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绿色发展之路是条什么道路
——“十三五”绿色发展的五个内涵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孝德
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将走绿色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并将之纳入“十三五”规划。这是全会最大的亮点之一,作为关系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策,绿色发展有五大内涵值得我们关注:
一、绿色发展是高度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文明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能源和环境已经治理了半个世纪,但到目前为止,全球的环境危机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仍在蔓延与加剧。其深层的原因,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西医式的就环境治理环境的路,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治理模式。按照东方系统辩证的思维,能源环境危机是当代工业文明系统弊端的结果。要从根本上治理能源环境危机,必须走出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思路。
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就已经提出,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这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基于东方智慧的新思维与新探索。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就是不同与西方、基于东方智慧的治理之路。全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一条走绿色生产方式之路,也是一条绿色治理的文明之路。
二、绿色发展是从根源上探索人类与自然两大系统和谐发展新思路。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绿色发展,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相配的系统战略对策。首次提出与自然承载力相关的四个区域发展的格局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此外,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的问题。
三、绿色发展是一条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成本内化的文明之路。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集合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经济、循环经济等经济业态的综合发展的绿色之路。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只有生产方式实现了绿色发展,才能真正从根源解决能源环境危机。
四、绿色发展是一条从民间到政府、从经济到社会、从文化到政治的综合治理制度创新之路。为了遏制目前仍然蔓延的环境污染,五中全会对未来环境治理提出了非常严格治理对策。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等。
五、绿色发展是一条中国走向新常态、转型升级之路。如果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单纯的环境保护,就容易陷入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思维之中。其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之路,恰恰是基于东方智慧、走出这种孤立的新思维。绿色发展是一个涉及传统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之路,也是一条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绿色消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财富增长之路。绿色发展引导的生态经济是一个具有巨大起来的领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B. 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会走什么道路
出口是肯定要的,加入WTO是为了什么,这个不用说也知道。 而中国本土这么大的版市场,中国怎么可权能放弃,内销也是要的。 在我看来,应该是两手抓,两手都要。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现在金融风险过高,投机因素太强,应该转型。重点是基础工业重工业和基础经济建设。
C. 围绕经济发展道路的400字作文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暖风习习,花香缕缕,这一切都是春姑娘的杰作。我想起了去年和春姑娘的约会啦,兴冲冲地去和她相会去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刚出家门,徐徐的春风吹着口哨从我耳边掠过。“春姑娘在这儿哪。”春风调皮地把我的头发拂起,又捏捏我的脸,仿佛慈母在疼爱孩子一样。
我和春风嬉戏着,一转眼就被她带到了一条潺潺的小河边。春姑娘伫立在天蓝色的河水中间,用纤纤玉手把晶莹得如翡翠般耀眼的河水捧起来,笑嘻嘻地朝我眨了眨眼,“快来呀!”我飞快地奔过去,汩汩的流水悦耳动听,河底的鹅卵石成了音符,正在演奏一曲春天的赞歌,温柔恬雅。我忍不住想捧起这清凉的河水洗一把脸,又怕弄坏了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嘎嘎!水真暖呀,嘎嘎!”小鸭子欢快地嬉戏畅游,真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姑娘还带来了亭亭玉立的桃树,柔曼如瀑
D. 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什么的发展道路。
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C
E. 问:我国在经济发展走什么道路目标如何实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请采纳,谢谢
F. 人们常说什么,道路的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什么。
腾飞的翅膀
G.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必须了解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弊端。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二、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虽早已显露,国家也进行了几次诸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改革的尝试,但都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三、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战略,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增长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却增长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力增长的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四、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五、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底子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尽管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成7:3,但城乡人口比例则仍为2:8。在近30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六、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有时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195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9.4%,以后历年都没有超过10%。不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依赖引进,不仅利润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的技术安全。以信息产业为例,外国生产商往往对许多技术设备,事先就安装了隐藏的“暗通道”和“后门”。关键时候,国外“专家”只要“微调”计算机的某个软件,或在某个硬件中稍作一点手脚,轻则会影响我国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重则将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三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形成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充满信心。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H. 人们常说( ),道路的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
人们常说( 路通财通 ),道路的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插上了( 腾飞的翅膀)。
I.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是怎样走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的
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是通过经济发展,然后上升到一定的瓶颈,就为了打破这种瓶颈了,采取了各种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这种发展道路的。
J. 中国历史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
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社会主义代
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方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将会在哪里首先
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问题,“通常都这样回答: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在无
产阶级占多数的地方,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在民主成分较多的地方。”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86页)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并不是这样。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生产力比较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获得胜利。
怎样看待这个客观的历史事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探讨过不发达国家走
向社会主义的问题,他们从两个方面论述过这个问题。一是把不发达国家
走向社会主义作为特殊规律来看待。马克思在1877年答复米海洛夫斯基
的信和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中,恩格斯1890年给奥
托·伯尼克的信中,都曾提出,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不一定要走西欧的老
路,它们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超越完备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免
除资本主义发展所必然带来的灾难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是联系世
界革命的进程论述过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问题。他们认为,落后国家
爆发民主革命,这个革命作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并可能和这
个革命合并成一个革命过程,从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19世纪40年
代,他们设想德国革命可以起这样的作用。在19世纪最后25年里,他们
又把希望寄托在俄国身上。“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
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
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31页)列宁在一个经
济不发达国家首先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他通过对十月革命的
理论论证,深刻阐述了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论我国革命》
中,列宁从三方面进行论证:(一)历史发展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
统一。他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
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
集》第4卷第690页)他还强调,这些特殊性并不越出世界发展的共同路
线。欧洲的历史发展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原始公社解体以后,希腊、罗马
等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另一些民族和国家,如斯巴达人、日尔曼人,还有
罗马尼亚等多瑙河流域的国家则由原始社会直接转入了封建农奴制社
会,它们并没有经历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二)不发达国家跨过资本主义
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是和特殊的国际国内条件相联系的。列宁
认为十月革命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战争造成了革命形势,
使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俄国又具备了革命的主观
条件,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有十倍增长的工农力量。在存在革
命形势和具备革命主观力量的条件下,是放弃机会去等待物质前提成熟,
还是抓住时机先夺取政权呢?革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当然应当选择后
者。(三)要辩证地对待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问题。列宁并不否认社会
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是越落后越好,没有一定的现代经济,
社会主义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但列宁提出,我们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夺取
政权,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去发展文明,这不过是改变
一下历史顺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