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韩国经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韩国奇迹
无论从人口还是面积来说,韩国都只是小国。然而韩国近半个世纪来经济增长的成绩,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个东邻小国刮目相看。
1961年,军事强人朴正熙上台,为了争取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对其威权政府合法性的认可,从1962年起,实行了多个经济增长企划。当时的韩国经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民生产总值仅23亿美元,人均gdp只有87美元,基本上是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但在朴正熙执政的近20年里,韩国经济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1970年代初提出的经济口号,“人均GDP上千美元,我家有轿车了”,在他被刺的1979年就基本实现了。与新加坡、我国的香港、台湾一起跨入了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列,被称作“东亚四小龙”。以同样方式上台的全斗焕,也是将发展经济作为其政绩的“第一考量”。“汉江奇迹”主要就是指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那段时期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接近两位数。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韩国人均GDP就已经超过10000美元。但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1998年韩国经济竟破天荒地出现了负增长,是年GDP下降了6.7%。在国难面前,韩国人表现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韩国各地的献金运动,各界民众包括海外韩侨纷纷踊跃捐出美元、金银首饰来充实外汇储备,共纾国难,场面令人感动。
韩国是受危机波及最深的国家,但也恢复得最快。进入2005年后,韩国经济景气正全面恢复。韩国经济界将金融危机后的重振及今后韩国经济的前途归功于:“IT”和“中国市场”。韩国分外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们认为,韩国惟一的资源、最重要的生产力就是他们的大脑,即“人力资源”。
2004年,韩国的信息化程度在世界综合排名第7,居民使用互联网宽带的比重居世界第1。他们的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纳税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普及率是我们难以想像的。
今天的韩国是IT产业强国,三星电子公司已经是世界超一流IT企业。2004年,员工总数不过10万的三星电子销售额为50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近8%!2004年韩国在IT研发方面的总投资额为138亿美元,占GDP的2.5%。其他行业如现代汽车、LG家电、SK通讯、韩进流通等韩国著名企业也都是靠重视研发才实现快速扩张的。
另外,中国市场对韩国经济贡献巨大。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飞速发展,两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韩国经济学家说,“两国市场的边界日益模糊”,韩国媒体还发明了一个新词:KOINA=KO-REA+CHINA,来说明“中国市场攸关韩国经济的生死,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有人还形象地说,“中国市场打个喷嚏,韩国经济就得感冒”。
❷ 韩国经济发展
韩国经济过去35年来瞩目非常。虽然光复(1945年)时韩国可以利用日治时期留下的基础设施及社会资本,但有了朝鲜战争等原因,不少设施受到了深深的损害。战争结束后,朴正熙()政权实现了韩日邦交正常化(1965年),受到了总额五亿美元的大量经济援助。朴政权利用该经济援助金,重新建设了基本设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越南战争(1960年-1975年)时韩国政府全面支持美国,最多派了5万人兵力。美国政府向韩国士兵支付的佣金及战争特需(special procurement of war)的经济效果有十亿美元,它不但恢复了韩国国民的消费水准,也扩大了产业的生产规模。1963年,韩国的人均GNP只有100美元,但到2005年,已经超过16,000美元,增长高达160倍。韩国是现时世界经济第十大的政治体系。若以国民生产总值(GDP)、贸易额及出口综合计算,韩国的是全世界第13大经济体系。截至2005年,韩国的资讯科技产业多年来一直执业界的牛耳。除了他们的高速互联网服务世界知名以外,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等平面显示装置、移动电话都在世界的市场中具领导地位。此外,韩国的造船业亦是全球第一、轮胎业全球第三、合成纤维生产及纺织业全球第四、汽车生产全球第五、钢铁生产全球第六。不过这些成果,其实都是靠50多年来的努力才得到的。 韩国今日的经济成果,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积极栽培有实力的财阀相关。长久以来,韩国的经济都被数个财阀家族所垄断。这些财阀,都在韩战之后建立。在1995年,当时全国的四大财阀分别为:现代集团、三星集团、大宇集团及乐喜金星集团。不过在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企业的面貌已变得完全不同: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导的改革,使财阀失去原有的依靠;另一方面,旧有的财阀领导人去世,家族的不和使财阀变得四分五裂,亦是财阀集团失去昔日光华的原因。到了2003年,国家原来的18个财阀,只余下4个,但他们到现在仍在主导韩国的经济发展。 韩国的财阀,其实源自日本战前的财阀的发展模式。这些财阀,在战后都纷纷改革,成为新一代的企业集团,并引进新的专业管理模式。然而,韩国的财阀在这方面却仍然原地踏步,由家族掌管一切。加上金大中政权上场后,禁止财阀拥有私营银行,使他们不能透过本身的银行来分散风险。因此,金融风暴的发生使他们变得不砧一击。在日本,变身后的财阀虽然不再拥有自身的集团银行,但他们仍然与部份银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使他们在信贷周转方面都比较轻松,从而渡过了金融风暴的难关。 工业生产增长率 10.1% (2004年) 电力 生产: 322.5 TWh (2003年) 消耗: 293.6 TWh (2003年) 出口: 0 kWh (2003年) 进口: 0 kWh (2003年) 发电来源 火力: 62.4% 水力: 0.8% 其他: 0.2% (2001) 核能: 36.6% 原油 生产: 0 桶/日 (2004年估值) 消耗: 207万桶/日 (2004年估值) 出口: 63万桶/日 (2003年) 进口: 226.3万桶/日 (2003年) 天然气 生产: 0 立方米 (2003年估值) 消耗: 209.2亿立方米 (2003年估值) 出口: 0 立方米 (2003年估值) 进口: 211.1 亿立方米 (2003年估值) 农业 稻米、根茎、麦、蔬菜、水果、牛、猪、鸡、牛奶、蛋、鱼。 出口项目 电子产品(占出口80%(2004年) - 半导体、LCD显示屏、手机、计算机相关、电视及其他)、汽车、钢铁、船、石化工业产品。 进口项目 机械、电子产品及设备、石油、钢铁、运输设备、有机化学产品、塑胶产品。 历年汇率 美元对韩圆 1995年 1:771.27 1996年 1:804.45 1997年 1:951.29 1998年 1:1401.44 1999年 1:1188.82 2000年 1:1130.32 2001年 1:1290.99 2002年 1:1251.09 2003年 1:1191.61 2004年 1:1143.7
❸ 论述韩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背景
原因是韩国人渴望发展
所以发展的快
背景是三星和现代两个竞争激烈
三星以半导体为主
现代是以造船厂为主
这两家把韩国经济推动的
❹ 韩国经济是如何腾飞的
