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哪一段时间!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黄金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增长周期,当前中国经济转入了周期下行阶段。
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的内生活力与增长动力并未衰减,过去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变化。
⑵ 主要经济发展区划分
长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经济区 京津冀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⑶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
隋唐时期(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农业,在隋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锄、铲、镰、犁都有大的改进。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新的开凿,而更为广泛和完善。长溯积累的从犁地、播种、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农业生产经验得到推广、良种普遍使用、经济作物得到发展。隋唐五代的农业生产进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农田大批开垦、粮食单产超过汉代一倍,一粒种子可收获20至40粒,最多者达百粒,而欧洲最先进的法兰克王国之单产,仅及中国的1/10至1/20。手工业、商业,欧亚北非各国更是难望中国之项背。
自开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统一以后,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分裂割据只占短暂的时间。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大的国家。世界上其他地区,如西欧、拜占庭、印度等,都处于长期封建割据状态,而由落后族建立的大帝国,极不稳定,旋生旋灭。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国,到8世纪中叶已分成东西两部分,9世纪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也分崩离析了。唯独中国,统一思想深入人心,统一局面基本稳定。唐朝版图超过秦汉,加之统一,集权,给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⑷ 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演变
1、农业
(1)人口的增加
580年,仅有360万户,589年灭陈,获得60万户,一共是410万户。到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全国有890万户,人口4600万。
(2)垦田面积的扩大
根据《通典》卷二,589年,全国垦田1900万顷;到炀帝时期,全国耕地面积5500万顷。 (3)政府仓库的充实
《文献通考》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资储遍于天下”。为了储备粮食,兴建许多规模很大的仓库。
《通典》卷七《食货典》:“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着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据唐太宗估计,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2、手工业
纺织业中以丝织业最为有名。主要产地为今之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所产绫、绢、锦等都很精美。当时还采用波斯锦的织造技法,织出了质量很高的仿波斯锦。在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产量很大。
隋代已经出现了白瓷器,色泽晶莹,质地坚硬。青瓷技术也有所发展,其胎厚重,釉透明,硬度远胜于前代。
造船业比较发达。杨素在永安大造战船,其中的大舰名“五牙”战船,高百余尺,上有楼五层,前后左右设置六个拍竿,各高五十尺,可载战士八百人。隋炀帝即位后,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3、商业
隋商业发展,明显表现在商业都市上,出现许多有名的城市。
四川蜀郡,“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盖一都之会也。”东南商业都会有丹阳(南京)、宣城、毗陵(常州)、吴郡、京口、会稽、余杭、东阳(今浙江金华)。
“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荆州,“南控岷峨,东连吴会,五方枕-,四民昌阜”。蔡州(今河南汝南)“地接荆郢,商旅殷繁”。
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东都洛阳有东、南、北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都,北市名通远。
⑸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5)经济发展期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两个概念,三期叠加指什么
你好,新常态是指经历一段不正常状态以后重新回到正常状态,我国经济现在就处于内新常态,换言之就容是重新趋于正常的经济发展态势。至于三期叠加,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一大特征,顾名思义,三期叠加就是经济发展同时进入三种时期,第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换挡期,也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时期,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简单理解就是经济发展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或者低速,到一定时期要换挡。第二,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也就是我过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势必会扯动整个经济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会引起经济发展的阵痛。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通俗的讲吧,就是以前的一些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后续影响不断累计,到现在需要时间来化解这些积压的矛盾,即消化期。希望能帮到你。
⑺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
自召开以来,五中全会就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关注。此前日本时事社报道称,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追求稳中求进,“十三五”规划如何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举世瞩目。“十三五”规划将如何开局?五中全会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成果?对此,10月29日下午,海外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做客视频访谈节目,就国内外舆论对五中全会的关注焦点进行了解读。五中全会会议公报称,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卞永祖也认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时至今日,“十二五”规划的许多目标已经超额完成,我国经济整体的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他还谈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五年”,也是最后冲刺期,“十三五”也将继承“十二五”的发展思路,并将更加强调民生的改善。法国回声报也密切关注五中全会,日前该报发表题为《中国的规划》社论强调,中国稳定地继续其发展道路,符合世界的利益。预计中国今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2%,中国的投资占全世界投资总额的30%。从这个角度来看,所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谈到“十三五”规划在世界范围内的意义,卞永祖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拥有着许多国家没有的投资实力,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非常大的利好;而“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拉动中国内需市场,对世界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针对五中全会深入分析的“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卞永祖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而“十三五”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会在民生上大作文章,在一些诸如城乡差距、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问题上取得的突破。”五中全会发出的公告称,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改善问题,卞永祖表示,民生是政府的大事。拉动内需必须要首先提高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等民生工程终能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⑻ 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时期 ,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现状,工业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包括“三线建设”等。
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沿海再支援内地。向沿海地带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充分发挥了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发展的巨大成功,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列为2000 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进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区,国家区域政策的目标调整到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上来。“十五”计划中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专门列为一章,强调国家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2002 年秋天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央从协调区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做出的一个战略决策。此后,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趋于完善。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来规范区域经济的发展 。
⑼ 怎样发展区域经济
(一)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消除了体制障碍,才能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解决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出的真谛。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企业缺乏活力,运营缺乏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切实解决产权主体法人化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出资人的责任机制和产权利益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设,这是激活国有企业的希望所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企业可以考虑相对控股和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资主体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约,这是规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也可以而且应当向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2. 调整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进入壁垒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趋弱态势,在这些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国有企业要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大小最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依托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将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各中心与大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控制力。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其中,进行纵向一体化延伸时最好采用资本集中方式,尽量收购或联合现有企业而不主张新建企业,以防止重复建设。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尽量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再次,广泛开展与跨国资本的合作。与跨国资本合作,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参与跨国资本内部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一起分享增长利益。为此,当前要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组建开放式产权市场,兴办各类中外合资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以一些合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和产业化进度快的企业为依托,促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发挥港、区、市(港口、开发区、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构筑经济区之间相连而成的城市经济带。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要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构建创新的制度、机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联手对外招商机制、行业推进机制、有效的制衡机制等,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其他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它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产业链的环节,以保持企业和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
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在某一地区形成并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各地可根据本地特性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改善集群结构。在集群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竞争,促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