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08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2、 汽车业相对于房地产业,汽车业的危机即将体现,表现在汽车购买力的持续下降,也许这才是关注的重点。
㈡ 2008经济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什么影响
1.由于经济危机,使得国外的消费水平下降,这样会使得同时期的产品专过剩。所以他们属会将国内自己无法消耗的产品去转嫁给其他适合倾销的市场去消化。但是我国现在对着方面也是非常的严厉,所以他们还无法大量的涌入。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变多了,就必然会限制再有大量商品的涌入。特别像我国出口的商品基本大多都是属于基础消耗品的,价格有优势的。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基础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是减少的。所以2008~2009年的贸易额会下降一点。
2.由于RMB的低廉,使得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很强的竞争性。所以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的让RMB升值。所以RMB的升值基本上是无法阻止的事情,就是看时间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时间,RMB升值5%以上,我们以外汇存贮量为2万亿算(基本是一年的交易额了),那么就意味着。将有1千亿左右的损失,换算下,100万人的年收入(10W/年),也就是说将有至少有100万的人面临失业。而这损失的钱去那里了?就是变成其他国家的就业率了。所以,到时就算贸易额有了提升,但是真的能弥补吗?
至于怎么做,这个也太难了吧。我想你是无法从现有的任何资料里面找到答案的,不过我们可以讨论下
㈢ 08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中国的经济是靠出口拉动的.国外经济危机,人民的消费少了,自然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回响.
2.中国答都说拉动内需.其实拉动内需一说早几年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什么成效.现在政府急急忙忙的采取各种政策来拉动内需,可以说是"亡羊补牢".
3.中国政府说从明年开始电器下乡政策(包括手机,彩电,冰箱等).其实内部人都知道:中国的手机库存几千万部,彩电,冰箱等都有很多库存.这都是中国企业的一个弊端.
㈣ 2008年经济危机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请简略的说
2013-10-13 16:00 提问者采纳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㈤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国家发改委再次对媒体“零容忍”。12月13日,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发文,直言《华夏时报》关于“食用油企业大面积停产已现先兆”的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同时还点名了几家转载该报道的网络以及平面媒体。
国家发改委上一次对媒体报道“零容忍”是在今年的6月份。在一周的时间里,发改委四次批驳媒体的报道。批驳的方式,自然是用自己掌握的情况,证明媒体报道失实。这一次也不例外,发改委调查了媒体报道所涉及的企业,得出了与媒体完全相反的结论。可是,此番媒体的反应迥异前次。上一次针对媒体报道的集中批驳中,没有媒体公开表示异议。媒体所在的地方政府,还及时地对有关媒体作出了处理。但此次就在发改委发文的第二天,《华夏时报》以及被点名的《第一财经日报》就公开回应,不认同发改委“严重失实,纯属主观臆测”的说法,“对发改委的有关说法持保留意见”。
孰是孰非,暂时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但如果不单纯纠缠于报道所涉及企业的具体行为,媒体所关注的“先兆”,是在上有限价而下有成本坚挺的情况下,食用油企业会否出现停产的可能,以及这种可能会否蔓延开来。发改委的文章并未直接涉及这个话题,而是以大量数据说明,原料供应是正常的,企业生产也是正常的并且是有利润的。可是据媒体的报道,在限价令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和资金链存在压力,有的企业已经出现停产。
严格来看,这场争议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发改委以目前原料价格水平下,企业能够获得合理利润,维持正常生产,以证明不会出现大面积停产。但媒体并未明确大面积停产已经出现,只是说出现了这种可能的先兆。也许,媒体的用词有尚需斟酌之处,而在发改委看来,这些用词可能干扰了当前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11月CPI达到5.1%,较10月份的4.4%上涨0.7个百分点,创28个月来的新高。尽管有舆论认为这个数据超出预期,但其实仍在预期之内。10日晚,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力度明显温柔,足见之于当前的通胀,管理层并未认为出现恶化趋势。至今为止,针对持续的价格上涨,民间和学界忧心忡忡,管理层则一直以“管理通胀预期”应对,并未转变为“管理通胀”。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却依然只有“管理通胀预期”而没有明确表示“管理通胀”。就连呼声日渐强烈的加息,也总是悬而未落,以至于上周末的上调准备金率,被市场视为利好,沪深两市均红盘皆大欢喜。
㈥ 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一是股权重组,增资扩股;二是坏账打包,切割剥离;三是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首先,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其次,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第三,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㈦ 2008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因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大,出口增幅会下降,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会下降。 第二,小部分资本会外流。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缺乏,可能会撤回部分海外投资,或者把附属机构及在海外的投资卖掉以解大本营的燃眉之急。但因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有些直接投资不一定能马上撤得出去。 第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过去动辙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有了。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 首先是中国这几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在金融改革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处理了许多呆坏账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 其次,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的大出大入受到限制。 其三,先前国内股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先期已经进行了调整。 其四,中国金融机构介入衍生产品不多。像住房贷款证券化等业务,才刚开始起动。如果美国的金融危机过两年爆发,对中国的金融部门影响会更大。 总之,中国的抵抗能力很强的. 由于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经济的增长需要靠扩大内需来维持,也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关键还是扩大有效需求,就是老百姓的消费了。所以我们作为老百姓应该对我国的经济有信心,该怎么消费还怎么消费,甚至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多的消费,不要听说金融危机了,都攥着钱不花了,如果这样的话,经济萧条后受伤的还是咱老百姓。 作为普通老百姓,你的日常生活受到的影响不大, 对于物价:一些产品的价格在近几个月会变得低些,因为出口受到影响,本来出口的产品出不去了都留到了国内,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相对以前会便宜些。不过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它具有价格刚性,比如馒头,你总得要吃饭吧,所以价格一般不变。 对于股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人们望而却步,总体形势不好。(我对股票不很懂,正在研究) 对于房产:现在北京的房价一降再降,有的楼盘一夜降了7000大元/㎡。对于一线大城市,短期会降的,幅度不会小,二线的,会降,幅度不大,县城基本不动或小涨。 要知道国家现在的购房优惠政策(首付款可以是20%,购房贷款利率为正常贷款利率的的0.7倍)和现在房价的下降以及人们的观望是个矛盾,这就会造成很多人一直在观望,一直在等待房价继续下降,但要知道需要住房的到最后还是要购买,这些人的购买一旦开始很明显就会造成房价的反弹。至于反弹何时开始我也说不好,就看人们的观望到什么时候,五个月,半年,一年?都有可能。