韩国经济起飞始于60年代初期,尔后30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自196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增长率为7.1%,列世界各国之首。按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国家主要指标”剖析,韩国1990年人均GNP5400美元,第三产业在GNP所占比重为46%,非农业就业人口比例、受过基础教育人口比例、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城市人口比重、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均已达标,可见90年代的韩国已进入国民经济现代化阶段。对外开放进而实现市场经济国际化被认为是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成功的因素之一。国际舆论称之为“韩国奇迹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
一、对外贸易推行由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多边化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韩国,复经历了朝鲜战争的洗礼,一直到60年初,其GN22P才达到24亿美元。为摆脱战后的经济困境,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最初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于本国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于准备由本国产品替代的消费品进口征收高关税,对于替代进口的国内产业给予财政、金融优惠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经济和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进口替代不仅限制了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同时也限制了本国产品的出口,造成既缺乏资源和资本,又缺乏技术和设备的局面,加深了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导致国际收支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使国内的工业化进展非常缓慢。
50年代与60年代之交,世界上发生了以电子科学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促使国际市场容量日益扩大,刺激了各国之间贸易的持续增长。加上美、日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韩国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给予援助,为韩国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较宽活的发展空间。据此,从1964年开始,韩国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把经济活动的重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采取外贸多边化和自由化的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竞争,以外贸出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随后,韩国出口额开始逐年扩大,年均增长达40%以上,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及就业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到1990年韩国的GDP业已高达2364亿美元,30年来增长99倍。
二、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促进国内外经济一体化
60年代初,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型战略时,资金缺口很大,投资需要增长很快,据此,韩国政府果断地作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的决定。韩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着眼点,一是有利于发展出口和国际收支改善的原则;二是有利于关键性工业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则;三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贡献的原则。30年来,韩国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为依据,制定了引进外资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一直把技术引进作为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60年代的工业化进程,大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发展,形成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经济。8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以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引进技术的比重,机械制造业占27.8%,电子工业占20.9%,石油化工占16.4%。
韩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相对剩余资本集中提供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为了扩大出口市场,稳定国际资源进口,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本国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劳动力成本,80年代以来,韩国推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策略。韩国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本国企业向外扩张,在信贷、税收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给予优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韩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40%以上是靠政府支持筹措资金发展起来的,1988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4.8亿美元。目前,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品投资,服务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本国限制性的产业,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再次是对发达国家投资,借以达到引进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手段的目的。既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又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
三、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逐步迈向资本市场国际化
60年代后,韩国为摆脱国外的资金援助,求得经济独立,有计划地建立了各种金融机构,发展各类金融市场,逐步完善了金融体系。80年代初,韩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筹建,到90年代初,除国家中央银行(韩国银行)在国内建有15个分行,在海外设有8个分支机构外,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其中包括全国性市中银行(又称存款银行)5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75%,其分支机构达1857个;地方银行12家,拥有资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外资银行69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美国的10大银行就有8家在韩国开设了分行,其次为日本和西欧国家。
