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环保督察的新任务将是什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关于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总结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的报告》。会议指出,下一步,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已有的督察问责、监管执法工作,可以看做是一个压力测试,实现了环保与经济双赢。实践证明,推行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经济压力的影响是适宜、可行的。”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说。
B. 你如何看待国家对环保督察工作强调禁止“一刀切”
针对在环保督察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问题,生态环境部指出,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行为不能容忍。只有对那些整改没有希望以及拒不配合整改的污染企业才会强制关停;对于其他情况,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分类整改,实事求是,不伤害企业和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生态污染和环境问题是长年累月形成的,不可能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这就要求地方在改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错误观念的同时,也不能急功近利,企图能够一蹴而就。
当然也必须警惕抹黑环保等其他行为的情况,比如前段时间,有人把污染企业设备上的封条撕下来,贴在自家灶台,造谣生事。这种行为将会受到严厉打击。
最后,环保“一刀切”问题最后终将被消灭,而环保督察工作的常态化,也必然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被津津乐道。
C. 为什么要发挥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环保中的作用
主要是考虑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央直接出面,比较客观,公道。
D. 中央环保督察为什么要狠批房地产
中央环保督察组今天在向海南省反馈督察时狠批当地房地产行业对当地生态的破坏:“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
8月2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现场检查发现,儋州市峨蔓镇建有大面积非法养殖场。
督察组指出,海南全省海水养殖长期无序发展,大量滩涂养殖位于泻湖、河口等污染物不易扩散区域,甚至违规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清澜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内鱼虾养殖面积多达760公顷,分别侵占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面积的31.4%和20.3%。
除了海洋和岸线遭遇房地产项目侵蚀外,海南省的一些自然保护区也难逃劫难。全省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有8个存在未经审批的旅游项目。
文昌市将铜鼓林国家自然保护区1333公顷的陆域范围全部划入生态旅游区开发范围。2014年又将自然保护区41.3公顷现状林地规划为酒店用地,并侵占5.5公顷林地开展旅游道路建设。督察组说,在调整规划过程中,海南省国土、林业、住建等部门把关不严、大开方便之门。
8月23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现场检查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联橡胶加工分公司,发现该公司污水处理区域臭味突出,污水暂存池防渗措施不完善,群众反映强烈。
三亚珊瑚礁国际级自然保护区2932公顷陆域面积长期未纳入实际管护,人类活动频繁的鹿回头片区大洲岛海域和小东海海域活体珊瑚盖度急剧下降。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未纳入有效管理,2013年以来,临高县政府在保护区内违规审批用海项目54个,办理海水养殖证77个,截至督察时,保护区内仍存在167家海水养殖单位,白蝶贝已濒临灭绝。
文昌麒麟菜省级保护区作为海藻场被盲目开发,原声麒麟菜已濒临灭绝。督察组指出,文昌市政府不仅疏于管理,甚至违规造海填地,建设清澜半岛、东郊椰林、海南度假村等项目,侵占保护区174公顷。
中央环保督察组认为,海南省近年来出现的生态给大开发让路,根源是当地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全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盲目自满,认为自然环境好是自己的工作做得好,对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与挑战缺乏忧患意识。
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E. 中央环保督察由查企变为什么了
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
中央环保督察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督察的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下沉到部分地市级党委和政府,通过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切实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中央环保督察强调督察结果的应用。督察结束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这样的力度,直接促使地方领导干部提高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5)环保督察对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央环保督察的成就:
1、天津市静海区水务局在接受督察组问询及调阅资料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被督察组调阅时当场发现。经查,静海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擅自指使其分管的工作人员虚构事实,将编造的文档归入迎检材料。作为行政主要负责人,静海区水务局局长被免职。
2、老干妈公司是贵阳的名片,也是当地财税部门的“心头肉”,但其油烟问题影响周边环境,百姓屡次投诉不见整改。“老厂区是我们的发家之地,下定决心搬迁真的不容易,投入也会很大。中央环保督察组一到,明确指出问题,要求立即整改。
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指导下,我们相信通过技术改造和厂区搬迁,企业的发展前景会更好。”老干妈公司有关负责人李贵山坦言。
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北方药业自建厂以来被不断投诉,异味扰民问题突出,仅中央督察期间就收到群众举报80余次。督察组专门赴现场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在督察组督办下,企业7名相关责任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企业整改不到位坚决不允许恢复生产。
F. 环保督察的“回头看”释放了什么信号
5月30日至6月7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河南等省(区)实施督察进驻,截至6月14日,被督察地区已问责630人。督察组进驻河南省开展“回头看”期间,发现当地一家国有企业两年来先后被当地环保部门下达整改督办通知、停止违法行为决定等文书33份,但该企业对多次处罚无动于衷,直至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才下决心解决问题。
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有助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环保督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将环境保护督察结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进而对相关部门及领导干部产生奖惩作用。要进一步提高环保督察在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所占的权重,强化督察检查,对不履责、履责不到位甚至纵容污染环境的领导干部,实行严格追责终身追责。环保督察越往后执法越严,有助促使各地主要领导干部扛起生态环境保护主要责任人职责,做到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案件亲自督办,组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和改善,不能仅凭企业或地方自律来实现,环保督察的执法压力必须不断加强,越来越严。环保督察工作还要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的合作,重拳出击精准到位,通过按日计罚、限产停产、查封扣押、移送拘留等手段,让污染环境责任人无利可图无处遁形。
环保督察工作还要紧密联系群众,织密环境保护的天罗地网,努力做到“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让无处不在的群众监督成为促进环保督察越来越严的压力,最终转化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的不竭动力。
来源:北京青年报
G. 环保督察不是一阵风,企业还将面临哪些压力
环保监督肯定不是一阵风,因为我们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一个长效的国策,所以企业很肯定还面临着资源环境方面的监督。
H. 中央环保督察取得哪些成效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源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深思熟虑,推出伊始就以高权威、高规格为标志。相比过去各类督察,中央环保督察背后是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开展环保督察;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2015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在河北省启动试点,2016年7月和11月、2017年4月和8月分四批开展督察,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
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介绍,类似这样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直接推动解决8万余个;同时地方借势借力推动解决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环保“老大难”问题,纳入整改方案的1532项突出环境问题,过半得到解决。
同时,第一轮督察中,督察组与768名省级及以上领导干部、677名厅级领导干部开展个别谈话,对6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进行走访问询。目前已经完成问责公开的16个省份共问责2266人,其中厅级及以上298人。通过督察问责,一批领导干部得到警醒,环保压力得到有效传导。来源:人民日报
I. 中央环保督察将对首轮整改“回头看”吗
3月2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用了“坚持问题导向回,敢于动真碰硬答,取得显著成效”的表述,对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予以肯定。
在开展第二轮督察前,先对首轮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则有利于成绩的巩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认为,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可能会放在第一轮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和解决效果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则表示:“‘回头看’的严厉程度不低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已经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以及还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都会是重点。要‘老账新账’一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