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

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02 05:57:17

❶ 市场失灵宏观调控 从企业和劳动者角度分析疫情结束后如何尽快恢复国家经济

这个观点不科学。
疫情在得到控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复工复产,恢复经济了。而不是疫情结束后。
疫情不是市场失灵造成的。
恢复经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是有效的,比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企业转产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需求引导地摊经济出现。
政府科学引导,做好六稳六保,减轻负担。

❷ 新冠疫情期间,国家的哪些措施为人称赞

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运用宏观调控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推动和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国际疫情信息交流和研究合作,共同抗击疫情。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乐观,货币政策保持稳定适度宽松,监管政策持续灵活,体制机制改革长期持续深化。确保对国际产业链有重大影响的行业恢复工作和生产,降低中国对国际产业链的影响,增强上下游行业的信任和可靠性。向国际社会承诺确保与全球安全相关的一些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并为防疫材料的生产提供额外支持。积极支持日本和韩国的防疫工作,减少疫情对中国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确保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❸ 疫情期间在国家应采取什么类型的宏观经济政策

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❹ 疫情期间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两点是

这几天国际疫情急转直下,美国意大利确诊数据先后快速超越中国,各种坏消息频传,于是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出现了很多让人不安的言论,其中有嘲笑、讽刺甚至是幸灾乐祸,对此,我想说——

这些人并不清楚现代世界的运作规则,他们并不知道国外的疫情的水深火热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我们要面对的是什么。

01

我们看到的坏消息

并非真相的全部

首先我需要说的一个点是——我们看到的坏消息并非真相的全部。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基础的逻辑——对于传播而言,坏消息传播速度永远比好消息快且广泛。

举个例子,在韩国、日本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的公众号文章都是极力渲染他们的愚蠢的应对策略、慌乱的民众以及混乱的秩序。

但仅仅两周之后,我们发现韩国和日本其实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现在又有多少媒体在报道韩国日本如何井然有序稳住疫情呢?几乎没有,因为井然有序不是新闻,没有传播度,拿不到 10 万+阅读。

没错,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意大利、美国、英国的疫情惨状在事实上都是真实的,但请注意,这并非真相的全部——

那些他们进展顺利的方面我们的媒体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因为那没有可读性,太普通,太常见,太不算新闻。

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相,真相永远比你看到的要复杂,仔细感受一下下面两张图:

02

世界需要我们

我们也需要世界

当我们幸灾乐祸的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回想一下过去两个月我们刚刚经历了什么——

没错,我们疫情初期非常被动,个别国家的媒体刻意嘲笑、侮辱中国的时候,一转眼才发现中国对于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是如此重要。

中国作为“中间产品”供应商在世界各地区的份额:

1.苹果全球限购了,因为我们的富士康不能正常开足马力生产了;
2.澳洲的龙虾卖不出去了,因为中国的餐馆在疫情期间纷纷关门了;
3.泰国的旅游业按下暂停键,因为中国的旅客隔离在家不敢出门了;
4.韩国的现代汽车工厂停产了,因为中国山东的供应链工厂停滞了;
5.巴塞罗那国际电信展取消了,因为中国的电子消费品牌没法参展了: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贸易量占全世界的 12%;中国是全球 33 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是 65 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商品来源国;同时中国也是全球 120 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2004 年的圣诞节,美国记者萨拉忽然发现,收到的 39 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 25 件,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

于是她开启了一段真实而艰难的历险,在经历了无数啼笑皆非的痛苦之后,她重新回到了中国制造的怀抱,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美国直到疫情告急才发现,他们整个国家使用的青霉素中有 45% 是中国制造的,而布洛芬几乎是 100% 为中国制造。

❺ 请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回答为什么总有失业者

一、失业类型及其原因
(一)摩擦性失业
造成摩擦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不灵,尽管失业的人适合于填补现存的工作空缺,但工作空缺和与此相联系的工资并不为人们所知,从而造成失业。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极为不发达,统包统配、垂直性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信息闭塞,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这种具体的国情下,相当一段时期内摩擦性失业将大量存在。
(二)结构性失业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迅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旧产业被不断淘汰。其一,社会中的新兴产业由于突然崛起,出现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短缺,如金融、信息产业、电子行业等。其二,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的减少,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因此,工作岗位空缺与失业同时并存。
(三)周期性失业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经历了数次周期波动。由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固定资本比例太高,加上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机制的约束,因此,以投资膨胀为起点,结构性瓶颈为信号,国家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为结局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常态。一个经济周期一般包括上升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在经济扩张阶段,由于投资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此时不仅企业内部隐性失业减少,而且可以临时扩招一些工人。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由于金融紧缩,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部分工人下岗,在这个阶段,隐性和显性失业都会增加。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物价上涨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1.供小于求的矛盾
说到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不能不提到肉禽及其制品中的猪肉。在食品中,又以肉禽及其制品增长最多,而罪魁祸首就是猪肉,猪肉的价格上涨带动了其他肉类的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是由于生猪供求失衡:在2006年猪肉价格走低,甚至跌到低谷,这严重挫伤了农民养猪积极性; 2007我国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发生了猪蓝耳病等疫情,造成母猪流产严重和仔猪大量死亡,因而导致生猪存栏率、出栏率下降,生猪供应大大减少;而消费者对猪肉的需
求较高,供小于求,拉动猪肉的价格上涨。这暴露出我国的社会生产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肉价的上涨,带动了蔬菜、食品、鸡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即使上涨幅度再大,人们也不得不消费,这就拉动了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 I衡量物价水平的上涨。
2.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为货币现象,我国“流动性过剩”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增多。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流动性应看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所谓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还有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就是存款准备金。这两个数额若比较高,就意味着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三、对策分析
一些研究机构分析: 2007年以来的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核心通货膨胀率较低,不太可能引发严重通胀。但从目前统计数据和市场反映看,我国的物价上涨已经出现了“传导效应”,前期的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向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转移。
1.针对价格上涨的源头
猪肉等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仍是通货膨胀的最大隐患,也是我国物价上涨的源头。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上级部门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执行力度,实施有效监控,保证猪肉等副食品市场供应。政策规定是否有效,主要就是看执行力度是否强大,监控是否有效;否则,再合理的政策规定也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让市场自行调节。不能忽视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政府要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干预调节的是市场的失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吃的问题还得靠广大农民,通过市场自行调节,不仅可以更快地使价格趋势逆转,也可以保证剩余分配的相对公平。
2.针对流动性过剩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❻ 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可能催生经济衰退、系统性风险上升、全球性供需结构失衡和产业链重构等重大变化,需要提前做好应对。

