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政府调控的结果这一观点怎么看
我觉得不仅仅是政府的调控,更重要的是全民努力跟上政府号召,一起努力奋斗的结果!
B.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沈凌
在给学生讲宏观经济学的时候,我用中国的经济发展事实来作为理论的注解。于是,第一堂课就需要面对一个如何理解中国奇迹的问题。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吗?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在1978年的GDP总量是3650亿,人均382元;2014年估计是63万亿,人均46352元。36年间这个名义GDP的年均增长率大约在13.3%左右。
于是一定会有学生对这个“名义”提出质疑:我们是不是应该计算“实际”GDP呢?因为物价上涨造成的增长完全不应该认为是一个“奇迹”啊!确实如此,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探讨奇迹与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增长情况和别国对比,而对比需要我们把人民币转换成为美元这一国际化货币。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时,我们需要的是“名义”,因为汇率是“名义”的。
以名义汇率转换后按美元计价的GDP是不是会造成通货膨胀幻觉中的增长呢?对此不必过虑。因为一个国家若持续通过通货膨胀来提高“名义”GDP,那么它对美元的汇率一定会持续下跌,从而最终在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上一无所获。所以如果有政府希望通过超发本国货币,按照通胀之前的汇率把本币换成美元从而成为美国的富翁,他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以美元计价,这36年中国的增长情况如何呢?统计局网页上只有自1985年以来的美元汇率,所以,计算自1985年以来的增长率是11.1%。咦?怎么比人民币计价的增长率少了2个百分点?
原因是在1993年以前,中国的汇率是管制的。所以官方汇率远远高于自由市场的汇率(俗称黑市汇率),这样就抬高了中国以美元计价的GDP,压低了中国以美元计价的GDP的增长率。如果我们以1994年开放了汇率管制之后的时间段来计算中国的年均增长率,那么该数据就是13.77%!而我们如果把1994年的汇率倒推到之前的所有年份,计算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年均美元计价的GDP增长率,该数据就是14.22%!
这个增长率才是理解中国奇迹的重要指标,因为它衡量了中国可以和美国比较的经济实力。
那么这样的增长率独一无二吗?或者说,在全世界追赶美国的步伐中,中国是一个特别快的选手吗?未必!
从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库里面,我们可以找到有1980年到2013年数据的136个国家(截至1980年,很多国家还没有诞生)。同理计算各国这时间段内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年均增长率,这个数据库显示:过去33年中国的年均增长率是10.8%。而同期,一个叫赤道几内亚的国家,年均增长13.6%。紧随其后的是马尔代夫、韩国、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它们的增长率都在7%以上。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的高增长也没有什么稀奇的,至少在对比这类亚洲国家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因为中国和这些高增长国家的规模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在举重的时候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举起同样的总量,奖品是归瘦子的。在经济增长的比武台上,一个13亿人的经济体能够得到和数百万或者顶多千万人级别的经济体一样的增长率,那么更值得赞许的也是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经济体。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还没有这样体量的一个国家能够脱离贫困。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不及中国一个国家,而这二三十个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能源消耗和市场竞争给全世界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战争屠杀,都是比中国多得多的。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这么肯定地评价,因为中国还远没有达到这些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不过,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了美国的60%,而同时所造成的破坏并不比以往这些发达国家多。
我想,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理解,以上分析可以作为一个注脚吧。
(作者系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教师)
C. 中国新时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实行什么政策
中国心时期以来,经济干式发展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的政策
D. 运用新发展理念说明如何助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太古秉承精益求精的运营理念和矢志创新的发展战略,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太古(中国)有限...
