造出水力冶铸鼓风机,其功效数倍于旧。到曹魏中期,商品交换也有了起色。首先,五铢钱在明帝时重新使用,直到西晋。同时,昔日被夷为废墟的洛阳,到齐王曹芳时,已是"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了。而邺城,由于它是曹操为魏王时的魏国都城,位于冀州要冲,遂为黄河流域一新兴商业名城。
第四,地方新措施。曹操自攻克邺城后,便出台了很多新措施。涉及到经济、官品、军事,经济又包括税收、土地、专营,各地的父母官也是献计献策,经济迅速恢复。
东吴:中国古代政府对南方的开发,初始于东周之楚国。又经江左六朝的全面开发,江南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六朝中,又以东吴贡献颇大,是一个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杰出王朝,功绩不亚曹魏。东吴对江南的开发也有以下几点。
一、屯田。江南战乱相对较少,但是地广人稀,广大地区急需开发。曹魏和东吴屯田都分为军屯和民屯,不同的是,曹魏屯田是专门划出屯田区域,不分郡县。东吴则是各县各郡自己屯田。长江沿岸,屯田甚多,连绵不断。东起吴郡,西至夷陵,东西几千里之间,形成一线。
二、兵农合一。江南地广人稀,要维持一个政权,人民的负担是够重的。对于百姓,吴国的方针似乎是:凡是可以当兵的,尽可能征其为兵;为兵者,凡有可能生产的,又尽可能让他们参加生产。
三、百工。东吴手工业、海盐业和冶炼业在三国中都是很突出的,官府、民间大量生产葛、麻,葛、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较汉代有提高铜矿和铁矿多集中在会稽、丹阳、豫章等郡。会稽郡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丹阳郡(今江苏南京)"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
武昌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官方冶铸十分活跃。造船业是吴国最发达的手工业。同蜀魏争夺长江屏障控制权以及海上交通的需要,促使孙吴的统治者大力发展造船业。当时,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东),番禺(今广州)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置有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事业。
四、对外开发。孙吴立国,不闭关,不锁国,面向大海,敞开胸怀,积极开拓与南海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三国之间的各种交流,还加强了和台湾的联系,并在交州设置四郡,增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力。甚至还有很多印度和罗马的商团来到东吴交换商品,促进经济多元化。
蜀汉:蜀汉是一个撮尔小邦、寄于西南的政权,由刘备外来并建国。益州地区在汉末受到的战乱比较小,所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恢复发展经济是不存在的,而是把具体措施分发个各郡县。实际掌权者诸葛亮时期,他个人还比较注重农桑的建设,尤其是看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蜀国的经济命脉。百工方面,由于蜀国综合国力有限,除了纺织业,其他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锦业发展迅速,产量大,制工精美,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
『陆』 社会经济概况
尽管项目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但它是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项目区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全市有人口97万人,总土地面积19万km2,每平方千米仅有5人。人口主要聚集于绿洲之中,如敦煌市面积为3.12万km2,人工绿洲面积仅占1%,有人口17.83万人,以其总土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千米不足6人,按人工绿洲计算:每平方千米为800人。可见,在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戈壁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人们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区域。
一、人口及人民生活
项目区内有三个县、市,玉门市曾被誉为石油城,敦煌被誉为旅游城,安西是本区的农牧业县。据2004年《酒泉统计年鉴》,三县(市)总人口46万人,约占酒泉地区人口的一半,人口集中于玉门市、敦煌市,而安西人口相对稀少。区内企业、事业、集体所有制、股份制及私营企业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为14353元,城镇人均年消费水平为593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4027元,农村人均年消费仅为2575元(表1-9)。就人口的分布而言,玉门、敦煌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而安西是一个农业县。
二、农业经济
项目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82亿元,占酒泉市的40%,敦煌产值最高,玉门最低。项目区产粮7.22万t,玉门为产粮大市(表1-10)。敦煌、安西为本区的产棉基地。三县(市)也是西部的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大牲畜7.02万头、羊79.25万只。
表1-9 项目区人口及其消费与收入统计表
表1-10 项目区农(林、牧、渔)业经济指标
三、工业经济
项目区工业总产值为157.89亿元,占酒泉市工业总产值的85%,玉门、敦煌工业产值最高,安西最低(表1-11)。采矿业、石油天然气工业、发电业是其工业的支柱。玉门的原煤产量约占全区的30%,发电量占全区的80%,是河西走廊的能源基地之一,也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石油工业基地。安西的铁矿石、原盐、石棉及食用油的生产在项目区内占有较大比重。
