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用你学过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减税对宏观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
减税一般会认为加宏观经济的发展, 因为税少了, 买东西便宜了, 更愿意消费了版, 随之销售,生产,运输权等环节都会得到发展。
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可以推动企业去库存及去杠杆,而杠杆降低、三角债减少,可使企业流动性得以增加,推动货币二级市场与资本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商品市场也能因此更加购销两旺。
(1)减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扩展阅读:
重要举措:
2018年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新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重要举措。
对因去产能和调结构等政策性停产停业企业给予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对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关投资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对涉农贷款量大的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利息收入允许选择简易计税方法按3%税率缴纳增值税。
② 减税降费属于何种宏观经济政策
国家采取减税降费,属于促进内需和扩大销售的宏观调控政策。
③ 在西方经济中总需求是短期中影响国民产出的最重要因素。请问: 1、减税政策会怎样影响总需求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减税可以降低生产商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商品价格,价格下降之专后,消属费者的购买力就会增强,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促进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增加总需求。
2、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就是意味着原来手里持有债券的人有一部分卖掉了手里的债券,债券抛售之后,手里的流动资金就会增加,这样就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消费市场中去。
④ 减税(以个税为例)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税收是政府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
简单说,减税后政府收入减少,用于国回家购买的储蓄减少,进而答导致国家投资(投资是指用于生产资料和机器设备的投资,而非金融领域的货币投资)规模缩减,但这都是表面层次上的。深层上讲,由于国家投资减少,主要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劳动生产率下降,而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标准;另一方面,失业率也会增加。
我尽可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你的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⑤ 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的政府减税的影响。。。。
根据塞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政府增加200亿的支出,整个国民收入就增加200亿,而边际消费倾向为3/4,即消费掉150亿,这150亿国民收入变成投资,继续作用,通过迭代,200*4=800亿;
政府减税200亿美元,对总需求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政府并未消费掉200亿,因此800-200=600亿,这增加600亿收入中,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相乘=450亿。
所谓税收中性,就是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会造成其他影响。从宏观上讲,征税后仅仅是从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一部分,而不会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运行;从纳税人来讲,纳税人仅仅负担所征收的税额,而不会有额外的负担。
一般而言,税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产生额外收益,即征税后,对经济的影响除了使社会承担税收负担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政府对污染环境的工厂课以重税,除了课税额本身外,还可以使这些工厂减少生产或停止生产,社会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会因此减少,同时环境本身也会得到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增加,产生了除税收额以外的收益。二是产生额外损失,即课税后,经济体系除负担税收额外,还要承受其他负担。例如,若对污染企业课以轻税,对其他企业课以重税,就会使环境污染加重,社会治理污染的费用增加,社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课税便会产生额外损失。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税收中性最早提出,是针对间接税而言的。政府若对某些商品课征间接税,这些商品价格会上涨,消费者会因此而减少对涨价商品的消费,会多消费其他商品,从而会承受税收之外的负担。因而最早提出“税收中性”的英国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认为,政府应增加直接税,减少消费税,从而使税收保持“中性”。
税收中性是西方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其根本点是要政府不干预经济,由“看不见的手”即市场去调节。
实际上,税收中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税收涉及面广,渗透各方,个人或企业总要考虑各种税收的作用,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仅限于征税额本身而保持“中性”,必然会存在税收额之外的收益和损失。即使是课征直接税,也有干扰市场运行的作用。“税收中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用来表示政府利用税收干预经济的程度。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资本主义刚开始发展时,一般强调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进入自由竞争阶段后,才主张政府少干预经济,实行税收中性。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曾认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税收不能再保持”中性”,甚至认为税收作为政府的重要调节手段,与其他宏观政策一起,可以弥补市场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政府失灵”的理论流行,提倡税收应保持中性的观点又盛行起来。可见,税收中性与否,与政府如何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关。
⑥ 关于减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索洛模型单纯分析和索洛模型与ISLM模型联合分析所产生的背离。
中级宏观里可以这么理解,当然这两个模型在高宏里面都有很多补充的 不过就你写的而言 是正确的
⑦ 宏观经济学,为什么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希望能具体解释拜托啦
这是一道判断题: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于投资(√)。
这是因为: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按生产要素报
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它等于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的补助金。
也就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
和DPI均受其影响。供参考。
⑧ 宏观经济学肯尼迪减税
1961年,肯尼迪政府成立了以詹姆斯·托宾和罗伯特·索洛(这两位之后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为首的经济顾问小组。为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该小组提出了减税政策。
首先,减税增加了民众的实际收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了总需求,增加了经济中的生产和就业。
其次,当人们面对这种激励时,税收直接改变了物品和劳务的供给,因为这次减税中包括了投资税收减免。于是,高投资增加了经济中要素的供给,促进了长期的生产能力。
由此,减税不仅增加了总需求,还增加了总供给。较高的总需求促进了短期的生产,较高的总供给促进了长期的生产。实际上,当这一减税法案正式通过时,美国进入到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此后,减税成为了美国政府应对衰退的一贯政策。
实际上,减税政策之所以受到广泛的认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其实关于要不要通过政府政策来刺激衰退中的经济,学界一直是存在分歧的,一派持肯定态度,另一派持否定态度。之所以有人反对则是因为政策的时滞性,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当其得到通过并实施生效时,经济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而税制则充当了一种重要的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衰退时,总需求可以自动增加。以所得税为例,只要经济衰退,个人收入就会减少,企业利润也会减少,从而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都会自动减少。这种自动的减税可以扩大总需求,从而缓解经济的波动程度。
综上所述,减税与增支一样,同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只是一味的增收增支虽然可以刺激公共投资,但往往是以挤出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为代价的;而减税政策则可以增加消费需求和民间的投资需求。因此,以上两者若能配合使用,则能更好的激发出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⑨ 宏观经济学判断题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5、弥补赤字的办法是减少支出同时增加税收
第一个对。
第二个:弥补赤字的办法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