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实体经济现在为什么一蹶不振了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6、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② 中国的实体经济是什么
1、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
2、一切生产、制造、采掘、运输、销售商品、货物的企业都属于实体经济范畴。
3、例如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电脑、冰箱、机床等制造企业、铁路运输、开宾馆、饭馆等,其特点都是生产、运输、经营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统称为实体经济范畴。
4、而看不见、摸不着的类似电子交易的股票、期货等等,都属于虚拟经济范畴。
5、一国的实体经济必须要占主导地位,否则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稳定。当年冰岛就是因为在国民经济中的虚拟经济比重过大,因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后导致“国家破产”。
6、而决定实体经济比重的因素就是实体经济的企业数量、规模、产值、利税。
③ 经济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主要是外需下降,冲击了国内大量出口导向型企业,很多倒闭或停产,使大量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失去工作,并减缓了经济增速。东莞就是例子,已经不复当年繁荣了。
④ 中国实体经济的未来之路
中国沿着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轨迹,同时融入创新元素和高效发展,我们的“穷基础”为我们节省了发展成本,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快发展。鄙人愚见,未来三十年内当没有问题。
⑤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创造转变
也就是要发展科技,通过科技创新建立核心的科技。
⑥ 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
其一,房地产发展过度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房地产是一个“吸金盘”,大量新增货币或贷款被吸入房地产业,是从实体经济口中夺食,挤出了实体经济的投资与信贷供应。同时,畸高的房价收入,使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支付所谓刚性需求的住房购置成本,不得不抑制其他消费需求,抑制了实体经济内需的有效增长;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相应带来了房地产开发商财富的快速积累,提供了错误的财富积累示范效应;也误导了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房地产业的过度繁荣显然已经绑架了地方政府,由于高房价有利于推高土地出让金从而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诱导地方政府热衷于推动房地产业持续繁荣。
其二,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能不足,制约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基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奉行的基本上都是模仿跟进策略。但长期以来的模仿策略引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创新意愿偏弱。由于创新成果得不到保护,大部分企业根本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原创性研发,而是指望继续依靠模仿维持生存,研发投入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成长空间受限。内需疲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内需比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三,国内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其四,社会氛围欠缺,实体经济未受应有重视,社会投机情绪弥漫。社会投机情绪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总体上显得比较浮躁,不愿意脚踏实地经营实体企业,而更多梦想借助投机一夜暴富。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投机情绪。在较高的社会投机情绪推动下,实体经济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全社会几乎整体陷入盲目发展虚拟经济的狂热之中。虚拟经济在不断侵蚀实体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加速发展,部分虚拟经济环节甚至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这一必要基础。
其五,金融体系扭曲,偏离服务实体经济轨道。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五大扭曲现象。一是金融服务价格扭曲。银行利率管制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高收益之间不对称,民间金融、影子银行的融资价格与商业银行的融资价格呈现双轨制;二是需求与供给扭曲。公众投资理财意识觉醒刺激金融产品需求蓬勃增长,但金融产品供应不够丰富,投资理财工具选择有限;三是金融资源分布扭曲。银行业资产占金融市场总资产的近85%,而保险、基金、证券、租赁、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发展滞后;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比例,以及金融资源在不同金融行业间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显不对称;四是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扭曲。部分资金需求方对资金的价格信号反应极其迟钝;普遍存在实体企业脱实入虚、投资金融资产的现象;金融产品内容创新缺乏,形式创新却大行其道;五是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发展。受严格的金融管制约束,我国金融体系不能借助外部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自我完善的压力与动力不足;尽管国内融资成本高企,但实体经济不能自主使用境外低成本金融资源。
其六,一些虚拟经济侵蚀了实体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过快,但税收、交易商品质量管理等不规范,无税费、无房租、售假货代价低等原因,取得了对实体店的竞争优势,导致一批批实体店纷纷关门。
⑦ 2020的中国经济,为什么实体经济干不过虚拟经济
在2019的时候,中国的实体经济形式已经被慢慢的互联网化
2019年的时候,兴起了一个生鲜超市,这个超市不仅种类齐全,而且需要的东西在你当天订购之后,第二天便能够被送到指定的超市自提点,如果是需要放冰箱的,则有专用的冰箱帮你保存。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来,连超市购物,买菜,买鲜活生鲜都转移至网上了,如果还不跟随时代进步,你就会被淘汰。
经过这么多打击,实体经济已经满目疮痍,输在了起跑线上
实体经济现在已经非常的不景气,在一季度,谁还敢到处乱逛,谁还敢逛街游玩,能够好好地活着,保证疫情不再发生就非常的开心了。这个时候,人们也需要生活,因此,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经济,这就成为了人们足不出户,又能买东西,又能赚钱的一个技能。
⑧ 中国实体经济下滑严重,根本原因是什么
管理存在两个抄问题,一般人意识只有一个问题管理不足漏洞多。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过度管理。为什么从一极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问题必须深思,其实是对体制的问题藐视忽视。
1.有形税费有了很大进步,这个问题摆在桌面,所以解决起来并不算难,时间问题。
2.而我们却陷入了一个更大的税费深渊,房地产实际是对所有生产要素和人的收税,不正常的房地产本质上属于一种重税。高到生产生活难以为继,发展速度只能被动减速。
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对第一个问题深谟远虑,却不未雨绸缪的意识到第二个问题的产生。所以在大智慧方面,中国人必然是过高估计自己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 为什么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