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大化 这句话错误原因
搭配不当,扩大化本身就是指规模的扩大,去掉“化”字,改为:北京作为国家专首都属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
应该是科学化,北京作为首都是不能摊大饼式发展城市规模的,而要在城郊建立卫星城和缓冲带,缓解城市供给压力。
2. 最近在写个北京十年城市经济发展的论文`请问最好从哪几点分析~
网上哪里都能找到
只是你现在思路不清晰
你要单个的进行数据的收集 不要想一下把所有信息都掌握
例如先查找北京近十年变化图 然后把你想加的内容 一个个的搜索 因为论文最后还需要你资料的出处 和资料的作者 出版年限
建议可以去维普找相关论文参考
3. 北京市主要产业及行业发展情况
北京的支柱产业和行业有:旅游业、金融、文化创意、物流、批发零售、餐饮业、文化产业、房地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
具体情况如下
文化创意: 产业拥有近90万从业者及十个文化产业聚集区,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3%,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省际排名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全国领先,达到12%。
生物医药: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同比增长近30%,利润率达13.7%,连续第六年排名全国首位。
金融: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构成的金融产业,在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到15.5%,成为推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旅游业: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67亿人次,同比增长14.5%;旅游总收入244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的好成绩。
软件与信息: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网络、用友、神州数码、华胜天成、搜狐、新浪、中国软件、航天信息、方正、同方、文思创新、亚信等12个著名企业。
文化产业:“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各类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394亿元,居全国首位。2010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达11.8亿元,连续4年获全国票房冠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版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年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均居全国首位。
物流:北京的物流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三环、五带、多中心”的发展空间布局,物流业务网络辐射全国。
汽车:2008年,北京汽车产业将占GDP的6%以上。
4. 您知道2007年北京市经济发展状况吗
答:2007年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市场价格稳定内,容消费品市场增势平稳。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职工平均工资39867元,比上年增长10.4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89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后,全市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为7.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2%;2007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4%。
5. 北京市经济的发展状况
朋友,你想进一步了解北京吗?这里有权威的信息和咨询,希望你能够满意,同时也祝福你在新的一年里有所收获呀!!
http://www.beijing.gov.cn/(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
6. 北京经济靠什么发展
晕~北京的工商业还少啊???北京的工商业算是很发达的了,此外北京发达的还有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多了
7. 北京经济规模、特点及产业结构
一、北京经济的基本特征
首都北京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在遵循城市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始终将服务于国家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经历了工业化城市、现代综合服务中心与国际化都市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新中国建设的初创时期(1949-1978),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要求下,北京大力发展重工业,率先完成了城市重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阶段(1979-1998),在中央明确的首都定位下,北京重点发展服务经济,形成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产业格局,完成了由工业化城市向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的转化。
第三阶段是全球化阶段(1999年至今),在大国崛起战略的要求下,北京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建设以现代高端服务业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动力、经济节点功能为特征的国际化都市的目标。
(7)北京经济发展现状扩展阅读:
发展优势
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市功能区,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将有利于大量现代服务性企业进驻,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和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首都经济的集散效应,促进商务中心区的快速发展。
北京商务中心区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三大功能区之一,既要顺应新经济发展潮流,还要有首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北京市及朝阳区的优势和潜力。
北京商务中心区确立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保险、电信、信息、服务和咨询,同时,以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方便舒适的配套设施,成为首都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
8. 求北京经济发展简史,和一些具体数据,高分悬赏,急!
经济发展简史
1950—1960年,北京开始实施工业化发展北京经济的计划。到50年代末期,初步形成了四大工业区:东郊的棉纺织工业区、东北郊的无线电工业区、东南郊的机械、化工工业区和西郊的重型工业区,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基本奠定了北京工业的初步基础,并形成了北京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格局,在后来的20年发展中,北京冶金工业和重化学工业得到重点发展。到1979年,北京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到63.7%,仅次于辽宁而居全国第二。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发展重工业与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工业”和“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了发展“首都经济”的概念。在1998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新一届市政府正式确定把大力发展“首都经济”作为本届政府工作的重心。首都经济的内涵,就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充分发挥首都的比较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首都经济是在首都建设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经济;是中央在京单位和本市形成整体、共同开拓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是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对外开放重要内容的经济;是第三产业发达,涉外服务贸易成为对外开放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是在经济运作方式上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经济。
济最新发展
北京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北京已从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中国重要的具有综合性产业的大城市。进入“九五”以来,北京工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从“八五”末期的1174.4亿元增至1999年的2081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前四年平均年递增18.7%,比“八五”加快5.5个百分点。
外向经济
近年来,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1999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为84.4亿美元,是1986年前的3.9倍,其中出口32.6亿元,约是1986年的5倍,年平均递增约13%,超过了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速度。北京市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己由1978年的4.8%提高到1999年的26.8%。
截至1999年底,北京市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729家,合同外资金额276.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从投资企业类别划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0299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167家,外资企业3237家;股份制企业9家,外资银行17家;全世界已有9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京投资,其中:香港5731家、美国2422家,台湾1656家,日本1257家,欧盟752家,韩国563家,新加坡513家。
近几年国际跨国集团纷纷在北京设立投资性公司或地区总部,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累计已有154家来京投资。在京注册登记的外国企业驻京代表机构达6177家。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20家,投资性公司105家。
已投入生产、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5351家,总体经营情况良好,效益不断提高。据1999年底对5351家已开业投产外商投资企业的统计,职工总人数约42.42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成为北京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首都经济的核心,并已形成一定的总量规模。高新技术在“九五”期间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性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全市经济的增长点。“八五”末期与1999年底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79.0亿元增加至164.9亿元,增长1.1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八五”末期的17.2%上升到1999年的25.4%。截至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为33.7%,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以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6.6亿元,同比增长39.9%;实现销售收入463.8亿元,同比增长50.1%;实现利税40.5亿元,同比增长1.2倍;实现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2.1倍。
1.2.5风险投资
到目前为止,在北京市注册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有18家(不包括国外风险投资公司),占中国国内新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总数(94家)的19.15%,资金数量占50%以上。
9.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分析
自己去查
10. 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1、北京总部经济领跑全国稳居全国之首
2、科技创新势头强劲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3、商务设施环境优回化升级夯实总部经济答发展基础
4、专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促进总部经济高端发展
5、国际开放水平程度高区域开放水平仍需提升
6、完善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