韩国的金融市场分为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银行为中心的短期货币市场,非组织的金融市场即以非银行机构为中心的长期资本市场。韩国政府认为金融业的开放首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因此于80年代开始实施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第一阶段(1981至1984年)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通过韩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开放型国际信托基金和由外国证券公司管理的封闭型基金间接参与投资。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7年)加速韩国投资者间接投资外国证券的活动。第三阶段(1988年以后)扩大海外基金的规模,以便利外国投资者间接投资韩国证券市场,准许韩国机构和企业投资外国股票,逐步迈向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业的发展已成为韩国政府管理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的演绎过程,可资研究和借鉴的基本经验:一是从韩国经济体制运行情况来看,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以政府调控为主,众多国外经济学家认为当前韩国仍属“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它通常实施集中的宏观经济决策,并通过指示性计划和控制经济参数,借助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规定产业和企业发展方向,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推动主要经济决策的实施。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均极端匮乏以至无法依靠民族资本的积累来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情况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二是从韩国政府宏观决策的选择来看,特别注重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抓位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和策略。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能够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推行不同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较早的使国民经济通过计划手段,从粗放型发展及时转变为集约化发展,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从韩国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实行以贸易为导向,以工业为基础,以金融为后盾的三元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市场经济国际化,形成国民经济投入和产业的良性循环,为韩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高能化的结构。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交流,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而且有助于适应国际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金融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恰恰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要加大开放力度,重点似应在金融开放上大做文章。诚然,目前韩国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协调,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配套等还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❺ 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韩国经济腾飞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有效干预和主导是一国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前提,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建立有利于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二,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其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维持社会公平正义;其五,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其六,宏观调控,实现社会经济总量需求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有赖于集权统一的政治领导和科学的决策。目前中国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设置过多,职权存在交叉,有必要进一步精简或合并。
(1)合并商务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贸易和工业部。全面负责管理工业、贸易、能源、国际贸易政策和促进出口政策等,对外国企业的进入和引进外国技术
及海外投资政策进行综合协调,为工业和贸易领域提供援助和服务。(2)改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一个国家应该设立一个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发改委虽具有这一性质,但却同时承担着微观经济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处理,直接涉足企业重要投资和主要商品定价,这不仅不利于其宏观管理职能的行使,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的经济企划院应是发改委改组的方向。改组后发改委的职责应包括:研究拟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计划;进行总量平衡;制定有关国土综合开发、能源开发和有关物价的基本政策;调查和分析经济动向和国民收入,分析和测定综合国力;协调各有关部委经济政策;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发改委应实行专家决策,以保证政策和规划的科学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2、 扶持教育发展
制约中国竞争力提升的一大“软肋”在于公共教育支出仍非常不足,国民素质总体不高,教育体系适应性不强,人才缺乏。要改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1)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国家应建立一种机制,不仅人人名义上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力,而且实际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2)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当前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国民教育系列全部实行公费教育,这是加快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惟一途径;二是免去高校全部教育债务,使高校一心一意办教育。(3)创新教育体制。一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满足全体国民受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要求;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进步对人才知识更新的需求;三是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四是改进教育方式和办学模式,优化教育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加快产业促进