第一,新冠疫情将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新冠疫情的冲击成本巨大,直接造成经济活动停滞,4月份全球综合PMI为26.5%,显著回落,短期内或年度内的经济衰退确定无疑。

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金融机构杠杆率不高,疫情对金融机构的冲击不会在当前显现,更可能会在2020年第四季度或明年出现。

一方面,只要短期疫情冲击消除,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不会有太大风险,并不会造成恶性经济衰退。另一方面,如果疫情持续蔓延,将导致逆全球化进程加速,贸易保护主义加深,全球化红利快速减退或消失,将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影响成本高昂。

目前来看,市场对这种情况的担忧日益浓重。一旦形成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即使金融机构现在杠杆率不高,但由于资产质量恶化,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杠杆比率也会由相对的低变成绝对的高,金融机构将由风险容忍变为风险厌恶,风险偏好大幅降低,信用收缩会十分明显。

第二,新冠疫情有可能触发灰犀牛式的系统性风险。市场对新冠疫情是否会引发大衰退存在分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此次疫情将引发类似1929年的大衰退,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未必会引发大衰退,但是中期影响确实存在,不可低估。世界经济原本就处于下行周期,加上疫情的冲击,催化了灰犀牛生成条件,对系统性风险的催化作用显而易见。

新冠疫情影响对经济系统性建构的负面作用全面且深化。从需求端看,短期需求收缩,中期需求能否报复性反弹存疑,长期需求断崖式下跌几成定局。从

供给端看,短期不能复工复产,中期弹性震荡,长期供应链的置换转移、重新构建是大概率事件,在物流、要素成本、国际秩序、全球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现在从分项研究来看,灰犀牛生成条件正在整体催化,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显著上升。

(6)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这次疫情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都产生了冲击:总供给方面,企业不能正常开工;到可以开工时,需求端的冲击传导到了供给端,致使订单骤然消失;总需求方面,人的活动受到限制,相关经济活动停摆。

疫情冲击的影响,是经由对正常人活动限制这个基本特点产生的。活动限制,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

这是因为,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的。这种不可分性要求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就像买了飞机票或健身卡的消费者,不能不上飞机,或不到健身房。如果限制上飞机、不能或不敢去健身房,那么,生产和消费就同时消失了。

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池。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集中就业之所在。

服务业的员工收入,大多是绩效部分大于固定部分,这就意味着,不开工、开工了没有生意,或生意不好,员工就基本没有绩效收入,进而收入锐减,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陷入生活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类归入服务业的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它们是从事研发服务的新创企业(start-up)即0-1的企业。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它们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在正常情况下,它们通过接受多轮投资,研发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或新服务。

然而,疫情冲击导致融资越发艰难,获得项目机会更少,它们自身又基本不产生现金流,困境不难想见。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人们习惯性地想到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以期对冲急剧的经济下滑。然而,就像看病,你得对症下药。非经济因素导致内需和外需在短时间内都萎缩了。

我们现在并不能确定这个非经济因素的持续时间,尤其是当疫情全球蔓延以后,显然,应对总供给冲击或总需求冲击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会造成政策无效,而且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人们对大规模刺激以及短期政策长期化可能造成的问题都不会太陌生。



❼ 中国在疫情期间推出了什么刺激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在疫情期间推出了摆地摊,经济效应刺激经济的政策。

❽ 宏观经济学,利用AD-AS模型分析石油价格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价格上涨,行业的成本上涨,人们用于消费其他的钱减少,所以AD曲线左移。
用财政政策,减息……
只是参考

❾ 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目前我国尤其是江苏的经济形势,分析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减缓疫情对经济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结合我国尤其是江苏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消费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❿ 结合国家为防控新冠疫情所采取的措施,简述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阅读全文

与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