E. 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
现在,在国内外新的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下降的换挡期。经济增速下降具有惯性,由此,经济增长由过去经常冲出上限转变为要守住下限,对下限的把握成为宏观调控中的突出问题。那么,在当前和未来5年左右的时段里,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究竟应把握在什么范围呢?从现实国情出发,为了容易形成共识和容易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把握,一种选择是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预期目标为参照系。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为7.5%,可作为适度区间的下限。从实践看,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降到7.5%,有进一步下滑的危险,宏观调控就实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托住了底。关于适度区间的上限,可从物价上涨率把握,也可从经济增长率把握,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过去30多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8.93%;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13%;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条件下,相对应的GDP增长率为9.32%。借鉴这一历史数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为3.5%,相对应的GDP增长率大体为9%。因此,可以把GDP增长率9%作为适度区间的上限。
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把握在7.5%—9%,表明我国经济已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其含义是:
第一,从世界范围看,7.5%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较高的速度。
第二,从国内看,与过去30多年实际经济增长趋势曲线8%—12%区间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个百分点,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个百分点。7.5%—9%的区间可称为中高速增长区间。这体现了我们主动将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转方式和调结构,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我国经济增长刚刚从过去30多年经常冲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来,社会各方面(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果经济增长率过快、过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经济增长先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分阶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
第四,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国内市场和需求的回旋余地很大,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推动,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我们有条件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F.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凡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即使是对中国再有成见的人,也都承认是铁的事实。从世界经济史看,中国这样长时期的、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发展,都是罕见的。据笔者看来,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国的经济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的禀赋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人口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资金、资源相对非常短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处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这从当时的静态来看确实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判断,但对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情况。因为巨大的人口基础可以提供潜力巨大的社会需求,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有效吸引外来资金、资源的组合,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会供给。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最快的。 释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就象是个七、八岁的孩子,虽然个子很小,但是能吃饭,精神头足,只要营养跟得上,不要折腾他,长个子的速度比成年人会快得多。 二、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简单地说,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动员式的,高度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毋庸置疑,这样的体制机制会有很多的、严重的问题,但在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是非常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到地方能够得到基本切实、有效的执行,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难和问题也能够基本及时地得到应对和处理。从这三十多年的历史看,虽然个别时候出现反复、错误,但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子还是大致对头的。 释义:企业发展处于起飞阶段时,其实集权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当前的福特,大小决策出于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学的原理,但是在很长阶段内福特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正如当前许多家族式的中国民营企业。 主要的原因是,这样有利于快速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摆脱各类掣肘和约束,有效地付诸实施。 三、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国自唐宋以来,一个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饭少,生活不易。从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中国独特的“士”这个阶层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较为超脱的精神追求之外,多数普通中国人形成了务实、勤奋、节俭的特点。这个特点,非常有利于通过以追求和实现利益为导向,把多数中国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释义:文化其实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超多数人想象。笔者认为,美国与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发展初期的水平是差不多的,人口状况、资源禀赋也差不多,可以说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之所以分化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教文化主导和天主教文化主导的综合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其实非常适合发展市场经济。 四、国际经济发展阶段和格局的原因。或许是对数百年来多灾多难中国人的眷顾,改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多年国际环境也非常适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加快发展。首先,没有对中国和平构成实质性阻碍和影响的战争或威胁。其次,主要发达国家当时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向后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具有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动机和条件,而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低资源环境成本和迅速壮大的市场在承接转移中具有强大优势,并且中国的体制机制又成功地把这种优势发挥了出来,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收益者,有力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五、中国经济的微观主体结构的原因。宏观再有利,经济的发展仍需要具体的微观主体去推动。中国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是地方政府。从经济学的眼光看,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发展经济、增加税收的冲动很强,这虽然会造成很多问题,但客观上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完善市场化的环境,促进资本形成。二是国有企业。建国初期,中国建立的众多的大小国企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同时也造就了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发展自身的现代企业群体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的产业基础。现在许多著名的国有或民营大企业,都有当前国企历史传承的影子。
G. 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意味着什么
其实是增速放缓的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具体表现为:
增速会放缓。
经济质量(希望)会提高。
产业结构日趋成熟。
H.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廉价的劳动力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环境的破坏 高耗高排的粗放经济
希望采纳
I.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靠什么来推动
gdp=c+i+g+nx 我国经济高速发张主要是高投入,粗放的增长,也就是靠高投资拉动基本占到50%左右对经济的贡献 消费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所占比例很少。人们常说的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指的就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而三驾马车并不齐头并进,国际惯例,消费应占到经济总量的60%以上才正常。所以扩大内需也一直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调节gdp结构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