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泉州经济发展

泉州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02 19:13:35

㈠ 泉州经济发展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泉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泉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泉州人走过了一条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并出“洋货”的路子。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西装、衬衫、录音机、手表、皮鞋、运动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产品。

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加工材料,硬是让泉州人制造出了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断拓宽,外贸进出口从197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1亿元,年均递增30.7%。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预计的49.5亿美元,年均增长32.2%。泉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口数亿用于再生产的初级产品,如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合成纤维纱线、纸浆、钢材等,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出口产品分布涉及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宽广领域,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30年来,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泉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说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一个农业小县的跨越发展却是健步如飞,四个阶段清晰可见:一是1978—1986年,作为成立“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二是1986—1992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阶段,工业大跨步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泉州经济的起飞,1992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经济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30%;四是从1999年到现在,泉州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

改革开放30年,是泉州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30年来,泉州人民充分发挥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前沿以及侨乡优势,把握机遇,抓住中心,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辉煌。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专业特色突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辖7个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晋江、石狮和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泉州各县市十分重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南安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侧重发展建材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建成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茶文化旅游之乡;2006年晋江鞋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46.96亿元,成为我国运动鞋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间传统瓷雕技术优势,侧重发展工艺陶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艺之乡著称的惠安县,雕艺品出口名扬海内外,石工艺品年产值超百亿元。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品牌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泉州经济发展靠工业起家,以工业发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2.7%,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纺织鞋服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工艺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五大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1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9%。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6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有26家。“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力促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推动全市工业保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诞生了全市绝大部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枚(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47个,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荣获感动世界的中国牌品城市称号。新兴产业快速铺开,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2007年产值达449.86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修船造船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2007年产值现价分别增长52.9%和591.9%。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5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泉州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和1519.24亿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8.2%,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晋江机场、漳泉肖铁路和肖厝、石湖、围头等港口码头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构筑起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泉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城乡电话用户超百万户的地级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状况,跻身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十五”以来,泉州重点建设成就辉煌,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批关系泉州发展转型升级的大项目也相继投产。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81亿元,增长39.5%。其中福建联合石化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厦铁路(泉州段)、福炼“一体化”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中化重油加工、石狮PTA、泉州修造船厂、深圳五洲龙汽车等一批项目正加速建设。2006年末,全市通车里程已达10670公里,其中二级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级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达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晋江机场跻身全国50强。港口建设朝深水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2万标箱。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7年预计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预计达53%,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大泉州“组团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古城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独有的风韵,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古城保护建设有4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个项目获联合国奖项。以片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撑大,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初具雏形,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前,泉州的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分布在国有和集体单位,而农村劳动力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种就业结构彻底得到扭转。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宽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9.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59元,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80.4元,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8.2%,比199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2.7%,比1984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达25245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24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86937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56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69元。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到年底预计将分别达到55.5万、45万、50万、40.11万和 39.02万人。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泉州带来了污染,特别是环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体健康受影响,这点是泉州发展需要注意改进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谢你对泉州发展的关心哈!
这是我查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现在泉州变化很大,城市建设发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厦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欢迎来泉州玩!

㈡ 三明市的经济发展有比泉州市的经济好吗

完全没有可比性,三明就有个三钢还可以。
泉州的经济在福建算是前列了,紧跟厦门福州吧
我个人认为
我是三明的

㈢ 福建泉州主要什么经济发展的好

泉州丰泽-中国五金抄城
泉州晋江-中国鞋都
泉州南安-中国消防设施之都\中国塑料城\中国石材城\中国洁具之都\中国伞都
泉州石狮_中国服装城
泉州永春_中国佛手之乡
泉州德化-中国瓷都
泉州安溪-中国茶都
泉州惠安-中国石雕城

㈣ 结合泉州经济实际说说中国的发现为何离不开世界

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是充满奥秘和神奇的因子存在,是需要人们不断回地探索和发现才答能知道和懂得运用其中的物质,有些发现或发明创造都是人们遗留或是在前人的发现上进而继续进一步地探索和解锁,因此人类的智慧与创造都是互相引用和帮助才能创造出无数世界之罕见的事物出来,如科技的发展、机械的制造等,这些都是靠人们的共同发明和创造才能有的东西。所以说中国的发现也是离不开世界的,也是和世界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㈤ 为什么泉州经济一直发展,而城市建设却一直很烂甚至不如晋江

泉州四个区,除了丰泽区还有发展外,其他三区基本没有明显发展,发展迅猛的都是那些下属县市。这也开了全国先例,市区不强辖县强。应该向烟台学习,市区和辖县齐发展,才是正轨。

㈥ 泉州将迎来的轻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虽然轻轨跟地铁会有一定的差异之处,但同样可以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也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同时对泉州未来的发展也能带来很多的好处,经济再次步入全新的阶段。同时泉州还是一座历史名城,境内包含了很多的特色美景,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目光,纷纷过来此处留下足迹。对于泉州迎来一条轻轨,把三大主城区串联一体,与2和3号线实现换乘,不知你看完后有什么想法呢?是否期待这条轻轨线可以早日开通?

㈦ 福建泉州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提起福建,估计很多人想到的是福州和厦门。不过今天谈到的是福建省一个特别低调的城市,GDP连续20年第一,除了本地人,外地人都很少知道,大家知道是哪里吗?


但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发达的城市,却又如此的低调。导致很多外地人甚至都不知道泉州这个地方,更别提了解泉州的经济。作为整个福建最低调的城市,小伙伴是怎么看待泉州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评论留言。

㈧ 福建省内经济最好的是哪一座城市

当然是泉州了,是重要的经济港口之一,像安踏等很多民营企业都在泉州,泉州的GDP也是多年持续领跑。

㈨ 福建省泉州市整个经济状况怎么样

泉州市2010年GDP首次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276亿元,增长15.7%,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2010年,泉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下10年最佳。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5.06亿元,增长22.8%。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过去一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完成产值2160亿元,现价增长30.6%。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446亿元,泉州人首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制造出轮船、汽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2%和1.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程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使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近五分之四。
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36元和7240元。全市有11.24万人享受了城乡低保,30万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辖县(市)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88家,外商实际到资202.7亿美元.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72家,实际到资17.06亿美元。2009年,外贸出口总值达58.9亿美元,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居第29位。
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成就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
品牌经济再造实力,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枚、中国驰名商标51件、国家免检产品139项,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跻身全国50强,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7.5%,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构成。
创新创业转变提升,我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出“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 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第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6∶32.8∶28.6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万元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宽裕。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
科学发展风光无限。泉州市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实施“一环(环泉州湾核心地区)引领、两湾(泉州湾地区<不含一环>、湄洲湾南岸地区)联动、三轴(以沿海交通干线、长泉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拓展、多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支撑”的产业布局战略,全力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力争在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㈩ 泉州市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城市吗

是的,泉州市的经济总量省内第一,超过了9900亿。

阅读全文

与泉州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