审时度势,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韩国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经验。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基本上都是沿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轨迹不断演进的,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也应如此。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外部经济援助缺乏,这就决定我们现阶段一方面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着力解决眼前及将来相当长时间存在的两亿多农民工和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承载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重任。除政策引导外,政府更多的工作应该是起促进作用,一是经济上扶持,二是政策上优惠,三是法规上强制。
4、 加强自主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最好的推动力。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但更重要的是自主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技术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创新,不失为一条推动技术进步的捷径。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等。但政府要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包括:培育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开放科研设施,加强技术信息服务,营造公平的人才发展环境,减免税收,资金支持等。
❻ 韩国是一个什么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应该是一个上等发展中国家
❼ 韩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我国相差不远。到了70至80年代这两个国家迅速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而在同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了。结合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新加坡、韩国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分析其原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注意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首先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 自一五计划后期起,开始出现经济冒进的倾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随后出现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文革”给我们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十年间经济停滞不前。
经验教训: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必须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必须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现在的话 因为之前积累的经验 而大力进行产业转型 发展本国科技 诸如韩国的汽车制造 和电子。、。、而相对现在的我国而言 只不过是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中
❽ 韩国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韩国奇迹就是美国人把工厂转移到韩国,实际上三星各大财团都是美国人掌控,在韩美国人拉高了韩国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真实的韩国人水平实际上只比越南泰国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韩剧里韩国人吃排骨像过年,吃个水果都要省吃俭用了。其实韩国人真实水平太差,并不是农业不发达,很多发达国家农业不咋的,但人家真正是发达国家,进口就便宜,你看看西餐别人是不是大口吃肉的?而韩国人只能大口吃泡菜,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日本物产更缺乏呢,你看看日本人吃的是什么?鱼肉、牛肉、猪肉,而韩国人只能泡菜大酱汤!为什么日本是发达国家,这就是韩国是伪发达国家的区别!一个附属于美国,把美国人的收入产出强行算入自己,把韩国本土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产出拉高,韩国人吃不起肉可不是空穴来风,实际上,论生活水平,韩国是不如中国的,看看北京青岛,一堆韩国人跑过来,就是见证,
❾ 韩国经济为什么能发展成现在这样
韩国是一个以来外向型源经济为主的经济体,以经贸环境,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经贸环境,对韩国经济的影响特别巨大。2018年年中,特朗普挑起大规模所以冲突之后,以外需为主的韩国经济,就开始遭遇重大的冲击。先是韩国的钢铁产业遭遇美国232调查,被征收高额关税,为了挽救韩国的钢铁产业,韩国被迫向美国进一步放开皮卡等乘用车市场,换取美国的豁免。随后美国又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爆发了规模更大的贸易冲突,“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半导体产业作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在这场贸易战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出口几近停滞。
❿ 韩国经济水平如今为何一直没有好转
要解答韩国经济水平为什么一直没有好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对韩国经济水平的一个发展历程做一个梳理。韩国经济水平并不是一直都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慢-快-慢的过程。
首先从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韩国经济水平一直陷入低谷期。此时也是韩国经济发展慢的一个时期。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在美国的扶持之下,韩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时的韩国经济一直踊跃至了“亚洲4小龙”之一。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见一斑。但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韩国经济一直陷入了发展的低速时期并且持续到至今。
因此对于韩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没有好转的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外界韩国由于不具备自身足够的工业与科研实力,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依赖于美国的帮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国为了减小自身的压力,对于韩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多的帮助。同样在21世纪初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失去了美国的帮助,并且自身能力有限,因此其经济水平一直处于低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