㈧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
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6、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
㈨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个虚胖的家伙又得了肺炎,打了大剂量的抗生素,你可以想象,它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复原。
经济观察报:2009年的国际经济形势扑朔迷离,现在所有人心里都没底。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原来比较乐观,认为今年下半年开始就会有起色,但是最近他们似乎也放弃了这种看法,而倾向于认为美国的经济会陷入更长时间的衰退。而你的看法似乎比主流的观点更悲观一些。
郎咸平:次级贷款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就好像鬼上身一样,就好像人在睡觉时,突然感到仿佛有千斤重物压身,想喊喊不出,想动动不了。这是一种非常恐惧的感觉。
我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很简单地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不容乐观”,如果用我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表述,那就是“谁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机”。我们都承认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也对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本人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够逃避问题,不能够活在过度乐观的幻想当中。未雨绸缪一向是治国的经典原则,我们情愿把情况设想得最糟糕,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最糟糕的情况万一出现怎么办?把事情往坏处想是不会错的。
今天全世界的金融系统得了肺病,得了肺炎。我们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家伙得了肺炎,我们给它治,7000亿美元、2万亿美元的注资,就是打大剂量的抗生素,终于让这个家伙没死,可是已经濒临死亡边缘,现在是奄奄一息。一个虚胖的家伙又得了肺炎,打了大剂量的抗生素,你可以想象,它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复原。
经济观察报:你对刚刚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有信心吗?奥巴马的经济援救政策你认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者换句话说,你认为政府的干预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郎咸平:每一届美国总统都拥有卓绝的口才和一流的组织能力,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奥巴马也不例外。虽然他很年轻,没有什么经验,不过他一上任之后,就有300个人组成的外交团队,个个是精英,同时也选拔了克林顿总统时代的财经团队,包括萨默斯教授等人。美国总统的最大优势是他有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但是正如同鲍尔森所言,这次的金融海啸太过复杂,美国政府只能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采用弹性的救市措施,哪里出问题去救哪里。
今天整个世界都是联结在一起的,美国政府的任何作为,都会对我们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的消费会不会因为美国财长保尔森去年11月25日宣布的政策而激活,在进入了2009年的时候,我们热切地拭目以待。如果能够激活消费的话,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它失败,将会使得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受到重大打击。但以2009年1月底的数据而言,我是不乐观的。
经济观察报:你一贯对美国的金融制度很推崇,认为是美国严刑峻法的管治下产生了有信托责任的金融制度。而这一次金融危机让华尔街名誉扫地,让我们看到原来美国的金融家也不是那么有信托责任,你对自己的信仰有没有产生怀疑呢?
郎咸平:法律一向都是滞后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很快,而法律的作用就是在问题发生之后,针对性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规范。而当法律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管治的缺失,从而导致美国金融界的信托责任的缺失,不过我相信美国很快就会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种行为。严刑峻法永远是信托责任的基础。
经济观察报:这种亡羊补牢的行为是不是已经为时过晚?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萧条,什么时候才能有所改善?
郎咸平:不要替美国人担心了,中国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在替别人担心,我告诉你,中国的问题比美国的问题严重得多,也复杂得多。我们还是多想想中国的问题吧,美国人才济济,他们一定有办法的。
你先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改革,先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谈到进一步的改革
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当前面临困难,很多人出来开药方。有学者说,与其说是美国金融体制太自由造成的,不如说是中国金融体制太不自由而放大的。如果我们的金融体制更自由一些,我们在五年前实现汇率自由浮动,人民币的升值就会给中国企业及时敲响警钟,会让我们的企业家注意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而不是一味地用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搞出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外贸顺差,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也就不会那么快,投资规模也就不会那么大,即使美国经济出问题了,我们自己面临的困难也不会这么大。你对于这种说法是否认可?
郎咸平:我倒是觉得,在两三年之前,我们就应该拿今天的政策去帮助当时的制造业,比如说从融资、税收、产业转型或者是服务等。如果当时帮他们解决了这些困难的话,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说不定都不会发生。
经济观察报:有人认为,面对现在的严重经济局面,应该减少政府的干涉,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汇率市场化改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郎咸平:这些陈词滥调的所谓市场化改革、金融改革,方向就一定是对的吗?你先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改革,先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才能谈到进一步的改革。不要动辄以改革为借口、为伪装,我们试错的改革太多了,医改、教改,哪一个实践证明不是错的?过去四五年来我一直提醒,要警惕各种“假改革”和“伪改革”。所以,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方向和路径,而不是空谈什么“深化改革”。
以上是金融学专家郎咸平教授的论述。摘自郎咸平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