表1-11 项目区工业经济指标
四、社会经济综合指标
项目区国民生产总值为64亿元,占酒泉市的60%,其中玉门的产值最高,安西的产值最低(表1-12)。第一及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者为敦煌,第二产业比重较大者属玉门。项目区内,第一产业占其总产值的15%,第二产业占55%,第三产业占30%。二、三产业尚有发展潜力。单以第三产业分析,农牧服务业以安西、敦煌较强,而社会服务业及金融保险业等以敦煌、玉门较为发达,特别是敦煌的社会服务业占到全区的42%,这与其莫高窟、月牙泉的旅游收入是密切相关的。
表1-12 项目区社会经济综合指标(单位:亿元)
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包括项目区在内的酒泉市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贯彻十六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大政方针,围绕《酒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刚要》确定的长远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北部资源战略、南部市场战略、民营主体战略,突出项目建设中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支柱化的进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加就业,完善社保;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努力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树立大工业理念,聚集城市、农村,县、市、区属和中央省属企业的各类生产要素,依靠本地优势特色资源招商引资,依靠现有企业培育壮大,依靠周边企业产业配套,引进外地企业带动做强。新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工业项目当年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
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村二、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主攻草畜乳产业,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12%以上。
开放旅游市场,支持敦煌飞天、酒泉航天旅游产品开发,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力争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年。
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重点进行榆林窟、锁阳城遗址,安南坝、盐池湾、湾窑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治理区内64个风沙口,退牧还草600万亩,封滩育林100万亩,退耕还林10万亩,封滩造林13万亩。
(二)水、土资源开发规划
“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是自1996年开始实施的大型农业开发项目,旨在挖掘本区丰富的水土资源潜力,兴修水利,安置移民,使项目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环境得到改善。项目区包括安西县和玉门市的昌马灌区、双塔灌区和花海灌区。项目原设计开垦荒地81.9万亩,移民20万,总灌溉面积达到147.3万亩。后考虑到新垦荒地中75%需洗盐排水,改良难度大,并对下游双塔水库水质有一定影响,故对原设计进行了调整,压缩了垦荒移民规模,原设计作为流域远期规划有待进一步论证后实施,届时,水资源合理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仍是论证的重点。
中期调整后新增耕地40.82万亩,移民安置7.5万人,其中昌马、双塔、花海分别为22.77万亩,4.75万人;10.69万亩,1.385万人;7.36万亩,1.365万人。项目完成后,三灌区总灌溉面积达到106.22万亩,其中昌马灌区63.92万亩,双塔灌区29.24万亩,花海灌区13.06万亩。项目通过新建昌马水库、改扩建渠系、凿井等工程措施,并与下游双塔水库、石油河赤金峡水库联合运行,达到提高地表水利用率,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截至2003年底,昌马水库等主要水利工程已基本完工,进入移民工作的后期阶段,地表水利用率将由项目实施前的49%提高到65.7%。
党河灌区修建有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引用地表水资源已接近最大值,水土资源开发潜力不大。目前,水利部门开始对“引哈济党”工程进行论证和前期工作,计划将哈尔腾河部分水调入党河,以解决敦煌绿洲的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若该项目得以实施,敦煌绿洲的水土资源利用格局也将发生明显改变。
『柒』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第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
第二,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奴的反抗,农奴暴动接连不断,动摇了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捌』 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之现状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状况再好也同你我没多大关系。成果被贪官贪被角兽侵被赚家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